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山县土壤普查报告

 HUMIN9000 2015-07-05

广东省台山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

土壤普查报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土壤普查是为是农业区划,合理安排农、林、牧布局,实行因土种植、因土改良,因土施肥、因土排灌、因土耕作,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和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我县这次土壤普查,在县委的直接领导下,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规程进行。从198011月中旬县办土壤普查训练班开始,到19811月底,共用两个月时间完成土壤普查的野外工作。据统计,水稻土共挖剖面2410个,平均307亩一个,选取土种的剖面样本259个分析,平均2857亩一个。耕层地块农化分析土样9527个,平均77亩一个。旱地、山地土种剖面分析土样97个。

由于我县到198010月份才决定搞土壤普查,因此准备工作仓促,形成边开始野外调查,边筹建化验室。为了把土壤普查成果迅速应用到生产上去,指导1981年春耕生产,化验室边装备,边进行化验,到1982年二月底,完成全县各个公社送来代表土样(我们称急测样)371个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钾的测定,及时向县委、公社党委提供了指挥当年早造进行科学施肥的依据。县社二级通过上技术课形式,向领导、干部、群众宣传了土壤普查成果,使土壤普查成果迅速有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去,形成一个讲科学、用科学的生产气氛。到五月份我们完成了农化样分析,为指导晚造生产提出更充实的数据,六月份完成土种分析,九月份才完成地块样分析。编写了土壤普查报告书,土壤普查成果应用建议,绘制了县土壤图、土壤养分图、土壤利用现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及各种专题调查材料。

通过这次土壤普查主要的成绩如下:

1、基本上摸清我县的土地资源,土壤类型分布以及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地形、母质、气候、植被及成土条件,提出了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开发利用我县土地资源的建议和规划。

2、查出我县土壤目前是:缺磷、缺钾、偏酸这样一种状况,基本摸清各公社不同土种的特征、特性,为科学种田提出依据。

3、基本上摸清水稻亩产800斤以下低产水稻田面积、分布、土壤类型和主要障碍因素,总结出了一套改良利用咸田、咸酸田的成功经验。

4、总结出通过花生、水稻合理轮作实行以田养田,改良利用沙质田经验。

5、普及了土壤科学知识,培养了一支以农技站、农科站为主体的土肥技术队伍。据统计:参加这次土壤普查共1805人,其中各公社都有一位从土壤普查到化验结束都参加的农科人员,从而为今后的土肥工作的开展建立一支扎实的队伍。

我县这次土壤普查工作能取得这样的成果:

1、首先是县委重视,区划办直接领导和具体帮助。

2、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工作,认真把好普查质量关。公社一级土壤普查是以农技站为主体,领导、技术员、群众结合进行的。

3、把土壤普查成果,迅速应用到当前生产上去,促进生产,从而调动了干部和群众搞好土壤普查工作的积极性。

我县的土壤普查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准备工作仓促,技术力量不足,使工作中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特别是报告书,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望批评指正。

 

第一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台山县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界于东经11218-11303分,北纬2134-2227分之间,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98公里,东北连新会县,西北连开平县,西南邻恩平、阳江县,南临南海。全县总面积316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587.69公里,山地及丘陵共21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66%,耕地面积99.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1.3%,其中水田面亩8231495亩。

全县行政区划分,24个农村人民公社,(其中一个渔业公社,一个镇)五个县级农、林场,484个大队,4670个生产队。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全县总927835人,其中农业人口824408人,农业劳动力320905个,按农业人口计算,平均每人占有耕地2.6亩(其中水田1.0亩)、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2.6亩。

解放前,由于水利设施差,旱、咸、洪涝灾害频繁,大量农田无法耕种,使台山县一直是个缺粮县,靠"洋米"度日,解放后,由于搞了水利及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粮食生产逐年上升,不仅摘掉了"缺粮县"帽子,目前每年向国家提供约200,000,000斤商品粮,但粮食单产和社员分配还比较低,1980年全县才第一次亩产突破千斤,人平分配也第一次超过100元。继续发展、提高、潜力是很大的。

一、农业

我县耕地向来已种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占比重很小,形成这种几乎是单一的农作物生产布局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解放前,一直是缺粮县。解放后,为了解决全县人民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集中主要精力发展粮食生产,忽视了经济作物的发展。从1979年开始,注意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把4.3万亩水田改种其它经济作物,1980年水稻亩产第一次突破千斤,总产达到7.77亿斤,花生总产1976万斤,甘蔗总产13.5万吨,桑蚕达到64万斤,以上几种主要作物,单产、总产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二、林业

我县林业用地面积250万亩,人平2.68亩,其中(1)现有林地86.71万亩,占林业用地34.7%,内有用材林78.94万亩,其中杉2.87万亩,马尾松70.87万亩,湿地松3.32万亩,杂树1.80万亩。防护林0.48万亩,经济林7.29万亩。(2)疏林地79.17万亩。(31978-1980年新造林地4.53万亩。(4)灌木林地32.02万亩。(5)还有荒地47.57万亩,占林业用地19%

三、畜牧业

全县自然草原宜牧面积大,共61600亩。

1979年统计,全年生猪饲养量27950头,存栏量466059头,从1950-197930年中,生猪饲养量平均每年增长7.17%,上市量增长4.72%,存栏量增长7.42%,耕牛1980年统计,全县有5万头,其中母牛1.7万头,由于全县幅员面积大,草山草地潜力大,发展养牛、山羊是大有可为。

四、水利水电建设

目前全县拥有大、中型水库11个,总库容5636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5.4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54万亩。已建成机电排水站174座,776台,总装电21414千瓦,排水面积198175亩,机电灌溉总固定站218台,4271千瓦,流动水泵5061台,19155千瓦,灌溉面积13.3万亩,其中固定灌溉面积12.44万亩,现有变压器315台,28520千伏安。

五、农业机械化

1979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70745马力,平均每马力负担耕地面积3.67亩,其中拖拉机3018台,合42877马力,平均每马力负担耕地面积23.2亩,主要机型有东方红-75、红卫-40、丰收-35、工农-1012)等,各种机引农具8779部(包括拖卡)。

 

第三节 自然概况

一、地行与地质

全县境内山脉主要有两条,东部与新会县交界的古兜山脉向东南铜鼓山延伸(中部一度中断)。西南有大隆洞山系,向紫罗兰山系伸展与阳江、恩平县分界。大隆洞山系与古兜山系之间在横塘、大塘处分成南部与北部两个地形。其中南部又分东南和西南二片。北部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南部地势则分别向东南和西南沿海逐渐倾斜。古兜山最高山峰狮子头986,铜鼓山系最高山峰凉帽顶785.5,大隆洞山系最高歪头山690,紫罗山最高793

本县古兜山、铜鼓山、大隆洞山系南部沿海一带,紫罗山及沿海上、下川岛屿都是花岗岩,表层风化程度较深,沿海地区受台风暴雨侵蚀,岩石露头极多,造成悬崖险峻陡峭。大隆洞河以北的中部地区,则是由砂页岩发育成的低丘陵地形和盆地。潮境、白沙、那扶一带则为冲积岩发育形成土壤在地表2-5公尺下有石灰岩分布。潭江平原是由潭江冲积土形成的土壤。都斛公社则属珠江三角洲沉积土壤。端芬、斗山一直到海宴、汶村的沿海平原则属滨海沉积土壤。

二、河流水文

本县河流及流向,南部地区由北向南流入大海。北部地区则由东南向西北流入潭江。全县河流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八条。

1)大隆洞河 集雨面积414平方公里,全长59.81公里,起源于大隆洞山系,由烽火角水闸出南海,中下游平坦开阔,过去潮水可入端芬公社塘底大队。

2)斗山河 集雨面积212.6平方公里,河长33.9公里,起源于古兜山,在三合海汇合大隆洞河后经烽火角水闸出南海,中、下游平坦开阔,过去潮水可入冲蒌公社莲花大队。

3)台城河 集雨面积583.67平方公里,河长45.0公里,起源于古兜山的瓶身一带,北流归潭江,终年是淡潮,潮水可入台城,对农业生产用水十分有利。

4)公益河 集雨面积144.6平方公里,河长18.6公里,起源于与新会交界烟斗尖,流到公益入潭江,淡潮可随河入大江、水步圩。

5)横山河 是我县最宽的咸水河,集雨面积677.72平方公里,河长52.4公里。起源开平的鲮鱼潭,由横山入海,由于咸潮进出,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6)深井河 集雨面积148.2平方公里,河长35.5公里,起源于开平的西坑、大隆洞河山系的大东坑,经深井大门流入横山河出海,咸潮可入深井圩。

此外,还有白沙河,集雨144.9平方公里;三合河,集雨113.25平方公里。

三、气候

我县的地处低纬度,在北回归线以南,因此热能丰富,属南亚热带气候。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平均为111.8千卡/平方厘米,最大可达127.8千卡/平方厘米,最小也有102.4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为2006小时,最多达2430小时,最小1719小时,80%保证率年日照量为1800小时。

各地年平均气温为21.6-22.8,由于地靠南海之滨,由海洋性气候调节,虽然季风明显,夏季盛吹南风,但夏季酷热,冬季不严寒,最热七月平均最高气温32.2,极端最高气温37.2,最冷一月平均最低气温10.1,极端最低气温-0.1,平均霜日1.1天,无霜期长达363天,大于等于10积温可达7654

雨量充沛,各地年降雨量达1800-2700毫米,比年蒸发量1546毫米多16%以上,最大年雨量多达2600-4000毫米,最小年雨量也有900-1400毫米,80%保证率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上,雨季始于四月上旬,结束于10月上旬。因此,我县的光能、热能及水资源都比较丰富,能够满足各种农作物对光、温、水的要求,四季宜种。

但由于季风明显,冬春气温年际变化较大,时有冷害发生,降雨量虽丰,但季节分配悬殊,年雨集中4-9月,占年降水量85%,易发洪涝,冬春少雨,10月至次年3月雨量只占全年15%,易有旱、咸之患。面临南海,夏秋台风频繁,早晚稻还有龙舟水,寒露风的危害。因此,我县是个气候暖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但灾害性天气较多的地方。

四、植被

本县的山林植被属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地形的影响,形成了植被类型的多样性,高山矮林、植被,分布在800以上的山顶上。亚热带常绿阔林,分布在500-800之间的山沟和山坡上。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分布在300-500山坡上。马尾松、芒萁草等植被则分布最广。但由于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乱砍滥伐,形成有树不成林,树木稀疏,水土流失普遍,冲沟则到处可见,石头裸露,土壤较为干燥的山地情况。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

 

我县土壤的形成是在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育而成的。由于各种因素本身的差异性和综合利用方式以及强度不一,形成了全县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和具有特定的分布规律。现将土壤形成的特点及其发生分类论述如下:

第一节 我县土壤形成的特点

一、不同地形,母质形成土壤的差异

我县是一个以丘陵、台地为主并具有相当冲击和沉积平原的县。其山地最高峰是古兜山狮子头高度达988米,从而使丘陵山地土壤形成黄壤、红壤、赤红壤的垂直分布。

82万亩水稻土中,丘陵、台地水稻土和滨海围田水稻土各占50%,不同地形对水稻土形成有明显差异,例如丘陵、台地区水稻土以沙质田、沙泥田为主,而滨海沉积和河流冲积形成的围田则以泥田、泥骨田为主。不同母质对水稻土的形成也产生明显影响,虽然这样影响可随水稻土的发育而逐步削弱,但也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我县的水稻土按其母质来源,可分下列四种:

(一)滨海沉积发育而成的水稻土,主要是附近的低山、丘陵由于暴雨洪水冲刷,把粘粒及砂粒冲入大海,由海水顶托在海岸边沉积下来,经围垦改良利用种植水稻,形成咸田、咸酸田的盐渍型水稻土,这些土壤土层深厚,土壤中潜在养分含量高,钾的含量特别丰富,但土质粘重,形成"干时一把刀,湿时一团糟"耕性很差的粘土田。

(二)丘陵、台地水稻土是由花岗岩、砂岩坡积物、洪积、冲积物发育而成的,由于耕作与排灌水关系,发育与砂岩的粘粒流失大,成为结粉田、沙质田、砂泥田,而发育花岗岩的粘粒虽有流失,但数量没有砂岩的多,故多数为砂泥田,流失严重的也成为沙质田,按丘陵、洞田的地势倾斜方向自上而下,依次为沙质田、沙泥田、泥田,村边、镇边为泥肉田。

那扶公社万倾洋大垌水稻土,这是从过去冰川期形成第一、二阶地发育而成的土壤,底土有一层碎石,漏水漏肥严重。

(三)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水稻土,分布在大江、水步、三八、附城等公社。是由潭江上游及台城河夹带来的大量粘粒、砂粒在这些地区沉积下来形成的砂泥田、泥田、泥骨田和泥肉田。

(四)珠江三角洲沉积物发育而成的水稻土,分布在都斛公社围田区,这是由珠江上游夹带的大量粘粒沉积形成的土壤,其中除从主要是泥田、泥骨田,这些田土层深厚,土质粘重,潜在肥力高。

二、南亚热带的暴雨和干旱季节性变化对我县土壤形成的影响。

我县地处低纬度,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1800-2700毫米,雨季始于四月上旬,于10月上旬结束,旱季从10月至明年三月份。

水稻土是水耕与旱耕交替作用下形成的人工水成土,除耕作措施影响外,还受灌溉和积水影响,在雨季种水稻季节,田面经常保持35厘米的水层,由于重力水的作用,水分向下渗透,在排水较好的条件下,由于地面水补给虽可提高地下水位,但不致同潜水面连接,犁底层下有一段土层呈渗渍状态,大孔隙充满下渗的水流,而土体内的闭合空隙则包含空气,这种特殊的水分状况,决定了土壤剖面中物质淋溶淀积的特点,形成水稻土的诊断层--渗渍层,呈棱柱状结构,结构面被覆盖灰色胶膜,而土体内空隙折则布满铁、锰斑纹,水稻土就是这样通过雨季种稻灌溉、耕作、施肥、收获等栽培措施和冬季干旱周期性干湿交替和氧化还原作用,是某些易还原物质与悬浮性胶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土壤剖面淋溶淀积,从而形成了水稻土特有的发生层段和剖面状态。

三、生物以物质的循环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我县属南亚热带气候,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生物生长比较旺盛。但我县丘陵山地,由于森林没有得到很好保护,乱砍乱伐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18%,有的地方还处于有树部成林的状况。在植被覆盖好的地方,地面枯枝落叶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很多超过3%,植被受到破坏严重的地方,表土受冲刷严重,土壤向沙、酸、浅、瘦发展。

滨海沉积形成的沼泽土,由于成土时间短,土壤有机质仅为2%左右,但经围垦种植水稻后,由于稻杆回田作用,土壤有机质逐年上升,随着种植时间的增长,土壤有机质有的已经达到3%左右。

水稻土的生物和物质的循环作用,主要体现在作物生长从土壤中吸收带走的物质,通过稻杆还田和措施增施肥料加以平衡。但由于目前农村能源没有解决,稻草还田较少,以致有积肥来源不足,在施肥中又偏重于氮肥而缺少磷、钾肥,因此,收获物中带走了磷、钾大大超过了施入量,使我县目前土壤养分的收支不平衡。主要是磷钾的支出超过吸入量,造成磷、钾的亏损,使土壤营养元素氮、磷不协调,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

四、长期的耕作是土壤逐步熟化

据台山历史的记载,我县在隋朝(公元600年左右)已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记述。1,000多年来,由于人的农事活动对土壤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例如由滨海沉积形成的泥坦,经围垦后种植水稻,由重咸田到咸田、泥田,时间也不过100多年历史,但土壤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见表一):

                                 表一

土壤名称

样本数

有机质%

全氮%

C/N

碱解氮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20

2.06

0.133

9

62

11

885

重 咸 田

12

1.63

0.092

10.3

66

7

290

   

39

2.13

0.104

11.8

78

5

199

   

71

2.67

0.129

12

111

4

108

 

盐渍型沼泽土围垦种植水稻后,初期土壤有机质矿质化速度快因而有所下降,后经过长期耕作增施有机质肥和稻杆回田,土壤有机质又有所提高,但C/N也升高了,而速效磷、钾则随着耕作时间的增长土壤熟化程度提高而有所下降。土壤的土体结构也发生变化,剖面层次开始发育,由盐渍型沼泽土逐步向水稻土方向发育,最后形成潴育型泥田、泥肉田。

五、水稻土淋溶与淀积使土壤产生变异

(一)垂直方向的淋溶与淀积

在灌水种稻期间,由于渍水使土体物质起还原作用,铁、锰物质变为可溶性而遭淋溶,水分的垂直渗漏将可溶性铁锰淋溶至下层淀积。随着铁锰的淋溶,耕层土壤结构表面铁锰胶膜也消失,结构体受到破坏,如果人为活动经常扰乱土层,不合理的耕作,不增施有机肥,会加速物质淋溶和淀积,形成土层越深、粘性越大的趋势,从大江公社的土壤剖面的物理分析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表二)

表二

地点

土种

分析深度      eM

大于1mm  %

1-0.25mm   %

0.25-0.05mm  %

0.05-0.01mm    %

0.01-0.005mm    %

大于0.005mm

大江公社

泥肉田

0-17

 

17-26

 

 26-100

1.37

9

21.6

36

14

19.4

大巷大队

1.05

2.2

8.4

24

26

39.4

山脚队

0

0

5

18

18

59

大江公社

泥田

 

0-15

 

15-29

     29-100

1.6

2.5

13.2

40

5

39.3

张边良大队南溪队

0.75

1

5.6

42

26

25.4

 

 

1

28

18

53

 

(二)侧向的淋溶漂洗过程

在丘陵梯田中,侧向淋洗是十分明显的,耕层的铁、锰物质在还原状态下以及部分粘粒受地表径流的侧向流动而带走,特别是在串灌的情况下,更为明显,故而形成沙质田、砂泥田、泥田的分布规律。

