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地方志

 志清哥 2016-01-17

武汉市地表百米深处,为地质年代第四纪堆积的松散物质,再下为岩层,其土壤的成土过程,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即北高南低、中部低平、自外向内倾斜的地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光热同季的中亚热带到北亚热带的过渡性气候;江河湖库塘堰星罗棋布的广阔水域;多样的成土母质以及人类长期开发程度等条件的综合作用,形成种类繁多的土壤类型。

【土壤类型和分布】据1984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武汉市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56个土属、303个土种。(27)(8)

8武汉市土地资源图

27   武汉市土壤类型调查面积统计

(1984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

土壤分类

土壤面积

 

土类

 

  

土属

 

()

土种

 

()

 

 

 

占比

 

红壤

棕红壤

红壤性土

4

2

18

4

90.22

3.09

10.85

O37

 

黄棕壤

黄棕壤

黄棕壤性土

5

2

39

4

186.65

19.35

22.44

2.33

 

石灰土

棕色石灰土

红色石灰土

1

1

2

2

2.60

O29

0.31

O04

 

紫色土

酸性紫色土

灰紫色土

2

1

4

4

O10

O27

O01

O03

 

潮土

潮土

灰潮土

3

3

34

57

40.49

100.70

4.87

12.10-

 

 

水稻土

 

淹育型水稻土

潴育型水稻土

侧渗型水稻土

潜育型水稻土

沼泽型水稻土

11

11

3

2

2

24

85

9

7

10

29.33

307.62

9.85

22.74

6.69

3.53

36.99

1.18

2.73

O80

草甸土

浅色草甸土

1

l

7.13

O86

沼泽土

草句沼泽土

2

1

4.64

O56

上表土壤分类和面积统计表明,武汉市各类土壤中以水稻土面积最大,共有37624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4523%;其次是黄棕壤,共有206万亩,占2477%;潮土有14119万亩,占1697%;红壤有9331万亩,占1122%。这4类土壤共占武汉市土壤调查总面积的9819%,构成武汉土壤的主体。其余土类数量均少,分别是石灰土占O35%,紫色土占004%,草甸土占086%,沼泽土占056%,且多呈斑状地块,零星散落,穿插点缀于前四大土类之中。

土壤类型与耕地构成,按土壤与地貌的地域组合分布规律,武汉市土壤类型大致又可分为平原湖区、垄岗平原、残蚀低丘和低山丘陵4个类别。(28)

28                    武汉市土壤类型与耕地构成

地类构成

组合类型

总面积

(万亩)

 

旱地

(万亩)

 

(万亩)

 

(万亩)

平原湖区土壤

垄岗平原土壤

残蚀低丘土壤

低山丘陵土壤

258.54

361.29

52OO

159.92

31.08

43.44

6.25

19.23

141.18

140.41

40.00

122.15

105.59

220.88

12OO

37.77

11.77(湖面)

(林荒)

 

  

831.75

100

443.74

376.24

11.77

 平原湖区土壤主要为河流冲积潮土,其次是湖泊冲积潮土,共有25854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3108%。其中旱地14118万亩,水田10559万亩,湖荒1177万亩。(29)

29                 平原湖区土壤类型与耕地构成

现状

  

  

  

亚类

 

 

 

 

 

 

灰潮土

潮土

100.70

40.49

38.95

15.66

25.93

78.65

10.42

30.14

4.64

7.14

1.77

2.76

河流冲积潮土,主要分布在长江、汉水及其支流的河谷冲积平原地区,是由江河多次泛滥的沉积物所组成的肥沃土壤。由于泛滥时流水的分选作用,沉积物中颗粒大小及流沙比例的不同,呈现规律性的水平分布,离河床愈远,沉积的砂粒愈细,愈近则愈粗。因此,从河床到丘陵土壤质地从砂质逐渐向粘质过渡。土壤类型则呈砂土一油砂土~正土一壳土一黄土的分布规律。河流冲积潮土按其有无石灰性反应,又分为两个亚类。分布在长江、汉水以及汉水以南的各支流地区的碱性反应(PH7685),称为灰潮土;分布在汉水以北的新洲、黄陂县各支流地区的呈中性反应(PH6675),称为潮土。河流冲积潮土的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松质轻,水气适中,有夜潮现象,耕性好,富含有效养分,施肥见效快,适种性广,水旱皆宜,是武汉市最好的一种土壤。其中尤其是分布面积较大的灰油砂土和灰正土,为稻、棉、菜、麦和油料作物的高产土壤。(30)

