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代表人物简介

 优雅a 2015-07-05
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代表人物简介
  
  1.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公元前479年):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3岁丧父,17岁丧母。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贫贱生活的磨炼,使孔子最终自学成材,他在30岁时,学问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他打破过去学在官府、官学不分的传统,开辟了私人讲学的先河。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寇,行摄相事,进入鲁国最高的统治阶层。公元前498年,孔子成为鲁国第三号人物。但由于鲁国国君不理朝政,因此孔子愤而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先后去过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一是“求仕”,寻求做官的机会,以便治理国家;二是“行道”,向各国统治者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公元前484年,孔子看到从政的希望渺茫,因此回到鲁国。晚年回到鲁国后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等古籍,并删改《春秋》。一生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并由此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儒家。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孔子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曾著书,但他的言行都被弟子们记载下来,就是现存的《论语》。这是目前研究孔子思想最直接、最可信的资料。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20年),孔子学说被确立为正式的中国国家哲学。孔子学说不仅仅是中国官僚的正式哲学,而且孔子的理想也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孔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在每年的9月28日——孔子的生日这一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祭孔大典。
  
  2.老子(约公元前571年一公元前471年之间):中国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生和生活在中国的北方,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史”(管藏书的史官一,后稳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老子是隐士的代表,晚年流落到秦国,对社会运转的规律有了更清醒地发现和思考。在《老子》一书中,他把宇宙万物的本体看作“道”,认为它是超越时空静止不动的实体,是产生整个物质世界的总根源。他在观察社会和自然变化时,又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回到“小国寡民’’的幻境之中。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同时道教对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总之,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墨子(约公元前468年一公元前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名翟。,鲁国人(滕州)。墨子出身下层,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人称“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渚宫旧事》)。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墨子·贵义》),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学习过儒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但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自创一个学派,史称墨家。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墨家有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成员称为墨者。墨子是墨家的首领,其去世后,通过选贤推出新首领,称为“钷子”。墨者出仕,要由钜子派出。墨者出仕得到的禄俸也要将一部分交给墨家集团。墨子同情下层百姓,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思想,而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现存的《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著作的总汇,是今天研究墨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4.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大约和孔子同时代。公元前512年,孙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间,吴王让其演练宫女,刀斩吴王爱妃两人,终成功,从而得到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此后,孙子和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多次领兵讨伐楚国,使楚国元气大伤并渐渐走向衰落,吴国遂成为春秋王霸之一。孙子是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之一。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整理而成的《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这本兵书在中外历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其所揭示的战争规律为很多军事家所采用。《孙子》十分强调政治、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同时强调战术的灵活性,其“兵无常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贯穿于全书始终。
  
  5.孟子(约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幼年生活贫困,经过刻苦学习最终成名。孟子曾花大量的时间周游列国,为许多统治者献良策。孟子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培养了一些弟子,但是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来自《孟子》一书。孟子不赞成法家的富国强兵、以力服人之道,提倡“王道”。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其志向就是向孔子学习,并以孔子的护法、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分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统治者的职责,这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6.扁鹊(约公元前407年一公元前310年):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口(今河
  
  北任丘)人。扁鹊医疗经验十分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术高超。后因诊治秦武王的病,遭到秦太医的妒忌而被害。《史记》、《战国策》中均记载有扁鹊的传记生平及病案,并尊其为脉学倡导者。据考证,所记载的扁鹊的病人,年代相距甚远,因此有专家认为扁鹊乃古代良医的称号。《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外经》,现已佚。现存《难经》一书,是后人托名秦越人所著。扁鹊由于医疗技术高超、医德高尚,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在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等地都建有纪念他的墓祠。
  
  7.庄子(约公元前369年一公元前286年):世称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一生安贫乐道、不事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其道家思想主要是效法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并且把它发展到了一定高度。他的道家思想和文史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庄子的文章善于采用和虚构寓言故事,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色彩。
  
  8.苟子(约公元前325年一公元前238年):名况,又称苟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道、墨、名、法各家的思想,成为继往开来的人物。他一生曾游学列国,在赵国、齐国、楚国、秦国进行政治活动,当过楚兰陵令。苟子把统一天下的希望寄托到秦国身上,因此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惯例,亲自去秦国陈述自己的看法,但并未受重用。后楚国的春申君将其召回楚国。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杀,苟况被罢官。失官后他居家著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苟子的主要著作是《苟子》一书。
  
  9.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一公元前233年):战国末年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出身于韩国贵族,师于苟况。韩非吸取当时道、儒、墨各家思想中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观点。,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成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面对当时韩国的日益衰败,韩非总结历史上各国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共十万余言,希望得到韩王的重视和采纳,结果却未得到重视。秦王政看到韩非的著作后,非常欣赏。为了得到韩非,曾发兵攻韩。后韩非以韩国使者的身份到了秦国,却被李斯等陷害,死于狱中。但韩非的思想却指导了秦王政吞并韩国并统一了中国。现存《韩非子》,基本上为韩非所著的文章。梁启雄先生的《韩子浅解》,是研究韩非的重要著作。
  
