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风氏_汪芒氏,汪姓的祖先

 horizon233 2015-07-06

防风氏

防风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汉族神话传说中人物或部落名,他是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 (在今浙江德清县)的创始人,又称汪芒氏,传说今天汪姓的始祖。防风氏并不是一个小人物,他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当时,他是一个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叫做防风族,也叫汪风族,因为他们生活的地点是一片汪洋的沼泽地。 而他们的后代也顺理成章的姓“汪”,换句话说,防风族其实是今天“汪”姓的祖先。

中文名:防风氏

别名:汪芒氏

时代:尧舜禹时代

史记记载:《史记》等

所属部落:巨人族

身高:三丈三尺

人物生平

防风氏是远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广韵·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说文》:“胤,子孙相承续也。” 古防风国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乡封山和禺山之间,即下渚湖一带,这是江南最大的湿地,深入其中,犹处汪茫之地。

防风氏是当时的部落领袖,和大禹同时。《路史·国名纪》注引《吴兴记》:“吴兴西有风山,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按:即今浙江德清县)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

相关事件

传说故事

《国语·鲁语下》记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按《史记》记载盖本于此。)这里的“后”当“不”讲,意思是防风氏不至,抗命,大禹借此把他杀了。其实防风是一位治水的英雄,因威信很高,引起大禹的嫉妒,借此把他杀了。在后世的记载中,德清三合乡一带有祭祖的风俗,并建有防风庙,即农历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共三天举行防风王庙会。《述异记·卷上》:“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在防风神话中提到防风氏是吴越地区亦神亦人的顶天立地的治水英雄,是能安邦立国、护佑生民,福泽吴越的祖先神,也是忠于职守,嫉恶如仇,帮助大禹扫除奸侫的大忠臣,是帮助大禹制订法律的法治元勋,文化英雄,防风是被大禹错杀的,不久大禹为他平反昭雪,并亲自拜祭。

防风氏被杀后,鲜血顺着山坡流下,“血染上下红”,鲜血先流经过的地方叫做上红,后流经过的地方叫做下红,这两个村庄历经几千年仍旧存在,地址位于安徽蚌埠禹墟北部的约3公里的涂山脚下,时光变迁,村庄的名字流传成了上洪和下洪。村庄附近有一个叫做防风冢的地方,据说就是防风氏的坟墓。

防风神话的发现是新石器时代四大神话发现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他传说
防风常到湖岛,以玉器换取青铜器。

解余子在湖岛,防风视作眼中钉。解余子三言二语击中犬儒的心病,犬儒欲壑难,得此良医如天降神人,奉为上宾。防风大怒,拂袖而归。

防风氏居住封山,是汪罔氏的一支。封山分东岭、西岭,至高处为乾峰。

封山之阳有湖曰风渚,环湖四周有九里长,湖分上下,上为上渚,港叉纵横迷离,汀渚星罗棋布;下者下渚,湖面广阔,汀渚甚多,水涨汀没,水落渚现,湖荡四周多芦苇。防风建屋在湖中豸山、一个方圆几十丈的渚洲上,统领着散布于山麓和汀洲的百多户族人。

防风氏族不大,防风的影响可不少,他本人个子大,气力大,相传,共工撞断天河柱子不周山,神州一片汪洋,防风身材高大,用双手取得天上泥灰,填垫坑洼,泥灰化成大山,把洪水挤进大海。其神勇可嘉,邻近诸邦国俱奉为酋长。

良渚文化遗迹分布图
防风有三个女儿,大女玉儿嫁茅山大东氏族长柯岩,二女仙儿嫁具湖尤苗氏族长水浒,小女可儿,年满十六,生得文静儒雅,无论身材、性格都和父亲防风恰恰相反,防风遇事哇哇大叫,可儿只放在心里,考量着对付,言语甚少,行事很多;防风神勇亮相在外表,可儿技艺藏在身内,不到时候不出手。光看外表,可儿是春风杨柳,弱不禁风,而实底子,可儿敢与虎斗龙博,无所畏惧。

