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pengxq书斋 2015-07-05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2009-10-29 10:21:09)
标签:

文化

分类: 【古都】洛阳

参考资料:洛阳博物馆

名称:三彩载丝骆驼
时代:唐代
尺寸:高38厘米,长31厘米。
出处:1965年洛阳关林59号唐墓出土。

收藏单位:洛阳市博物馆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驼昂首前视,静立于地,背上佩搭蓝绿毯垫。搭兽面驮囊、丝绢,绢卷上坐一小人。

 

名称:黑釉马

时代:唐代
尺寸:高66。5厘米,长80厘米

出处:1971年洛阳南郊关林唐墓出土。

收藏单位:洛阳市博物馆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马通体施黑釉,唯面、鬃、尾和四蹄为白色、鞍鞯为绿黄白三色层次相间,马头低俯,作嘶鸣状。

 

名称:三彩女坐俑

时代:唐代
尺寸:高27厘米

出处: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

收藏单位:洛阳市博物馆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俑胎质坚硬,施釉均匀,无釉流痕,代表了很高的烧制水平,女俑头梳单髻,面平颊丰满,以墨细描曲眉,用朱红点染嘴唇,这一“开相”工艺增了人物形像的质感。她身穿黄色长视襦衣,姿容丰腴,仪态娴雅,代表了盛唐时期妇女的一种风范。

 

名称:三彩天王俑

时代:唐代
尺寸:高113厘米

出处:1981年洛龙门安菩墓出土。

收藏单位:洛阳市博物馆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头戴膺盔,身着绿釉甲,袖口及甲的周边施赭黄釉,肩甲左右务为一凸起的衔臂兽头。左手叉腰,右臂高举握拳足踏一白色卧牛。它保持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风格外廓大形而简,造型结构粗壮凝重,特别是脚下所踏的卧牛,粗粗几刀,神气立现,使整个雕塑虚实相生,繁简互映,同进也使之有了坚实的基座,增加了视觉的稳定感,体现了艺匠们的高超的艺术把握力。

 

 

名称:曹魏白玉杯

时代:曹魏
尺寸:杯高11.8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厘米。

出处:1957年6月,洛阳涧西矿山机器厂出土。

收藏单位:洛阳市博物馆

国宝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玉杯呈圆筒形,直口,深直腹。白玉杯系新疆和阗白玉加工而成,杯身抛光极好,无任何纹饰。与白玉杯一同出土的还有铁帏帐构,其中一件帐构上刻有铭文,专家据此确认,古墓为三国魏王曹芳正始八年(公元247年)的墓葬,这也是洛阳目前所见的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曹魏时期墓葬。玉杯上没有任何花纹与雕刻,符合当时崇尚朴素自然的社会风气,曹魏时期的玉杯,目前全国仅此一件。

 


名称:三彩镇墓兽

时代:唐代
尺寸:高110厘米。

出处:1992年在洛阳孟津出土。

收藏单位:洛阳市博物馆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唐代雕匠师以夸张的手法,把镇墓兽凶煞气势表现得林漓尽致。

 

 

名称:褐釉白斑龙柄执壶

时代:北宋
尺寸:通高27.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20厘米。

出处:洛阳出土。

收藏单位:洛阳市博物馆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敞口,短颈,丰肩,假圈足,平底。兽首流,龙形柄,龙衔口沿。肩附帖对称两小罐,并各饰一力士形象,流两侧各一个侍俑。壶通体施褐釉,间饰灰白色斑。壶造型奇特自然,釉色深沉,彩斑飘逸,使壶整体显得端庄大气,所施彩斑又不失飞扬灵动,当是鲁山段店窑或禹县下白峪窑中的典型而又罕见产品。

 

 
名称:归义胡王金印

时代:西晋
尺寸:通高2.6厘米。

      印面2.2×2.2厘米 重83.2克,含金量70%。

出处:甘肃。

收藏单位:洛阳市博物馆

国宝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此印为四十年代孟津商人到甘肃从古董商手中购得。1973年交洛阳博物馆收藏,印面呈正方形,凿刻白文篆书“晋归义胡王”五字,印钮作驼形。代印章等级分明,官印的质地、钮式都有严格规定,皇帝玉印为虎钮,诸侯王金印为驼钮,丞相、太尉、列侯金印为龟钮,俸禄千石至二百石的官铜印为鼻钮,将军印为虎钮,蛮夷则是铜印驼钮、蛇钮。魏晋至唐宋各朝各代,官印钮式基本承袭汉制,而民间私印钮式则稍多,质地有金、玉、铜等。汉晋时期,出于政治考虑,中原朝廷对归附或臣服的各部族首领多行册封,并赐予“归义”王、侯、君、长等封号和相应的印章。

  边塞文物晋归义胡王金印,造型粗犷,体现了自汉代以来对少数民族首领实性分封赏印的传统。另外,晋朝赐予少数民族的王印多为铜质或鎏金质,而此印为金质,和赐予内陆诸侯王的印章质地相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晋朝对此王的重视程度以及当时复杂多变的民族关系。

 

 

名称:玉蝉

时代:东汉

尺寸:长4·50厘米,宽3·20厘米。

出处:1953年洛阳采集。

收藏单位:洛阳市博物馆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白玉质,浸黄斑。蝉状,以直线弧线勾勒蝉首、双翼、腹、尾等。体扁平,双目、吻部、双翅尖、尾尖突出体外。形象生动写实,刀法细腻洗练,立体感强,双翼有薄而透明之感,线条简洁明快,雕工技艺娴熟。

   此玉蝉应称之为玉琀。是汉代盛行的丧葬用玉。新石器时期已经出现丧葬含玉的习俗。商周以来,这一传统一直保留下来。商代有的含贝,西周有的含蝉形玉,春秋时代有的含珠玉,战国时期,特别是到了汉代非常盛行含蝉形玉。琀作蝉形,大概是取其清高,饮露而不食。《史记·屈原传》载:“蝉,蜕于蚀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以蝉为琀,还似是3借蝉的生理习性而赋予死者特定的含义。琀与口塞作用大致相同,但使用口塞的习俗一般仅限于高级贵族阶层。而琀的使用则较为普遍。

   这件玉蝉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东汉玉器阴线刻饰的工艺手法和强烈的写实性。形态生动逼真,造型新颖质朴,刻划简练,寥寥数刀,神韵尽在,与红山文化玉器的表现手法颇为相似。俗称“汉八刀”。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名称:战国玉人

时代: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尺寸:通高7.50厘米青玉质

出处:1987年洛阳铜加工厂出土。

收藏单位:洛阳市博物馆

◤洛阳◢洛博珍藏系列介绍(一)

   作跂坐状,双手交叉置于腹前。跣足交叉于臀下。头戴假面具,面具上附发髻,粗眉大眼,如意状鼻,高颧大口,唇上划须。面具以绳缚于脑后。头顶短发结辫,大耳。上身着鸡心领短袖窄衣,下着短裤。饰以大小方格、三角和条带纹。

   圆雕玉人在晚商和西周时期墓葬重多有出土。多位跪坐和站立状,其用途具有普遍的宗教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玉人的发现不多,且形制矮小。此玉人的出现在当时极为罕见。玉人的服饰及穿戴更是以往所罕见。头戴假面具的形象尤显其神秘莫测的身份,虽然至今对此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其身份应为驱鬼辟邪正行傩戏的方相士的形象。这为研究我国战国时期服饰及宗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