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侧渗,使犁底层下的铁锰物质流失而形成白色的泥(砂)层,这就是白蟮泥底田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土壤分类

由于生物、气候、母质和人为活动等的不同成土条件影响,我县在山地、丘陵、平原、海滩发育着黄壤、红壤、赤土壤、水稻土和滨海盐渍沼泽土五大类型土壤。据这次普查中所得的资料,对全县土壤作系统分类,分述如下:

一、土壤分类原则和依据

我县这次土壤普查用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五级分类制度,各级分类的划分原则和依据是:

土类:根据土壤的成土过程及生长发育的特点来划分。不同土类由于成土过程和发育特点不同,所形成的土壤属性和生产性能以及改良利用上均有本质的不同,我县地处南亚热带,寿南亚热带气候影响,其地带土壤为赤红壤,土壤呈酸性,土色是赤红色。古兜山山地土壤,由于山高达988,故在不同高度,土壤颜色及富铝化层有显著差异,形成黄壤、红壤、赤红壤的垂直分布。平原地区的土壤因受长期耕作,水分条件和干湿交替影响,使土壤具有特殊的层次,成为典型的水稻土。另外滨海盐渍沼泽土有特殊的成土过程,其利用与其他土类有很大的不同,故又成一土类。

亚类:反映一个土类在成土过程中的不同成土阶段。土壤剖面中有不同的发生层段,在土壤基本属性和生产性能上有一定差异,就水稻土为例,水分类型是决定土体发生层段构型和土壤生产性能的主导因素,因此,可作为亚类划分的主要依据。如水稻土中由于地下水位较低,土壤干湿交替过呈明显,土壤剖面渗渍层发育从厚度和强度上都是典型的,其厚度超过30厘米,胶膜和铁锰发育强度较强,形成具有A-P-W-Bg构型的潴育型水稻土亚类;如果地下水位高,与灌溉水相连,土体没有明显干湿交替的过程,常处在积水潜育的情况下,没有渗渍层的发育,在犁底层以下就出现,形成A-P-G构型的出潜育型水稻土;由于水分侧向运动,引起土体内粘粒和铁、锰物质漂洗而形成白土层,形成A-P-E构型的为渗育型水稻土;另有一些望天田或新开垦的水稻田,土壤不受地下水影响,仅受灌溉水影响而成A-P-CA-C构型的划分为淹育型水稻土。

土属:是分类系统中承上启下的分类单元,它既是亚类的续分,又是土种共性的归纳。根据成土母质的类型,在自然土壤中,岩石性质不同则产生不同土属的土壤。如赤红壤由于母岩不同,可分成为花岗岩发育赤红壤和砂页岩发育赤红壤。在农业土壤中,农业地貌类型不同,土壤母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有较明显差别,所以反映在土壤的属性和生产性能上有一定的差异,并以此来划分土属。如潴育型水稻土中,由于地形和农业地貌不同,成土母质和水分有一定差异,分为花岗岩、砂页岩、宽谷冲积、河流冲积、珠江三角洲沉积、滨海沉积、泥肉田等六个土属。

土种: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在同一土属范围内,同一土种具有类似的土壤整体构造,主要是以的100厘米土层内,土壤剖面构型,这不仅是指其发生层的排列,还指剖面内其它特征层或附加层的厚度,出现部位的发育程度等。土种是土壤长期发育或耕种利用的结果,所以反映在同一土种的土壤基本性质和生产性能有一定的稳定性。

变种:是土种进一步续分的最低一级个体单元,即视为土种的变异类型,它是在土种范围内根据表层的肥力特征(如颜色、耕层厚度、养分含量、结构情况、含特殊物质等)差异。这些特征常受耕作利用,施肥等人为因素影响,是比较易变的因素,如砂质田其变种为浅脚砂质田。

    本土壤分类所述及其土壤剖面层次,均采用惯用符号来表示。例如水稻土中,A为耕作层,P为犁底层,B为铁锰淀积层,W为潴育层,G为潜育层,E为渗育层,C为母质层。

二、土壤的命名

采用分级处理,土类和亚类等高级分类单元,采用土壤文献资料中的习用名称,例如水稻土、黄壤、红壤、赤红壤等。亚类的名称,则将水分运动特点表示出来,如潜育型水稻土,是指土体受潜育影响而长期积水,土壤剖面没有淀渍层穿发育而形成的水稻土。为了反映与土类在发生上的联系,一般采用连续命名法。土属、土种和变种等级分类单元,一般采用群众的俗名。

三、土壤的分类系统

我县这次土壤普查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工作分类的原则和按照"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暂行方案"的土壤方法,通过观察各土种土壤的剖面形态,调查其形成过程及土壤生产性能,通过比土评土,分析比较,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了必要的调正,将全县土壤分为5个土类,9个亚类。27个土属,46个土种。其中水稻土有六个亚类,17个土属,34个土种,详见下表:

按广东省土壤分类

按广东省土壤分类

群众俗称

面积

占水田面积 %

土类

亚类

土属

土种

编号

水稻土

淹育型水稻土

麻红黄泥田

麻红砂泥田

1-1-1-5

砂泥田

5737

0.69

砂页岩红黄泥田

页红砂泥田

1-1-2-5

砂质田

5040

0.61

页黄泥田

1-1-2-1

黄泥田

8396

1.01

潴育型水稻土

麻红泥田

麻砂质田

1-2-1-4

砂质田

50784

6.16

浅脚砂质田

15781

1.91

麻砂泥田

1-2-1-3

砂泥田

62962

7.64

麻乌红泥田

1-2-1-5

泥田

8727

1.06

砂页岩红泥田

页砂质田

1-2-2-4

砂质田

22012

2.67

浅脚砂质田

12367

1.5

页砂泥田

1-2-2-3

砂泥田

57018

6.92

页红泥田

1-2-2-1

泥田

22586

2.74

页结粉田

1-2-2-5

结粉田

3662

0.32

宽谷冲积土田

砂质田

1-2-15-4

砂质田

23477

2.85

砂泥田

1-2-15-1

砂泥田

32973

4

泥田

1-2-15-8

泥田

22659

2.75

顽泥田

1-2-15-2

泥骨田

11938

1.45

河砂泥田

河砂泥田

1-2-16-1

砂泥田

11168

1.35

河泥田

1-2-16-7

泥田

41550

5.05

河粘土田

1-2-16-4

泥骨田

2199

0.26

三角洲沉积土田

粘土田

1-2-18-1

泥田

30000

3.64

泥骨田

1-2-18-4

泥骨田

18000

2.18

泥肉田

泥肉田

1-2-19-1

泥肉田

47865

5.87

滨海沉积土田

 

 

泥田

123184

14.96

 

 

泥骨田

44335

5.38

渗育型水稻土

白鳝泥田

白鳝泥田

1-3-1-2

白鳝泥田

2245

0.27

潜育型水稻土

冷底田

冷底田

1-4-1-1

冷底田

7750

0.94

铁锈水田

1-4-1-2

铁锈水田

16523

2

乌泥底田

鸭屎泥田

1-4-2-2

鸭屎泥田

83

0.01

沼泽型水稻土

烂湴田

烂湴田

1-5-1-1

湖洋田

6361

0.77

泥炭底田

泥炭底田

1-5-5-2

泥炭底田

2282

0.27

盐渍型水稻土

咸田

咸田

1-6-1-2

咸田

50154

6.09

重咸田

1-6-1-3

重咸田

8027

0.97

咸酸田

咸酸田

1-6-2-2

咸酸田

30763

3.73

反酸田

反酸田

1-6-3-2

反酸田

14541

1.76

黄壤

黄壤

粗骨黄壤

厚有机质层粗骨黄壤

3-1-7-1

 

2000

0.06

红壤

红壤

花岗岩红壤

薄有机质层厚层花岗岩红壤

4-1-1-4

 

50000

1.79

砂页岩红壤

薄有机质层厚层砂页岩红壤

4-1-5-6

 

5000

0.17

赤红壤

赤红壤

花岗岩赤红壤

薄有机质层花岗岩赤红壤

5-1-1-6

 

1152000

41.29

中有机质层花岗岩赤红壤

5-1-1-7

 

504000

18.07

花岗岩赤红地

赤红砂泥地

5-1-2-2

 

100000

60.6

砂页岩赤红壤

薄有机质层砂页岩赤红壤

5-1-5-4

 

509000

18.24

砂页岩赤红地

中有机质层砂页岩赤红壤

5-1-5-5

 

418000

14.98

滨海盐渍沼泽土

滨海盐渍沼泽土

滨海泥坦

滨海泥坦

14-1-1-1

 

72000

2.58

滨海草坦

滨海草坦

14-1-2-1

 

33000

1.18

滨海林坦

滨海林坦

14-1-3-1

 

45000

1.62

 

第三章  土壤的种类与主要特征

 

土种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在同一地形母质条件下,根据一米以内土壤整体构造形态来确定的,不同的土种在剖面的层次构造、理化性质和肥力条件,才能因土制宜采取措施,进行合理利用和改良,现根据广东省土壤分类对全县48个土种分别叙述如下。

水 稻 土

淹育型水稻土

淹育型水稻土面积19173亩,占水田面2.31%。零星分布在各公社丘陵区缓坡的梯田上,耕作时间不长,土壤熟化程度不高,地下水位低,水源较缺乏,灌溉条件差的望天田。由于受水作用时间短,因而心土层与原来母质无多大差异,耕作层较浅,一般在10厘米左右。

一、花岗岩红黄泥田土属:(省编号1-1-1

(一)麻砂泥田(省编号:1-1-1-5),群众俗砂称砂泥田。

    面积5737亩,占水田面积0.69%。主要分布在大江、水步、四九、冲蒌及沿海各公社。其土壤是由花岗岩残积,坡积物发育的,耕层浅薄,只有10厘米左右,土壤熟化程度较低,水利条件差,容易受旱,山洪较大时黄泥水进入田块,对生产很不利,年亩产700斤左右。现以大江公社大塘大队积乐队大坡头(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7号),其剖面性质如下:

    耕作层(A0-8cm,灰黄色、干、中壤土,碎块状结构,松散。

    犁底层(P)8-21cm,黄红色、干、中壤土,小块状结构,紧实。

    母质层(C21-100cm,黄红色、湿、重壤土、块状结构,紧实。

                        麻砂泥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8

3

0.189

0.113

1.67

130

14

27

5.6

45

中壤土

821

1.38

0.09

0.053

1.57

68

4

16

6.6

42.6

中壤土

21100

1.49

0.067

0.038

2.6

45

2

16

5.4

56.6

重壤土

 

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高达3.0%,谮潜在肥力较高,但速效钾含量很低,只有27ppm,严重影响水稻生长,要注意增施钾肥。

(二)页砂质田(省编号:1-1-2-5),群众俗称砂质田。

    面积5040亩,占水田面积0.61%。主要分布在三合大隆洞、那扶、白沙、汶村等公社。本土种是砂岩的残积、坡积物,由于耕作层浅薄水源条件差,年亩产600斤左右。现以汶村公社九岗大队开湖生产队,独树(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136号),其剖面特性如下:

    耕作层(A0-10cm,棕灰黄色、润、砂壤土,块状结构,疏松,有山石仔。

    犁底层(P)10-22cm,棕黄色、润、砂壤土,块状结构,坚实,有山石仔。

    母质层(C22-80cm,棕黄色、润、砂壤土、块状,软。

                          页砂质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0

2.1

0.107

0.048

0.89

73

1

15

5.2

20

轻壤土

1022

1.18

0.029

0.005

0.89

62

2

30

7.5

19

砂壤土

2280

0.69

0.036

0.007

0.84

72

3

43

6

17.2

砂壤土

 

从理化分析结果看: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属中等水平,而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都是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水稻生产需要。

(三)页黄泥田(省编号:1-1-2-1),群众俗称黄泥田。

    面积8396亩,占水田面积1.01%。成土母质为砂页岩,主要分布在三合、端芬、深井、冲蒌等公社,土壤有机质少,土质粘重,土壤结构性差,适耕性也差,年亩产700斤左右。现以端芬公社锦江大队锦源生产队珍章围(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97号),其剖面村性状如下:

    耕作层(A0-12cm,黄褐色、干、轻粘土,块状结构,硬。

    犁底层(P)12-18m,黄褐色、润、轻粘土,块状,紧实。

    母质层(C18-100cm,红褐色、湿、中粘土、块状,实。

                          页黄泥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2

2.71

0.184

0.078

2.18

106

5

33

5

65.4

轻粘土

1218

2.57

0.103

0.074

2.1

100

3

176

5.6

68.2

轻粘土

18100

1.08

0.081

0.054

2.55

43

0

98

5

77.2

轻粘土

 

根据全县16个农化样分析统计,其养分平均含量如下:有机质2.55%,全氮0.127%,碱解氮106ppm,速效磷8ppm,速效钾42ppm,从这些养分数字看,有机质、全氮是属中等水平,但磷、钾含量都表现缺乏。

 

潴育型水稻土

潴育型水稻土是我县稻田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共665247亩从,占水田面积80.8%。这类田耕作历史长久,排灌条件较好,土壤熟化程度较高,由比较完整的土壤发育层次,即A-P-W型或A-P-W-Bg型。由于受地下水周期性的升降作用,在淹水季节,耕层中粘粒与铁、锰等物质随水下渗,在犁底层以下形成褐棕、赤红或紫黑色斑纹状铁、锰沉积物的渗积层。这一层土壤呈棱块状结构,但厚度不一,厚的可达数十厘米。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在该层之下有灰蓝色的潜育层出现,但其上限需离地表60cm以下,否则就成潜育型水稻土。按其成土母质、地形及熟化程度不同,分为七个土属,21个土种。

一、麻红泥田土属

面积138254亩,占水田面积16.7%。主要分布在四九、冲蒌、斗山及沿海各公社。

(四)麻砂质田:(省编号1-2-1-4),群众俗称砂质田。

面积50784亩,占水田面积6.15%。其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坡积、冲积、洪积物,耕层浅薄,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砂性大,保水肥力差,漏水、漏肥,犁田后易沉实,插秧困难,水稻年亩产700斤左右。现以四九公社松头大队伏安生产队,后门仔(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32号),其剖面性质如下:

    耕作层(A0-12cm,黑灰色、干、砂壤土,粒状结构,松散。

    犁底层(P)12-21cm,黄灰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坚实。

    潴育层(W21-100cm,褐黄色、湿、中壤土、棱柱状结构,实,有铁锰结核。

                 麻砂质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2

2.04

0.089

0.09

0.19

141

7

15

5.9

14.9

砂壤土

1221

1.75

0.105

0.06

1.21

67

7

14

5.7

37.8

中壤土

21100

0.73

0.035

0.02

2.26

25

3

20

6

38.2

中壤土

 

根据54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含量:有机2.2%,全氮0.116%,碱解氮85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24ppm。从分析结果看,本土种主要缺磷,严重缺钾,砂性大,是我县低产田之一。

(五)麻浅脚砂质田

面积15781亩,占水田面积1.91%。本土种是麻砂质田变种,其耕性与生产性能与砂质田大致相同,只是耕从层比砂质田更浅,养分含量更少,犁耙后更易沉实,种植水稻产量更低,年亩产600斤左右。现以冲蒌公社助洛大队三队白砂岗(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64号),其剖面性质如下:

    耕作层(A0-8cm,黄褐色、干、砂壤土,柱状结构,松散。

    犁底层(P)8-15cm,褐黄色、润、中壤土,小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15-80cm,灰黄色、润、中壤土、棱柱状结构,实,有铁锰淀积。

                 浅脚砂质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8

1.75

0.083

0.05

1.95

70

9

12

6.2

14.4

砂壤土

815

1.16

0.072

0.04

2.2

53

5

12

6.6

35.7

中壤土

1580

1.01

0.06

0.03

1.9

42

2

15

6.6

36.9

中壤土

 

根据19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为,有机质2.18%,全氮0.112%,碱解氮86ppm,速效磷7ppm,速效钾24ppm。从分析结果看:这样的养分是不能满足水稻生长要求,故而水稻全生长期都感到营养不足。土壤耕层含砂粒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漏水漏肥严重,是我县低产水稻田之一。

(六)麻砂泥田(省编号:1-2-1-3),群众俗称砂泥田。

面积62962亩,占水田面积7.64%。其成土物质为花岗岩坡积、洪积、冲积物,由于土壤质地适中,通透性能好,年亩产800斤左右。现以四九公社东方大队东华二队土壤为代表(县剖39号),其剖面性状如下:

    耕作层(A0-10cm,黄灰色、干、中壤土,块状结构,疏松。

    犁底层(P)10-25cm,黄灰色、润、重壤土,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25-45cm,灰黄色、湿、重壤土、棱柱状结构。

    淀积层(B45-100cm,褐黄色、湿、重壤土,大块状,实,有铁核及铁锰斑点。

                      麻砂泥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0

2.94

0.152

0.122

2.6

117

38

10

5.8

35.2

中壤土

1025

1.17

0.06

0.05

2.8

33

4

5

6.2

58.8

重壤土

2545

1

0.056

0.049

3.05

38

8

13

6.6

45.4

重壤土

 

根据101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为:有机质2.62%,全氮0.133%,碱解氮102ppm,速效磷8ppm,速效钾33ppm。本土种主要是缺钾,由于其物理性状较好,供肥能力强,故适增施钾肥,提高栽培水平则可获得更高的产量。

(七)麻泥田(省编号:1-2-1-3),群众俗称泥田。

面积8727亩,占水田面积1.06%。其成土母质为花岗岩坡积、洪积物,耕作层比较深厚,一般15厘米左右,质地一般中壤到重壤土,保水保肥力强,有机质积累较多,年亩产800斤左右。现以四九公社坂潭大队十二队塘肚(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34号),其剖面性质如下:

    耕作层(A0-14cm,灰白色、干、中壤土,块状结构,疏松。

    犁底层(P)14-31cm,黄灰色、润、轻粘土,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31-100cm,红黄色、湿、中壤土、棱柱状结构,实。