30   灰油砂土和灰正土的理化性状

项目

土种

深度

(cm)

 

质地

 

PH

有机质

()

全氮

()

速效磷

(PPm)

速效钾

(ppm)

灰油砂土

灰正土

21

19.2

轻壤

中壤

7.8

7.8

1.7600

1.9738

O1036

O1341

6.7

7.2

118

147

湖泊沉积潮土,主要分布在平原的滨湖低洼地区。是在静水的环境下,由湖泊沉积物母质淤积而成。沉积物颗粒大小和泥沙的比例分布规律,以湖底为圆心,呈蝶形同心圆状沉积,离湖底愈远,沉积的砂粒愈粗,愈近则愈细,无石灰性反应(PH567.5),故只有潮土一个亚类。湖泊沉积潮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质地粘重均一,地下水位较高,有机质积累较丰富,潜在肥力高。特别是油砂土、正土等土种,是较好的旱作土壤。(31)

   原始的草甸土和沼泽土,仅在汉南泛区留有遗迹,数量极少。原来分布在东西湖垦区、汉南垦区、金水农场、武湖农场和涨渡湖农场等地的这类土壤,经过围垦,已逐步发育成良水型水稻土。

   垄岗平原土壤 垄岗平原土壤主要是黄棕壤,其次是棕红壤,共有36129万亩,占土地调查总面积的4344 。其中旱地14041万亩(包括菜、林、麻、荒地3391万亩)、水田22088

万亩。(32)

   第四纪黄棕壤,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武昌县八分山一线以北的广大区域,是全市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这类土壤以稻作为主,面积21617万亩,占第四纪黄棕壤面积的7632%。旱作6706万亩,其中林地837万亩,是发展北亚热带经济林木的重要基地。目前种植的板栗、柿、桃、梨等果木,前景广阔。黄棕壤主要是黄土、白散田和黄泥田,一般肥力适中。微酸性,PH5665,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33)

31              油砂土和正土的理化性状

 

深度(cm)

质地

PH

有机质()

 ()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油砂土

 

19

18

轻壤

中壤

6.1

6.3

1.4154

2.0987

O0800

O1219

18.3

12.7

105

123

32   垄岗平原土壤类型与耕地构成                   单位:万亩

土壤

亩数

现状

 

棕红壤

 

黄棕壤

土壤

亩数

现状

 

棕红壤

 

黄棕壤

  

  

   54.51

   15.09

   52.49

   14.53

  

  

   17.78

   4.92

   8.37

   2.31

  

  

   4.71

   1.30

   216.17

   59.83

  

  

   O83

   O23

 

  

  

   O004

   O001

   6.20

   1.72

  

  

   O23

   O06

 

 

33 武汉市黄土、白散田和黄泥田的理化性状

现状

 

土种

深度

 

(cm)

 

质地

 

PH

有机质

 

()

 

 

()

速效磷

 

(PPm)

速效钾

 

(ppm)

 

黄土

 

1 7.6

中壤至

重壤

 

6.2

 

1.802

 

O1041

 

1 2.3

1 42

白散田

1 6.4

中壤

6.1

2.7074

O1526

7.1

97

黄泥田

1 5.8

重壤至粘土

6.1

2.7085

0.1 522

6.5

95

第四纪棕红壤,主要分布在武昌县境内及汉阳县、洪山区的高垄岗地区,占全市棕红壤总面积的80%以上。这类土壤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旱地(包括林、荒地)7252万亩,占第四纪棕红壤面积的90%以上。其中林荒地180l万亩,是发展柑桔、茶叶和苎麻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适宜土壤。  

