分享

无图不言战6--董卓之乱群雄并起

 小熊窝窝 2015-07-04

今天开始和大家闲聊三国志




三国志,要我说,应该叫三国群英传,全部内容都是人物传记,其他的经济,文化,民生,祭祀,天文,地理等只是稍稍参杂在人物传记中略带而过,让人惋惜。因为那是个军阀割据的乱世,史官记录大人物的言行已属不易,更何况诸侯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能有记载已经很难得。在乱世记录民生,更是是比登天。




我想先说一说本人读三国志的原则:




1:三国以人物传记为对象,看人要看,言和行,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为什么说,为什么做,什么背景说,什么背景做。




2:三国志作者陈寿,为蜀国史家谯周的学生,对蜀国历史比魏吴自然是更清楚,魏书始作于魏明帝曹睿,吴书作于东吴后期。司马炎一通天下,陈寿集蜀书,魏书,吴书之大成,得三国志。这里有一个问题,还是上边提到的,古人记录历史主要是记录皇帝,国王,重臣,名士,番邦的言行,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或是民间耳熟能详的大名士才有资格进入史籍,流芳百世。我只举几个例子,比如董卓,曹操,刘备,孙坚等这些人初期只是小有名气,所谓“举为孝廉”,“征别部司马”云云,后来天下大乱,各方厮杀,他们过着有今日没明日的生活,就更不要说会有“专门”的人来记录他们的言行(或许就真的有,比如身边的篆隶,起草命令一类的秘书)。单单是刘备,他的前期历史在蜀书中的描述可以用逃跑史来形容,一直到赤壁之后才稳定下来。虽说有类似起居注之类的著作,不过道理一样。但我肯定不能就因此而否定三国志中所描述的对话,事件。只能说各家在描述自家历史的时候会有趋利避害的嫌疑,仅此而已.此外,裴注中的献帝记,献帝起居注应该加以重视,他是名义上的皇帝,分配个史官理所当然,而曹操在迎天子都许之后的言行记录可信度更高,因为他代表中央。




3:南朝宋文帝言三国志“失之简略”,故让裴松之作注。这无疑是丰富其内容,查漏补缺,检验真伪。然而我个人还是更喜欢陈寿的描述,人做事就是要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我就喜欢这样,陈寿绝对不是故意的“失之简略”,而是对三书的总结浓缩。还是那句话,三国是群英传,看人只看言行,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在陈寿的基础上再“失之简略”,让每个人物的描述就像是现代去找工作投的一纸简历,简历内容是,人物出生,背景,说过的话,干过的事,然后在地图上标做,用地图来检验各位枭雄的大体战略方针,或是矛盾不合实际之处等等。




言归正传:




先聊聊东汉末的官僚背景




东汉是九品中正制,做官要靠举荐。在那个官员为大氏族垄断的时代,你想当官,你就要先有名望才可以,要么有显赫家世,比如袁氏,要么拜名师,比如刘备,公孙瓒拜卢植,而三国志中的人物,很多对他们社交能力的描述,无外乎是比如“少好侠,与诸豪帅相结”,“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等等多如牛毛。这些描述只说明一个事实,就是但凡想出人头地的人,如果有背景自然好,没有也要想尽办法结交名士贵人,即“豪侠,帅,士”,跟这种上流社会的人混熟,让他们记住你,然后你才有机会被“举为孝廉”或“征为别部司马”。我几乎没看见这些后来成为一方势力的人初期是靠结交普通百姓发达的,道理就是这样。而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背景中,显赫家世是最有实力的,很像“我爸是李刚”,一呼百应,他们也是那些稍有名望的人想去依靠的对象。比如袁绍。为什么家世最重要?我们先看看东汉末的官员等级




官员体系为,州,郡(国),县。对应的官职是,州牧和刺史,太守和国相,县尉和县令。州牧和刺史应该是州牧比较实力派,看几个例子,讨伐董卓联军内讧,袁绍以渤海太守的身份威胁冀州牧韩馥,自己做了冀州牧,即“从事赵浮、程奂请以兵拒之,馥又不听。乃让绍,绍遂领冀州牧”,再看看曹操,以东郡太守的名义,讨伐从青州到兖州来的乱民,之后自领兖州牧,即“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皇帝当时已经不可能任免任何实力派系,而袁绍,曹操以军事实力夺取地盘后,封自己为州牧而不是刺史,说明州牧在那个时代,在各位枭雄眼中更有实权,或说军权。维基百科说刺史是检察官一类的官员,像是纪检委,刺史没有军权,我就不考证了。