                      麻泥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4

3.08

0.142

0.08

1.48

127

10

13

5.3

31.7

中壤土

1431

1.24

0.082

0.06

1.05

60

2

18

6.3

61.4

轻粘土

31100

1.1

0.052

0.04

1.4

43

0

30

6.3

42.2

中壤土

 

根据47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为:有机质2.94%,全氮0.145%,碱解氮105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43ppm。总的来说,其养分潜在肥力较高,但氮、磷、钾不协调,磷、钾都显得缺乏,虽然是泥田,但其质地比其他土属泥田好。

二、砂页岩红泥田土属

面积117645亩,占水田面积14.2%。主要分布在三合、附城、三八、白沙、那扶、深井、大隆洞、端芬等公社。

(八)页砂质田(省编号:1-2-1-3),群众俗称砂质田。

面积2012亩,占水田面积2.67%。其成土母质是砂页岩的风化物,由于排灌不合理,粘粒大部分流失,剩下砂粒多,故形成砂质田。这类田保水保肥能力差,漏水漏肥严重,土壤肥力低,犁耙后易淀浆板结,插秧困难,作物生长有前劲无后劲,年亩产700斤左右。现以大隆洞河公社石朗大队第七队面垌(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119号),其剖面性状如下:

    耕作层(A0-12cm,褐灰色、润、砂壤土,粒状结构,松。

    犁底层(P)12-21cm,褐灰色、润、轻壤土,块状结构,坚实。

潴育层(W21-100cm,白灰黄色、潮、中壤土、大块状结构,实,有石仔及铁锰斑点。

砂页岩砂质田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2

1.8

0.087

0.03

0.43

65

4

14

6.5

13

砂壤土

1221

0.9

0.057

0.025

0.65

30

1

4

5

21.4

轻壤土

21100

1.64

0.074

0.03

0.65

39

0

8

5.6

32.6

中壤土

                     

 

 

 

 

 

根据20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为:有机质2.18%,全氮0.123%,碱解氮88ppm,速效磷8ppm,速效钾24ppm。总的来说,其养分显得缺乏,特别是速效钾显得严重缺乏,故影响水稻生长。

(九)浅脚砂质田

面积12367亩,占水田面积1.5%。本土种是页砂质田变种,其耕性及生产性能与页砂质田大致相同,但其养分含量更少,耕性及生产性能更差,年亩产600斤左右。现以白沙公社山蓢大队潮安生产队斗米洞(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55号),其剖面性质如下:

    耕作层(A0-10cm,灰白色、干、砂壤土,粒状结构,散。

    犁底层(P)10-19cm,白灰色、干、轻壤土,块状,稍紧。

    潴育层(W19-100cm,灰白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松。

                    砂页岩浅脚砂质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0

1.83

0.039

0.04

0.15

49

10

13

7.1

19.8

砂壤土

1019

0.79

0.014

0.02

0.08

12

11

8

7.6

21.4

轻壤土

19100

0.57

0.017

0.01

0.92

11

4

13

8.4

28.9

中壤土

 

从六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1.60%,全氮0.075%,碱解氮76ppm, 速效磷9ppm,速效钾28ppm。其养分含量是所有土种最少的一个,由于砂性大,漏水漏肥严重,影响水稻生长。

(十)页砂泥田(省编号:1-2-2-3),群众俗称砂泥田

面积57018亩,占水田面积6.92%。其成土母质为砂页岩的风化物。本土种土质疏松,通透性好,易耕易种,适种性广,水、肥、气、热比较协调,年亩产稻谷900斤左右。现以三合公社那洞大队虎和生产队公路边(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 58号)。其剖面性状如下:

    耕作层(A0-13cm,灰白色、湿、中壤土,粒状结构,松散。

    犁底层(P)13-21cm,灰白色、湿、中壤土,块状结构,紧。

    潴育层(W21-100cm,褐黄色、湿、重壤土、棱柱状结构,实,有铁锈斑点。

                        砂页岩泥田台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3

1.86

0.096

0.061

0.45

166

3

15

6.2

33

中壤土

1321

1.91

0.111

0.069

0.47

112

3

14

6.1

43.6

中壤土

21100

0.6

0.059

0.038

0.72

84

7

22

6

59.8

重壤土

 

 

 

 

 

 

从剖面分析结果看,土壤中速效磷钾都显得非常缺乏。根据44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2.5%,全氮0.124%,碱解氮86ppm,速效磷7ppm,速效钾23ppm。其速效钾也显得的很缺乏,故此在砂页岩地区要着重抓好磷钾肥施用。

(十一)页红泥田(省编号:1-2-2-1),群众俗称泥田。

面积22586亩,占水田面积2.74%。萁成土母质是砂页岩的冲积、洪积物。主要分布在三合、端芬、附城的丘陵区。这类田分布在山坑、垌田的低洼部分,由山洪水夹带来的粘粒及砂质田、砂泥田串灌带来的粘粒缓慢的淤积而成,故多为重壤土,保水保肥力强,透气性较差,有机质积累较多,分解慢,易造成水稻前期缺氮,后期贪青,年亩产稻谷800斤左右。现以三合公社良村大队永康队旺咀(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57号)。其剖面性状如下:

    耕作层(A0-13cm,灰褐色、干、中壤土,块状结构,实。

    犁底层(P)13-29cm,黑白色、润、粘壤土,块状,坚硬。

    潴育层(W29-100cm,褐黄色、润、重壤土、棱柱状结构,坚硬,有铁锈斑点。

                        页红泥田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3

2.64

0.082

0.08

0.5

129

6

18

5

48.4

重壤土

1329

2.32

0.114

0.07

0.65

77

3

7

5.3

60

轻粘土

29100

1.52

0.05

0.05

0.78

51

2

7

5.2

49.8

重壤土

                             

根据40个农化样分析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2.5%,全氮0.124%,碱解氮101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30ppm。从分析结果看,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都属中上水平,潜在养分较高,而全钾及速效钾含量较差,土壤酸性强,从而影响了水稻生长。

(十二)页结粉田(省编号:1-2-2-5),群众俗称结粉田。

面积3662亩,占水田面积0.44%,萁成土母质是砂页岩的风化物,主要分布在那扶、端芬、冲蒌公社的洞田区的上部。这种田养分含量低,保水保肥力差,易淀浆板结,必须跟着牛脚印插田。年亩产稻谷700斤左右,现以那扶公社,那东大队第二队高排(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160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8cm,灰白色、干、砂壤土,粉粒状结构,松散。

    犁底层(P)8-21cm,珠黄色、湿、中壤土,块状结构,实。

    潴育层(W21-100cm,珠黄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较实,有铁锰斑点。

                        页结粉田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粉粒0.25-0.05mm(%)

质地

08

0.98

0.054

0.034

0.3

61

13

20

5.5

14

50.4

砂壤土

821

0.51

0.034

0.033

1.14

34

1

22

5.8

34.2

27.4

中壤土

21100

0.64

0.045

0.037

1.14

34

1

27

6.4

33

14.4

中壤土

 

根据8个农化样分析统计,其养分含量,有机质1.25%,全氮0.111%,碱解氮110ppm,速效磷10ppm,速效钾19ppm。从分析结果看,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较好,但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较差。由于耕作层粉砂粒含量高,一般达到40-70%,故而耕性和生产性能都是比较差的低产田。

三、宽谷冲积土田土属

面积91047亩,占水田面积11.06%。分布于那扶、白沙、四九、附城、冲蒌等公社宽谷垌面中,萁成土母质为洪积、冲积物形成的土壤,具有地势平坦,阳光充足,排灌便利等优越的生产环境,一般耕作层深厚,生产能力较高,但土壤质地及熟化程度和生产性能分成四个土种。分别叙述如下:

(十三)砂质田(省编号:1-2-15-4),群众俗称砂质田。

面积23477亩,主要分布在那扶、白沙、四九、附城、冲蒌等公社的垌田上部或靠近河流附近。由于耕层为砂壤土,保水保肥力差,易漏水漏肥,水稻生长前后期均感养分不足,耙田后易沉实,插秧及中耕困难,年亩产稻谷700斤左右,现以那扶公社汶水大队海陆队水闸(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158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2cm,灰褐色、润、轻壤土,碎粒状结构,松散。

    犁底层(P)12-26cm,灰棕色、润、轻壤土,块状结构,实。

    潴育层(W126-44cm,灰黄色、润、轻壤土、柱状结构,较实,有铁斑。

    潴育层(W244-100cm,黄色、湿、轻壤土、大块状结构,松。

                           砂质田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2

1.75

0.242

0.068

0.09

171

8

96

7.1

21

轻壤土

1226

1.66

0.094

0.073

1.21

66

6

13

6.6

17

轻壤土

26100

1.06

0.058

0.059

1.65

41

1

28

6.8

16

轻壤土

 

根据25个农化样分析统计,其养分含量:有机质2.03%,全氮0.103%,碱解氮83ppm,速效磷9ppm,速效钾21ppm。从分析结果看,耕层的全钾及速效钾含量低,其他养分也属中等水平,加上土壤砂性大,保水保肥能力差,从而影响水稻生长。

(十四)砂泥田(省编号:1-2-15-8),群众俗称砂泥田。

面积32973亩,占水田面积4.0%,主要分布四九、冲蒌、那扶、白沙、附城等公社垌田上。由于土壤质地适中,通透性好,易耕易种,适种性广,供肥力平稳,水、肥、气、热比较协调,年亩产稻谷900斤左右。现以那扶公社那北大队上潭去苏队村背(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155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7cm,灰黑色、湿、轻壤土,碎粒状结构,疏松。

     犁底层(P)17-32cm,灰黄色、湿、中壤土,块状结构,实。

     潴育层(W32-100cm,黄色、湿、重壤土、柱状结构,较实。

                           砂泥田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7

1.95

0.089

0.073

0.56

65

17

48

6.1

30

轻壤土

1732

1.77

0.104

0.064

0.49

57

4

32

6.9

43.6

中壤土

32100

0.59

0.059

0.005

0.29

45

10

32

6

49.8

重壤土

 

根据38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2.14%,全氮0.123%,碱解氮120ppm,速效磷10ppm,速效钾32ppm。从分析结果看,其养分主要是缺钾。

(十五)泥田(省编号:1-2-16-7),群众俗称泥田。

面积22659亩,占水稻田面积2.75%,主要分布在那扶、白沙、附城、四九、冲蒌等公社的宽谷大垌中,年亩产稻谷1,000斤左右。现以白砂公社龚边大队长庆队石公东(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56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4cm,棕灰白色、干、中壤土,块状结构,松。

    犁底层(P)14-26cm,灰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坚实。

    潴育层(W26-100cm,灰黄色、润、重壤土、棱柱状结构,实。

                        泥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4

2.95

0.169

0.086

2.5

154

19

33

5.4

38

中壤土

1426

1.02

0.066

0.048

2.5

40

2

26

6.7

42

中壤土

26100

1.43

0.081

0.048

1.39

50

2

39

5.8

45.4

重壤土

 

根据22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3.27%,全氮0.154%,碱解氮128ppm,速效磷7ppm,速效钾34ppm。从分析结果看,除钾缺乏外,其他养分都比较好,虽属泥田,但其土壤质地属中壤土至重壤土,这比滨海沉积形成的泥田其粘性相差很远。故其耕性、适中性都好。

(十六)顽泥田(省编号:1-2-15-2),群众俗称泥骨田。

面积11938亩,占水田面积1.45%,主要分布在那扶、白沙等公社,位于垌田的低洼部分,是由洪积、冲积着带来的粘粒淤积,再加上粗耕粗种而形成的,土中物理性粘粒多,形成干时坚硬,湿时粘滑,可塑性大,耕作困难,保水保肥力强,但通透性、生产性能差的低产田,年亩产稻谷700斤左右。现以那扶公社汶水大队上汝队果树头(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157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1cm,棕色、润、重壤土,核块状结构,坚实。

    犁底层(P)11-22cm,黄棕色、润、重壤土,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122-42cm,润、粘土、棱柱状结构,较实。

    潴育层(W242-100cm,红黄色、润、重壤土、无结构,较软。

                      泥骨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1

2.24

0.141

0.09

1.39

118

1

95

5

51.2

重壤土

1122

1.94

0.105

0.088

1.47

92

3

66

5.5

47

重壤土

22100

2.26

0.068

0.048

1.04

36

0

133

5.9

72

轻粘土

 

根据17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为:有机质2.17%、全氮0.104%、碱解氮128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36ppm,从分析结果看,除了碱解氮外,其余养分都显得缺乏,再加上土质粘重,通透性差,从而影响水稻生长。

四、河砂泥田土属(省编号:1-2-16面积54917亩,占水田面积6.67%,主要分布在大江、水步和三八、附城公社部分大队。

(十七)河砂泥田(省编号:1-2-16-1),群众俗称砂泥田。

面积11168亩。占水田面积1.35%。是河流冲积形成的土壤,土层深厚,各层质地幼细。土壤通透性及保护水性能较好。适种性广,部分田块有反潮现象,年亩产稻谷1100斤左右。现以三八公社五围大队芦二队上头围(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49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2cm,灰褐色、润、轻壤土,碎粒状结构,松散。

    犁底层(P)12-26cm,灰棕色、润、轻壤土,块状结构,实。

    潴育层(W26-44cm,灰黄色、润、轻壤土、柱状结构,较实,有铁斑。

    潜育层(G44-100cm,黄色、湿、轻壤土、大块状结构,松。

                      河砂泥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4

2.29

0.145

0.014

2.5

104

2

18

4.9

25

轻壤土

1427

1.43

0.11

0.06

2.7

83

1

15

5.8

39

中壤土

2768

1.02

0.091

0.041

2.3

52

1

16

6.1

28

轻壤土

 

根据16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2.26%、全氮0.176%、碱解氮108ppm、速效磷8ppm、速效钾29ppm。从分析结果看,土壤有机质,氮素都属中上水平,而速效磷、钾却很少,形成氮、磷、钾比例很不协调。

(十八)河泥田(省编号:1-2-16-7),群众俗称泥田。

面积41550亩,占水田面积5.05%。是河流冲积形成土壤,土层深厚,耕作层一般14-18cm,土质较粘重,形成湿时软滑,干时坚硬,年亩产稻谷1100斤左右。现以水步公社岗宁大队西联冈队西联圩东(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15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6cm,灰褐色、干、重壤土,蜂窝状结构,较松。

    犁底层(P)16-34cm,褐黄色、稍润、重壤土,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134-60cm,红灰色、润、重壤土、棱柱状结构,紧实,有铁锰斑点。

    潴育层(W260-100cm,黄灰色、湿、粘土、棱柱状,紧实,有铁锰斑点。

                    河泥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6

3.09

0.199

0.092

1.93

141

6

31

7.4

56.3

重壤土

1632

1.96

0.128

0.077

2.12

82

4

31

7.6

54.2

重壤土

32100

0.61

0.072

0.045

2.71

29

0

45

7.4

79.8

中粘土

 

根据44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3.55%、全氮0.197%、碱解氮131ppm、速效磷11ppm、速效钾36ppm。从分析结果看,有机质和氮都比较丰富。而速效磷、速效钾显得缺乏,土壤质地较粘,通透性差,从而影响禾苗生长。

(十九)河粘土田(省编号:1-2-16-4),群众俗称泥骨田。

面积2199亩,占水田面积0.27%,本土种物理性粘粒多,砂粒少,可塑性强,湿时粘滑,干时坚硬,保水保肥力强,水稻生长前期供肥性差,年亩产稻谷800斤左右。现以三八公社里边大队上坑队屋塘(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45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0cm,灰黄色、干、重壤土,块状结构,紧实。

    犁底层(P)10-19cm,棕灰色、润、重壤土,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119-64cm,褐黄色、湿、重壤土、棱柱状结构,紧实。

    潜育层(Wg64-100cm,灰色、湿、轻粘土、棱柱状,软。

               河粘土田(泥骨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0

2.84

0.17

0.09

1.42

124

6

36

5.3

51.7

重壤土

1019

2

0.165

0.086

1.39

118

6

26

5

51.8

重壤土

19100

1.25

0.094

0.07

1.6

55

1

29

4.9

53

重壤土

 

根据16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3.07%、全氮0.174%、碱解氮121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35ppm。本土种由于土壤粘性大,通透性差,又缺磷、缺钾,使水稻前期生长差。

五、珠江三角洲沉积土田土属

面积48000亩,占水田面积5.82%,分布在都斛、赤溪公社东部围田区,其成土母质为珠江上游带来的粘粒在都斛这个海湾沉积下来而形成的土壤。故土层深厚,矿质养分丰富,潜效肥力高。由于处在崖门口外,受咸、淡水影响,每年四月份(清明)后到10月份可以进行潮灌,其他月份由于水质较咸不能潮灌,是我县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这个土属只有二个土种。

(二十)粘土田(省编号:1-2-18-1),群众俗称泥田。

面积30000亩,占水田面积3.64%。土壤质地粘重,整个剖面质地是轻粘土到中粘土,湿时软滑,干时坚硬,各种矿质养分含量较丰富,年亩产稻谷1000斤左右。现以都斛公社竞丰大队义成队高朗(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84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4cm,灰褐色、润、轻粘土,块状结构,较硬。

      犁底层(P)14-22cm,灰色、湿、中粘土,块状结构,坚硬。

      潴育层(W122-57cm,褐黄色、湿、中粘土、棱柱状结构,有铁锰斑除。

      潴育层(W257-100cm,灰白色、湿、中粘土、大块状,软。

                    粘土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盐分%

014

3.04

0.164

0.098

2.25

115

3

403

5.3

63

轻粘土

0

1422

3.66

0.159

0.087

2.25

92

0

437

6.3

81.8

中粘土

0.1

22100

3.27

0.141

0.072

2.35

58

0

433

6.1

82.4

中粘土

0.1

 

根据45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3.16%,全氮0.184%,碱解氮103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82ppm。从分析结果看,养分潜在肥力较高,但速效磷却很缺乏,从而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

