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34  秦人的习俗

 m175 2015-07-06

 

西周时代止于周幽王被犬戎袭杀,此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汲冢纪年》曰:“自武王灭殷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

幽王被袭杀由一场宫廷变故引起,幽王有宠爱美妾褒姒(“褒姒”即“伯颜”,她同样以族名为名),幽王欲立褒姒所生子“伯服”为太子,皇后“申后”及子“宜臼”将被废黜,申后之父便与犬戎(狼图腾突厥)勾结,做为内应,引道犬戎袭杀幽王,美妾褒姒和宫中财宝都被犬戎掳掠而去。宜臼继位,为避让愈来愈强盛的西方犬戎,东迁国都至雒邑,史称东周。周室从此一蹶不振,事实上已降格为诸侯国,不再享有天子地位。此后五大诸侯国相继称霸,最后被后起之秦逐一消灭。

秦作为一个游牧部族和邦国存在已久,三皇五帝时代就出现了,夏商更替之时,他们是成汤伐桀大军中的一支,“为汤御,以败桀与鸣条”,有功于商王朝,周室东迁时周平王也借助过秦军以抵御犬戎的追击。

秦崛起则在东周末年,始于秦昭襄王(前306年),又历50年后方才一统天下。

秦人原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阿尔泰游牧部族,直到一统天下,仍然保留着强烈的游牧民族色彩。

秦崛起得晚,其时中原各诸侯国汉化程度已相当深,他们都视秦人为戎狄,正因为秦人戎狄色彩甚浓,才保有强大的征战能力,以秦的一统天下为标志,华夏文明完成了从孕育到诞生的全过程。

从秦人的民族背景可以从其传承世系和行为习俗中看出来,他们同样属于女直系游牧民族: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女织,玄乌陨卵,女吞之,生子大费……佐舜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舜赐姓赢氏。”

“大费”就是“单于”(费通拂,读fu),“柏翳”就是“伯颜”。从文中看“大费”就是“柏翳”,即“伯颜单于”,秦人认作始祖。在帝舜时代秦人已是一个诸侯方国,他们“驯鸟兽”为生,显然属于游牧民族。

秦人祖先“玄鸟陨卵”的卵生故事明白地指向他们是鸟图腾的女直背景,又曰:

“大费生二子,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

秦人有“鸟身人言”的祖先,不是鸟图腾女直又会是什么呢?

特别要注意司马迁把“单于”写作“大费”,这是刻意为之,其中有史家的良苦用心和无可奈何。改写的前提就是“秦本纪”三个字,朝廷既然承认了秦的正统地位,是“真命天子”,就必须与戎狄脱去干系,避开匈奴嫌疑,否则等于承认戎狄可以转化为天子,匈奴可以入主中原,这样的逻辑是汉王朝万万不能接受的。应知《史记》是朝廷编撰的史书,有神圣不可冒犯的政治立场,匈奴是汉王朝的死敌,司马迁就是因为同情战败被俘的将领而遭受宫刑。当我们从文明起源的大视野去观察历史的时候,这种改写反映出来的是汉民族自觉意识的成熟,至此他们已经与阿尔泰游牧民族彻底划清了界限。

“亶父”与“大费”虽然同是“单于”,但地位显然不同,周文王周武王是儒家理论中的圣人,故名之曰“父”,秦虽为正统,但地位相差甚远,故名之曰“费”,这是儒家的惯用手法。

秦人还有一个名字怪异的祖先“宅皋狼”,《秦本记》曰:“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意思是说孟增又叫“宅皋狼”。

“宅皋”其实是一个阿尔泰游牧民族传统姓名,黄帝有儿子名“少皋”(金天氏,继黄帝之位),成吉思汗的父亲名叫“也速该”,其实都是同名异写。这个秦人祖先又以“狼”为名,不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又会是什么呢?

秦人有阿尔泰游牧民族特有的殉葬习俗,《秦本纪》:

(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从死者六十六人”

(秦缪公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七十七人”

殉葬是阿尔泰游牧民族的古老习俗,秦公殉葬的记载反映出秦相比于其他诸侯国更多地保持着游牧民族本色。

秦人还有“坑杀”习俗,秦将白起(“别乞”的异写,贵族称号)击败赵军,在长平地方一次就坑杀赵军降卒40万人,大规模坑杀敌人是游牧军队特有的习性,以后也不断发生,对此《魏书》《旧唐书》对此都有记载,全都发生在北方游牧民族之中。秦始皇还“焚书坑儒”,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人。

“坑杀”反映出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的嗜杀与残暴,但从文化背景看去,这种“坑杀”行为其实与他们固有的萨满教有关。游牧民族凶残好杀,但基于萨满教观念,他们不使用致残的方式,不让敌人伤残后痛苦而死。关于这一特点,西方史书对匈奴的记载和对成吉思汗蒙古人的记载,都有这方面的内容,就是说“坑杀”之中可以解读出文化背景。

