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及其经典案例

 m175 2015-07-05

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案例(三)-数学 - 务本堂 - 务本堂

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案例

从小没学过五线谱(乐谱在我眼里全是数字),乐器一样也不会,绘画更是我的软肋。每次绘画课都和老师让画的那幅画大相径庭,对绘画很抵触。不过给儿子们上起音乐,绘画启蒙课来倒是头头是道,十足的光说不练。

 

老大小时候初学数学时不大开窍,有些抵触情绪,对音乐绘画倒是兴趣盎然。为了唤起他对数学的好感,我特意将数学和音乐绘画的关系做了如是说:

 

儿:数学好没意思。

 

妈:音乐,画画有意思吗?

 

儿:有啊,音乐好听,画画好玩又好看。

 

妈:你知道为什么音乐好听,画画好玩又好看吗?

 

儿:不知道。

 

妈: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前,也就是还没有肉身之前就已经沐浴在宇宙爱的海洋里,那里充满了爱和美的旋律,这种旋律里面藏有宇宙间万物相互依存所遵循的规律。音乐便是以声音方式所表达出来的宇宙旋律(伟大的音乐作品)。熟悉的旋律可唤醒内在的“真我”,带给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因而具有感染力。绘画便是以形象的方式将宇宙旋律表达出来。当我们被梵高画的一张木头床和一把木头椅子所感染时,不是因为这张床多么像真的,而是他画出了这张床曾经在宇宙爱的海洋里时的样子也就是它们的生命本质,一张床的生命本质和我们人的生命本质是一回事,经由这张床我们感受到了“真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旋律和生命之美。与生命本源的近距离接触震撼了我们。

 

儿:这么说数学也是用什么方式表达规律了?

 

妈:你怎么知道?太有悟性了!的确,数学用抽象的数字向我们展示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规律,如果你读懂了数学你可以像欣赏绘画一样去享受自然之美。如此枯燥的数学公式在数学家眼里和在艺术家眼里达.芬奇的画一样充满魅力。凡能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一定是那些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质和宇宙之美的佳作。而哲学则是以思想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宇宙的规律。无论在哲学,数学,音乐,绘画,还是文学领域里的大师们,无一不是找到了宇宙之美并善于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人。所有的学问都是殊途同归,最高境界就是找到隐藏在宇宙旋律中的宇宙之美,即规律。

 

儿: 那些大师们是怎么找到宇宙规律的呀?

 

妈:我猜数学家如果会弹钢琴的话,从音乐的旋律中说不定会带给他数学上的某种灵感。据爱因斯坦当年的邻居描述,他在研究相对论时,每遇到想不通的问题便会拉一会儿风暴般的小提琴,接着便是轻松缓慢的旋律,这时说明他对刚才的问题有了答案。同样,一个作曲家如果数学不错,我想只要对着简谱研究一下这些数字有没有一定的规律便知其是否优美动听了。

 

儿:原来数学家也是艺术家啊。我怎么就没体会到呢?照你说,得个诺贝尔奖好像不是件太难的事儿。不就是想尽办法找规律吗?找不到就先找旋律,顺藤摸瓜就成了。

 

妈:你连得诺贝尔奖的规律都发现了!太厉害了!

 

几年下来儿子虽然没有爱上数学,好在终于开了窍。

 

编者按:以上观点为本人闲来胡思乱想所为,并无做过任何科学探究,有异见者仅搏一笑。

来源:http://q.blog.sina.com.cn/jiaoyupl/bbs/topic/tid=15880778

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教育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可以看一段非常精彩的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在《理想国》当中记载的关于 什么是正义的的一段:

一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格拉底问,青年答)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青年: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案例二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希腊三贤”。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苏格拉底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这种方法自始至终采用师生问答的形式,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选取他关于“道德”的小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道德”?

  有一回,苏格拉底问一个学生:“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学生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学生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学生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至今给我们以启迪,在课堂改革喊得震天响的时候,我们是否因为急功近利而“满堂灌”?在素质教育轰轰轰烈烈的时候,我们是否为了眼前的所谓成绩而将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在取得数字上的成绩时,我们是否牺牲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未来发展的动力?面对苏氏“问答法”,进行一系列的教育追问,让我再次想到了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什么是教育?西方有位智者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剩下”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智力的开启,性格的塑造,气质的形成,兴趣的培养,情操的陶冶,以及处世方式、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等等的引导。

案例三

苏(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就没有什么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丢了就是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等待,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你最后会眼睁睁的看着她和另一个人走了去的。

失: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但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您说我该怎么办?我可真的很爱她。

苏:真的很爱?

失:是的。

苏: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那是自然。

苏: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的对你很有情 谊,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可我为她所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苏: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根本不存在补偿的问题,因为在你付出感情的同 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多不公平啊!

苏: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 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而你却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 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可是您看的明明白白,现在痛苦的是我而不是她,是我在为她痛苦。

苏: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的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别人的旗号。年轻人,德行可不能丢哟。

失: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了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 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恶不可恶?

苏: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高兴?怎么可能呢,不管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这总是叫人感到自卑的。

苏:不,年轻人的身上只能有自豪,不可自卑。要记住,被抛弃的并不是就是不好 的。

失:此话怎讲?

苏:有一次,我在商店看中一套高贵的西服,可谓爱不释手,营业员问我要不要。 你猜我怎么说,我说质地太差,不要!其实,我口袋里没有钱。年轻人,也许你就 是这件被遗弃的西服。

失:您真会安慰人,可惜您还是不能把我从失恋的痛苦中引出。

苏:是的,我很遗憾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但,可以向你推荐一位有能力的朋友。

失:谁?

苏:时间,时间是人最伟大的导师,我见过无数被失恋折磨的死去活来的人,是时间帮助他们抚平了心灵的创伤,并重新为他们选择了梦中情人,最后他们都享受到 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人间快乐。

失: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的第一步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为什么?

苏:因为她给了你份忠诚,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苏格拉底生平介绍:

 

  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本人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他的行为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关于苏格拉底的生平和学说,由于从古代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记载和说法,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案例(三)-数学 - 务本堂 - 务本堂

图:苏格拉底精神助产(edualpha/供图)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与中国的圣人们先知型的谆谆教导不同,苏格拉底一般不告诫人们什么至理,而是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启发学生们去思考,然后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他把这种方法叫作“精神助产”。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中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大多喜欢权威,而西方人则善于独立思考,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外的教育方式中看出这种差异。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 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因此苏格拉底一生都很清贫。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案例(三)-数学 - 务本堂 - 务本堂

图:苏格拉底毕生都推崇问答式教学启发学生(edualpha/供图)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1、"美德即知识"


 

  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 "苏格拉底方法"。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五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 (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