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志三十年感悟

 滁州162 2015-07-08

 

郁有满

 

30年前,19811月,当我踏进刚组建的无锡市地方志办公室时,心里十分高兴与激动,因为这是我在动乱的年代经历农村插队10年后,高考毕业,总算有了固定的职业与工作。当时的办公室十分简陋,借用档案局的2间房,夏天酷暑连电风扇都缺少,大汗淋漓,只能用毛巾顶在头上,便于不断擦汗。抄写资料用的是灰黄纸张,更谈不上电脑。地方志的机构也只是临时机构,起初人员只有7人,后来才逐渐增加。就这样,自此开始了无锡市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进程。一切都真是“万事开头总有难,创业艰辛路漫长。”到如今,修志的客观环境比当初好了不知多少倍。史志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党和政府为史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县级以上都有常设机构,无锡市史志办更是确定为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成为公务员,清代章学诚当年梦寐以求“县衙设立方志科”的理想终于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方能实现。

记得刚开始编纂地方志,许多人都不知“地方志”为何物?不知“志”为何义?到各单位去落实人员编写,需要作一番解释,也受到过不少冷遇。大家都没有修过志,一开始还走了不少弯路,直到1984年才纳入正轨。曾遇到许多方志界、学术界的老同志,都说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犹如是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寄期望于我们年轻一代能在方志领域可以有很大的作为。我生性愚钝,30年来,一步一步,在实践中学习,有了一点经验与体会,也有了一点感想与领悟。归纳起来,是8个字:“多读、厚积、勤写、修身”。

多读。搞史志工作,一定要使自己达到专业工作者的水平,即刘知几所说的“史学”。史志队伍中,有许多是半路出家的非本专业出身,就更加需要通过学习、读书、培训来补课。搞方志的,最好能从方志学的基础知识学起,包括方志的发展史,章学诚等方志学家的学说与流派等。最好还能够圈读、深读一部分旧方志,弄懂弄通。这样,从古到今,融会贯通,把基础打扎实。史志工作者的“史识”是通过不断学习、积累才会逐渐增长的。

搞史志工作的,有不少是历史系毕业,专业对口,基础扎实。但还不能仅懂得史志专业知识就满足,还得广泛阅读,积累知识,在博中求专。我历来主张,搞历史的应该学一点哲学,以懂得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以增加哲学智慧,这还不仅仅是大学里所学得的那点哲学知识,还得不断深入,需要掌握、了解哲学界的热点、动态,需要多读一点哲学的书籍、文章。哲学家们的思辨、哲理都是能为我们写文章提供观点与材料的。我还历来主张,要多读一点文学精品,懂得一点诗词,增加文学修养,积累词汇。在文学中有历史,有人生修养,有可学的文字文采,甚至会有灵性。常常发现,有的人写的学术论文枯燥、晦涩,干巴巴的,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文采、灵性,缺乏哲学内涵。文史哲本有相通之处。搞史志工作不懂一点文学、哲学,是难以想像的事。

读书学习伴随着人的成长,是需要终身努力的事情。有的人以为从大学毕业,甚至是从研究生毕业,就可以吃老本。错!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从学校毕业只能仅仅是一个起点,后面的路还很长。放松自己的学习,就等于放松自己的进步。学习永远只有“入学”之时,而无“毕业”之时。活到老,学到老,是人间正道,而史志工作更是需要加倍地读书学习。自己肚里只有一丁点儿墨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么能够去指导人家修志,更谈不上编纂精品良志。

厚积。编纂史志,就是编纂史料。史志工作是凭资料吃饭,因此需要依靠积累。史志工作者得学会找资料、懂资料,即需要有刘知几所说的“史识”。编纂地方史志是编纂信史,必须要求史实准确,言出有据。不懂得、不熟悉地方历史是搞不好地方史志的。史志工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本领就是鉴别史料的真伪。如果不熟悉资料、不懂得历史,怎么去鉴别。史志部门不能仅满足于各个单位提供的资料,还要学会自己寻找资料。搞史志工作要做有心人,要勤于记录,善于积累。一点一滴,最后才能达到满屋满仓。记得八九十年代,为了编写人口卷中姓氏的来历,我曾利用元旦放假骑自行车几十里到远郊农村一藏书家里去借一本薛氏旧家谱,回来生了一场大病,并留下后遗症,这成为我难忘的经历。我和另一同事为了完成自编卷目中有关解放前政治部类和历史沿革以及人口方面的内容,翻遍了存档资料,都是靠手摘抄,密密麻麻的字,或用信笺纸,或用笔记本,甚至是用的背面可用的废纸,然后装订成册,足足有几大本。这些资料,不仅顺利地完成了自编卷目,而且也为自己熟悉资料打下了基础。我后来自己编著出版《无锡帮会志》、《无锡地名》、《无锡运河志》等书,都是靠积累资料而完成的。

资料的积累犹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到后来,社会上各方面的人士经常来找我咨询无锡历史,其实我自己有的知道,有的并不知道,但由于以前有基础,往往触类旁通,很快就能找到。这样日积月累,自己所知道的资料也就越来越多。厚积才能薄发。

如今有了电脑,对史志工作者来说,应该愈加便利,无论是查找还是下载,都很方便,但并不等于就不用摘抄资料。善于发现资料、查找资料是史志工作者的基本功。

勤写。这里所指勤写,不仅是指摘抄资料、编写史志,更多的是指写文章,写读书笔记。史志工作是笔杆子工作,而笔杆子是靠练出来的。就像刀越磨越快的道理一样,笔杆也是越写越好。写东西要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样地勤练。不练就会生疏。写就是一种锻炼,一种实践。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才干。天才出于勤奋,刘知几所说的“史才”,主要出于勤奋与积累。勤写就得给自己增加压力,给自己出题目做文章。懒惰之人是修不出好志,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勤写与勤思、善思分不开。学而不思则罔。读、思、写结为一体,方能呈现成果。

修身。史志部门与其他有权势、有钱的部门相比可能是比较清苦、艰苦、辛苦,还有痛苦,我作为亲历之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苦”,现在的同志是难以想像的,而这些“苦”与我动乱年代所遇到的苦已是小巫见大巫了,更何况与先辈们搞革命时所遇到的困难艰苦简直无法相比。可当时,由于大家心往一处想,经常进行学术讨论,业务进步很快。方志界早就有“修志先得立志”的说法。我认为“修志得修身”。古人就有“修身立命”之说。在史志部门工作,到底是与人家比权势的大小,比享福,比物质条件的优越,还是比贡献,比境界,比学习到的知识多呢?况且,当下的史志部门都是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参照公务员执行的单位,待遇都已有了极大的改善。现在谈“四苦”,真有点不相适宜。

中国向有修身养心之说,它不但能够有益于身体健康,更能志存高远,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史志工作是一项需要宁静、淡定的职业。当今社会,浮躁成风,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史志工作领域。这就需要史志工作者有耐得住寂莫的脾性,和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甘于坐冷板凳并不等于是无所作为,而是通过默默无闻的努力工作,把历史一字一句地落到实处,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人们的信任。这就需要史志工作者有崇高的境界,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感与使命感,不为一时之名利所动。要有像定海神针那样的气定神闲之定力,坦然面对一切繁杂气躁,淡定面对一切喜怒哀乐。史志工作者讲究修炼内功,它既是指知识、文字上的内功,更是指一种心态的内功。怎样提升自己的内功?还是需要通过不断地读书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身上有了书香、书卷气,才会从容内敛,淡定悠远,才能以平静之心写出平实之史志。

(作者单位:无锡市史志办公室,副调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