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拯是个箭垛式人物

 扫页山房 2015-07-06
  包拯是个箭垛式人物

  鲁德才

  胡适先生曾说:“包龙图——包拯——也是个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折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容易堆在一两个人的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所谓“箭垛式的人物”,无非是许多事迹堆砌某人身上,作为某种精神的信仰和楷模,同原型有一定距离,原型不过是一个充当箭垛的符号。当然包拯或是别个清官之所以被选作箭垛,必然具有某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体现人们关于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惟此,才可能作箭垛,成为人们的偶像。按《宋史·包拯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公怎样不畏权贵,公正断案的,只记述两事,显然,人们崇敬包公并非是欣赏包爷断案的智慧,而是赞颂他对贪官污吏嫉恶如仇,不畏豪强,廉洁无私的精神。也因此,南宋始,包拯名声便喧腾众口。宋元话本中有《合同文字》、《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前者断大伯欺占侄子财产案,后一篇为谋害亲夫案,有点推理小说意味。但包公只作为审判官出场,性格还不甚突出。提升包拯权限和精神品位的当属元杂剧。杂剧中公案剧目有十九种,包公戏就占十一种。如果说宋元话本中包公只是一位精干的裁判官,而在元杂剧,则是铁面无私,专和权豪势要做对头的勇士,著名的如《智斩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约从宋元杂剧起,赋予了包拯宝剑、金牌、钢铡,可先斩后奏,甚或出入阴阳断案的神威,为百姓申冤理枉。
  值得注意的,1967年在出土古墓中发现明代成化年间刊出的九种说唱包公案故事,如《仁宗认母传》、《断国舅公案传》等,说明明代已有连台讲唱的大书,不仅是这九种,其间斩皇亲系列突出了包公铁面无私的精神。
  明代以降,万历二十二年刊出的《百家公案》(亦名《包公演义》),可谓是第一部长篇包公案小说。描写的重点在“判断百家公案事迹”,为了凑足一百个案例,不可能有一个中心事件贯串全书,因此,每一回是个独立故事,各回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题材均取自前代法家公案集、文言笔记、元曲等书,然后附会在包公身上,是典型的堆砌之作。但秦香莲的故事却首见此书。明末清初的《龙图公案》,以《百家公案》为基础,删去诗词评语,简本选六十余则,繁本选一百则,仍是各自独立的故事。清嘉庆年间的《万花楼》,将史传英雄演义与公案结合,以反权奸为主题,开创了包公案小说的新面目。但对后世戏曲小说影响最深远的是石玉昆说唱《三侠五义》(又名《龙图公案》、《包公案》),无名氏据石氏的说唱“听而录之”,“只录下白文而略去唱词”,成抄本《龙图耳录》。后来,入迷道人又据抄本修订为《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人们评价《三侠五义》常常忽略《龙图耳录》,其实《龙图耳录》是说唱《三侠五义》转为小说《三侠五义》的关键,没有《龙图耳录》,就没有后来的《忠烈侠义传》和《七侠五义》。特别是《龙图耳录》里包公的性格色彩较前代鲜明、完整,此书的包公已是成熟的政治家,既要为民请命,扶正扬善,惩治邪恶,平反冤狱,又要反对朝廷内外豪强贵族紊乱朝纲;同时还要将离轨的众侠客纳入公共秩序的轨道,为朝廷效力。因此破案只是小说的框架和引子,重心转向侠客们的活动。而侠客们既张扬自己的个性,又强调遵守法纪,开启了清末民初武侠小说之门,戏曲中有十几种剧目,如《五鼠闹东京》、《断后》等,皆移自《三侠五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