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师大附中2014

 鲤鱼山九龙门 2015-07-07

 

辽宁师大附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模块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高一语文组    校对:高一语文组    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手可摘星的夸张手法写出山峰之高,同时把行人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 _______ , __________。”

2.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中有两句诗对此作了直接描述:“ ______, 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集中描写赤壁之景雄奇壮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劝学》)

6.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 ____。(《逍遥游》)

7.作者阐述教师的职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敦煌守护人

陈小扁

从公元4—14世纪,古人花了1000多年才开凿出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从1944—2014年,敦煌研究所花了70年才把中古时代的旺角再现于世人面前。

王道士打开敦煌大门之后的40多年,敦煌就像一个巨大的旋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的到来。上虞人罗振玉,是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海宁人王国维,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浙大教授姜亮夫,撰写了第一部系统介绍敦煌文献及艺术的著作;杭州人常书鸿放弃法国优越生活,回国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这批有识之士呼吁保护并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敦煌学。

常书鸿早年留学法国里昂与巴黎,出于法兰西学院美术院院士、巴黎美术学院新古典主义画家保罗·阿尔伯特·劳朗斯门下。1935年,他在法国学习油画期间,无意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为敦煌艺术的高度成就感到惊异。在常书鸿眼里,敦煌艺术,不仅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记录了中国历代的装饰图案、色彩运用和工艺技术。

1936年,常书鸿从法国回到北平,在国立北平专科学校教书。“七七事变”发生后,他随学校一路南迁,辗转几个地方后,和妻子陈芝秀、女儿常沙娜安家在重庆。上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成立国立敦煌研究所,在好友梁思成的举荐下,常书鸿担任了筹委会副主任,在当年冬天先去兰州“招兵买马”,于次年2月奔赴敦煌,一行6人经历了1个月零4天的行程。

初到敦煌时,石窟的惨象令常书鸿感到辛酸:许多洞窟已被曾住在里面烧火做饭的白俄军队熏成漆黑一片,一些珍贵壁画被华尔纳用胶布粘走,个别彩塑也被偷去;大多数洞窟的侧壁被王道士随意打穿,以便在窟间穿行;许多洞窟的前室都已坍塌;几乎全部栈道都已毁损,大多数洞窟无法登临。

常书鸿与第一批成员只有十来人,常书鸿任所长,下设考古、总务两个组。很快地,来了第二批成员,他们完成了清理洞窟积沙、修筑保护围墙、测绘记录石窟全景(内景)、编排区位号码等工作。

敦煌研究所的工作陆续展开之后,常书鸿回到重庆,把妻女也接过来。常沙娜回忆道:“1943年的秋天,我们开着卡车离开重庆,向兰州前进。母亲抱着两岁的弟弟嘉陵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我就待在卡车后面,上方有个毡布的篷子。我没有觉得苦,只是好玩,沿途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景色。母亲不习惯一路的颠簸和越走越寒凉的天气,父亲不断安抚着母亲的情绪。”

常沙娜还提到,母亲笃信天主教,为了安抚她的情绪,常书鸿带她到教堂做祷告,又花心思让她改变之前在法国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再描眉化妆,把高跟鞋换成毡靴,原先款式时髦的旗袍也改换成朴素的棉袍。常沙娜还记得那时生活很艰苦,吃饭的筷子是河滩上折的红柳枝制成的,配一碗厚面片、一碗颗粒很大的盐,还有一碗醋,原因是“那里的水碱很大,倒在玻璃杯里都能留下一层白垢,每顿饭都要喝醋来中和”。

1945年,常书鸿的妻子离开了他和两个孩子。所幸的是,1931年出生的常沙娜乖巧听话,她中断学业照料年幼的弟弟常嘉陵,同时协助父亲临摹壁画。

如今80多岁的常沙娜清楚记得她在敦煌临摹壁画的情形:“太阳每天挂在天空有17个小时。那时的石窟都没有安装铝合金的保护门,壁画前也没有玻璃屏障,借助烈日在石壁上的反光,不用电灯也能看清壁画和塑像。白天我们会在洞窟里,尽量多地用笔在开本上勾勒出图案的线条,旁边标注出颜色,晚上在屋子里上色,在大多数的图案旁都完整绘制了身着此图案衣着的人像或神像。”