再从地图上看看,董卓初期祸乱朝纲,他比较信任尚书周毖等人,毕竟是刚趁乱夺取中央,原来没有中央工作的经验,董卓不会把原来的官吏都杀了,只杀反对派而已。周毖向董卓建议应该下派一些信得过的官员出任封疆大吏,(所以他举荐了后来全部参加讨伐董卓的那帮人,所以陈寿说“卓信之,而阴为绍”,就是暗地里是向着袁绍这帮人,希望他们起兵讨董。)董卓认为对,但他也不是傻子,它是怎么安排的呢,看看后来讨伐军的名单(即当初出任各地的名单):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这里还有一个人叫张咨没有提及,董卓任他为南阳太守,他没有参与讨董,后为孙坚所杀,袁术趁机夺南阳郡(荆州)。




按照地图对号入座,可以看见曾经对董卓不敬的袁绍(“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此处见裴注,有疑),被分配到了最远的渤海做太守,距离洛阳所在河南尹的最大的两个州兖州,豫州,董卓只给了两个刺史的名额(没有军权,但后来大争之势,谁会听呢),兖州牧和豫州牧两个名额是空的。而其他人董卓只给太守的名额,还要分在不同的州,只有冀州牧这个名额给了韩馥,渤海属于冀州管辖,董卓用意我们可以猜猜了。他认为,袁绍家世显赫最有号召力,所以滚远点,再让一个有兵权但离洛阳远的州牧盯着你;最近的两个大州只给刺史,没兵权,去盯着其所在郡的太守(纪检委嘛), 即使是这些人中有人反叛我董卓,也不过几个郡的实力而已,没关系。但事实最后向着最坏的情况发展了,那就是滚得最远的袁绍,而且是封的最小的官职(太守),居然做了同盟军的盟主,更可气的是,所有我派的人都反水了,这概率叫中六合彩,难怪董卓要杀周毖,这绝对不是误会,是阴谋。




所以,身为太守的袁绍,可以领导(至少是表面上)自己的上级刺史和州牧,他凭什么?能力?还是魅力? 是四世三公的背景和人望,所以后来群雄并争,初期大多数名士多归附袁绍。




再回来看看董卓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徵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迁中郎将,讨黄巾,军败抵罪。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已经不能再简略了)



身世?没有,名师?没有。那董卓怎么后来野鸡变凤凰?是东汉末边疆的烽火。只有战争才可能会给一个普通老百姓机会。而董卓早年游离羌胡的经历,是他以后平步青云的实力基础。桓帝末,政府征募没有犯过罪的人家的男子从军,抵御并州胡人骚扰,董卓孔武有力,会左右互搏,可以双手拉弓,所以游戏中董卓武力一般90以上。当上了几乎三国志中最常见的官吏之一“司马”,征讨并州。有功升官不说,把得到的奖赏缣九千匹,全部分给手下,应该是收买人心,扶持铁杆。之后在西部边陲各地历练,有起有落,英雄记曰:卓数讨羌、胡,前后百馀战。我还是信的,否则董卓怎么会做到前将军,封斄乡侯,并州牧。不过董卓有个嫌疑,就是杀良冒功,这可是十恶不赦,小编我最恨这个。




“尝遣军到阳城。时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汉灵帝快死之前,当时朝廷派六支部队征陇西羌族和胡人的骚扰,五只全军覆没,只有董卓自望垣峡突围回到关中,驻守右扶风。这是朝廷在京畿重地剩下唯一的主力边防军。朝廷曾经两次下诏,采用明升暗降之法,意在夺卓兵权,先是升卓为少府,让其将兵权交与左将军皇甫嵩,董卓违诏,朝廷再次给董卓升官至并州牧,卓再违诏。其逆反之心可见一般。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汉灵帝驾崩了,董卓的机会来了,不是他自己争取的,是大将军何进砸给他的。何进,我只能说,幼稚。何进能当上大将军,自然是家世,他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是汉灵帝的老婆,立为皇后,爱屋及乌,何进由是显贵。黄巾张角起于魏郡,何进趁机捞到了大将军的职位,因为不满十常侍受他妹妹的宠,欲杀之。何进先是写信让董卓扮演清君侧的角色,提兵入京威胁何太后,然后有甚至把想要处死十常侍的计划告诉了崇信十常侍的妹妹何太后,至事情败露,身死,活该。




