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罗·柯艾略:接受爱为什么那么难?

 自然阳光947 2015-07-05
保罗·柯艾略说他遇见过许多善解人意、慷慨异常的人,可惜极少遇到可以大方接受的人,即使他们收到的东西带着爱和热情。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让我们来听听保罗·柯艾略向我们阐释的“接受”的意义。


我极少遇到可以大方接受的人,即使他们收到的东西带着爱和热情

我曾遇见过许多善解人意、慷慨异常的人,他们会为别人向自己寻求建议或支持而满怀欣喜。这么做无可厚非——助人为乐本是善事。可惜,我极少遇到可以大方接受的人,即使他们收到的东西带着爱和热情。他们仿佛觉得,接受他人恩惠会使自己低人一等;依靠别人更加不会光彩。他们会想:“如果有人给我什么,是因为我没有能力自己获得。”或者“这家伙现在给我东西,肯定是要我将来加倍奉还。”他们甚至会想得更糟:“我根本不值得别人这么帮我。”

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反应呢?也许是因为我们不明白,宇宙是由两种力量推的:一种力量是扩张、严谨、纪律和征服;另一种则是集中、沉思和臣服。我们只需观察一下自己的心脏——它总是被视做生命的象征——就足以理解。正是这两种力量有节奏地收缩,促成了心脏的律动。夜空中的众多星辰都能放射光芒,但在同时,他们也会吞入周围的一切,物理学家称其为引力。那样的付出与接受,就算看上去是两个极端,实际上却是同一运动的组成部分。

付出与接受,是一体两面的事,接受是在告诉对方你需要他

热心慷慨的人并不高人一头,大方接受的人也不会矮人一截。准确地说,有爱才有给予和接受。以下的这个小故事能形象地说明我的观点。

有一名伐木工,做惯了砍伐树木的粗活,结果却娶了一位性情与他截然相反的妻子:她心思细腻、温柔体贴,有一手漂亮的刺绣活儿。他非常为妻子骄傲,工作愈发努力。为了让家中衣食无忧,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林子里。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许多年,所生的三个孩子都长大了,读了大学,结了婚,生活在他乡,就像大多数的人一样,这对夫妇则继续住在同一屋檐下。然而,就在丈夫因工作越来越强壮的同时,妻子却变得虚弱了。她不再刺绣,没有胃口吃饭,也不再每天外出散步,整日郁郁寡欢。她的健康每况愈下,到了最后甚至都起不了床。
她的丈夫对此束手无策。一天晚上,在妻子发着高烧,脸色死灰的时候,他绝望地伸出大手抚摸她纤细的手指,哭喊到:“不要离开我。” 被高烧折磨得昏昏沉沉的妻子努力说道:“你为什么要哭呢?”“因为我需要你啊!”

妻子眼中似乎就这样又有了光芒:“你到现在才告诉我这些?我觉得在孩子们成人离家后,生活就没有了意义。你从来都不需要别人的!”“我总是羞于接受”伐木工说道,“我一直觉得自己不配得到你为我所做的一切。”

从那天以后,他的妻子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又去林中散步并动手绣她的作品了。她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因为有一个人需要她,有一个人能够接受她可以给出的最好的东西:她的爱。


保罗·柯艾略,1947年出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被誉为“上帝身边的伟大作家”。其18部作品陆续被翻译成73种语言,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出版,销售总量超过一亿四千万册。由于其作品的深远影响力,保罗·柯艾略荣获国际大奖无数,并被任命为联合国和平大使。

内容选自《心探索杂志vol.64》


编辑:贾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