1948年,常沙娜离开敦煌去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留学。这一年,常书鸿筹备“敦煌艺术展览”,常书鸿的好朋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也来了。常沙娜记得,林徽因当时已经身患肺结核,但他们看了很久,“林徽因看到那些历代壁画的摹本很是兴奋”。

1954年文化部专款为研究所购置了一台发电机,使得美术组在夜晚也可以工作。1959年,经过常书鸿带领工作人员的整理和保护,莫高窟呈现出新的面貌。

1994年,常书鸿去世,他的骨灰就埋在黄土飞扬的莫高窟,他是敦煌的守护神。

(节选自2014年4月15日《新周刊》)

[相关链接]

①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一个尘封千年,有近5万件文物的藏经洞。但是,敦煌藏经洞重现于世的40余年间,由于地域偏远加之没有专人细心看护与整理,使得大量敦煌文书、彩色绢画、彩塑造像等稀世文物流失于英、法、德、俄、日、美等国。目前仅有8697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②常沙娜: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51年初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及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主编《常书鸿、吕斯白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织绣印染集》及《常沙娜花卉集》、《中国当代织染刺绣服饰全集》等著作。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敦煌珍贵文物虽多,但破损、流失较多。如今历经敦煌“守护人”的抢救与保护,敦煌艺术之美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并经有识之士创造了敦煌学。

B.敦煌艺术吸引了国内大批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从不同领域对敦煌艺术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敦煌学。

C.常书鸿留学期间,在老师的书摊中看到了“敦煌石窟图录”,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回国后便经由他的好友推荐,直接招募成员奔赴敦煌进行研究。

D.常书鸿的妻子最终离开了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丈夫,也足以说明敦煌研究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又说明这里的研究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加入。

E.妻子离开常家后,常书鸿的女儿只能中断学业成为家中的支柱,这也说明常书鸿不仅要面对敦煌的困境,还要承受家庭的痛苦。

9.为什么称常书鸿为敦煌守护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10.敦煌的守护人都曾面临过 哪些困难?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11.常沙娜也曾辍学在家照顾弟弟,而后来她却成为专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她的成长之路的。(8分)

三、作文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高一语文组    校对:高一语文组    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手可摘星的夸张手法写出山峰之高,同时把行人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__。”

2.杜甫一生长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中有两句诗对此作了直接描述:“ ______, 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之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集中描写赤壁之景雄奇壮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劝学》)

6.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 ____。(《逍遥游》)

7.作者阐述教师的职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扪、参、胁、膺、坐、作、须、臾、誉、沮、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敦煌守护人

陈小扁

从公元4—14世纪,古人花了1000多年才开凿出南北长1680米的石窟群;从1944—2014年,敦煌研究所花了70年才把中古时代的旺角再现于世人面前。

王道士打开敦煌大门之后的40多年,敦煌就像一个巨大的旋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人的到来。上虞人罗振玉,是中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海宁人王国维,最早对敦煌俗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浙大教授姜亮夫,撰写了第一部系统介绍敦煌文献及艺术的著作;杭州人常书鸿放弃法国优越生活,回国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这批有识之士呼吁保护并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敦煌学。

常书鸿早年留学法国里昂与巴黎,出于法兰西学院美术院院士、巴黎美术学院新古典主义画家保罗·阿尔伯特·劳朗斯门下。1935年,他在法国学习油画期间,无意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为敦煌艺术的高度成就感到惊异。在常书鸿眼里,敦煌艺术,不仅反映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隋唐盛世的佛教美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记录了中国历代的装饰图案、色彩运用和工艺技术。[来源:学*科*网]

1936年,常书鸿从法国回到北平,在国立北平专科学校教书。“七七事变”发生后,他随学校一路南迁,辗转几个地方后,和妻子陈芝秀、女儿常沙娜安家在重庆。上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成立国立敦煌研究所,在好友梁思成的举荐下,常书鸿担任了筹委会副主任,在当年冬天先去兰州“招兵买马”,于次年2月奔赴敦煌,一行6人经历了1个月零4天的行程。

初到敦煌时,石窟的惨象令常书鸿感到辛酸:许多洞窟已被曾住在里面烧火做饭的白俄军队熏成漆黑一片,一些珍贵壁画被华尔纳用胶布粘走,个别彩塑也被偷去;大多数洞窟的侧壁被王道士随意打穿,以便在窟间穿行;许多洞窟的前室都已坍塌;几乎全部栈道都已毁损,大多数洞窟无法登临。