  10.董仲舒(公元前179年一公元前104年):古代哲学家、教育家。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今文经学的创始人。景帝时为博士j下帷讲学,弟子传以次相授业。董仲舒活到老学到老,学业专精,学识渊博,时人称之为“汉代孔子”。武帝时尚“天人三策”,以对策第一而著称。其对策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兴太学”、重选举等建议,为武帝采纳,对汉代的政治建设和文教政策的制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阴阳、五行的学说,提出“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君权神授和王道三纲编造理论。董仲舒对策后,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列非那里担任国相,后因宣扬“天人感人”思想被罢官。后又担任一段时间胶西王刘瑞的国相,于公元前121年辞职回乡,复埋头读书、著作。其著述颇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和《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举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等。
  
  11.王充(公元27年一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的思想家。祖先为魏郡元域(今河北大名县)。王充家境贫寒,困难的环境使他很早成熟。他少年时学习《论语》、《尚书》,一日可背诵千字。青年时期入太学读书,曾以班彪为师。以教书为业,在地方官府做过小官吏。大约三十岁以后,他辞官家居,潜心著述,作《讥俗》、《节义》十二篇,著《论衡》八十篇,二十余万言。元和三年(公元88年),为避祸举家迁往扬州郡,转徙于丹阳(今安徽宣城)、庐江(今安徽庐江)、九江(今安徽寿春)等地。王充晚年贫病交困,无人帮助:他写下了最后的著作《养性》十六篇。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否定了董仲舒以来把天说成有意志的人格神,认为天有意识地创造了自然界万物的理论,否认灵魂不灭。王充的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12.蔡伦(约公元63年一121年):东汉造纸术发明家,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入宫为宦。东汉章和元年(87年),任尚方令,掌管监制皇宫用的刀、剑等器械。蔡伦为官尽责,不贪恋权势富贵,其兴趣在于读书和研究民间的发明创造。元兴元年(105年)发明造纸术。他总结前人经验,始有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造纸,称“蔡侯纸”,对改革和推广造纸术有很大贡献,后世传为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约42岁时,邓太后封蔡伦为龙亭侯,邑三百户。蔡伦在他的封地里也积极推动造纸的发展,至今在龙亭境内还修建有十一处古老的纸作坊遗址。蔡伦虽无心权势,可他无法回避宫廷险恶的斗争,最后自杀而亡。.
  
  13.华佗(公元145年一208年):东汉末医学家,又名炬,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精内、外、妇JL、针灸各科,于外科尤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行医各地,声名颇著。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术。华佗的医术反映了早在公元二世纪时,古人对于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的运用已相当成熟。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华佗十分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曾创“五禽戏”德£人通过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华佗不事权贵,后因不从曹操徵召,遂为所杀。所著医书已佚,现存《中藏经》,系后人托名之作。后世人民为怀念他修库建墓。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等。
  
  14.张仲景(约公元150年一219年):东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汉灵帝时,仲景被举为孝廉,后出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毅然辞去太守之职,返回故里,深研医学。他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其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具体阐述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施治方法,总结了汉以前民间医疗经验,对中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自唐代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日、韩等国人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称之为“医圣”。张仲景冲破了封建等级制森严的清规戒律,择定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在大堂上为民诊治疑难疾病,从而传为千古美谈,后来的药房多冠以“××堂”,就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大堂诊病的业绩。’
  
  15.朱熹(公元1130年一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晦庵,云谷老人、沧州遁叟等。祖籍徽州鳌源(今江西婺源县),南宋著名理学家,词作家,世称“朱子”。其秉性刚直,著述宏富。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出入佛、道,后继承周敦颐、二程,专心儒学,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朱熹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朱熹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并重建了江西白鹿洞书院和湖南岳麓书院。
  
  16.严复(1854年一1921年):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愈樊老人,福建侯官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中日甲午战争后主张变法维新。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1898年参与向清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的具体纲领。1906年任复旦公学校长。1906年一1907年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1912年首任北京大学校长。严复一生翻译了多部西方著作,著名的有《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等,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思想和逻辑学知识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辛亥革命后,严复的思想趋于保守,他不赞成民主革命运动。他晚年提倡尊孔读经,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著有《愈樊堂诗集》、《严几道诗文抄》等。
  
  17.康有为(1858年一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中国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初年学习传统儒学。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创《万国公报》、《强学报》,推动各地设立学会、报馆,鼓吹变法维新。1898年4月在北京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力促变法。光绪帝十分倚重康有为,于6月11日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康有为遭通缉逃亡海外。1899年创设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帝,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7年,改保皇会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为帝国宪政会),成为推动清政府实施宪政的政治团体。辛亥革命成功后,康有为鼓吹“虚君共和”。1913年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1917年和张勋策划溥仪复辟。康有为晚年宣称忠于清朝,曾到末代皇帝溥仪居住的天津探望。1927年病逝于青岛。晚年在上海办天游学院,讲授国学。康有为一生著作达139种。
  
