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山小楷书《心经》两种

 百了无恨 2015-07-04

















傅山 《小楷心经》 顺治五年(1648戊子)山西博物馆藏

  书于顺治五年(1648戊子)春。纸本。共八页,凡三十一行,计二百八十三字。



  傅山(1607-1684)字青主、侨山、公它等,名号甚多,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观化翁,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市郊)人。

  自幼颖悟,喜任侠,赋性刚直不阿。崇祯年间曾以一介布衣,发动诸生数十人上书为山西提学袁氏讼冤,勇挫阉宦权奸,后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明亡后,又与顾炎武等人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并曾被捕。在狱中“抗词不屈,绝食数日,几死”。(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康熙年间,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时已七十二岁,地方官逼其进京应试,他称病不去,官吏竟然命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门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试,特封“中书舍人”放还,他既不谢恩,亦不接受,出京时,送行者途为之塞,其性情志节可见一斑。

  傅山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同时他又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学家,在文学艺术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启蒙先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傅青主的书法传统功基甚厚。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傅山):“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八九岁时即从钟繇入手,继而学王羲之、颜真卿,至二十岁左右,已“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时誉。

  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頫,但后来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霜红龛集》),这一段书法评论史上“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自然这与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时期有关,他还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作字示儿孙》),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他力倡正拙、贬巧媚,以自然天倪为尚,他一做人和正本为书学正宗的艺术主张,堪为后人效法,同时也正因为他的“学问志节”为人所重,世人对他的书法也就倍加珍视了。
        此《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于顺治庚寅。结字、用笔,意趣皆高古醇厚,可视之为成功实践了毋巧得拙、毋媚得丑、毋轻滑得支离、毋安排得真率理想的一件精彩之作。 
  此件墨迹有多位藏家的鉴赏印记,其中叶恭绰与张珩的鉴记更显示出此件作品的分量。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古今名家书《心经》系列——傅山
傅山【波罗蜜多心经】遒劲刚健的颜体小楷

傅山精通的真、篆、隶、行与自己品格、思想等一切糅为一炉,创造性的形成了自己浪漫、野逸、不现端倪的狂草书风。傅山书法不仅只是有狂草的激昂情绪,还有其汉隶的高洁傲岸,其真文的不卑不亢,其行草的徜徉恣肆等多种品格,正对应他真草篆隶行皆精通的事实。傅山力倡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以自然天倪为尚,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一、傅山书法欣赏:

    傅山,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医学家、思想家。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字公它,入清后,号朱衣道人,又别名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山兼晚明与清初书艺,以奇甚狂草睥睨当时书坛。其实,狂草只是宣泄激昂情绪的一面。他还有其笔下汉隶的高洁傲岸,其真文的不卑不亢,其行草的徜徉恣肆等多种品格,正对应他真草篆隶行皆精通的事实。作为不食周栗拒绝与清王朝合作的高士,以高超杏林之术和集诸子百家思想研究,遐迩于天下;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道,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家”的傅山,更是将精通的真、篆、隶、行与自己品格、思想等一切糅为一炉,创造性的形成了自己浪漫、野逸、不现端倪的狂草书风。

    傅山书法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草书。傅山的草书苍劲有力,气势夺人,字形大小,参差错落。无论怎么看待, 傅山的狂草都是出奇而桀骜不驯的。更倾向于自然感情的流露,所以他的书法不拘一格,不是那种世世代代仿二王的模子出来的书法,感觉很鲜活,真可谓是“书成蕉叶文尤绿”般的感觉。傅山从小篆入手,在传统上颇加创新,区别于李斯、李阳冰篆书的圆润婀娜,朴实不露风尘更有古调才是傅山的气息。隶书溯源,跳跃唐隶直接师从汉碑,比之与当世流行的法贴书法自然显得古朴端庄而不媚态。从篆隶孟郊《游华山云台观》便能窥之一斑。行、真书法中能处处显现一种文气,这自然也与他的博学息息相关。观其《各体书法册页》,自然而然地感觉出一种渗透式的渊博,一股氤氲气弥漫其间,似佛似道,可谓浩然。

    傅山的博学,到达了历史上任一书家无可企及的高度。时人评论说他“学究天人,道兼仙释”,“博极群书,时称学海”,丝毫不为过。他博览经史子集,参研佛经道典,涉猎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和金石学等。这种博学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作品。往事越百年。明末清初,书风“尚奇”,有高士书风更奇。摆脱馆阁,摒弃刻古,创不藏拙念、粗服乱头、逍遥自在书风。此为何若人?正是山右傅青主。

    傅山本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学问人,淡于名利,勤于读书。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宋代文人喜欢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学富五车,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倍至,简直是五体投地。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

    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上是有贡献的。他所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极其精辟,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四宁四毋”是指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影响中国书学领域。作书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宁可写得丑些甚或粗头乱服,也不能有取悦于人、奴颜卑膝之态,寻求内在的美。宁追求松散参差、崩崖老树、也不能有轻佻浮滑,自然潇疏之趣,远胜品性轻浮之相。宁信笔直书、无需顾虑,也不要描眉画鬓,装饰点缀,有搔首弄姿之嫌。