(二十一)泥骨田(省编号:1-2-18-4

面积18000亩,占水田面积2.18%。其土壤主要是土质粘重,"干时一把刀,湿时一团糟",早造插田后到中耕时还见有你泥核,保水保肥性强,但前期供肥性差,形成早造禾苗生长滞育,年亩产800斤左右。现以都斛公社丰江大队第四队第十围(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84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8cm,灰褐色、润、粘土,块状结构,硬。

    犁底层(P)18-23cm,褐黄色、润、粘土,块状结构,坚实。

    潴育层(W123-53cm,褐红色、湿、粘土、棱柱状结构,实,有铁斑。

潴育层(W253-100cm,灰白色、湿、粘土、实,有铁斑。

泥骨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盐分%

018

2.6

0.162

0.157

2.4

82

3

206

5.2

81

中粘土

0.08

1823

2.02

0.178

0.132

2.4

64

3

233

5.4

81.2

中粘土

0.13

23100

1.67

0.111

0.157

2.4

47

4

180

6.3

83

中粘土

0.18

                       

 

 

 

 

 

根据15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2.67%,全氮0.163%,碱解氮100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149ppm。从分析结果看,主要是土质粘重,有机质含量较少,速效磷缺乏。

六、泥肉田(省编号:1-2-19-1),群众俗称泥肉田。

面积47865亩,占水田面积5.8%。分布在全县各个公社的圩镇、村庄附近。虽然母质来源不同,是长期在人为的精耕细作和增施有机肥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泥肉田是我县最肥沃、最高产的水稻土,现以大江公社大巷大队山脚生产队石公头(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1号)其剖面性状如下:

    耕作层(A0-16cm,灰褐色、干、中壤土,蜂窝状结构,松散。

    犁底层(P)16-26cm,棕褐色、湿、轻粘土,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126-71cm,黄灰色、湿、轻粘土、棱柱状结构,实,有胶膜、铁斑。

    潜育层(G71-100cm,蓝灰色、湿、中粘土、棱柱状,软。

由于田质来源不同,各地环境条件及耕作水平的差别。其养分含量及产量也有很大的不同。见表


不同母质泥肉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57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最高为5.33%,最低为2.36%,平均3.41%;全氮最高为0.338%,最低为0.098%,平均为0.186%;碱解氮最高为266ppm,最低为77ppm,平均123ppm;速效磷最高为60ppm,平均为12ppm;速效钾最高为301ppm,最低36ppm,平均为55ppm。酸碱度PH5.4-7.2。从分析结果看,其各项养分含量都比较丰富,并且有良好的剖面结构,一般为A-P-WA-P-W-Bg型,其底土层棱柱状结构发达,淀积淋溶胶膜明显,没有不良的层次,地下水位在70-100cm,耕作层为中壤土到轻粘土,由于有机质含量丰富,其耕作层为蜂窝状结构。(详见土壤调查专题:我县高产水稻田土壤的一些特征初步探讨)

七、滨海沉积土田土属

面积167519亩,占水田面积20.3%,分布在本县沿海13个公社、三个农场。其前身是滨海沉积物形成的盐渍型水稻土,经过长期种植水稻,其耕作层及犁底层已脱盐较好,其含盐量千分之一以下,一般天气情况,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犁底层以下也由原来的潜育型水稻土变成潴育型水稻土,其土壤含盐量有的地方还在0.3%左右,这个土属只有二个土种。

(二十二)泥田

面积123184亩,占水田面积14.96%。土层深厚,但质地粘重,属中粘到重粘土,土壤湿时粘滑,干时坚硬,耕作困难,透水透气性差,年亩产900斤左右。现以斗山公社其乐大队第一队牛肚围(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78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8cm,黄褐色、润、粘土,块状结构,紧实。

    犁底层(P)18-43cm,灰色、润、粘土,块状结构,坚实。

    潴育层(W143-90cm,黄灰色、润、粘土、棱柱状结构,紧实,有少量蓢树残体。

    潴育层(W290-100cm,浅灰色、湿、粘土、块状,软,有铁斑最热及树蓢残体。

泥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盐分%

018

2.65

0.142

0.108

2.48

87

2

172

5

83

中粘土

0.04

1843

3.06

0.101

0.139

2.91

40

11

317

5.6

84

中粘土

0.08

4390

1.69

0.081

0.145

2.92

41

8

400

5.8

83

中粘土

0.34

 

特根据71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2.67%,全氮0.133%,碱解氮101ppm,速效磷4ppm,速效钾108ppm。从分析结果看,其养分含量比较丰富,全磷含量也较好,但由于土壤粘重,磷容易被固定,故速效磷显得缺乏。因此,在这类田施用磷肥要认真考虑施肥技术,如果台按目前这样白撒则其肥效将受到很大影响,因把磷肥和土杂肥堆沤后再施,其效果会好些。

(二十三)泥骨田

面积44335亩,占水田面积5.38%,本土种土壤粘重,属中粘到重粘土,其耕性是我县土种最差的一个,"干时一把刀,湿时一团糟",早造办田插秧时泥核多,有的中耕时还不见融化,保水保肥性虽强,但供肥性差,湿水稻前期生长产生滞育,年亩产700斤左右。现以汶村公社红花大队三角围(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146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4cm,棕灰色、润、中粘土,块状结构,实。

    犁底层(P)14-40cm,蓝灰色、湿、重粘土,块状结构,坚实。

    潴育层(W40-100cm,棕灰色、湿、中粘土、棱柱状结构,硬,有铁斑。

                          泥骨田剖面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盐分%

014

1.69

0.092

0.126

2.39

50

5

243

7.8

81

中粘土

0.02

1440

1.54

0.078

0.114

2.39

33

6

546

7.3

87

重粘土

0.08

40100

1.13

0.076

0.141

2.34

29

5

313

6.4

73

中粘土

0.32

 

根据29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1.79%,全氮0.142%,碱解氮104ppm,有效磷3ppm,速效钾251ppm。从分析结果看,主要是由于土质粘重,其物理性粘粒占81%,有机质含量少,造成耕性不良,生产性能差。

渗育型水稻土

一、白蟮泥田土属

(二十四)白蟮泥底田(省编号:1-3-1-1),群众俗称白蟮泥底田。

面积2245亩,占水田面积0.27%。主要分布在水步和端芬公社丘陵区的坑、垌田的阶地,或山坡与垌面交界处。母质为冲积物或洪积物。犁底层以下土层由于地下水的强烈漂洗作用,使铁、锰物质流走而出现一层灰白色的漂白层。土质较粘,有机质含量较少,通透性差,耕作困难,禾苗易壮烂根发赤,年亩产稻谷800斤左右。现以端芬公社那仁大队东上队井栋(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103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3cm,褐黄色、润、重壤土,块状结构,松。

    犁底层(P)13-22cm,蓝灰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122-100cm,灰白色、湿、轻粘土、大块状结构,实。

                  白蟮泥底田底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3

2.68

0.144

0.08

1.33

117

5

7

5.5

45

重壤土

1322

1.85

0.069

0.06

1.43

83

2

8

5.5

42

中壤土

22100

0.9

0.068

0.03

2.15

28

0

75

6.5

77

轻粘土

 

根据四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2.32%,全氮0.165%,碱解氮90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45PPM。本土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磷、缺钾,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从而影响禾苗生长。

潜育型水稻土亚类

一、冷底田土属(省编号:1-4-1

(二十五)冷底田(省编号:1-4-1-1),群众俗称冷底田。

面积7750亩,占水田面积0.94%。本土壤,在各公社都有零星分布,主要是在山坑、谷地、水库脚及水渠下,因受了冷泉水影响,造成土温、水温低,水分状况不良,还原物质多,气热失调,早稻插植后,回春慢,分蘖少,易黑根,年亩产700斤。现以水步公社井岗大队大洞队黄作坑(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12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4cm,灰褐色、干、中壤土,块状结构,实。

    犁底层(P)14-32cm,灰褐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紧实。

    潜育层(G132-54cm,灰白色、湿、中壤土、无结构,软。

    潜育层(G254-100cm,蓝色、湿、中壤土、无结构,软。

                        冷底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4

2.3

0.127

0.181

2.22

110

8

29

5.4

43.8

中壤土

1432

1.38

0.073

0.071

2.22

54

4

13

5.8

41

中壤土

3254

1.11

0.053

0.058

2.41

49

1

17

5.2

50.6

中壤土

 

根据六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3.04%,全氮0.141%,碱解氮100PPM,速效磷7PPM,速效钾25PPM。从分析结果看,其钾含量少,这与成土母质及长期处于淹水状态造成钾素流失有关。

(二十六)铁锈水田(省编号:1-4-1-2),群众俗称铁锈水田。

面积16523亩,占水田面积2.01%。各公社都有零星分布,但连片面积不大,分布在丘陵区的山边、圳边,由于地下水位高,经常有亚铁化合物随地下水流出,在水面氧化形成一层黄褐色的胶膜或絮状物,表土常有铁锈、土体活性铁含量高,呈灰蓝色,水温、土温低,禾苗难分蘖,易黑根赤苗,年亩产700斤左右。现以冲蒌公社伞塘大队仁和队崩造狂(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65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20cm,灰褐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实。

    犁底层(P)20-30cm,黄褐色、润、重总辐射壤土,块状结构,紧实。

    潜育层(G130-50cm,黄灰色、湿、重壤土、块状结构,软。

    潜育层(G250-100cm,蓝灰棕黄、湿、轻粘土、无结构,软。

                     铁锈水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20

2.32

0.112

0.05

2.95

111

1

26

5.5

35.4

中壤土

2030

1.09

0.06

0.04

2.78

53

0

28

6.7

53.4

重壤土

30100

1.36

0.052

0.03

2.4

60

0

6

5.8

73.4

轻粘土

 

根据26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2.81%,全氮0.152%,碱解氮117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34ppm。从分析结果看其养分主要是速效磷、钾都缺乏。

乌泥底田土属(省编号:1-4-2

(二十七)鸭屎沉田(省编号:1-4-2-2),群众俗称鸭屎田沉。

面积83亩,占水田面积0.01%。仅见分布在水步公社的山坑垌田中。本土种耕作层浅薄,办田时类似鸭屎状的泥核很多,浸水长时间不易融化,其泥核外湿内干,不起浆形成耕性很差的田类,禾苗回青慢,分蘖差,年亩产500斤左右。现以水步公社天狮坡大队蒜山队门口垌(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29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1cm,灰褐色、干、粘土,块状结构,松。

    犁底层(P)11-25cm,紫褐色、润、粘土,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125-49cm,紫褐色、潮、粘土、块状结构,实。

潜育层(G49-100cm,灰白色、湿、砂壤土、粒状结构,松散。

鸭屎泥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C/N

011

3.83

0.172

0.112

0.32

97

21

4

5.3

13

1125

3.68

0.147

0.104

0.32

116

4

12

5.6

14.5

2549

2.09

0.073

0.05

0.24

35

4

4

6.8

16.6

                    

 

 

 

 

 

从剖面养分看,鸭屎泥田除了钾素外,都属中上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虽高,但质量不好,其C/N13-16.6,加上土质粘重,开耕犁办田时形成鸭屎状不易融化的土粒。

沼泽型水稻土亚类

这类田由于地下泉水上溢,地下水位高和地表水相连,是土壤长期浸水变稀烂,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土体呈蓝灰色和青灰色。

一、烂湴田土属(省编号:1-5-1

(二十八)烂湴田(省编号:1-5-1-1),群众俗称湖洋田。

注:现以划分潜育型水稻土,分烂湴田、深湴田、湴眼田。

面积6361亩,占水田面积0.07%。全县各公社都有零星分布。由于经常有泉水从田底的涌出形成浮软的湖洋眼,其深度有的可达1多,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有机质分解慢,还原物质多,土壤酸性强,土温低,耕作困难,早造禾苗插秧后回青慢,分蘖少,易黑根,年亩产稻谷600斤左右。现以台城镇石化大队东安二队正尾(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180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6cm,褐黄色、湿、中壤土,糊状结构,软。

    潜育层(G15cm以下,蓝灰色、湿、中壤土、糊状,软。

             

烂湴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015

2.42

0.127

0.062

1.55

109

1

19

5.1

43

中壤土

15100

2.06

0.091

0.081

1.65

87

1

12

5.2

41

中壤土

 

根据15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2.5%,全氮0.126%,碱解氮123ppm,速效磷4ppm,速效钾23ppm,从分析结果看,土壤速效磷、钾都很缺乏。

二、泥炭土田土属(省编号:1-5-5

(二十九)泥碳底土田(省编号:1-5-5-2),群众俗称泥炭底田。

面积2282亩,占水田面积0.28%。分布在水步、附城、四九等公社的山坑田中,底土埋藏有大量的植物残体,其土壤有机质虽高,但质量不好,其C/N14以上,土壤酸性强,对水稻生长影响大,年亩产稻谷700斤左右。现以四九公社车朗大队瑞龙队低龙(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35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0cm,灰黄色、干、砂壤土,块状结构,松散。

    犁底层(P)10-20cm,黑灰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120-25cm,黑色、湿、重壤土、块状结构,紧实,有树木残体。

    潜育层(G25-100cm,灰白色、湿、砂壤土、无结构,松,有树木残体。

                    泥炭底土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C/N

015

4.43

0.198

0.14

0.53

114

6

13

6

17

13

1525

5.85

0.183

0.1

0.54

121

2

5

5.7

49

19

35100

7.98

0.274

0.11

0.5

268

3

5

5.2

31.4

17

 

根据二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3.34%,全氮0.172%,碱解氮117ppm,速效磷12ppm,速效钾24ppm。从分析结果看,土壤主要是缺磷、缺钾,C/N比较高,从而影响水稻生长。

第六节  盐渍型水稻土亚类

面积103485亩,占水田面积7.06%。分布在我县沿海13个公社。是由盐渍型沼泽土经开垦种植水稻演变而成,土壤中含氯化钾多。

一、咸田土属

(三十)咸田(省编号:1-6-1-2),群众俗称咸田。

面积50154亩,占水田面积6.09%。分布在沿海13个公社的围田区。土壤中含有盐分,由于耕作时间长短不同,洗盐效果不同,使土壤含盐量发生变化,有的耕作层和犁底层盐分已降到0.1%以下,对水稻生长无大影响而演变成滨海沉积土泥田,有的其土壤含盐量在0.1-0.3%,对水稻生长影响比较大,社员称为咸田。土层深厚,土质粘重,耕性差,社员形容其耕性为"湿时一团糟,干时一把刀"。犁冬晒白后,泥胚表面形成一层黄褐色铁锰胶膜,开耕后在水面形成泡膜,对谷芽、幼苗生长毒害很大,由于土壤通透性差,含盐量高,速效氮含量低,早造插秧后禾苗回青滞育期长,(比砂泥田或泥肉田迟五~七天)年亩产700-900斤。现以汶村公社茭一大队东二队五车队村后(土名)的土壤为代表(县剖142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0cm,棕灰色、润、粘土,块状结构,硬。

    犁底层(P)20-32cm,灰蓝色、润、粘土,块状结构,坚硬。

    潴育层(W32-100cm,黄褐色、润、粘土、棱柱状结构,较硬,有铁锰斑及铁管。

                     咸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盐分%

020

1.95

0.185

0.033

2.49

67

10

163

5.3

75.1

中粘土

0.14

2032

1.75

0.108

0.09

2.44

67

5

183

5.5

73

轻粘土

0.16

32100

0.74

0.074

0.106

2.44

27

6

100

6.5

81

中粘土

0.5

 

根据39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被2.13%,全氮0.104%,碱解氮78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199ppm。从分析结果看,其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都比较低,而全钾及速效钾含量高,土壤粘重,含盐量高,从而影响水稻生长。

(三十一)重咸田(省编号:1-6-2-3

面积8027亩,占水田面积0.97%。分布在汶村、广海公社,海宴华侨农场,县兵团农场,这些田是滨海沉积的盐渍土在1970年后陆续围垦种植水稻而成的。它除了具有咸田的性状和特点外,还具有:

一是其土壤含盐量都在0.3%以上,有的高达2.7%,冬季没有犁霜田块,底层盐份随水上升在土表(0-5cm)聚积,形成一层粉末状盐土;

二是耕作时间短,犁底层还为形成;

三是地下水位高,有些底土还处在潜育阶段;

四是土壤有机质比咸田、泥骨田还低,只有1.3-1.9%,故其耕性从及生产性能都很差。年亩产700斤左右,是我县低产田之一。现以汶村公社东南大队大信围(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148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25cm,棕灰色、润、轻粘土,块状结构,紧实。

    犁底层(P)25-90cm,棕色、润、中粘土,块状结构,紧实。

潜育层(G90-100cm,蓝灰色、湿、中粘土、无结构,软。

重咸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盐分%

025

1.88

0.17

0.137

2.55

47

5

392

8.1

68

轻粘土

0.3

2590

1.82

0.081

0.147

2.4

13

9

671

7.6

73.2

中粘土

0.3

90100

1.6

0.098

0.134

2.4

24

5

742

8

78

中粘土

1.52

                        

 

 

 

 

 

根据七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1.63%,全氮0.092%,碱解氮66ppm,速效磷7ppm,速效钾290ppm。从分析结果来看,其潜在肥力较高。

二、咸酸土属

(三十二)咸酸田(省编号:1-6-2-2),群众俗称咸酸田。

主要分布在深井、那扶、北陡、汶村、海宴、沙栏一带,从地理位置上多处于有淡水河出口海湾的海滩地区,由于成土时大量红树林的枯枝落叶埋藏在土体内,使土壤中硫和硫化物含量很高,并含有大量氯化物,其枯枝落叶层离地面30-60厘米不等,呈酸性,这些物质不断地自底土上升到表层为害作物,在淡水源少,高温、强光的情况下,反酸严重会造成颗粒无收,正常年景年亩产700斤。其剖面层次随着耕作时间长短有所差别,耕作时间长的咸酸田底土层呈棱柱状结构或大块状结构,耕作时间短或浸冬多的咸酸田底土为轻泥层(潜育层),其剖面结构为A-P-Ws-SG型或A-PS-GS型。现以汶村公社九岗大队开湖生产队串心塘土(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137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3cm,棕色、润、轻壤土,块状结构,实。