残蚀低丘土壤  主要是指成土母质由泥质岩、硅质岩、石灰岩、红砂岩和紫色砂页岩等风化物所组成的土壤,共有面积52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625%,其中旱地40万亩、水田12万亩。这类土壤面积虽不大,但广泛分布于长江、汉水以南各区、县的石质低丘和残蚀低丘上,在黄陂、新洲县境内也有分布。由于风化母质多样,分布区域又广,形成多种属性的土壤。 

 红砂岩棕红壤·发育于红色砂岩、砂页岩母质,土壤质地轻,一般为砂壤,母质易风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主要分布在武昌县和洪山区境内的侵蚀残丘上,共有旱地834亩,数量极少,目前都为荒地。  

泥质岩棕红壤,主要发育于志留纪砂岩、砂页岩、页岩、泥质岩和泥盆纪的石英砂岩母质,组成近东西走向的石质丘陵土壤。王要分布在武昌县纸坊与八分山一线以南地区,城区的龟山、蛇山、洪山和磨山一线的低丘上也有分布。共有旱地1 444万亩,水 0.65万亩。这类土壤较宜于亚热带经济林的牛长,松、杉、油茶、柑桔和茶叶等均生长良好。  

硅质岩棕红壤,主要发育于泥盆纪、二叠纪的石英砂岩和百英砂页岩。分布在武昌县境内,有早地23。万亩,水田259万亩。这类土壤土层浅、地力低,耕作条件差。  

红壤性土,是由石英砂岩、砂页岩发育的幼年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洪山区、武昌县和汉阳县的剥蚀低丘上,共有309万亩。由于毁林和开山采百,多沦为荒地.农业上难以垦荒利用。   红砂岩黄棕壤,发育于红色砂岩母质。主要分布在新洲县的潘塘岗地和金台岗地,黄陂县境内也有分布。其中质地较好的土壤适宜于种埴棉花、花生、麦类和烟叶等旱作物。  

硅质岩黄棕壤,发育于石英砂岩和石英片岩母质上。主要分布在新洲县的风凰岗地一带.洪山区、东西湖区境内也有分布。这类上壤与上述红砂岩黄棕壤全市共有1 680万亩,两者均适宜于发展林果。  

石灰土,发育于二叠系、二叠系和石炭系的炭质灰岩、生物灰岩等岩石风化物母质上。主要分市在武昌县的鸽子山、乌龙泉一带,黄陂县境内也有少量分布,共有30l万亩,大部分为旱地。这类土壤只宜造林.目前多辟为石灰窑、采石场。  

紫色土,发育于第二纪紫色砂页岩。主要分布在武昌县南部的湖泗、贺胜桥和山坡乡一带,新洲县境内的剥蚀残丘上也有分布。 这是旱地中较好的一种。宜农宜林。(34)  

低山丘陵土壤 低山丘陵土壤主要是酸性结晶岩黄棕壤和基性结晶岩黄棕壤,其次为红砂告黄棕壤,共有15992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1 923%,其巾旱地1 2215万亩,水田 3778万亩,遍布黄陂、新洲县的低山丘陵区,是武汉市主要的林、粮生产区。

   酸性结晶岩黄棕壤,发育于酸性结晶岩母质,构成境内北部大别山余脉低山丘陵的土壤主体。分布在黄陂、新洲两县的山前丘陵地带,多为宽谷残丘,坡缓土厚,土松绵软,养分适中,宜农宜林,但灌溉条件较差。

   粗骨性黄棕壤(又称黄棕壤性土),分布在黄陂县北部低山区、新洲县东部低山区和新洲县旧街、潘塘等地低山区,基本上是荒山秃岭。这类土地共有1935万亩,其中完全裸露的石山有1723万亩,应封山育林。

基性结晶岩黄棕壤,发育于玄武岩母质。主要分布在新洲县东部和黄陂县中部的丘陵区,呈点状零星分布,主要适宜于林业。(35)