防风可以对大女、二女任意使唤,独怕惹这个小女生气,可儿不跟你顶嘴,生气了就出手,纵横驰骋,防风大个子也难以招架。

树有根,水有源,可儿来到人世不一般,这要从可儿的娘说起。

当初社会,没有医学护理条件,妇女怀孕听天由命,难产者甚多。当时也谈不上科学,族中巫师是代表天上的神,兼职医生、护士。

防风的第九个老婆名叫涯草,来自海岛,聪慧灵明,技艺高超,极得防风的喜爱,相见恨晚,把前面几个老婆弃置一旁,集恩爱于一身。

年轻时的防风四海为家,有了涯草之后,收敛了不少,在家时候多,卿卿我我,形影不离,必得出外,也只带着涯草,双宿双飞。

如此这样,年长月久,惹得前面几个老婆大生嫉妒,大为生气,她们也是好人家的女儿,族长、首领的千金,岂肯认低罢手。八人相约毁谤、嘈嘻、挤弄涯草。同一个老公,同一幢房屋,低头不见抬头见,涯草虽然得有防风庇护,身藏技艺防身,但是众口铄金,不免生受了许多的恶气。

涯草怀孕,恶气缠绵不散,贮积腹内,造成胎大难产。

孕期过久,肚子的孩子迟迟不肯出来,涯草气闷难当,经常感到呼吸不足,头脑绞痛,有一种生不如死的味道。想想自己空有一身本领,遭遇排挤;想想自己如鸟入笼,没有展翅飞翔的机会,一口愤愤不平怨气,堵塞心田,昏死过去。

族中巫师剖腹取出遗世胎儿。

胎大儿小,胎衣包裹着澎涨的臭气,婴儿瘦削,奄奄一息,巫师问防风要不要留这个小性命在世,防风八个老婆一齐反对。防风已有二个女儿,要是个男的,他无论如何要抢救成活,又是一个女孩子,他心里也生犹豫。

此时,刮起一阵大风,飞沙走石,对面不见人影。

片刻,风止沙停,在场之人个个吃惊,婴儿消失,哭声远逝,原先婴儿置放处,留下玉铖一枚。防风拾起玉铖细细一看,只见是上方下圆,刃口未开,一侧铖面画一神图,牛角羽冠,圆目狰狞。

涯草亡命,女婴失踪,接连失去二个亲人,伤心的防风把神像玉铖一直藏放身上。

此后,防风远离女色,把全部精力投放在为族人、为百越多做好事、多作贡献,治水,种稻,得一方百姓赞誉的好口声,帝尧封他为侯,防风不受。

防风氏的故事
防风氏先人原居住太行山东,黄帝杀灭蚩尤,跟随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死的死、伤的伤,逃散四方,防风氏后裔避居越土,代代相传对中原怨愤的情绪。

越土靠近大海,早期就有先民辛勤开发。海浸大难,部分越人迁涉海外、部分越人迁居内陆,存留越人部分“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由于分散居住丘陵盆地,形成众多小邦方国,史称“百越”。

防风氏和百越联姻,结成亲家,安居封山。

十多年之后,有海客来访防风,言及其小女将回家门,防风大奇。自大风刮走婴儿,岁月变迁,几已忘却,突然闻听佳音,是喜是悲,无从说起。

一日,风和日丽,防风正闲坐无聊,有猎人来报,有只斑斓饿虎叼走族人小孩,防风大怒,操起棍棒,带人众追去。禺山那边白日里传来虎啸猿啼,禺山有虎窝,族中猎人少有登临。老虎不进封山,防风不去管它,今日伤害族人,岂肯与它罢休。

沿途又汇聚了不少族人,一齐奔赴禺山深处。

众人在一岗头,惊骇而立,只见下方山谷平野,二只吊睛白额的黄毛大虎和一个头梳两髻的小丫斗在一起,两虎一人窜跳纵跃,土扬石飞,树折草斜,旁边荆棘丛中,还有几只小虎,虎视眈眈,候机下手,那一边地上,族人小孩,躺倒不动,伤死无知。