                                                                  

    当时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頫,明亡以后专攻颜鲁公,再后直取魏晋,逆流而上,直入渊薮。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他曾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处,终是俗格。”傅山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时誉。他后期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霜红龛集》)。这一段书评史上“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自然这与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时期有关。他还在《作字示儿孙》中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他力倡“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以自然天倪为尚,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傅山的主要书法作品有:

1、《草书孟浩然诗》:此卷书录唐代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等诗十八首。此卷书法纵逸奇宕,字与字间不相连属,结字欹正相间,古拙雄健,但笔意相连不断,充分体现了傅山书法艺术之特色,亦是对其书法美学思想作了最好的诠释。此卷向被视为傅山草书中的上乘佳作,代表了傅山中晚期行草书的最高艺术水平。

2、《右军大醉诗轴》:是傅山的代表作,诗云:“右军大醉舞蒸豪,颠倒青蓠白锦袍。满眼师宜欺老辈,遥遥何处落鸿毛。”其流畅的用笔中仿佛有着某种生拙的气息,然而其用笔又在法度之中。缠绕游丝的强调,使字与字,笔划与笔划间的疏密空间对比格外鲜明。其间欹斜反正、相避揖让、纵敛开合等艺术手法,在傅山的手下运用得十分娴熟,仿佛均在不经意中,真率的情感、大起大落的章法,充分表现了他博大精深的胸怀。

3、《行草五律诗轴》:此轴书录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五言诗一首,书法笔势雄奇,连绵飞动,起伏迭宕,字间连带自然,表现出生气郁勃的宏大的气势,体现了书法家极强的个性。结字不求工稳,单个字显得欹侧不稳,然通幅观之,气韵生动,结构自然,字形大小的变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和跃动感,给人以朴拙遒美之感。释文:“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野老来看客,河鱼不取钱。只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书为松初先生词伯教政。傅真山。”
 
4、《草书立轴》:傅山这幅草书,天马行空,如此的绚丽灿烂。他的诗句,风云飞动,姿态翩翩,线条缠绵萦回,无起无止,如古藤盘绕,时而笔断意联,顾盼生姿。他的每一个字乱头粗服,不可羁勒,却又天真烂漫,有着如此令人心神不安的美。从“城郭休还”、“哀猿啼处”的黍离之悲,到“沧江白日渔樵语,日暮归来雨满衣”的明净的心灵,傅山的整幅草书充满了精神上的自由,沉静的美。      

二、傅山的思想理论:

    傅山的理论大有针贬时风、力挽狂澜之用意。可谓振聋发聩之洪钟,与他同时代的文人学者相比,有很大不同。在他的诗文中没有丝毫替圣人立言,为统治者出谋献策的意思。反之,他自称道士、侨民,在反清复明已无希望的情况下,却期待着世道人心有所突变。他给自己起了个别号“观化翁”。既然清朝的统治已经巩固,世风人心正在越变越坏,于是就希望迅速地坏下去,物极必反之后就会突变。他对战国诸子都有深入的研究,认为古代的学术文化能够激励炎黄子孙奋发起来;他愿做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并盼望着民族的真正觉醒,从根本上铲除暴政。

    金圣叹与傅山同岁,金喜欢对皇帝旁敲侧击,同时也对皇帝抱有幻想。而傅山却没有任何幻想,他写道:“李白对皇帝只如对常人,做官只如做秀才,才成得狂者”。他对《周易·蛊卦·上九》中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解释道:“王侯皆真正崇高圣贤,不事乃为高尚。其余所谓王侯,非王侯,而不事之,正平等耳,何高尚之有?”    

    傅山在评论欧阳修《新五代史》时说:“王彦章粗鲁莽汉,仅死事可,特立死节之目,全未推敲所事所死者为谁也”。傅山此番评论多么尖锐!什么样的狗屁皇帝,值得为他死吗?对于那些不论什么样的皇帝,一见皇帝就俯首帖耳的奴才顺民们,这无疑是惊世骇俗训斥和一针见血的讽刺。

    傅山晚年着力研究东周学术并获得巨大学术成就。《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中空间就有傅山的专章,受到历史学家们高度评价。他对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重新评价了赵孟頫书法。试看他的《秉烛》诗:“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卑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于一笔,何处发文章”。“斫轮”语出《庄子·天道》:“行年七十而老斫轮”。此诗为傅山七十岁后所作无疑。“赵厮”即指赵孟頫,“管卑”即赵孟頫之妻管仲姬,“奇人”则指赵氏夫妇。傅山年轻时学赵,后来完全出于政治思想原因而痛骂赵字,并一再告诫儿孙千万不可学赵字。此时,在深入研究了王书之后,他才又把赵孟頫看作奇异的天才。 