常书鸿与第一批成员只有十来人,常书鸿任所长,下设考古、总务两个组。很快地,来了第二批成员,他们完成了清理洞窟积沙、修筑保护围墙、测绘记录石窟全景(内景)、编排区位号码等工作。

敦煌研究所的工作陆续展开之后,常书鸿回到重庆,把妻女也接过来。常沙娜回忆道:“1943年的秋天,我们开着卡车离开重庆,向兰州前进。母亲抱着两岁的弟弟嘉陵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我就待在卡车后面,上方有个毡布的篷子。我没有觉得苦,只是好玩,沿途看到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景色。母亲不习惯一路的颠簸和越走越寒凉的天气,父亲不断安抚着母亲的情绪。”

常沙娜还提到,母亲笃信天主教,为了安抚她的情绪,常书鸿带她到教堂做祷告,又花心思让她改变之前在法国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再描眉化妆,把高跟鞋换成毡靴,原先款式时髦的旗袍也改换成朴素的棉袍。常沙娜还记得那时生活很艰苦,吃饭的筷子是河滩上折的红柳枝制成的,配一碗厚面片、一碗颗粒很大的盐,还有一碗醋,原因是“那里的水碱很大,倒在玻璃杯里都能留下一层白垢,每顿饭都要喝醋来中和”。

1945年,常书鸿的妻子离开了他和两个孩子。所幸的是,1931年出生的常沙娜乖巧听话,她中断学业照料年幼的弟弟常嘉陵,同时协助父亲临摹壁画。

如今80多岁的常沙娜清楚记得她在敦煌临摹壁画的情形:“太阳每天挂在天空有17个小时。那时的石窟都没有安装铝合金的保护门,壁画前也没有玻璃屏障,借助烈日在石壁上的反光,不用电灯也能看清壁画和塑像。白天我们会在洞窟里,尽量多地用笔在开本上勾勒出图案的线条,旁边标注出颜色,晚上在屋子里上色,在大多数的图案旁都完整绘制了身着此图案衣着的人像或神像。”

1948年,常沙娜离开敦煌去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留学。这一年,常书鸿筹备“敦煌艺术展览”,常书鸿的好朋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也来了。常沙娜记得,林徽因当时已经身患肺结核,但他们看了很久,“林徽因看到那些历代壁画的摹本很是兴奋”。

1954年文化部专款为研究所购置了一台发电机,使得美术组在夜晚也可以工作。1959年,经过常书鸿带领工作人员的整理和保护,莫高窟呈现出新的面貌。

1994年,常书鸿去世,他的骨灰就埋在黄土飞扬的莫高窟,他是敦煌的守护神。

(节选自2014年4月15日《新周刊》)

[相关链接]

①1900年5月26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一个尘封千年,有近5万件文物的藏经洞。但是,敦煌藏经洞重现于世的40余年间,由于地域偏远加之没有专人细心看护与整理,使得大量敦煌文书、彩色绢画、彩塑造像等稀世文物流失于英、法、德、俄、日、美等国。目前仅有8697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②常沙娜: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51年初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营建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美术设计系任教,有《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及合编的《敦煌藻井图案》、《敦煌壁画集》、主编《常书鸿、吕斯白画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织绣印染集》及《常沙娜花卉集》、《中国当代织染刺绣服饰全集》等著作。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敦煌珍贵文物虽多,但破损、流失较多。如今历经敦煌“守护人”的抢救与保护,敦煌艺术之美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并经有识之士创造了敦煌学。

B.敦煌艺术吸引了国内大批的文学艺术家,他们从不同领域对敦煌艺术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敦煌学。

C.常书鸿留学期间,在老师的书摊中看到了“敦煌石窟图录”,给他以强烈的震撼,回国后便经由他的好友推荐,直接招募成员奔赴敦煌进行研究。

D.常书鸿的妻子最终离开了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丈夫,也足以说明敦煌研究既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又说明这里的研究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加入。

E.妻子离开常家后,常书鸿的女儿只能中断学业成为家中的支柱,这也说明常书鸿不仅要面对敦煌的困境,还要承受家庭的痛苦。

9.为什么称常书鸿为敦煌守护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10.敦煌的守护人都曾面临过哪些困难?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11.常沙娜也曾辍学在家照顾弟弟,而后来她却成为专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她的成长之路的。(8分)