站在山岗上的族人,少见如此场面,胆子小的吓得通身竖起了鸡皮疙瘩,胆子大的也为那斗虎小丫提心吊胆,这小孩,你再能也太鲁莽啦。

防风从身边猎人手中取过弓箭,运起神力,“嗖!”“嗖”连发数箭,有一箭射中一只小虎,小虎号叫,倒地翻动不止,二只大虎置之不理,发狠向小丫猛攻。

小丫瞥见岗上来人,倍增勇气,死命相博,双手两把玉刀迎对八只虎爪,八只虎爪已有七只淌流血腥。

防风飞身跃下,众人点燃柴火,大声喧哗,攀岩滑壁纷至沓来。群虎惊恐,四散奔逃,防风会同小丫截住一虎,众人团团围住,呐喊助威,棍击刀戳,终于把畜生弄翻在地,有人找来粗藤,把虎足成双缚牢、扎实。

那地上的小孩已经被随同而来的娘亲抱起唤醒,对着小丫千谢万谢。


良渚文化遗址
防风看那气喘吁吁的小丫,面熟得很,两只发髻松散不少,乌云似的黑发飘荡额前脑后,一张樱桃小嘴里露出洁白的细牙,脸如初开芙蓉,脸上一双水汪的眼睛射出凛凛的光芒。一身上下围裹着鹿皮兽衣,合身适体,干净利落。看着他,防风不由得不想起涯草,窈窕的身材芙蓉般的脸,像得如一个模子里印出的二个人物。

众人七嘴八舌地盘问小丫,小丫闭嘴无答。防风瞥见小丫腰间吊缚一物,似曾相识,定神一看,这不是自己怀藏十多年的玉铖,急忙模进胸怀,其物尚在,取出观看:上方下圆,刃口未开,一侧铖面画一神图,牛角羽冠,圆目狰狞。

小丫也已看清防风手中之物,摘下腰吊玉铖递交防风,眼眶满盈泪花。

眼前这小丫是我丢失的女儿?防风一时瞧瞧小丫,一时看看手中二块玉铖,突然发疯似的抱住小丫举过头顶,口中大喊:“你是我的孩子,我的女儿。”

众人从发呆中清醒过来,齐声欢呼,山摇地动。

历史传说

防风氏案
昔禹致会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国语·鲁语》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史记·夏本纪》

这是典籍中所载的两则关于禹杀防风氏与防风氏为什么被杀的史料。禹杀防风氏载于《国语·鲁语》,其大意是:从前禹发通知要求各地的诸侯到会稽山和他见面,防风氏较其他首领后到,禹便杀了他并且戮其尸体。对于禹为什么要杀防风氏,《史记·夏本纪》关于禹和会稽山名由来的史料值得注意,它说:从虞、夏时起,贡赋制度就已经很完备了。有人说禹在江南会合诸侯、考查他们的政绩时死,并随后葬于此处,会稽即由此而来。会稽就是会计的意思。

民间传说
古代君位的传承,有德者居之;父传子并非不可,但前题是儿子有德。故此,尧传位于舜,舜传于禹。但到禹的时代,社会形态已迈向奴隶社会。由黄帝到大禹的丧葬可见部落领袖的质朴正在消失。这种条件下,首领在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得到更高的享受。禹想把君位传给儿子启。启也是才德兼备的人,但是相比而言,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的第一功臣防风氏威望更高。

大禹会盟诸侯,防风氏路上正好遇到洪水,为了救助灾民才失期后至,这事大禹不可能不知道。而他二话没说就斩了防风氏,其心昭然。
防风氏
《国语·鲁语下》说:“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就是说在这次会合氏族部落首领时,防风氏族部落的首领晚到一步,禹就杀了防风氏首领。禹已经掌握着可以置单个氏族部落于死地的军队。所以这一次杀防风氏,而且当着所有氏族部落首领的面杀防风氏,就是要杀鸡给猴看,就是要杀一儆百,就是要一改过去一盘散沙、每个氏族部落首领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的局面。由此,各个部落的首领自然见禹而胆寒,不敢自行其是。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禹真正实现了号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

又《路史·卷二十二》:“防风氏後至,戮之以徇于诸侯,伐屈骜,攻曺魏,而万国定。”按此禹杀防风,乃是立国之纲纪,以警戒诸侯。

防风骨头
春秋时期,吴国攻打越国,占领了越国的都城会稽,得到越国珍藏的大骨头。那骨头实在太大了,光一节骨就要用一辆车来装。吴国占领军不知道这骨头是啥玩意,就是问起越国人,他们自己也闹不明白。

吴国国君就派遣使者,带了这根大骨头,驱车来到了鲁国,请教博学多才的孔夫子。使者首先向鲁国有关官员献上了厚礼,打通关节,才见到了孔夫子。孔子正在主持祭礼,一听特使驾到,不敢怠慢,撤下祭器,设宴款待。

宴席中,使者让人用车装来那根巨骨,恭恭敬敬地问孔夫子,说:“请问,这根骨头为何如此之大?”