三、傅山的历史年表: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他对《左传》、《汉书》非常精通。三十岁后,受知于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袁氏为阉党张孙振陷害,捕解京师,傅山随侍至京,邀同学薛宗周等数十人上书诉冤,终得昭雪。袁氏起官湖广武昌道,邀他游鄂,他以养母辞而未往。甲申之变以后,傅山着朱色衣,居土穴为道士。久之,稍稍出与世人相接。

    顺治十年(公元1653),傅山因反清被捕入狱,惨遭酷刑。他的《甲申守岁》诗云:“三十八岁尽可死,凄凄不死复何言,朝元白兽尊当殿,梦入南天建业都”。明亡时他三十八岁,他认为当时就该殉国,入狱时已四十七岁,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傅山的母亲是深明大义的,他对傅山的朋友们说:“我儿被捕,是自然的事,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不必救他”(见郝树侯《傅山传》 )。傅山在狱中“抗词不屈,绝食数日,几死”(见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傅山的朋友们出奇计终于救出了傅山。他出狱后在诗中有“病还山寺可,生出狱门羞。有头朝老母,无颜对神州”的句子。他虽然没有死,但其慷慨悲壮足以光照千古。    

    明代末期文人看到国破家亡,其内心的痛苦是如此剧烈,一腔悲愤充塞天地。战争结束了,明朝灭亡了,清政府的天下太平了。然而实际上还是流血不止,这是全民族的悲剧。活着的人服装必为旗装,死了入殓才可着明服。男人改为旗装,女人还可缠足,妓女着旗装,戏子在台上可穿明装。就是“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见马叙伦《读书续记》卷一),悲夫!亡国之象。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顺治元年)四月,李自成进北京,五月南逃,十月清兵占领太原,立即下令剃发。当时傅山负母逃乱寿阳山中,闻剃发令下,便进寿阳五峰山出家当了道士。天下大乱时,他想做隐士,但看到志士仁人孤立无援,百姓的鲜血河水般流淌,他坐不住了。虽然医道高超,但挡不住这流淌的鲜血,于是,隐士变成了斗士。“清风吹不到,明月来相照”。这副对联挂在他居住的土穴洞口,誓死不事清廷的气节,明确地表现在其刚健高古的书法中,大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清廷开博学鸿词科,地方官吏强迫傅山赴京,他称疾不从。官吏竟令人将他连床带人一起抬到北京,及见午门,傅山泪眼涔涔,抵死不应试。清廷免试,特封其为中书舍人,授官放还。出北京时,送行的人浩浩荡荡。傅山对他们说:“如果后世拿刘因与我同日而语,我死不瞑目”。 

四、傅山简介:
      
    傅山(1607-1684),字青主、青竹、公它,号真山、啬庐、朱衣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傅山出身于书法世家,少年时便由钟繇小楷入门,后从颜真卿大楷出道,行书学“二王”草书追摹张旭、怀素。篆、隶学秦汉,而颇见意味,唯用字多尚古好奇,假字连篇,极难辨识,但形式感极强,可谓一体。他在书法上成就最高的,是行草书。近代马宗霍就评说:“青主草书则宕逸浑脱,可与石斋、觉斯伯仲。”

    傅山自幼颖悟,喜任侠。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二十岁试高等廪饩。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教诲和青睐。崇祯年间傅山与薛宗周等生员百余名联名上书为袁氏讼冤,勇挫阉宦权奸,后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明亡后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土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他又多次从事反清的活动,并曾被捕,在狱中“抗词不屈,绝食数日,几死”。康熙年间,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时已七十二岁,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荐其进京应试,他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竟令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门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试,授封“内阁中书”放还。他既不谢恩,亦不接受,出京时,送行者途为之塞。

    
    傅山禀性刚直,崇尚气节。明亡入清后不与清廷合作,并因反清复明图谋被捕入狱。后经朋友多方营救,才得以开脱生还。出狱后的傅山,退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二十年不见生客。康熙十七年(1678)被举应“博学鸿儒”科,固辞不准,后在病中强行抬到京都,但仍以病为由拒绝叩上谢恩,为人处世以及作学问,处处表现得孤傲不群。特别是在以寄托胸臆,抒发性情为载体的书法方面,更是把表现自己的人格特征作为主要目的。他对书法的理解首先应建立在人格的完善之上。他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因此,他的书法一直秉承正气,注重个性宣泄,并把这种创作原则追求了一生,发展到了极致,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傅山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兼工书画篆刻。他先学赵后学颜,其中对赵孟俯贬斥得很利害,甚至苛求。傅青主的书法传统功基甚厚。全祖望《阳曲傅先生事略》云(傅山):“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其实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而且深通医道的名医和出色的思想家。更兼他“学问志节”为人所重,世人对他的书法也就倍加珍视了。

    傅山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傅山在医学上,也有着巨大的成就。他精内科、妇科、儿科、外科,尤以妇科为最。其医著《傅青主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在文学艺术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启蒙先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