史书记载,秦王“出子”在位第二年,发生了宫廷政变,一宗室贵族弑杀了出子及生母,迎先帝秦灵公之子登基,曰:“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出子及其生母不是被砍头流血而死,而是被溺死。这正是阿尔泰游牧民族独有的习俗。

古老的萨满教认为,人的灵魂在人的血液之中,不流血而死的灵魂能保存下来而不会随血消散,不流血而死是贵族才能享有的死法,或者说是贵族的一项“特权”。成吉思汗处死“安答”(兄弟)扎木合就是装入皮袋沉入水中溺死。贵由汗死后,他的皇后“海迷失”和儿子“失烈门”被蒙哥可汗处死,也是装入皮袋中沉湖而死。元代处死贵族,都不让其流血而死。“流血而死”至今还是蒙古人可怕的咒语,用于起誓。

游牧民族世居空间小小的蒙古包中,没有男女有别、父子有别的观念,或者说本无“礼义”,《商君列传》曰:

“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男女之别。”

“翟”通“狄”,商鞅的话已经说明秦人原本就是“戎狄”。他们原本没有定居民族那种禁忌,小小的蒙古包中也没用条件禁忌。《魏书·高车传》说高车之人“蹬踞亵渎,无所忌避”,就是这个意思。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观念是在定居化过程中产生的。

《史记》记载了秦始皇封泰山的事迹,“封”就是“祭”。“封山”其实是一种萨满教行为,萨满教特别是崇拜高山,因为高山之巅与“长生天”最近,成吉思汗蒙古人把肯特山认作神之山,因为那是蒙古高原上的最高之山,而泰山在华东大平原上突兀而起,西来的游牧民族对其产生敬畏之情,继而有封山之举是可以理解的。

秦人一直没有固定的都城,只有固定的陵墓,直到商鞅之时,秦人才开始在咸阳建筑都城,“作为咸阳”、“秦徙都之”、“为田开阡陌”、“初为赋”等等,都是秦人由游牧向定居化农耕化演变的记载。

《秦本纪》中的姓名也传递出明确的民族背景信息:

秦惠王有异母弟名叫 “樗里子”,他是一员猛将,《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记载了他的事迹,《纪年》则把此人记作“楮里疾”,此外秦还有一大将叫“據里疾”,其实都是“主儿扯”的异写,族名“女直”的蒙古语读音。

我们还应当注意秦二世“胡亥”这个名字传递出来的民族背景信息:

《史记》有这样的说法,有术士向秦始皇上言,曰“亡秦者胡也”,于是秦始皇决定北击匈奴。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讹传,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岂会受术士胡弄?必是其时匈奴内侵之势已然严重,秦始皇才会有此决策,他才会下令筑长城,应知在那个时代这样浩大的工程确是一个国家不可承受之重。

既然有“亡秦者胡也”之谶语,秦始皇怎么会把自己的儿子名之以“胡”呢?显然胡亥之“胡”非那个亡秦之“胡”。胡亥之“胡”应是蒙古语“呼和”的汉字拟音。

蒙古语“呼和”是蓝色意思,又有“天”和“神”意思。游牧民族认定“神”是蓝色的,因为他们看到天是蓝色的,他们自古就以蓝色来代表天和神。成吉思汗把自己的帝国称为“呼和·蒙豁勒”,意思就是“蓝色的蒙古”或曰“长生天的蒙古”,“神的蒙古”。

“亥”就是猪,只有女直民族才有一以贯之的猪崇拜,猪女直语读作“噶哈”gahai,这正是这个形象汉字的原始读音和本义,“胡亥”本义就是“天之猪”,只有储君才会有如此尊贵之名!

司马迁记下了这样的传说:秦始皇死后赵高弄权,他把本不该继位的胡亥弄上帝位,最后导致秦王朝灭亡。笔者对此表示怀疑,精明的秦始皇不可能如此这般就被赵高等人玩弄了,胡亥继位应是秦始皇的本意,胡亥是他最为宠幸的儿子,否则他不可能带着胡亥去巡狩四方。《史记》又记载,胡亥是“少子”,即最小的儿子,少子就是“斡赤斤”(守灶之人),少子继位符合阿尔泰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

《史记》还有这样的记载:“二世皇帝(胡亥)元年,年二十一”又曰:“二世生十二年而立。”就是说秦二世胡亥九年之前就已经被立为储君了,怎么可能是赵高糊弄的结果呢?。由此可见“胡亥不当立”,只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时的一种借口,乃是分化离间秦王族的一种计策,并不是历史的真实。     

秦始皇长子名“扶苏”,笔者以为应是满洲语“和硕”的注音异写。秦始皇长子手握重兵,镇守北方,他拥有“和硕”这样一个贵族名号是完全可能的。徐江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372215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