    犁底层(P)13-29cm,棕灰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坚实。

潴育层(W29-100cm,深灰色、湿、中壤土、棱柱状结构,软,有红树林残体。

咸酸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盐分%

013

3.82

0.182

0.08

1.2

111

5

96

3.6

64.4

轻粘土

1.8

1329

4.28

0.193

0.08

2

102

10

244

4

77.2

中粘土

4.4

29100

5.22

0.106

0.04

1.65

53

2

200

2.9

74.5

轻粘土

5.6

                      

 

 

 

 

 

根据39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有机质3.19%,全氮图的,0.137%,碱解氮106ppm,速效磷4ppm,速效钾101ppmPH3.3-4.6。从分析结果看,主要问题是缺磷和酸性大。

三、反酸田土属(省编号:1-6-3

(三十三)反酸田(省编号:1-6-3-1),群众俗称反酸田、巩田 。

面积14541亩,占水田面积1.76%。分布在端芬、冲蒌、斗山、都斛、广海等公社,其成土过程与咸酸田相同。由于修建烽火角水闸,防止海水入侵并有大隆洞水库充分淡水冲洗,使耕作层及犁底层土壤盐分含量降到0.1%以下,故由咸酸田变为反酸田。但由于过去红树林枯枝落叶腐烂后形成硫磺、硫化物及其他有毒物质不断自底土上升到地表,使土壤呈强酸性,是我县低产土壤之一,正常年景年亩产稻谷700斤左右,局部反酸严重的田往往是有种无收。其剖面结构为A-P-WS-GS型,反酸严重的如冲蒌公社八家大队反酸田其结构为A-PS-WS-GS型。现以端芬公社南洋大队四队十九两(土名)土壤为代表(县剖95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4cm,黄灰色、润、重粘土,块状结构,实。

    犁底层(P)14-23cm,黄灰色、润、重粘土,块状结构,紧实。

    潴育层(W123-54cm,深灰色、湿、中粘土、棱柱状结构,实,有铁锰斑点。

    潴育层(W254-100cm,浅灰色、湿、中粘土、棱柱状,实,有铁管及硫化物。

                        反酸田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物理性粘粒(%<0.01MM

质地

盐分%

014

3.4

0.167

0.12

2.25

114

2

134

4.3

87.4

重粘土

0.04

1423

2.99

0.149

0.99

2.4

100

1

13

5.1

85.8

重粘土

0.04

23100

4.32

0.119

0.132

2.3

65

25

34

4

80

中粘土

0.3

 

根据八个农化样统计,其养分平均如下:有机质3.22%,全氮0.151%,C/N13,碱解氮118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111ppmPH3.7-5.4。从分析结果看,有机质含量虽高,但质量不好,土壤酸性强,缺磷从而影响水稻生长。

  旱地土壤

我县旱地土壤(群众称为岗田),面积165000亩,占耕地面积19%。分布在各公社的山坡、丘陵台地,及村前、后高岗处。种植作物繁多,主要是花生、番薯、甘蔗、蔬菜、木薯等。按其成土母质分为二个土属。

一、花岗岩赤红地土属(省编号:5-1-2

(三十四)赤红砂泥地(省编号:5-1-2-2),群众俗称岗田。

面积100000亩,占旱地面积60.6%。其成土母质为花岗岩赤红壤。分布在大江、水步、四九、冲蒌、斗山、都斛 、赤溪、广海、沙栏、海宴、汶村、北陡、上川、下川等公社。现以四九公社潮辉村后山坡地土壤为代表(县剖201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1cm,黄灰色、干、轻壤土,粒状结构,松散。

    犁底层(P)11-25cm,灰黄色、润、轻壤土,碎块状结构,稍紧。

    淀积层(B25-100cm,棕黄色、润、壤土、块状结构,紧,有铁锰斑点。

                     麻赤红砂泥地剖面养分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011

1.68

0.114

0.045

0.05

23

10

24

5.4

2565

1.63

0.06

0.026

2.95

10

0

65

6.9

 

本土种由于表面粘粒下移或流失,耕层含砂比底土多,砂粒较粗,土质疏松,保水性能差,抗旱能力弱,靠近村庄和圩镇的地块,施用土杂肥较多 ,土壤含有机质较丰富。但大部分岗田施用有机质肥少,故土壤有机质、磷、钾含量均感到缺乏。由于耕作粗放,加上南亚热带高温和暴雨冲刷,大部分土壤向砂、酸、浅、瘦方向发展。

二、砂页岩赤红地土属(省编号:5-1-7

(三十五)赤红地(省编号:5-1-7-1),群众俗称岗田。

面积65000亩,占旱地面积39.4%,其成土母质为砂页岩赤红壤。分布在三合、附城、三八、白沙、那扶、深井、端芬、大隆洞等公社。现以白沙公社虎山、南旺村南土壤为代表(县剖202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8cm,灰色、润、紧砂土,小粒状结构,松,有铁粒。

    犁底层(P)18-32cm,灰黄色、润、轻壤土,块状结构,稍紧,有灰色胶膜。

    淀积层(B32-100cm,红黄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稍紧,有灰色胶膜。

                          页赤红地剖面养分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018

0.31

0.042

0.016

0.2

14

4

13

6.4

3270

0.57

0.043

0.032

0.75

21

2

7

5.6

 

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在高温、暴雨条件下,土壤中的粘粒、养分流失严重,萁耕作层往往形成一层砂土,但其颗粒的花岗岩发育的土壤细,并且比较均匀,土质疏松,保水性能差,抗旱能力弱,作物生长不好,也正由于这个原因。在暴雨期间土壤得不到覆盖,水土流失更严重,土壤砂性更大,养分更加缺乏,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土壤向砂、酸、浅、瘦的方向发展,而靠近村边的岗田,由于增施土杂肥,作物生长旺盛,暴雨期地面覆盖好,水土流失少,土壤则越种越肥。

第三节  山地丘陵土壤

本县的山系是白垩纪雁山运动期间侵入隆起而成,山地土壤母质是花岗岩和砂页岩的残积物。丘陵、台地土壤母质则是花岗岩、砂页岩坡积物或洪积物。我县地形复杂,山地与平原高度相差达900多米,故而形成我县山地土壤垂直分布,既由高至低出现黄壤、红壤、赤红壤分布规律。

根据这次土壤普查,黄壤、红壤、赤红壤的垂直分布界线,因山地植被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不同而有所差异。古兜山由于植被较差,土壤冲刷严重,黄壤与红壤的分布线在800米线,红壤与赤红壤分界在600米线。大隆洞山脉的石灰窑迳顶,由于植被较好,土壤腐殖质厚,湿度较大,红壤与赤红壤的分界在海拔500米线。

山地、丘陵土壤,在我县占的面积很大,共有279万亩,占全县面积66%。由于成土母质不同,加上地形、气候、植被等成土条件差异,分成七个土种。县分述如下:

一、黄壤土类

(三十六)粗骨黄壤(省编号:3-1-7-1

面积2000亩,仅占山地、丘陵土壤0.06%。仅分布在古兜山的狮子头、瓶尖、石山等800以上的山顶上,由于气温低、湿度大,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酸性较强,富铝化作用较弱,土体呈黄色。但山峰陡峭,坡度大,岩石露头多,风又大,故仅见草丛,小灌木,植被较差。其土壤剖面为A-B-C型。现以古兜山瓶尖山922处的土壤为代表(县剖200号)。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20cm,黑灰色、润、中壤土,团粒状结构,松,根多。

    淀积层(B)20-36cm,黑灰色、润、中壤土,粒状结构,稍松,根中等。

    底土层(C36-50cm,棕灰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硬,根少。从

    50cm以下为母岩。

                      粗骨黄壤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特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020

6.52

0.269

0.044

2.95

29

16

54

5.9

3650

0.17

0.016

0.003

3.05

17

3

49

5

 

从分析结果看,有机质含量虽高,但质地不甚好、其C/N比为18-21。由于风大,树木生长的不好,如植被受到破坏,种上新的树苗也很难成活。故此,应以搞好水土保持为主,对现有的植被(主要是灌木林及草丛)要保护好。

二、红壤土类

(三十七)花岗岩红壤与(三十七)砂页岩红壤(省编号:4-1-1-44-1-5-6

面积5.5万亩,主要分布在古兜山、紫罗山、铜鼓山、大隆洞山上550-800高度的地方。由于高温、多雨的影响,硅铝酸盐矿物分解强烈,铁、铝氧化物明显聚积,土体呈红色,其土壤剖面为A-B-C型。现以歪头山土壤为代表,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6cm,浅灰色、润、轻壤土,粒状结构,松,根多。

          AB)6-11cm,灰黄色、润、轻壤土、块状、稍紧、根中等。

    淀积层(B1)11-53cm,黄红色、润、中壤土,小柱状结构,稍紧,根少、有铁子。

    淀积层(B2)53-140cm,红黄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稍紧,根多。

    底土层(C140-200cm,红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紧,无根。

                        两种红壤养分分析结果表

土壤名称

取样地点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砂页岩红壤

歪头山

06

3.34

0.145

0.048

1.65

98

2

92

5.1

11140

0.95

0.055

0.036

2.15

8

0

42

4.9

花岗岩红壤

古兜山瓶尖

010

5.62

0.209

0.025

2.95

14

1

190

5.1

 

从分析结果看,由于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与砂页岩发育的红壤养分含量有很大不同,花岗岩发育的全钾及速效钾含量比砂页岩高,但磷的含量则较低。

三、赤红壤土类

赤红壤是我县山地、丘陵面积最大,农林业生产潜力最大的一个土类。面积258.3亩,占山地面积92.1%。广泛分布于各公社600以下的低山、丘陵山地。由于高温、多雨的影响,硅铝酸盐,分解的红壤还强烈,铁、铝物聚积也比红壤明显,因而是整个土体呈赤红色,由于母质、地形、水、热条件及生物类型的变化,导致成土过程和土壤剖面形状上的差异,分为二个土属,四个土种。现分述如下:

(一)花岗岩赤红壤土属(省编号:5-1-1

    本土属包括二个土种,即薄有机质层厚层花岗岩赤红壤。面积115.2万亩,占山地丘陵面积41.1%。中有机质层厚层花岗岩赤红壤,面积50.4万亩,占18.0%。其分布规律是山脚处及沟谷地带,坡积物多,土层深厚,湿度大,植被较好则多为中有机质层厚层赤红壤,而植被生长差的山脊地带,则为薄有机质层厚层赤红壤,在沿海地区由于台风暴雨冲刷严重,岩石露头较多,已逐步由薄有机质层厚层赤红壤向石质土图过渡。现以四九公社南区中有机质层厚层花岗岩赤红壤的土壤为代表。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6cm,黄灰色、润、轻壤土,粒状结构,松,根多。

          AB)16-26cm,黄灰色、润、轻壤土、块状、稍紧、根中等。

    淀积层(B1)26-46cm,黄红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紧,根少、有灰色胶膜。

    淀积层(B2)46-96cm,棕红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紧,根少、有少量灰色胶膜。

底土层(C96-200cm,红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实,根极少。

 其剖面养分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A 016

2.54

0.058

0.005

2.65

37

4

23

5

B 4696

0.97

0.026

0.013

2.75

13

0

13

5.1

          

 

 

 

(二)砂页岩赤红壤土属(省编号:5-1-5

面积92.7万亩,占山地土壤33.1%。本土属包括二个土种,即薄有机质层厚层砂页岩赤红壤,面积50.9万亩,占18.1%;中有机质厚层砂页岩赤红壤,面积41.8万亩,占15.0%。分布在大隆洞、三合、附城、端芬、白沙、三八、深井、那扶等公社山地和丘陵地区,其分布规律与花岗岩赤红壤相同。现以三合公社联安大队凤凰里的中腐殖质土肥层厚层砂页岩赤红壤为本土属代表。其剖面形状如下:

    耕作层(A0-17cm,黄灰色、润、轻壤土,粒状结构,松,根多。

          AB)17-30cm,灰黄色、润、轻壤土、块状、稍紧、根多、有淋溶胶膜。

    淀积层(B1)30-90cm,黄红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稍紧,根少、有淋溶胶膜。

    淀积层(B2)90-100cm,棕红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紧,根极少,有铁、锰结核。

    底土层(C100-200cm,红白色、润、中壤土、块状结构,紧,有铁、锰结核。

                         其剖面养分分析结果表

分析深度(cm)

有机质(%)

全氮(%)

全磷(%)

全钾(%)

碱解氮PPM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PH

A017

2.51

0.047

0.033

0.48

42

2

13

4.9

B3091

0.28

0.016

0.051

1.25

19

16

6

5.5

 

赤红壤的主要特点:由于高温、多雨的影响,硅铝酸盐矿物质分解强烈,铁、铝氧化物聚积更明显,整个土体呈赤红色。同是赤红壤,由于花岗岩和砂页岩发育的其养份有很大差异,如全钾及速效钾花岗岩比砂页岩的高。同是由花岗岩发育的赤红壤,如沙栏、海宴、汶村沿海一带,花岗岩形成的赤红壤又比古兜山的赤红壤含钾量高。磷含量则是砂岩发育赤红壤比花岗岩的为高。

 

第四节  滨海盐渍沼泽土壤(省编号:14-1-3

 

面积15万亩,其中滨海泥滩72000亩,滨海草坦33000亩,滨海林坦45000亩,其分布从都斛到北陡的滨海地带,由于受丘陵地形的影响,海岸曲折,形成一系列的海湾峡角,使海坦呈不连续分布。海滩的形成是由陆地泥砂,受暴雨冲刷流入大海和珠江上游带来的粘粒,受海潮顶托,在这浅海上沉积下来,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断沉积,海坦面逐渐提高,最后露出海面形成的。由于各地微地形的差异和海水淹没情况不同,生长植物不同,从而形成泥坦、草坦、林坦三个土种。其中泥坦、草坦及红树林生长时间不长的林坦以后形成的土壤是咸田。而红树林生长时间较长,枯枝落叶层较多的林坦以后形成的土壤则是咸酸田或反酸田。草坦分布在都斛到广海一带,而林坦则以沙栏、海宴、汶村、北陡、深井、那扶等沿海较多。在海岸边有丘陵突出的地方,由于海浪侵蚀的影响,局部地方形成的是砂坦,但面积不大。海坦含盐的多少,受地貌、河流水文的影响有显著的不同,都斛公社的草坦,由于受珠江河水影响,其土壤含盐量较低,西南面如海宴、汶村一带,地形开阔,淡水来源较缺乏,其土壤含盐量较高。海坦的土壤质地多属中粘土,营养元素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土壤呈碱性,林坦红树林根际土壤呈酸性。现以汶村公社中-u的林坦土土壤为代表,其剖面形状如下:

    0-19cm,棕灰色、润、重粘土,大块状结构,稍紧,裂缝有灰色胶膜,PH8.3

    19-45cm,棕灰色、潮、重粘土,块状结构,软,裂缝有灰色胶膜,PH8.3

45-100cm,蓝灰色、湿、重粘土,糊状,软,PH8.3


三种海坦剖面理化分析结果表

 


改良利用意见:

一、适时围垦,作为耕地围垦,时间不宜过早,因为高程低,土体不够实,作围基时要求高、大,会产生塌方现象,造成工程量大,故围垦时坦面标高+0.5-1间为好。

    作为海水养殖的咸围(渔塭),由于围堤要求不是很高大,而且考虑到充分利用潮水的作用,其围垦时间适当提早,在坦面标高+0.1-0.5之间为宜。

二、围垦发展海水养殖,是很有现实价值的,1,000亩咸围,利用潮水自然养殖年产鱼货300担左右,这将大大地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社员收入。

三、如围垦种植作物,首先考虑有充足的淡水源供应,还必须规划好围内的排灌系统,排灌要分家,并架设电排,以加速洗盐的效果。在作物安排上如水源充足,最好先种植几年水稻,使土壤淡化后才考虑和其它作物轮作。如水源缺乏,根据海宴农场经验,先种植几年水草后,土壤脱盐及有机质增加都很显著,也可以在开后排灌渠的情况下,先种植几年田菁,让自然降雨冲洗土壤在种植甘蔗,效果也很好。

 

第四章  土壤资源及其评价

 

土壤资源是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土地资源包括陆地表面的一切土地和水面;土壤资源只能够生长植物的(包括自然植被和农作物)一部分土地。现分别将土地资源的概况和利用现状,以及土壤资源及其评价分述如下: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县的土地面积在广东省属大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3165.391平方公里(折算4748087亩),按人口计算,人口密度为229.6/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99.3万亩,其中旱地16.5万亩,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占有耕地1.2亩,属人多田少地区。

土地面积量算结果,我县土地构成大致是"七山一水二分田"(表略)。

 

第二节  自然土壤资源利用状况与特点

我县自然土壤279万亩,以赤红壤面积最大,共258.3万亩,占92.6%;红壤5.5万亩,占2%;黄壤0.2万亩,占0.07%;滨海盐渍沼泽土15万亩,占5.3%。

黄壤全部分布在古兜山系海拔800以上的山地上,面积2,000多亩,由于雨量多,湿度大,云雾重,表层土有机质积累明显,含量达6.5%,土壤呈酸性反应,PH4.9。心土层形成大量的黄色的氧化铁水化物。但坡度较陡,土层浅薄,风大,温度低,乔木树难以成长,现多为矮树林和茅草覆盖,植被若被破坏要恢复也很困难,故不宜利用造林,但一定要保护好现有的植被,严禁砍伐,避免水土流失变成石头山。

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00-800的低山,面积5.5万亩,土壤母质分为花岗岩和砂页岩。土壤表层有机质一般为3-4%,土层深厚,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等、针叶、阔叶混交林。过去由于树木砍伐过多,目前树木生长的不好,要大力造林绿化,飞播马尾松,实行封山育林。