【答案】

8.A 3分,B 2分,E 1分。

9.(6分)常书鸿在留学期间的意外发现,使得他对敦煌石窟艺术有了关注;被推荐为国立敦煌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后,带领成员不辞辛苦开展研究工作,又携带家人到敦煌开展研究,经过常书鸿与研究所成员不懈的整理、保护,使得敦煌石窟呈现出新的面貌;他去世后,他的骨灰埋在黄土飞扬的敦煌,所以称他为“敦煌守护人”(敦煌守护神)。

10.(6分)敦煌洞窟破损严重,难以开展工作;研究人员较少,工作任务繁重;环境极差,黄土飞扬,路途遥远;生活条件也是极差的(环境包含在生活条件中也可以,单独强调也可以,答出三个即可)

11.(8分)一个是受到环境的熏陶,二是长期从事临摹绘画的实践,三是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专业的学习研究,四是要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从事绘画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入进行比较分析,C“在老师的书摊中”、“直接”不当;D“又说明这里的研究更需要专业人士的加入”不妥,妻子的离开没有这一层面的原因;E女儿中断学业,不单照顾家庭,还能协助父亲临摹壁画。所以选AB。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找到常书鸿一生中为敦煌所做的贡献,然后概括出来即可。可从第三段开始找出描述常书鸿与敦煌的结缘语句,提炼性的概括即可。例如,第4段和第7段“被推荐为国立敦煌研究所筹委会副主任后,带领成员不辞辛苦开展研究工作,又携带家人到敦煌开展研究”,可从研究工作和带家人开展研究角度组织答案。以此类推。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找到描述敦煌的现状、环境条件、研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根据对文章内容及主题的感知与理解,可结合着文本中常沙娜的成长经历,联系现实,从环境熏陶、理论学习与实践、吃苦耐劳等角度来阐述,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作文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爱心传递

如果说爱心是一团火,那么传递就是熊熊燃烧的火炬;如果说爱心是一颗种子,那么传递就是那适逢其时的甘霖;如果说爱心是一湾清泉,那么传递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活水。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春风一样亲吻禾苗;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细雨一样滋润万物。爱,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传递让爱心铸成了这基石上的高楼大厦。

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是美国著名的残障教育家,她少年时代的生活也充满了坎坷。因为眼疾,她脾气暴躁;父母双亡后,她进了救济院,因为性格问题,她很不受欢迎。而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用爱心挽救了她,最终她成为著名的残障教育家,成了海伦·凯勒的老师,并对海伦·凯勒倾注了自己真挚的爱。海伦·凯勒接受诺贝尔奖提名时,被问及谁对她的人生影响最大,她回答:“安妮·莎莉文。”而安妮却动情地说:“不,海伦,对你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救济院的那位让人尊敬的清洁女工!”这个世界确实是存在奇迹的,而很多奇迹都与爱有关。爱心就像是世代相传的薪火,能够点燃每个平凡的生命。而能够让这份爱心传递、绵延,生生不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

福建仙游县有一位“爱心老人”,名叫曾德梅。他十几年如一日,为贫困学生与资助人“牵线搭桥”,他跋山涉水,四处寻访贫困学生,然后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得到帮助的学子,也都怀抱一份感恩之心,将爱心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形成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爱心效应。

犹太作家威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曾几何时,物欲的追求让人迷失了自我,一些负面的报道让人心变得越来越冷漠与疏离。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是个有爱心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宣扬“兼爱”“非攻”的“爱心理论”,古人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宣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吐露的也是一腔“博爱众生”的心曲。爱心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鲁迅先生曾说过:“石在,火是不会灭的。”

社会需要爱心,时代呼唤爱心。让我们把爱心,绵绵不绝地传递给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诚信、互助、友爱与和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中“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多一些真诚和友善”等信息较为关键,由此可得出立意:传递的善心(爱心);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行善得好报;战胜贪心等。从尚先生的角度写,将立意点确定为“好人自然有好报”“扶危济困,人人有责”“付酬谢有其必要性”。也可将两个对象结合着思考,指出“善行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真诚和友善是可以传递的”“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不仅要抵制,更要有信心、耐心。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要注意拟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