35                      低山丘陵土壤理化性状

项目

 

土壤

PH

有机质

()

全氮

()

全磷

()

全钾

()

速效磷

(ppm)

速效钾

(PPm)

代换量

We100

克土

酸性结晶岩

黄棕壤

 

5.6

 

1.62

 

O09

 

O23

 

2.13

 

5.8

 

65.0

 

8.6

基性结晶岩

黄棕壤

 

6.1

 

1.60

 

O09

 

O03

 

0.98

 

4.3

 

87.2

 

14.8

红砂岩黄棕

壤性土

 

5.9

 

2.27

 

O10

 

O01

 

2.70

 

7.2

 

113O

 

6O

酸性结晶岩

黄棕壤性土

 

5.4

 

3.48

 

O16

 

O03

 

1.08

 

10O

 

87O

 

19.7

浅黄棕壤性酸性

结晶岩泥田

5.9

2.10

O12

O04

1.29

3.7

88.3

11.3

浅黄棕壤性红

砂岩泥田

 

5.4

 

2.45

 

O13

 

O03

 

1.83

 

5.4

 

52.5

 

22.1

黄棕壤性酸性

结晶岩泥田

5.9

2.27

O13

0.04

1.46

5.5

78.5

10.3

黄棕壤性基性

结晶岩泥田

6.3

2.57

O14

O05

1.24

3.8

68O

19.3

【土壤评级】

   按照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的八级划分标准,结合武汉市的土壤特征,全市好的和比较好的土壤(一、二级)共有44227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532%,可发展林业或需调为林业用地的土壤约占15%,宜退田还湖或发展水生作物的土壤约占2%。(36)

36               武汉市土地评级结果统计                  单位:万亩

 

级别

 

 

旱地(含自然土)

 

面积

面积

面积

 265.96

 176.31

 151.23

   53.51

 103.58

   48.04

   12.29

   19.64

   32O

   21.2

   18.2

   6.4

   12.5

   5.8

   1.5

   2.4

 192.30

 101.50

   36.87

   38.89

   6.70

   7.14

   4.64

   ——

   49.6

   26.2

   9.5

   10O

   1.7

   1.8

   1.2

   ——

   73.66

   74.81

 114.36

   14.62

   96 88

   40 90

   7.65

   19.64

   16.7

   16.9

   25.8

   3.3

   21.9

   9.3

   1.7

   4.4

   一级土壤,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养分丰富,保水保肥,适宜性广.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共有26596万亩,占土壤调查总面积的32%。这类土壤基本上无限制因素,无不良层次,无侵蚀、风蚀和沙化等现象,适宜于农、林、牧等业的广泛利用。

   二级土壤,质地较好,养分较高,肥力中等,排灌设施标准较低。共有17631万亩,占212%。这类土壤存在一些限制因素,质地稍差,有障碍层次或轻度侵蚀,在利用上对作物有选择性。

   三级土壤,土层厚度小于80厘米,耕层质地不良,速效养分较低,保水保肥性差.共有15123万亩,占182%。这类土壤在利用上有较大限制,障碍层部位较高,中度侵蚀,排灌不善,有旱涝威胁,对作物选择性较强。

   四级土壤,土层浅薄,砾石较多,质地结构差、坡度较大(小于15),土壤肥力低、有中度侵蚀,易受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有很大限制,主要适宜于林牧业,共有535l万亩,占64%。

   五级土壤,土层浅薄,砾石多,片状侵蚀严重,排水不良。不宜用于农作,主要用于林牧业。共有10358万亩,占1 25%,是发展用材林的一级林地。

   六级土壤,坡度大于25度,土少石块多,强度侵蚀。只宜用于林牧业,是用作薪柴林的二级林地。共有4804万亩,占58%。

   七级土壤,荒山草坡,三级林地(疏林),造林也有困难,只能短期生长牧草,用于牧业。共有1229万亩,占15%。

八级土壤,光山秃岭,岩石裸露,农林牧业皆难利用。共有l 964万亩,占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