赤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00以下的山地丘陵,面积大,占有258.3万亩,成土母质有花岗岩、砂页岩,土层较深厚,有的可达数米,表土层有机质2-3%,质地疏松,渗透性强。赤红壤是我县重要的林业生产土壤,在赤红壤上生长的阔叶林砍伐后能自然萌生,10年左右又可成林,马尾松能够天然飞花繁殖,是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土壤,这为我县开展农、林、牧、工副业提供有利条件。目前植被以马尾松、岗松、桃金娘、芒萁等为主,今后发展应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利用,大力种植以湿地松为主,同时有计划种植阔叶林,经济林和耐旱粗生的茶叶、龙眼、荔枝、乌榄等果树。

滨海盐渍沼泽土,分布在沿海的海坦,面积15万亩。都斛至广海最一带主要草坦、泥坦以生长咸水草为主。西南沿海即广海以西至汶村、北陡、那扶一带为林坦、泥坦,历史上曾生长大量的红树林,但现存数量不多。在改良利用滨海盐渍沼泽土方面,应考虑沿海有些地方淡水源不足,盐渍沼泽土含盐量高,特别是西南沿海地区没有防咸设施的地方,不宜过早围垦为农用耕地农用耕地,可围垦发展海水养植,这是很有现实经济价值的。红树林既是防风防洪护堤林,又是多种海洋生物产卵繁殖的场所,也是工业重要原料之一,要重视保护。

 

第三节  耕作土壤资源及评价

水稻土

一、基本情况及性状

水稻土是我县重要的土壤类型。经统计水田面积共823149亩,1980年稻谷平均亩产1008斤。

(一)各土种面积与产量水平(这里是按群众俗称土种统计)。

1、 泥肉田       47865     5.81      平均亩产1442

2、 泥         248706    30.21     平均亩产1078

3、 泥骨田       76472     9.29      平均亩产881

4、 砂泥田       169858    20.64     平均亩产1008

5、 砂质田       129461    15.72     平均亩产838

6、 结粉田       3662      0.45%       平均亩产723

7、 咸         58181    7.07%       平均亩产925

8、 咸酸田       30763     3.74%       平均亩产764

9、 反酸田       14541     1.77%       平均亩产731

10、黄泥田       8396      1.02%       平均亩产960

11、铁锈水田     16523     2.01%       平均亩产708

12、冷底田       7750      0.94%       平均亩产745

13、湖洋田       6361      0.77%       平均亩产620

14、白蟮泥底田   2245       0.27%       平均亩产823

15、泥炭底土田   2282       0.28%       平均亩产711

16、鸭屎泥田     83         0.01%       平均亩产500

(二)水田的几个主要性状统计:

1、耕作层酸碱度统计:

   PH                      占水田面积%

  >7.5          7798            0.94

 6.5-7.5        172074          20.90

 5.5-6.5        355815          43.22

 4.5-5.5        266055          32.32

 3.5-4.5        21171           2.57

  <3.5          236             0.03

2、耕作层质地统计:

  偏粘          453004        占水田面积55.03

  壤土          231443        占水田面积28.12

  偏砂          138702        占水田面积16.85

3、耕作层厚度统计:

  <10cm        33576          占水田面积4.08%

  10-13cm      164348         占水田面积19.97%

  13-15cm      336369         占水田面积40.86%

  15-20cm      268104         占水田面积32.57%

  >20cm        20752          占水田面积2.52%

4、田底情况统计:

  砂石底       113796          占水田面积13.82%

  黄泥底       258624          占水田面积31.42%

  肥泥底       188839          占水田面积22.94%

  其他         261890          占水田面积31.82%

5、从年亩产统计:

  600斤以下     34024            占水田面积4.13%

  600-800     197461           占水田面积23.99%

  800-1000    285475           占水田面积34.68%

  1000-1200   219677           占水田面积26.69%

  1200-1600   78902            占水田面积9.59%

  1600-2000   7361             占水田面积0.89%

  2000斤以上     249              占水田面积0.03%

(三)水稻田土壤养分情况

按省分类系统各土种面积及养分状况(见表)


台山县水稻土养分表

 


二、我县水稻土的基本特点:

通过这次土壤普查,从野外作业及室内对259个剖面和1019个农化样分析,对我县水稻土总的看法如下:

(一)我县潭江冲积土和滨海沉积形成水稻田面积416693亩,占全县水稻土面积50.6%。这些水稻土土层深厚,潜在肥力高,加上地形开阔,阳光充足,而且大都是潴育型水稻土,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我县水稻产量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目前我县水稻土壤肥力状况是缺磷、缺钾、偏酸,按全国这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全县土壤养分状况如下:

1、严重缺钾。全县平均速效钾含量55ppm,(由于滨海沉积土壤含钾较高,有的达432ppm,如除去滨海围田区其平均仅为29ppm)。按面积统计,达到丰富级(全国分级标准1-2级)有139426亩,占16.94%;属中等的(全国分级标准3-4级)169349亩,占20.57%;属缺乏(全国分级标准5-6级从)(以下同)514379亩占62.49%。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属严重缺乏的第六级面积达357743,占43.46%。

2、速效磷缺乏。全县平均速效磷含量7ppm,其中属丰富级42846亩,占5.21%;属中等351581亩,占42.71%;属缺乏的488730亩,占52.08%。

3、碱解氮属中等水平。全县平均碱解氮含量为102 ppm,属丰富级211972亩,占25.75%;属中等548445亩,占66.63的%;属缺乏的62732亩,占7.62%。

4、有机质含量属中等水平。全县平均2.84%;属丰富级的有293747亩,占25.69%;属中等的524212亩,占63.68%;属缺乏的5190亩,占0.63%。

5、全氮含量中等。全县平均0.143%;属丰富的326574亩,占39.67%;属中等的421016亩,占51.14%;属缺乏的75559亩,占9.18%。

6、土壤偏酸。PH7.5以上7798亩,占0.94%PH6.5-7.5172074亩,占20.90%;PH5.5-6.5355815亩,占43.23%;PH4.5-5.5266055亩,占32.32%PH3.5-4.521171亩组,占2.57%PH3.5以下236亩,占0.03%

详见:各土种养份分级面积统计表(附册)

从以上结果看,目前我县水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大体是偏酸、缺磷、缺钾,而且存在着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状况,这与高产、稳产稻田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是我县水稻土肥力上存在的很突出的限制因子。

此外,不分水田还存在易涝、受旱、反咸、反酸四个障碍因素。丘陵地区的水稻田耕作层较为浅薄、瘦瘠。围田地区水稻田地下水位高,这些都给我县水稻高产带来极大的影响。我县800斤以下低产田面积还有23万亩,占28%。因此,要提高单产,潜力很大,今后应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合理施肥,因土施肥,大力增施磷、钾肥,提高施氮肥技术水平,同时要有计划增加水利设施,实行科学用水,提高抗旱、防洪、治咸、治酸的能力及栽培技术措施,重视土壤培肥工作,采取广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稻杆回田等有效措施,一些田可以实行稻--花,稻--蔗轮作制度,做到因土种植,合理使用土地。

旱地土壤:

我县旱地土壤其母质是花岗岩、砂页岩发育的赤红壤,多属砂质土,砂泥土,零星分布在低丘陵坡地及村前后周围的高岗处,海拔多在10-50,水源缺乏,多种植旱作物,有的虽然有些水源,但土质瘦瘠,种植水稻产量很低因而改种旱作物,其养分因母质不同差异较大,一般含量低,有机质1.7%以下,碱解氮总14-62ppm,速效磷3-4 ppm,速效钾23-94 ppmPH5.2-6.4。由于受高温和暴雨的冲刷,土壤中原有的粘粒流失严重,土质向砂、浅、酸、瘦的方向发展。由于土壤肥力低,施肥水平又不高,加上水源不足,目前种植作物产量比较低,一般是黄豆亩产50-70斤,花生亩产80斤左右,甘蔗2000-3000斤,另外还有小面积的菜地,都是社员的自留地,土壤很肥沃。

 

第五章  我县高产水稻田的肥力指标及培育途径

 

在漫长的生产活动中,特别是解放后,通过兴修水利,平整土地,精耕细作,合理轮作,推广绿肥等一系列措施,我县出现了一批高产稳产农田。根据这次土壤普查统计,稻谷年亩产1200斤以上的有249亩。根据我县的具体实际及这次土壤普查的结果,提出了我县高产稳产水田土壤的培育途径。

一、高产稳产水田土壤的土体结构

我县高产稳产水田是泥肉田。从典型的剖面观察,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剖面多为A-P-W-C型或A-P-W-G-C型。50cm厚的土层中无碍外层次,各层次协调为一个整体,具有供作物需要的水、肥、气、热诸方面的能力。土壤剖面形态主要有以下特征:

1、有深厚松软的耕作层(A):耕作层深度一般在15cm以上。冬季干旱时土壤呈黄褐色,土层中夹着褐红色的铁--有机质络合物,呈蜂窝状结构。

2、有适度发育的犁底层(P):犁底层的厚度在10cm左右,较粘实,片状或块状结构,具有保水和透水能力。

3、发育明显的斑纹层(W):我县高产田剖面这一层很明显,有4060厘米厚,有明显垂直节理的棱柱状结构,结构面有一层呈暗灰色和黄灰色胶膜,断裂面有铁锰斑点,此层次起着爽水透气作用。

4、具有保水性能的底土层(C):我县的高产田多在村庄周围的垌田上,底土层一般为黄泥层,含水较多,有一定保水能力。在滨海围田区和潭江冲积土,W层下面一般有G层出现。

二、高产稳产水田肥力的主要特征:

高产稳产水稻土肥力有两个主要特征:

1、剖面层次发育明显的潴育型水稻土。水稻的根系生长,需要有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有明显W层的水稻土,由于形成垂直节理明显的棱柱状结构,灌溉水可沿此结构面下渗,造成地下水依据和灌溉水分离,其间有一定的空气,使土壤具有一定的渗性。这从层土壤透气、爽水的潴育层,是高产水稻土必备的层次。

2、有肥沃、深厚耕作层的水稻土。凡是高产稳产水稻土,土层一般设在15-20cm,土壤的有机质比较丰富,氮、磷、钾有效养份比较协调,干旱时较疏松,呈蜂窝状结构。灌水后质地松软,可耕性好,有良好的通气性。

三、高产稳产水田的养分指标:

    这次土壤普查,我们选择了57个高产稳产水稻土耕作层样本进行统计,数据如下:

1、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41%。

2、全氮平均含量为0.20%,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23ppm

3、全磷平均含量为0.119%,速效磷为28ppm

4、全钾平均含量为2.38%,速效钾的含量为55ppm

5PH值的变幅范围5-6.8

我县高产水田的养分含量,除速效钾含量较低外,其他养分都比较丰富。速效钾偏低的原因,是由于我县地处南亚热带,降雨量大,速效钾受淋溶而流失,加上栽培上过去忽视钾肥的使用,收获带走的钾元素大于施用量,因而速效钾含量偏低。近年来推广钾肥的施用,在高产区也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根据我县稻谷产量较低的这一具体情况,建设高产稳产水稻土要求达到的指标如下:

有机质含量为2.5-3.5%。

全氮含量为0.2-0.25%,碱解氮含量为120-150ppm

速效磷的含量为20-25ppm

速效钾的含量为80-100ppm

地下水位在60厘米以下。无障碍层次。

四、高产稳产水稻土的培育的途径

我县不同类型地区,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都有高产稳产的田块,这说明各类型水稻土,只要合理利用和耕作,都有可能培育成为高产稳产的水稻土;同时,不良的耕作制度,也起到破坏地力的作用,使高产稳产水稻土演变为低产田块。高产稳产水稻土的培育途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实现高标准的园田化、水利化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前提。高产稳产水稻土的土体构型为潴育型水稻土,实现高标准的农田化、水利化才能使低洼地区的地下水为降低,高坑地区的田块改善灌溉条件,从栽培角度来看,能做到易排易灌,排灌分家,以水调肥,以水制肥,有利于夺取高产。从土壤角度来说,能使土壤透气爽水,具有良好的水、气、热状态,使土体的构型向着潴育型水稻土的方向发展。所以说这是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前提。

2、培育耕作层,是建设高产稳产水稻土的关键。高产稳产农田耕作层的养分含量标准比较高,其中有机质含量是一个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冬绿肥、红萍,抓好作物茎杆回田及圈猪积肥等,都是迅速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

3、因地制宜,合理轮作。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开展花生、甘蔗与水稻轮作也可以达到培肥地力,逐步加深耕作层的效果。

4、精耕细作,加速土壤熟化。在搞好园田化和增加有机质肥的基础上,精耕细作,打破泥核,加速土壤熟化。

5、科学用肥,氮、磷、钾协调配合夺取高产。从我县具体情况来说,土壤偏氮,缺磷,缺钾。因此高产栽培,应控制氮素的使用,增施注意磷钾肥。

详见土壤普查专题"我县高产水田的一些特征初步探考"

 

第六章  低产水稻土的改良

 

上一章我们叙述了高产水稻土的培育途径,低产田应根据上面提出的措施进行改良。我县的低产田面积较大,造成低产有不同的原因,如何针对不同类型低产田进行改良,以期在近期内获得较明显的效果呢?我们将低产稻田的改良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加以阐述:

一、盐渍型水稻土的改良。二、砂质田的改良。三、泥骨田的改良。四、积水毒质田的改良。

一、盐渍型水稻田的改良

    我县有盐渍型水稻土103485亩,占全县水稻土面积的12.57%,其中咸田58181亩,咸酸田30763亩,反酸田14541亩。

盐份含量高和酸性强,是盐渍型水稻土低产的主要原因。这类土壤的母质是滨海沉积土,由于海水的影响,成土过程含有大量的盐分,所以新开垦的围田一般为咸田,土壤中大量的钠、镁离子,是土壤呈中性至微碱性。随着耕作年代的变迁,盐分被冲洗而减少。在耕层下面的红树林,由于地下水的下降而被氧化腐烂,分解出大量的有机酸和硫化物,这些有机酸和硫化物随着土壤的毛细管上升到耕作层,使土壤既带有盐分又带有强酸性,这就是咸酸田。盐分较硫化物易溶解于水而被冲走,在盐分脱去后,咸酸田又演变成了反酸田。此外,盐渍型水稻土一般土质较粘,通透性差。咸酸田及反酸田的耕作层酸性强,有效磷易被固定变为无效磷,因而较严重缺磷。

改良措施:

1、整治灌溉系统,排灌分家。引水冲咸洗酸,是改善盐渍型水稻土最根本的措施。

2、采取"浅犁、粗耙、浅插、带肥带泥,早播、早施肥、早管理,插后防止干水而盐分和酸上升,是栽培上趋利避害的有效措施。

3、施用碱性肥料如碳酸铵、钙镁磷肥、石灰等可中和咸酸田和反酸田的酸性。

4、增加施用有机肥和磷肥,以协调土壤养分供应。

(详见土壤普查专题"台山县咸酸田、反酸田的特点及改良利用"

二、砂质田的改良

我县山地、丘陵母岩多为花岗岩及砂页岩,风化后土壤母质含沙较多。据统计全县沙质田面积有129461亩,占水田面积15.73%,其中浅脚砂质田有28128亩,砂质田一般分布在近山边和河流两岸。

砂质田低产的主要原因是瘦瘠,可供作物生长需要的养份不足。土壤瘦瘠的原因是土粒粗,砂粒多,吸附肥料的能力低,漏水漏肥。尽管大量施入有机质肥料,由于土壤的通透性强,好气性细菌活跃,养分更容易被分解流失而积累少,磷在土壤移动性不大,所以砂质田一般表现为严重缺氮、缺钾。又因结构松散,办使田后容易沉实,插秧及中耕均感困难。

改良措施:

1、大量入泥改良土壤质地。因地制宜地加入塘泥、沟泥、河泥、草皮泥,也可以像那扶公社万倾洋大队那样,适当加入海泥,以改变耕作层的泥砂比例,培育保肥保水能力较好的耕作层。

2、如黄泥底的砂质田,可在增加有机质的基础上逐年深耕。这也是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质地的方法之一。总之,改善耕作层砂泥比例,是改良砂质田最根本的措施。

3、实行花生、水稻轮作。高亢排水方便的砂质田,可实现行花生、水稻轮作。早造种植春花生,可充分利用砂质田通透性好,易犁、易耙、易松土等特点,其中土杂肥穴施或沟施,夺取花生高产,又利用花生的鲜茎压青,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份,这是夺取晚稻高产。

4、实行作物茎上说杆回田和大量种植绿肥,增施土杂肥和农家肥,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

5、改善排灌系统,改串灌为排灌分家,以减少土壤粘粒的流失。

6、化肥使用上,实行勤施从薄施的原则,减少肥料流失,并注意氮、磷、钾肥的补充。

三、泥骨田的改良

我县泥骨田面积为76472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9.29%。分布较广,主要是发育于说宽谷冲积、河流冲积、三角洲沉积和滨海沉积。

泥骨田土质较粘,分布离村庄较远,耕作管理比较粗放,施用有机肥少,这是形成泥骨田的重要原因之一。

泥骨田低产个原因是耕作层瘦瘠。泥骨田一般表现为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低,而速效钾稍高。由于有机质含量低和质地粘,这就形成土壤通透性差,可耕性差,犁耙后耕作层人仍有大量的泥核,影响水稻扎根和养分吸收。泥骨田一般酸度高于泥田,因而磷容易被固定为无效磷。

改良措施:

1、每亩加沙500担以上,逐步改善土壤质地,以解决土壤粘性大,通透性差、可耕性差等矛盾。

2、坚持稻草回田及冬季大量种植绿肥,是迅速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最有效方法。

3、在加沙、增加有机质的基础上,逐年深耕、精耕细作、打破泥核,培育深厚肥沃的耕作层。

4、适当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增施磷肥,改善泥骨田严重缺磷状态。

四、渍水毒质田的改良

所谓渍水毒质田产,包括沼泽型水稻土的湖洋田、泥炭土田;潜育型水稻土的冷底田、铁锈水田、鸭屎泥田;渗育型水稻土的白蟮泥田,这些土种一般分布在山坑,山边和垌田低洼的地方。我县是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这些渍水毒质田在我县分布也比较广泛,面积35244亩,加强这些田的改良,对局部地区稻谷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不同土种低产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这些土种一般分布在山坑、山边或低洼的地方。地下水位高,有些甚至达到岗松耕作层。由于地下水位高,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是这一类低产田的主要原因,其表现是:

1、耕作呈糊状,结构不良,如湖洋田。

2、水热状况不良,冷底,早造禾苗难发棵,晚造后期早衰。

3、通气性差,耕层以下经常处在还原状态,还原性有毒物质积累多。如亚铁、活性铝、硫化氢、甲烷等毒害水稻根系,轻则造成禾苗发育不良,重则死禾。

4、由于土壤处于还原状况,有机质积累多而分解慢,在嫌气条件下分解出较多的有毒物质,酸性大,而速效养分少。一般是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高,而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低。

5、粘性大,可耕性差。如鸭屎泥田、白蟮泥田。

改良措施:

从上面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渍水毒质田的通透性差,毒质多除,有效养分少,酸度大,冷底等,都是地下水、山泉、地下侧流引起的,所以改良时应狠抓""字。

(一)开三沟,整治排灌系统。即防洪沟,防止山洪入田;环山沟,截断泉水及地下侧流;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田中间的泉眼可开阴沟(松木或砂石沟)导泉水。改串灌为排灌分家。

(二)在禾苗第二次中耕的同时,在田间开六、七寸深的还田沟和厢沟排铁锈水。

(三)在开三沟的基础上,很抓犁冬晒白,加速土壤风化,消除有毒物质。

(四)适当施用草木灰、火烧土、石灰等碱性肥料,中和土壤酸性,沉淀活性铁、铝等有毒物质。

(五)化肥的使用上注意氮、磷、钾配合。

(六)对粘性大的田块,入沙改良土壤质地。

 

第七章  土壤分区与改良利用

 

第一节 分区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全县的农、林、牧、渔、经济作物的各项生产,以土壤因素和自然因素为前提,将全县土壤划片分区,使土壤的改良和利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以期收到更好的经济效果。

第二节 分区的原则及命名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料。为了划片分区进行综合利用,应从以下三各方面去考虑。

一、在考虑成土母质、地形、地貌特点时,还要注意气候因素(温度、雨量、光照),动、植物状况和农业生产现状,以达到地尽其利的效果。

二、既要考虑到自然界生态平衡,也要考虑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包括对土壤的利用和改良),以能把农业生产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达到生态良性循环,从而使农业生产获得更迅速的发展。

三、还要考虑当地农业生产习惯和农业的集约化程度。

命名方法采用:地名+地貌+土壤组合+改良利用方向连续命名法,既要重说明地名,又要反映地貌,土壤情况和今后发展利用方向。从

第三节 分区及改良利用

根据以上的分区原则,全县共分成五个大区,现分述如下(各区包括的公社、大队见附表)。

一、潭江平原,赤红壤,泥田宜农区。

本区范围包括大江、水步、三八、附城公社全部或部分大队,共56个大队,615个生产队。耕地面积73315亩,其中水田面积63238亩,旱地10076亩。成土母质为潭江潮砂泥沉积土翠,整个平原地势低平,分布在海拔2-10的高台地上。

本区河流主要是大江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入潭江,在周围丘陵区中建有扫管塘、长坑、平迳、鸡婆头等小水库,加上部分农田可以引潭江淡潮灌溉,水源条件较好。但遇到暴雨则经常有潭江水倒灌而淹没农田造成涝害。

本区水稻田主要土壤是属河流冲积土属的四个土种。是泥肉田、泥田、泥骨田、砂泥田。整个区土壤土层比较深厚、肥沃,各土种面积和分布情况:泥肉田分布在城镇和村庄附近,但质地较粘,多为重壤土,且自上而下有逐渐变粘的趋势,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都比较丰富,磷中等,钾缺乏,年亩产在1600斤以上,有些田已达到二千斤。泥田分布于平原中部和北部,地下水位较高,60-70cm以下出现潜育层,年亩产达1200-1400斤。泥骨田分布于平原离村庄较远和低洼地或低丘台地间平原,耕作层浅,质地粘重,耕作较困难,年亩产900-1000斤。从全县角度看,本区泥骨田土壤养分及年亩产比其它区的泥田甚至泥肉田还高。砂泥田分布在近丘陵区的平原边、河流边及河心小岛上,土壤沙泥的比例适中,由于精耕细作,土壤有机质丰富,种水稻后多形成夹心的砂泥田,年亩产1400斤左右。

旱地较少,分布在低丘陵和台地上,主要是砂在泥土,以种植花生及蔬菜等作物为主。

根据本区84个农化土样分析统计平均,有机质3.38%,全氮0.214%,碱解氮178ppm,速效磷11ppm,速效钾33ppm,从本地区的土壤养分含量看,有机质、氮是比较丰富的,磷属中等除,但缺钾,如今后注意钾肥的使用,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利用与改良措施:

1、本地区是全县水稻高产区,人多田少,农业人口平均仅为0.73亩,故此重点应抓好高产稳产农田的建设。

1)建设完整的排灌系统,既要抓好潭江围堤的整治,解除内涝水患,又要抓好降低地下水位的排、灌系统。现有些地方,原有的排灌渠道已经填平,很难做到因田排灌,对水稻高产栽培不利,因此,首先清理过去原有的排灌渠,使排灌渠水位降低到离田面70厘米以下,做到渠渠相通,速灌速排,还没有排灌分家的,则要按山、水、田、林、路综规划进行治理,以从改善土壤的环境条件,使水稻稳产高产。

2)因地制宜,用养结合,实行改制轮作,年年用地不养地,只会是土壤肥力下降。根据本地区人多田少,柴草困难的特点,过分强调稻草回田是不现实的,应学水步公社独树大队惠儒生产队那样把稻、稻、霜的除耕作制度改成三分之一田稻、稻、冬绿肥,三分之一田稻、稻、冬作物(以蒜头为主),三分之一田稻的、稻、霜。实行"绿肥加杂优,造造跨纲要"的好经验。这两年惠儒生产队,创造出新的耕作制形式,早造杂优亩产1000斤,杂优再生混播夏田菁,更生稻每亩收200斤干谷,田菁苗收2000-4000斤。压青晚造杂优900-1000斤,全年亩产超过一吨,绿肥4000斤,土壤有机质递增0.1%好经验。绿肥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有效办法,冬种蒜头由于增施有机肥,既培厚地力又能增加社员收入,但连年冬种,土壤的还原状态就会增强,产生次生潜育化现象,为了减轻这个副作用和调整土壤有机质的C/N比例,宜采用轮种的办法,同一块田最多是连续冬种两年,以后就犁冬晒白一年,这样既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地利用率,培肥土壤地力,又增加社员收入。

3)在增施有机肥的前提下,耕层浅薄不够18厘米的田块,应采取套犁或隔土深翻的办法,逐年加深耕作层,使耕作层达到18cm ,切不可一次翻的过深,以免使土壤熟化困难。

2、本地区年亩产800斤以下的低产田块,应着重点抓好进行水旱轮作即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改良。

3、对低洼积水田及废弃河涌地,应改为鱼塘果基的形式,利用河流围基种植水果,如香蕉、荔枝、番石榴等,以增加收入。

二、北部低丘陵、赤红壤、砂泥田、水稻、经济作物区

本地区包括四九、附城、三合、白沙全部,三八、端芬、冲蒌等公社部分地区,共157个大队,218个生产队。耕地345154亩,其中水田25320亩,旱地91946亩,丘陵山地72.8万亩。农业人口283513人,劳动力126634人。

主要河流有台城河、三合河均属夏季河流,冬季干枯河流,没有航行价值。

本地区的土壤分别来自花岗岩、砂页岩两种母质。其中四九、冲蒌公社土壤母质主要是花岗岩残积、坡积、洪积物,附城公社和水步公社的东坑、西坑、南坑、北坑、凤山、井尾、新塘、苍下等一带大队的土壤是老冲积发育形成的土壤。其他则是多属于砂页岩发育形成的土壤。本地区虽然母质来源不同,但地貌、植被、耕作水平及利用方法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划分在一个区里。

    本地区地貌是以低丘陵台地为主,海拔高度在50-150,坡度为8-25度,丘陵之间则分布着大小宽谷垌田和坑田。丘陵山地由于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土壤片蚀、沟蚀现象普遍,有的形成了石质土及薄腐殖质层厚层赤红壤。但在人少地多,植被生长很好的地区,如三合联安片,丘陵山地都是中腐殖质层厚层赤红壤,由于水源较少,水利条件设备较差,梯田都是用来种植花生、黄豆、薯类等以及其他旱粮作物,从而形成砂质土。

    本地区水稻土以砂泥田及沙质田为主,其次是泥田、黄泥田、泥肉田、铁锈水田、结粉田、烂湴田等。其分布规律,泥肉田分布在垌田靠近村庄的周围;砂泥田分布在垌田及山坑出口处,近村庄的砂泥田,由于施用有机肥较多,形成有夹心层的高产砂泥田;砂质田及结粉田则分布在丘陵山坡脚、垌田的最高处;铁锈水田分布在丘陵坡脚及水渠下方;烂湴田分布在几条山坑集中的出口处及两个较高的丘陵山坑中。

    根据本地区213个农化样分析统计,有机质平均2.49%,全氮平均0.13%,碱解氮除99ppm,速效磷7ppm,速效钾24ppm。从分析结果看,全区的水稻土壤地力养分含量比其他地区低,是一个耕层浅瘦,有机质少、缺磷、严重缺钾、偏酸的地区,水稻年亩产量较低。

    利用与改良措施:

1、由于地处亚热带,未开发丘陵山地很多,即有利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如茶叶、蚕桑、水果、药材等。但如何开发,则必须根据土壤的及当地劳动力、管理水平进行。如端芬公社温屋,其土质是砂页岩发育的中腐殖质层厚层赤红壤,肥力较高,当地劳动力及管理水平又较好,发展柑桔,经济效果很显著;三合公社洋栏大队,在薄有机质层薄层赤红壤这样瘦瘠的丘陵地上,通过开坑加草皮泥种植适应性较广的茶树,效果很好,198029亩可采摘茶地共收入62担茶,产值2.3万除元。但三合公社永昌大队柑桔园,土质是中腐殖质厚层赤红壤,1978年种,管理也比较好,树冠面长得不错,但由于该品种带黄龙病,是整个果园刚长起来就枯死,损失甚大。又如白沙公社横水大队,其土质与沙岗湖同样是砂岩发育中腐殖质厚层赤红壤,但沙岗湖种植的沙梨年年收入很大,而横水大队1975年种下的沙梨,树冠长得很好,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和剪枝,到现在还没有收获过。综上所述,在发展经济作物中,目前以发展茶叶较为稳妥,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逐步地发育展水果。

2、有些丘陵、植被较少,土壤被冲刷严重。如四九东冠一带,丘陵片蚀、沟蚀程度很深,为了地面土壤进一步受到冲刷,应迅速封山育林、育草,种植速生、耐瘦、适应性广的湿地松种,以进行水土保持。从红岭种子园、三合联安、四九东冠等地调查,湿地松适应性广,无论山地、山脚,同样生长迅速,红岭种子园在过去60年代,是片蚀严重的丘陵地,但种植湿地松后,现在湿地松生长非常好,土壤地力得到恢复。有机质由1.64%提高到3.07%,将近增长了一倍,附近生态平衡也得到改善。

丘陵山地今后发展的原则:

1)如丘陵坡度大过25度的不易用来开垦梯田种植经济作物,应发展薪炭林。

2)丘陵开垦时不应全整地,以免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应进行带状开发。模型应是:"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

3、本地区砂质田多,土壤有机质少,土质瘦瘠,水源(除四九外)条件也比较差,故此,应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作物,增加社员收入,调节农作物品种布局,更有利于水稻高产栽培。现在冲蒌公社龙湾生产队,端芬公社的七联大队东兴生产队,三合公社阉下生产队、升平生产队在水稻、花生轮作方面都有很好的经验,应大力推广,但种植花生面积不宜过多,应在提高水稻单产,保持总产前提下进行改种,面积一般控制在10-20%为宜。

4、由于本地区山坑低产田较多,因很抓对它的改造,其措施如下:

1)开三沟(排洪沟、排水沟、灌溉沟),沟的深度和大小,视山沟宽窄,山形大小而定,一般排水沟应比田面低50cm,开沟的目的是防山洪、铁锈水入侵和排除从田间毒质。

2)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

3)增施磷、钾肥,本地区水稻田严重缺磷、缺钾,水稻生长到中期往往就会产生缺钾型赤枯病。增施磷、钾肥后,增产效果非常显著,根据三合农技站试验结果,每斤钾肥可增产稻谷5-23斤。

4)搞好水利建设和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

三、东南滨海平原、丘陵,赤红壤,泥田,水稻、渔、林区。

本地区耕地面积267469亩,其中水稻面积240337亩,旱地27132亩。本地区北依古兜山,西靠大隆洞山脉,西北有台北丘陵,南临大海,本区虽同在一个区,农业生产情况基本相同,但土壤发育的母质和水文有很大的不同,故又分成三个亚区:

A)都斛珠江三角洲沉积平原,泥田宜农亚区

本亚区水稻田面积63301亩,旱地4985亩。由于古兜山中断后延伸到赤溪铜鼓山,中间在沙岗、凤岗坪与斗山公社分界,使本亚区形成一个北依古兜山,南有铜鼓山,东临珠江出口的一个海湾地形,成土母质是属于珠江三角洲沉积土和古兜山坡积、洪积形成的平原,土壤有泥肉田、泥骨田、砂泥田和砂质田反酸田。根据本地区66个农化样分析统计,有机质平均3%,全氮平均0.175%,碱解氮81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92ppmC/N比为9.9PH3.7-6.1。水稻田土壤分布规律是围田区近村庄的多为泥肉田,较远的则为泥田,边远的由于管理不善而形成的泥骨田,砂泥田分布在古兜山与围田相接的平原处,砂质田则分布在靠山脚的地方。

本亚区是珠江冲积土形成的土壤,土层深厚,潜在养分较高,土地肥沃,部分围田可以利用珠江淡水潮灌,是我县粮产区之一,但地下水位较高,土质粘重,从而影响水稻高产栽培,根据本亚区土壤和农业生产特点,今后发展农业生产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本区土地肥力虽比较肥沃,但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从而影响了土地潜力的发挥,要高产,今后要实现大围间小围,降低地下水位。

2、由土于质粘重,住民耕沙,耕作粗放,使边远围田有机质逐年减少,变成泥骨田,耕性不良,今后应重点抓好稻草回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地力和改良耕性。

3、本区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都达到中上水平,但速效磷含量较低,今后要增施磷肥,以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B)斗山、端芬滨海平原,泥田,水稻、甘蔗亚区

    本区包括斗山、广海全部及端芬、冲蒌部分大队,耕地面积170131亩,其中水田面积152208亩,旱地面积17923亩。从

    本地区平原为滨海沉积和河流冲积的土壤,其边缘地带受附近丘陵山地的洪积物影响,地带由北向南倾斜,但坡度比较平缓,河网稠密,主要河流有大隆洞河、斗山河、冲蒌河,都是发源于附近丘陵山区冲,其中大隆洞河由同江圩以除下,斗山河由斗山圩以下可以常年通行民船。

    本地区的土壤,是滨海沉积和河流冲积形成的土壤,与西南片的滨海沉积土壤有显著不同。1958年修建大隆洞水库(蓄水量2亿立方米)及秋鱼角、牛角隆等水库冲,有足够淡水灌溉、冲洗,再加上60年代修建烽火角水闸,阻止海水入侵,是整个平原的土壤由咸田脱盐向泥田、泥骨田转化,咸酸田脱盐土后形成了反酸田。但还有些排灌较差,水路较远,淡水去的较少的地方,现在还是咸田、咸酸田,但整个区域近10多年来还没有出现过反咸、反酸而死禾苗现象。根据本区145个农化土样分析统计平均,有机质3.01%,全氮0.129%,碱解氮50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61ppm,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但全氮含量较低,其C/N比为13,速效磷缺乏。虽然是滨海沉积土,由于建成烽火角水闸后,截咸20年,耕层中钾素多为水稻吸收或流失,所以土壤速效钾含量也处于中等水平。

   本区土壤以泥田为主,面积为70206亩,其中反酸田面积14540亩,泥骨田面积13807亩,面积相当大,抓好对这两种田的改良,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利用和改良措施

1、抓好对反酸田的整治。反酸田的整治办法,冲蒌公社八家大堆队已有很好的经验:

   1)进行土地规划,按70-100开一排渠,30-40开一农排渠、渠深达1.5左右,架设电排,抽排酸水。

   2)利用大隆洞水库,淡水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对反酸田进行水洗改造。具体方法为:每年及早犁冬晒白,让土壤中硫磺及硫化物转化为硫的氧化物形态,(氧化氧化态硫能溶于水,而硫磺和还原态硫化物不易溶于水),开耕初出时用大量淡水冲洗,以把硫冲掉,如此经过多年处理,则土壤酸性将会显著下降而使土壤得到改良。

   3)在栽培技术上,应抓好浅犁粗耙、浅插、带泥、带肥(以骨粉为主的秧头肥)、铲秧、早插、早管的生产措施。从

   4)对面积较小的反酸田,也可以像斗山公社五星围的客土办法进行整治,效果也很好。

2、抓好对泥骨田的改造,本地区的泥骨田面积较大,产量低,这主要是由于住民耕沙,管理粗放,使土质越来越粘重,耕性越来越差。对泥骨田的改造,根据海宴华侨农场的经验,围田区最好是将稻杆全部回田,坚持四到五年时间,土壤有机质则以每年0.06-0.1%的幅度递增,土壤耕性就得到显著的改良,水稻产量也获得提高。