董卓喜出望外,我想进中央没有理由,现在是你让我来的,于是提兵入京,路上听说,何进被中常侍段珪等杀死,段珪等狗急跳墙,不知如何是好,干脆带着少帝跑出洛阳向北,与何进密谋的袁绍追杀段珪到黄河渡口,可能一时没找到船,段珪等投河自尽。这时董卓也赶来迎天子还都。董卓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起初京畿地区的卫戍部队分为2只,一只是大将军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和司隶校尉袁绍率领的卫士,还有一个是执金吾丁原的卫队,何苗是何太后的同父同母的弟弟,比何进还要亲,但官职在何进之下,所以,何苗与何进虽一家,但不同心,还是权利惹的祸,何进的部下吴匡与何苗不和,在诛杀宦官之后,说何进不是宦官杀的,是何苗公报私仇杀的,于是和到来的董卓军(董卓的弟弟董旻)一起杀了何苗,董卓先控制了这只部队然后董卓要收拾丁原,丁原是个汉子(“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人虽粗勇,但“受使不辞难”,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郎,庙堂虽然大乱,丁原却不愿意和董卓合作谋逆,董卓很狡猾,他看上了受丁原器重的布,“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诱,无外乎是钱财,女人,官职。在吕布心中官职可能更重要,因为在丁原那里他是主簿,杀了丁原后,“卓以布为骑都尉”,“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自此,“京都兵权唯在卓”




之后各路诸侯组成联军讨伐董卓,本来是战略进攻方,出师有名,董卓还没有预料会大规模叛乱,但是他们从初平元年正月到二月并没有实质性的前进,都集中在其所辖范围的边界处,或是观望,或是没准备好等。董卓虽无道,但做事果断,听说了后,先西迁皇室到关中,还掘了汉室祖坟充军饷,然后集中兵力先下手准备各个击破。董卓派出3路军马,






第一路为徐荣,率军东出旋门,抢占河内的东门户成皋,在攻击前进途中在荥阳汴水附近遇到诸侯军唯一前进的部队曹操,曹操兵少,退去,但打的十分顽强“力战尽日”,徐荣觉得一个联军的小将都这么难对付,联军果然厉害,还是退吧。曹操当时混在陈留太守张邈手下,张邈让部将卫兹随太祖进兵(张苗和曹操是好朋友)。


第二路为都督华雄出大谷关,攻击南阳,碰上了江东之虎孙坚,孙坚斩华雄,进兵大谷。


第三路为董卓亲自率领,卓略懂兵法,知道声东击西,设疑兵在平阴做渡河攻击状,吸引王匡注意,密遣主力从平县过河击其后,大破王匡。然而此时华雄兵败,孙坚直指洛阳,有断后路的危险,立即渡河回洛阳,走关中




诸侯军内部勾心斗角,冲突升级,无心讨董,各自为战。董卓依旧我行我素,极尽纣王之能事,终为王允吕布谋杀。




董卓死后,华夏大地彻底变成了大争之势。与民国时期的形式非常相似,内部军阀割据,民生经常用“民相食”来形容,盗贼横起,外部,西南有羌,北部有胡,时不时的骚扰边境,各个势力何去何从,下次在聊。




题外话:刘备此时可能还在卖鞋,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无中生有,关羽温酒斩华雄,张冠李戴,曹操也不过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将军。最出彩的是孙坚。所以我们看看那些当时的小人物无不表现的忠勇爱国,那些州牧郡守无不自私自利。 在我看来,就是因为什么都没有,才要努力争取,做给天下人看,获取政治资本;同样也是因为什么都有了,那就要小心呵护,处处提防,防贼防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是会变的,以后的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也在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