孔子仔细察看巨骨,略略思考一下,答道:“我听说过一段往事。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群臣在会稽山①开大会,有个叫防风氏的迟到了,大禹命令将他斩首示众。②防风氏的骨头一节可以装一专车,就像这骨头差不多。”③

使者听了,暗中称是,又问道:“那么你说的群神又是谁呢?”孔子说:“这很简单,有各种神。守名山大川,能够与风致雨,以利一方的。就叫神守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是诸侯,他们都是属于天子管辖。”


防风氏被杀百姓记念
那使者为孔夫子的博学所叹服,又提出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请问先生,那么防风氏又是守什么的呢?”孔子答道:“你听我慢慢说吧,防风氏是汪芒氏的君主。守封,嵎之山。他们的神姓厘,在虞,夏是叫防风氏,商代叫汪芒氏,周代叫长狄氏,现在则为大人国。”使者又问:“那大人国有多高?”孔子说:“僬侥氏为矮人,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人了。大人国个子高,也只能高于他们十倍,大概三丈吧,这是人高的极限了。”

吴国的使者听了,真有点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他越是听不懂,越是钦佩,连声赞扬说:“好!好!到底是圣人啊!”

说实在的,孔夫子的回答真是谬误百出,自相矛盾。在中国,有这么一种传统观念,知识与年纪成正比,越老越是有知识。知识又是名人或有权者的专利品,越有名越有权越有知识。其实,孔夫子并非这方面的专家,他的回答勉强只能打个及格,只是摸到点边而已。

相反,民间流传的防风氏事迹,听起来怪诞不经,倒反而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分。据一本叫《述异记》的古书记载,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吴越地区建有防风庙,里面的防风氏像都是"龙首牛耳,连一眉一目,足长三丈"的怪模样。而且,当时四川南中一带有姓防风氏的,就是他们的后代,都张的很高大。另一本古书《博物志》,则说“大人国”的人,怀孕三十六年,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他们很高大,只能乘云而不能走路,因为他们是“龙”类之人。

据专家们研究,从世界范围看,巨人遗骨的故事多与巨兽化石有关。这种化石被初民发现,他们不明白就里,做了描绘,叙说及夸饰,神化,产生了许多巨人的传说。甚至,连近现代人也免不了这种幻觉与想象。据说<<旧约.创世纪>>中的亚当,夏娃都是巨人,有位天主教神父利用巨兽化石,用解剖学的方法,竟然计算出亚当身长一百二十三尺九寸,夏娃为一百一十八尺九寸九分,真实言之凿凿,煞有介事。

应该说,被称为"防风氏"的巨骨定是巨兽化石,而可能性最大的,则是远古时代的恐龙化石。从中国的考古发现看,四川省合川出土的恐龙化石最多,这与<<述异记>>载四川省南中有防风氏,似乎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个部族的人可能长的比较高大,又以出土的恐龙化石为自己的祖先,进行夸饰,于是,产生了许多神奇怪诞的传说。

防风氏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编磬磬虚的长颈龙,其形象极似恐龙。江苏铜山县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砖双体阙上的长颈龙也一样。或许古人真是见过曾幸存于世的少数恐龙化石进行推想,而塑造了这龙的形象;抑或纯属巧合,我们就很难断言了。


防风神茶
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公元前2198年,中原华夏部落军事联盟的最高首领夏禹巡视江南,在今绍兴会稽山召集各地诸侯会议。因防风氏曾劝阻并反对禹企图破坏原始民主禅让制度,传位于其子启的决定,于是禹借赴会迟到之罪,杀害了防风氏,制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桩千古冤案。防风国的先民纷纷外迁出逃,防风国也因此日渐衰微……