3、由于本地区集雨面积大,烽火角水闸排水受到限制,容易受涝。故此,应进一步完善大围间小围,高筑堤,架电排,以保证中雨、大雨不过围堤,暴雨不成灾,确保旱涝保收。

4、本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低,施用磷肥效果显著,应大力推广磷肥的使用。

5、本地区围堤多,有些已种植香大蕉,每年收入很可观,但还有许多围堤为充分利用。今后这些围堤,不但要种植香大蕉,还要种植上荔枝等果树,蚀本地区成为台山县粮、糖、果区。

C)赤溪半岛低山丘陵赤红壤,稻、林、渔亚区。

本地区只是赤溪公社,耕地面积38949亩,其中水田面积34828亩,旱地面积4224亩,按农业人口平均耕地为1.57亩。本地区是以花岗岩形成的丘陵山地,最高山是铜鼓山凉帽顶。由于靠近海边,受海浪及暴雨的年久剥蚀,显得陡峭巍峨,坡度较大。海岸边弯曲,呈"多字"形结构,或海滩土面积5716亩,潮间带面积40813亩。山地面积30万亩,林业用地25.81万亩,有林面积3.38万亩,疏林3.25万亩,灌木林7.65万亩,尚有荒山面积11.22万亩。

山地丘陵土壤由于发育于花岗岩,受雨水冲刷,山顶多为石质土,山坡地植被稀疏,有机质积累甚少,故属于薄腐殖质层厚层赤红壤,在东南面曹峰尖山区,林木生长茂盛,其土壤则为中腐殖质层厚层赤潴红壤。

滨海沿岸水田土壤有咸田、咸酸田、泥田、砂的泥田,其中以泥田面积最大。根据本地区30个农化土样分析统计,有机质平均2.99%,全氮0.158%,碱解氮106ppm,速效磷3ppm,速效钾92ppm

本地区土壤特点是咸田、咸酸田多,土壤含速效磷是全县最低的。由于面临南海,海滩多,海岸线长,形成农、林、渔业(以海涂及浅海捕捞为主)的有利条件。

利用改良措施

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咸田、咸酸田多,虽也有潴乸潭水库灌溉,但还不够,应根据本地区山地多的有利条件适当增加山塘水库,以便有更多的淡水来冲洗咸、洗酸,解决咸、酸问题。

1、由于土壤含速效磷是全县最低的,故增施磷肥,将会获得较好的产量。

2、由于本地区山多,柴薪可以上山打柴解决,故应强调稻草回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地力。

3、由于本地区1958年和文革期间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稀疏,土壤受冲刷严重,故应迅速抓好绿化造林工作。

4、按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大于10年积温可达7654,是热带到亚热带的过渡类型地区,从理论上是可以发展热带作物,如胡椒、橡胶、椰子等,但多年的实践体会,有些热带作物如胡椒在本地区可以生长,但遇到霜冻难以越冬。橡胶树也可以生长,但风大不利于出胶。所以要发展热带作物时要通过试验才好推广种植。

5、在渔业发展上,要尽量利用海涂多有利条件进行海水养殖。浅海捕鱼业要机械化。铜鼓紫菜是很有名的,今后要加以发展。

D)、上、下川岛丘陵,赤红壤,砂泥田,渔、农、林区。

本地区包括上、下川岛及其附近岛屿,耕地面积20595亩,其中水田面积16573亩,旱地面积4022亩,农业人口平均耕地0.63亩。

本地区为花岗岩组成的丘陵岛屿,由于海浪及暴风雨的年久剥蚀,显得陡峭巍峨,坡度大,海岸湾呈""字形结构,岛屿港湾密布。

本地区自然土壤发育于花岗岩赤红壤,由于植被稀疏,有机质积累甚少,多属薄腐殖质层厚层赤红壤,沿岸水田土壤有咸田、泥田、砂泥田、砂质田等,其中砂泥田及砂质田面积较大。根据23个农化土样统计平均,有机质2.77%,全氮0.17%,碱解氮958ppm,速效磷10ppm,速效钾58ppmPH3.9-6.8。农业生产比较单纯,多为稻--犁霜,水稻年亩产1000-1100斤。

本地区是广东省著名浅海渔场,渔业生产颇为发达,鱼类资源丰富,汛期较长,拖、刺、围、钓多种作业并存,渔业现代化,机械化设备也具有一定程度。鱼类繁多,不下200种,其中以浅海鱼类较多,产量以带鱼、曹白、黄雀、尖鼻为大宗,优质鱼有南鲳、墨鲳、红三、曹白、鱿鱼、马交、大虾等。

利用和改良措施

根据本地区土壤、农业、渔业生产存在着问题,今后发展农、渔业生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地区的树林,由于1958年和文化革命受破坏严重,土壤由于受海洋性暴雨影响而被冲刷剥蚀严重,使土地土壤形成石质土,为了防止水土继续流失,保护耕地,应迅速对山地进行绿化造林,宜种湿地松为主。由于本地区的气温是热带过渡区,故此,在有条件的大队,可以适当发展一些热带作物,如胡椒、椰子等,以增加社队收入。

2、本地区的水稻田土壤,主要存在浅、瘦、咸、水源不足。故应考虑增建一些山塘水库,大力推广上川公社泥、磷、铵的好经验,大搞养猪积肥和稻草回田,推广绿肥,开辟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3、本地区属台风中心地区,每年8-10月份台风侵袭频繁,影响渔业生产甚大,因此今后要逐步实现渔业生产机械化,指挥生产科学化、电讯化,扩大深海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延长捕捞时间,减少台风期间对生产的影响,以达到高产稳产。

E)、西南滨海平原、丘陵赤红壤、咸田、咸酸田,稻、渔、蔗、林区。

本地区包括沙栏、海宴、海宴华侨农场、汶村、北陡、深井、那扶等公社,耕地面积258588亩,其中水田面积232233亩,旱地面积26355亩,平原土壤都是滨海沉积物,丘陵、盆地、垌田则是花岗岩、砂岩,的坡积、洪积物发育形成的土壤,由于本地区平原受地形影响,形成一个以咸田为主和以咸酸田为主二个农业土壤类型,故细分成两个亚区。

a)沙栏、海宴、海宴华侨农场、汶村滨海平原,咸田,稻、渔、蔗亚区

本地区耕地面积154716亩,其中水田面积139753亩,旱地面积14963亩,农业人口平均耕地1.22亩,围田平原土壤都是滨海沉积而成,由于成土时间和成土条件的不同,又分成泥田、轻咸田、咸田、重咸田。地形自北向南倾斜,北部丘陵的坡积、洪积物对土壤质地有很大影响,土质自北向南逐渐变粘。本地区又是台风暴雨中心,台风季节常有涝害,而每年开耕时又甚感水源不足,是台山县苦旱地区之一,由于水利条件未过关,加上土壤含盐量高,是全县水稻土低产区之一。

本地区水稻田分布规律,由北向南是砂质田、砂泥田(公路两旁)、泥田、轻咸田(含盐量0.1-0.25%)、咸田(含盐量0.25-0.5%)、重咸田(含盐量0.5%以上)位于最南部靠近大海新围垦的土地。各种咸田面积大致为轻咸田占咸田总面积47.6%,咸田占28.6%,重咸田占23.8%,各类咸田土质粘重,耕作困难,土壤含盐量高,对作物生长不利。根据咸田区36个农化样统计平均,有机质2.56%,全氮0.145%,碱解氮86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112ppm。从分析结果看,有机质、氮都比较低,速效磷缺乏,而速效钾较为丰富。从土种土壤分析,咸田地区全钾一般是2.4-2.5%,底土层速效钾有的高达600-900ppm,钾量丰富是滨海沉积土壤的一个特点。而本地区砂质田、砂泥田的养分含量根据99个农化样统计平均,有机质2.7%,全氮船0.1111%,碱解氮85PPM,速效磷6PPM,速效钾23PPM,这些砂质田,氮、磷、钾都表现缺乏。

利用和改良意见

1、本地区除了抓好水稻生产外,应大力抓好发展甘蔗,由于本区土壤层深厚,对甘蔗的高产栽培技术有一定的基础,有几个大队如高朗、红花、吉甫、兴中等大队春植甘蔗年亩产可达九吨以上,是台山县甘蔗高产地区之一,而本地区围田面积大,发展甘蔗是有很大潜力的。应进行水稻、甘蔗轮作制,把本地区建成为台山县粮、糖基地之一

2、本地区围田区土壤含盐量高,是本亚区水稻含量不高不稳的主要障碍因素,解决办法:

1)增建山塘水库和灌溉工程,提高抗旱和洗咸能力,现在虽然有多处山塘水库,但未能满足要求,特别是南边海滩面积不断地向南伸展,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必然要将部分咸围除改造成农田,就要求有更充足的水源,目前兴建大隆洞引水工程,是解决本地区苦旱关键工程之一。

2)修建排灌渠道,进行排灌分家,改变目前江水库水放入大河在抽水上田的做法,从而改进灌溉水的质量,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除

3)在栽培管理上,应抓好:犁霜晒白,耕前冲洗,培育适龄壮秧,浅灌勤换,基肥要足,追肥要促。前期已克服土咸、质地粘、速效养分少,使秧苗插下后产生滞育现象,中后期则以争取防咸,防旱等一系列农业措施。

3、大力推广养猪积肥和稻杆回田,夏种田菁,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但在咸围田区,不要再盲目推广冬种紫云英绿肥,以免劳民伤财。

4、南边海滩形成速度较快,每十年左右就可以围垦5,000亩,在目前水源不足的情况下,应充分发展成咸围(鱼塭)进行海水养殖,以增加收入。一个2000亩咸围,投充包产就达到60000元,这的收入是很可观的。

5、可利用南边海滩草坦较多的有利条件,进行饲养牛群,以满足农役牛及食用牛的需要。

6、本地区一些人少田多的大队,如失山等可将一些低洼围开挖鱼塘,进行淡水养殖,以增加社员收入。担开挖鱼塘,必须先弄清楚底土的情况,以免把底层有蓢树残体较多的田也用来挖塘,造成不良效果。

b)深井、那扶、北陡滨海平原、丘陵,赤红壤,咸酸田,稻、渔、林亚区。

本地区包括汶村公社大担大队以西,深井、那扶、北陡等公社,总耕地面积103872亩,其中水田面积92480亩,旱地面积11392亩,农业人口平均耕地1.37亩。

本地区地形是三面环山,中间一条横山河的海湾地区,本地区围田平原的成土母质是滨海沉积,但由于海滩形成时间较长,红树林生长茂盛。土壤中枯枝落叶层积累较多,从而形成咸酸田的土壤。那扶盆地汶水以南属第一阶地冲积土形成的土壤,以北到那东场则属于村第二阶地冲积土形成的土壤,由于是冲积物形成的土壤,土壤中砾质多还夹杂一层碎石,漏水漏肥严重。本地区也处于台风暴雨中心,但水源条件不足,围田地区土壤不但含盐量高,而且又含有大量的硫磺及硫化物,土壤咸、酸是本地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障碍因素。

根据围田区43个农化样统计平均,有机质2.25%,全氮0.143%,碱解氮104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68ppm,PH3.6-6.8。而砂田地区50个农化样统计平均,有机质2.07%,全氮0.11%,碱解氮95ppm,速效磷5ppm,速效钾23ppm,PH4.2-7.8。本地区土壤不论是围田还是砂田,都显示缺磷,而砂田区则还严重缺钾。

利用与改良措施:

咸酸田土壤,既咸又酸,对水稻生长影响很大。对咸酸田的整制措施基本上与反酸田相同,但由于本地区水源条件缺乏,在方法上也有所差异。

1、全面规划,按70开一排渠,30-40开一农渠,渠深1.5左右,架电排,抽排咸酸水。(根据地形条件加打鼠洞,以加速洗盐、压酸的效果)。这是改造咸酸田的前提条件。

2、根据当年过冬水库存水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水库存水多,水源充足的情况下,应及时早犁冬晒白,使土壤中的硫磺及硫化物充分氧化,在开耕办田时用大量淡水冲洗掉,经过多年的晒霜后冲洗,才会把土壤中的硫磺及硫化物除去,在增加有机质肥,逐步使咸酸田改造成泥田或泥肉田。在冬季水库存水量较少,水源缺乏的情况下,决不能把咸酸田犁霜,以免造成开耕时反咸反酸更严重,应根据水源条件采用淡水和咸淡水浸冬办法,减少土壤中硫磺及硫化物氧化,防止田底酸性上升造成开耕冲洗困难。

3、在水稻栽培管理上,采取浅犁、粗耙、浅插、带泥从、带肥(骨粉秧头肥)、铲秧、早插、早施肥、早管、促早生快发,争取水稻插田后前期温度较低,长好禾架,渡过早造四月底五月初,晚造八月底九月初的高温反酸期。

4、对万顷洋的砂村质浅脚田,目前已通过抽灌海泥,增加土壤粘粒、有机质、钾的含量,这是改造低产田的好途径,但由于现在喷灌的是咸酸海泥,故必须密切地注意海泥中盐分及硫化物对水田耕层的影响,以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5、本地的土壤无论是围田还是砂田都是缺磷,砂田区也很缺钾,故应大力抓磷钾肥的使用。

6、本地区有宽广的海滩,是我县发展蚝业的主要地方,目前蚝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既可以出口赚取外汇,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而现在这个地方还有许多滩面还未能利用起来,已养起的滩面,其利用率及生产率比其他先进地区还有一段差距。应从资金、管理技术给予支持和指导。这里咸围也有一定的面积,有的滩面还没有围起来,应采取措施把它围起来进行海水养殖,以增加收入和社会物质财富。

7、本地区还有许多低山及丘陵地,由于1958年及文革时期的破坏,现在山头树木很少,应迅速加以绿化造林,防止水土进一步冲刷流失。

(四)、古兜山、低山、赤红宜林区。

本地区位于台山县东南部和新会县南部,崖门水道西侧,面积94.29万亩。由于地处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势显得特别高,为台山县最高山岳地带,最高点为狮子头,海拔998

本地区全是山地,而且具有海岸山地的特色,土壤浸蚀严重,岩石裸露,露头约占总山地的20-30%,狮子头、瓶身等处,均为岩石裸露,地形陡峭的山峰,断崖之处,坡度很大,几成直角,酷似石墙,一般坡度在42度左右,山脉呈南北走向,母岩多为中粒黑云母花岗岩,但亦有的白云母花岗岩和闪长花岗岩。

由于岩石裸露和经常受海风、暴雨侵蚀的结果,土壤侵蚀严重,地面覆盖物质很少,主要为矮生灌木林,很少高大林木,松树林则零星分布于周缘高丘低山处,覆盖度也很低,一般而言,覆盖度在北坡要比南坡大,山坡比山顶好,山谷比山脊好。在水分较充足,土层较厚的山坡(谷)处,喜湿耐阴的阔叶灌木林生长尚好,但所占面积不大,总的来说,古兜山为岩石裸露,坡度大,植被生长差,周缘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山地,目前仍很少利用。

本地区山地土壤,800以上为粗骨黄壤。600-800为薄有机质层厚层红壤,600以下则为侵蚀赤红壤和薄有机质层厚层赤红壤和中有机质层厚层赤红壤,其总的特点是土壤肥力很低,唯山间沟谷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尚丰富,但山间谷地甚狭,甚少开垦利用,根据这样的特点,在利用上应注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造林,树种以上湿地松为主,但也要种一些其他阔叶林。

2、利用山谷沟地,云雾多的特点,可以发展种茶,古兜山白云茶是比较有名的,受到海外华侨的推崇,价格也比较高,这是争取外汇的好门路,应适当加以发展。

3、可以发展养羊,以满足市场需要。

(五)、大隆洞低山、赤红壤、红壤、砂质田宜林区。

本地区位于台山县西南部,绝大部分为山地,耕地面积24464亩,其中水田面积20101亩,旱地面积4363亩,农业人口平均耕地1.7亩,靠近海边的一系列山系,由东向西走,母岩为伟晶花岗岩,其南坡由于海洋性台风暴雨的影响,土壤侵蚀严重受,岩石裸露,约占40-50%。其他山地,则为变质砂页岩,偶有花岗岩露头,坡度很大。整个山区植被较好,但多为芒萁及矮生灌木林,阔叶灌木林在1958年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后,现在仅在几条山沟,峡谷中还有少量存在。由于植被覆盖度较厚古兜山区好,所以水土流失较少。本地区多为山地土壤,600以上的为薄有机质层厚层红壤,500以下为中有机质厚层赤红壤,由于有机质含量比较丰富,土层较厚,在200以下的山坡、谷地、杉树生长良好,是我县杉树生产较有利的林区,林业用地达66.22万亩,占全县28.6%,其中有地林17.25万亩。

本地区现有大隆洞水库,其蓄水量为2亿立方米,山坑谷地有砂质田、砂泥田,这些田由于阳光少,水源充足而地下水位高,田底冷,砂质多、土壤层瘦瘠,因而影响水稻生长。

利用与改良措施

本地区丘陵山地多,应大力造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农。

1、造林:本地区植被较好,但以芒萁、茅草和矮灌木为主,应大力推广造林,由于人少,荒山多,山顶及半山腰部分,则可以进行飞机播种造林。山脚有机质较多,土层较厚,湿度较大,有利于杉树生长,应积极种植杉树,以成为本县今后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

2、发展养羊,利用山谷地,坡地建立山羊牧场,发展养羊事业。

3、山地坑田,应在开好三沟的基础上,增施暖性有机质肥料,如猪、牛栏粪土,以提高土壤暖性,利用山区柴草丰富的有利条件,将稻杆全部回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地力。

**参加我县《土壤普查报告》收集资料的人员,为我县各级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成员。

执笔:江锡章、陈子明

编辑:雷竹光

广东省台山县农业局编印

1982 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