  18.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梁启超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后,开始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1895年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推动了维新运动,失败后逃亡日本,并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905年一1907年,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进行论战。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后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为护国运动做出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后,主张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其著名的著作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文化史》、《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等。林志钧所编的《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1000余万字,几乎汇集了梁启超所有的专著散论。
  
  19.谭嗣同(1865年一1898年):中国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济阳人。其博览群书,喜词章。青年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同时目睹了封建王朝的腐败,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1884年,他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后在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甲午战争后,决心致力于维新变法,创办新学,首开湖南维新之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北游访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然科学发生兴趣,同时结交许多维新之士,了解到康梁的维新思想观点。1896年一1897年,撰成其代表性著作《仁学》。1898年2月,谭嗣同回到湖南,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等,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省。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谭嗣同被荐,奉召进京,参与新政。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拒绝出走。9月24日被捕入狱,28日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同被杀害,世称戊戌六君子。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20.章太炎(1869年一1936年):中国近代哲学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著名学者、中国社会学的先驱者。名炳鳞,后改名蜂,字枚叔,号太炎。浙江苏杭县(今余杭)人。早年提倡维新变法,后接受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驳斥康有为以保皇对抗革命和托古改制的主张,宣传民主革命。1903年因“苏报案”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为该会机关报《民报》主编,后任光复会会长。辛亥革命后,从事政党活动。1913年因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被软禁3年。1917年后,逐渐脱离民主革命运动,在上海等地讲学。“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坚决主张抗日,这表明他在重大历史关头,总是泾渭分明。1933年,他和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一起发起活动,将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的坟墓迁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附近,并刻石纪念。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章太炎的著作主要阐述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所著《尴书》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社会学思想。章太炎译述的日本社会学家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1902)是中国最早全文翻译出版的社会学著作。他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主要著作有:《旭书》、《国故论衡》、《社会学》(译著)(1902年)《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
  
  21_胡适(1891年一1962年):现代诗人,学者,著名思想家。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15年人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其影响。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引起很大反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其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胡适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一定的建树,特别在他治学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两个经域有更深的造诣。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白话文学史》和《胡适文史》等。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抗日战争期间,胡适被委任为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并作为非正式的外交使者赴欧美争取援助。1945年春担任中国联合国会议代表团代表。抗战胜利后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月,被聘为国民党政权“总统府”资政。同年4月赴美定居。11月在台湾创办《自由中国》杂志,担任发行人。1958年,胡适就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1959年2月又兼任台北“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晚年主要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1962年在台湾病逝。
  
  22.李大钊(1889年一1927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学。当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他的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并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李大钊遗体被安置在北京西山刀安公墓。
  
  23.蔡元培(1868年一1940年):字鹤卿,别号孑民,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浙江绍兴人。1916年12月一1927年7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890年中进士,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同情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后,提倡新学。1902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秋又创立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为《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1904年,在上海建立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教育改革。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旅居德、法,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1916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着手改革北京大学。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采取“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人才,不拘一格招聘专家学者。北京大学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蔡元培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他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劳工神圣,在全国大学中第一次招收女学生。1923年1月被迫辞职出走欧洲。在英、法等国考察教育和讲学(其校长职位一直保留到1927年)。1926年2月回国,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工作。1927年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特务统治,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其著作辑有《蔡元培选集》。蔡元培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4.陈独秀(1879年一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896年考中秀才。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一同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前往上海,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虽然没有出席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从中国共产党一大到五大,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政策。1927年7月离开中央领导岗位。1929年11月,因为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而被开除党籍。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以创办非法政党的罪名逮捕,判刑后被囚禁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发表文章及演讲,赞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2年5月逝世。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25.张岱年(1909年一2004年):字季同,别名宇同,原籍河北。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史研究专家。1928年,张岱年从清华退学,复又考人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33年毕业即受聘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助教。1936年写成50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一书。1943年,张岱年任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讲师,次年改任副教授;1946年回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张岱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78年起,张岱年担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在教学中发挥了主导作用。1981年,他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导师,次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1979年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张岱年被推为会长,并经选举连任3届会长,后任名誉会长。张岱年先后著有学术专著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近400万字。他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写成的《中国哲学大纲》至今仍是大学哲学专业的必读参考书。张岱年哲学体系的特点是,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兼采分析派哲学,运用分析方法论证唯物主义,同时要求有选择地继承中国哲学重视道德理想的优良传统。张岱年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最有威望和成就的大师,他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先生力倡“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4年4月24日,张岱年于北京谢世,享年95岁。张岱年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史及哲学理论,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文化与哲学》、《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张岱年文集》(六卷)、《张岱年全集》(八卷)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