人们一直赞颂夏禹,却规避了夏禹执意“开创世袭制”先例的这一重要事实。

如此看来,防风氏是一位具有原始民主意识的斗士。我的德清外婆家丰饶的鱼米之乡,在远古竟然曾是一片孤独而自由的土地。

防风氏悲壮地乘鹤西去。只有四千年前防风古国的“烘豆茶”,仍在浙江德清一带民间流传至今。有学者认为,但凡“防风神茶”流传的地区,也是防风古国所属地域的有力佐证。

如今,在德清三合乡二都封山之麓,下渚湖之滨的防风王庙原址上,已重建起防风氏祠,再铸防风氏塑像。祠前树立了〖防风神茶记〗碑。碑文如下:

防风神茶记

吾乡为防风古国之封疆。相传防风受禹命治水,劳苦莫名。里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为其祛湿气并进烘青豆作茶点。防风偶将豆倾入茶汤并食之,尔后神力大增,治水功成。如此吃茶法,累代相沿,蔚成乡风。此烘豆茶之由来,或誉防风神茶。然佐料因地而异,炒黄豆、橘子皮、笋干尖、胡萝卜,不一而足,各有千秋。但均较此间烘豆茶晚出。邑产佳茗著录茶经,风味更具特色,宜乎有中国烘豆茶发祥地之桂冠也。爰为立碑纪念,茶人蔡泉宝策划,县乡领导主与其事,并勒贞珉传之久远。

丙子十月谷旦卢前撰文 郭涌书丹
相关传说
从此,每逢农历八月二十五日,自发前来祭拜防风氏的乡人无数。

防风氏殁后,防风国的古代文明依然在民间流传。延至唐宋,距二都西十余里的上柏报恩寺,以及周边许多寺庙,均受防风古国地域茶文化的影响而崇尚茶道。相传历代名流如陆羽、苏轼、沈括、康熙皇帝,都曾到过防风古国地区的二都、三合、洛舍等地游玩,考察风土民情。

然而,防风氏以性命相争的禅让制,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却已被世袭制所替代并延续四千余年。细细品尝那微咸的茶水,咀嚼着韧性的青豆桔皮,我竟闻到了血与汗的苦涩气味。我想防风氏定是死不瞑目的——也许,他留下这“防风神茶”,正是以期为世人洗心醒目。如今江南的烘豆茶风味依旧,然而,防风氏的风骨却难以寻觅。

汪芒氏

防风带领氏族部落在太湖流域开垦荒莽,造起水田,种植水稻,使先民的生活越过越好。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吴越一带靠狩猎、采集为生的氏族部落都十分羡慕。不少氏族部落首领带领部下都纷纷向防风讨教好经验、好方法。

古时候,吴越一带都是荒山野岭,草茂林密,交通不便。来寻找防风部落的先民,他们爬山涉水,东寻西找。一天,他们来到太湖边的一座高山上,只见四面山峦起伏,连绵一片,只有东边一片汪洋大水,在阳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找了好久,才遇到一位从小在山里打猎的老猎人,上前问道:“请问巨人防风氏部落在哪里?”

老猎手就朝身东边一指,回答说:“你们看,那汪洋一片大水的地方就是太湖,那靠近太湖南面一大片水田中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地方,就是防风氏部落开辟的水稻田!” “啊!好一片汪芒景象尸来找寻找防风部落的先民都神奇地赞叹着。

防风氏对这些前来学习种植水稻的其他部落先民,都热情接待,毫不保留地将开辟水田,防治洪涝,种植水稻的经验告诉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开荒种田,果然庄稼丰收,生活改善了!于是他们附近部落的先民也想到防风部落去学习,向他们打听如可到防风部落去?他们都回答:“你们只要向东走,看到一片汪芒耀眼的地方,就到了防风氏部落!”

从此,汪芒地方就成了防风部落的代名字,传来传去,汪芒氏也成了防风氏的别称了,防风部落的先民觉得汪芒这称呼也不错,就将它作为防风氏的代号啦!

