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良好生活

 蓝大榜 2015-07-06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嘉映,被认为是“中国最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在其所研究的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领域,陈嘉映成果显著,拥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哲学·科学·常识》《说理》《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等专著,并翻译了《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哲学中的语言学》《感觉与可感物》等哲学名作。


《何为良好生活》,陈嘉映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4月出版


最近出版的《何为良好生活》,是陈嘉映从事哲学工作30多年来在伦理学领域的第一部专著。面对哲学中与人们生活最切近的伦理学问题,陈嘉映在书中展现了作为哲学家理性而深邃的思考。

30年的伦理学思考

关于陈嘉映,坊间有个流传甚广的哲学时间表:第一步做语言哲学和本体论,第二步做知识论或科学哲学,最后抵达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在前两步,陈嘉映的研究成果有目共睹,而《何为良好生活》一书正是这其中的第三步。

虽然这本书最近才推出,但对书中讨论的问题,如善恶、知行、快乐与幸福等,陈嘉映却有着不下30年的思考。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是每个普通人都关心的切身问题,并与人们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困惑紧紧相连。“我们都希望过上合情合理的生活,理性时代的人凡事要明个道理,德性重要,我们就想弄清楚德性之理。”陈嘉映说。

在写作风格上,这本书一如作者之前的著作,既面向专业读者,也面向一般大众,它“向一切有教养、寻求理解的心智敞开”。“用现代汉语写出优秀的哲学,自然就有了中国哲学”,以此来看,作者试图写作出一本真正的中国伦理学著作。

书中的很多内容曾经发表在《新世纪》等刊物上,有一些论题,陈嘉映此前也在其他著述中讨论过,但在这本书中,他尝试用当代中国普通读者易懂的方式把这些道理重新讲述。“还有一些,前人好像讲得不太对、不太好,我尝试讲得更好些。也许没做到。我一直对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几个读者能与我一样,感到诚实的思考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陈嘉映说道。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思考这些深奥的伦理学问题是哲学家的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吗?对此,陈嘉映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也颇为警惕:“‘上升到普遍’不是思想的归宿,更不是生活的归宿。思想者不可迷恋凌驾一切特殊性之上的普遍性,更不用说把自己的特殊存在直接提升为普适原理。”

良好生活与有所作为

对于书名中的“何为良好生活”,陈嘉映认为,所谓良好生活,首先要从品性、识见和有所作为着眼来看待生活,但这里的有所作为却跟成功学没多大关系。

“今人把有所成就的人统称为成功人士。但实际上,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一样,有的过着良好生活,有的品格低下、灵魂干瘪。成功让优秀人物变得更加坚毅、从容、大度,而那些靠在浊世钻营得了官位、得了钱财的竖子,得意张狂,变得更加浅薄低俗。这样的成功人士多了,差不多把成功也带累成了低俗之事。”陈嘉映说。

“但在一个污浊的社会,谁能够靠品格而不靠钻营取巧有所成就?”陈嘉映问道,“我不敢引用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说什么我们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只敢说,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但我们应该留意,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其不要因为习惯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

陈嘉映自己认识不少正心诚意做事的人,在当下社会也多数作出了成绩,得到了一些回报。“我当然不是说,积德行善必定会赚来各种幸福指数。到处都有偶然性,也难免存在明显的不公和悖谬。但也只有在偶然、不公和悖谬的世界里,才谈得上品性。如果一份品性定可换来这个世界的一份福报,那拥有品性就太合算了。你既得了品性又得了世俗好处,得了个双份。”

德性能给人带来什么?

在陈嘉映看来,良好生活中的有所作为,当然包括建功立业,但同时也包括“德修有进”。但德性真能给一个人带来良好生活吗?

人们从小即被教导要诚实、正直、善良,可是在现实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人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这个世界似乎不是为有德之人创造的。那么,德性与好生活有关系吗?过上好生活是靠德性还是运气?如果好生活与德性无关,那我们为什么要追求德性?德性本身即是回报,抑或德性是为好生活服务?

“正义战胜邪恶、好人应有好报经常被我们置于心中,但有时我们又会感觉,好人可能过着悲惨的生活,而没有德性的人也许过着好生活。同时,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坏人某些时候确实会遭受惩罚,有德性的人也可以有好的生活。”陈嘉映说:“对应这样的现实情况,哲学中有两种看法,一是德性本身就是好生活,二是德性作为手段使得我们获得好生活这一结果。”

“在这两种思想里,德性与好生活都是相互分离的。前者的问题在于,好生活好像是从外部强加给我们的,因为没有人生活只是为了德性本身。后者的问题是,德性一旦成为手段,在某些时候也就不具有德性的特征了。如我们把爱情当作婚姻的手段时,爱情就不再是爱情了。”陈嘉映解释说,“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良好生活就是既有德性又要生活得好,而这正是古希腊人所追求的卓越。虽然他们有时会强调,在命运的笼罩下即使有德性的人也不会有好生活,但这可以解读为德性本身就是对追求良好生活的回报。把好生活理解为良好生活,那么德性就是良好生活的部分。”

“我们不是颜回,他不改其乐,我们可能觉得苦不堪言。我们更不是耶稣,以一身尽赎人类的罪孽。”对于普通人的良好生活,陈嘉映如是说,“我们有一点品格,有一点灵性,但远没有强大到单靠品格和灵性获得幸福的程度,我们还想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过上好日子。若以年龄论,年轻人要更多培养品格、修炼灵性,老年人过得安逸一点,似乎顺理成章。所谓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

《中国科学报》 (2015-07-03 10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