后来,防风氏被大禹在茅山杀害,防风的手下赶到茅山去,将防风的尸骨偷偷运了回来,葬在太湖南岸,为了防止夏禹追究防风尸体的下落就将葬防风氏之坟,称为“汪芒氏坟”,防风氏部落也常被称为“汪芒部落”。直到现在“百家姓”中的汪姓还以汪芒氏作为族姓的祖先。

史籍记载

《史记》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记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

《国语·卷五·鲁语下》
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问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左氏博议·卷十九》
防风氏,身横九亩不能免于会稽之诛。昔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身横九亩。


《竹书纪年·卷上》
(帝禹夏后氏)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

《广韵·唐》
汪,姓。汪芒氏之胤。(胡桑按: 《说文》 :“胤,子孙相承续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浙江三》

封山,(武康)县东十八里。 《鲁语》 :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今县境即古防风氏封守之地也。唐时改此为防风山。又禺山,在封山东南二里,相传防风氏都此。韦昭曰:封、禺,二山名(胡桑按:《史记集解》韦昭曰:封,封山;禺,禺山:在吴郡永安县),或以封山为封禺山,误矣。《吴兴志》:禹十二代孙帝禺巡狩时驻此,故曰禺山。”

《路史·卷二十五·国名纪》
防风,厘姓。守封禺之间。二山在今湖之武康。

《吴兴记》 云:吴兴西有风渚山,一曰风山,有风公庙,古防风国也。下有风渚,今在武康东十八里。天宝改曰防风山。禺山在其东二百步。《说文》作嵎。《寰宇记》云:以禁樵采曰封山。山东南二十里有禺山,禹十二代孙帝嵎所居,皆妄。今钱塘之金鹅山。《郡国志》云:防风氏封此山下,有风渚,然谓古鄋暪国者,又谬。

《明一统志》卷四十载:“金鹅山在徳清县西北五里,后汉海昏侯沈戎葬其上。有金鹅飞集,三鸣而去。其后沈氏通显。谚云:金鹅鸣,沈氏兴。”金鹅山在今德清乾元镇西,禺山在三合乡,故宋罗泌《路史》谓“今钱塘之金鹅山”,亦谬。

《浙江通志·卷十二》
封山,《吴兴掌故》:在县东十八里,防风氏所封之地。又名风渚山。吴康侯《封山记》:唐天宝六年,更名防风山。

禺山,嘉靖《湖州府志》:在县东南三十里。防风氏所都也。一云夏帝禺常南廵狩至此。(《太平寰宇记》: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言防风治此二山也。)

封山、禺山在今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山下即下渚湖(又名防风湖)。今下渚湖一带是江南最大湿地。乃防风氏封国,非禹十二世孙帝嵎巡狩或所居之地。

《述异记·卷上》
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发而舞。

《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
防风氏庙,万历《湖州府志》 :在(武康)县东南,封禺二山之间。祀防风氏之神。岁以八月二十五日致祭。吴康侯《封山记》:封禺二山之间,古汪芒氏之封国,即防风也。去武康县东一十八里。为其封守之地,故曰封山。唐天宝六年更名防风山,又曰封公山。封山麓为防风庙,晋元康(219—299)初,邑令贺循建。吴越王钱镠微时祷,有验。后封灵徳王,其碑碣犹存。洪武四年,勅封防风氏之神。至今都人士刲羊酾酒有司俎豆而祀之,岁一举焉。

防风常到湖岛,以玉器换取青铜器

解余子在湖岛,防风视作眼中钉。解余子三言二语击中犬儒的心病,犬儒欲壑难填,得此良医如天降神人,奉为上宾。防风大怒,拂袖而归。

考古发现

历史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甚多,学者、专家综述良渚文化时考证“良渚王国”,就是和传说中的防风差不多的时期。良渚文化出土最显著的文物是玉器,玉琮、玉钺、玉璧三大神器,可以称为当时世界上的极品。

防风氏庙

相关记载
《述异记》卷上:今吴越间防风庙,土木作其形,龙首牛耳,连眉一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九七一云:防风氏庙,在(武康)县东南封、禺二山之间,祀夏时防风氏之神。清李享特重修《绍兴府志》卷三六云:防风庙。《嘉泰(会稽)志》: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禹诛防风氏,此其遗迹。

防风庙诗文
【作者:陈必复】

【年代:宋朝\代】

【诗文】:

一去归期不复闻,故乡目断会稽云。

乌江空堕将军泪,蜀国曾招望帝魂。

两壁衣冠存古貌,千年城郭说邦君。

遗民尚指专画骨,老树槎牙枕庙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