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创业创新:乘着“互联网+”的翅膀起飞(1)

 徐徐读书 2015-07-08

大学生创业创新:乘着“互联网+”的翅膀起飞

2015-06-24 15:49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5-06-24 15:49:44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蒋正翔

  又是一年毕业季。弥漫在学校中的离愁别绪,既饱含749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青春校园生活的留恋,也掺杂着他们所面临的求职压力。中国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就曾表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2015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也将更为严峻。光明网记者就2015年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创新的问题采访到了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和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肖鸣政,谈谈大学生就业的那些事儿。

大学生创业创新:乘着“互联网+”的翅膀起飞

  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不利因素?

  郑东亮:每年的就业人群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重头戏”。大学生本身也有结构性的问题,一些所谓的名校的学生基本不愁就业。但是一些地方院校,一些文史哲专业的学生,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如何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新兴行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肖鸣政: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诸多不利因素中,很多单位看重第一学历这一情况是很严重的,这是与我国的科学人才观相违背的。科学人才观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从事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与国家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只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才。要以品德、知识、才能、业绩为标准和社会承认、业内认可衡量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改变单纯按资历、学历、职称、职务等论人才的片面观。单纯的看重第一学历,是很不利于创新社会、创新国家建设与创新人才发展的。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都存在这个问题。另一个不利因素则是女性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问题。男性和女性都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主体,但现实生活中,女性就业难、女性就业质量差、女性失业人数比重较大、女性再就业困难等问题还是现实社会中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互联网+”,互联网已成为基础设施就业模式更加多元化的助推剂,您如何看待“互联网+”对于促进就业产生的作用?

  郑东亮:“互联网+”对社会发展、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对就业产生的深远作用。“互联网+”为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不光拓宽了人们的就业渠道,也在改变着就业结构。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国二、三产业的结构都在加速发生变化。通过“互联网+”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以信息、生物、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突破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创业的源泉。

  肖鸣政:“互联网+”其实就是解决了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把各种信息放到“云”上,就增加了创新创业成功的几率。所以互联网对促进就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何让互联网起到更好的作用,我建议建立一个机构,在中间进行配置,发挥“媒婆”一样的角色,并且做好服务的角色,起到监督、指导、协调的功能。我希望公共服务机构、市场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充当这个角色。

  有人说,“互联网+”对于创业发展的最大受益人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对一些偏远地区互联网发展并不发达地区的创业青年来说是不公平的,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郑东亮:我不是很赞同上述这个结论,但是它却提醒我们要加强偏远地区的设施建设。相反我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是在打破这种城市与农村的隔绝状况。互联网的作用是让世界扁平化,缩小地域发展差距。随着农村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完善,开拓综合类服务,例如通过互联网使得农产品外销渠道拓宽,一个村里只要有一个综合服务点,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互联网可以把一些零散的农户也吸纳到大网络里面。一个好的发展模式,会广泛延伸到农村的边边角角。

  肖鸣政:这个问题或许从眼前看或者局部看是存在的,但从长远看整体看这不是什么根本性的问题。互联网也在向农村普及,而且随着农村中青年人向城市的转移,可能这一部分人的比重总量不是很大。另外反过来讲,如果没有互联网,那么是否就真的公平了呢?是不是农村和城市的人就一样了呢?实际并非如此,所以我觉得互联网起到的恰好就是促进作用。

  2015年,创业是绝对的“热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风向标之下,一大波创业者们聚集,同时也凝聚了大批同样怀有梦想的年轻人以及投资人。

  国务院6月16日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统性、普惠性政策文件。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列?

  肖鸣政:首先我希望能在大学里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让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的情况下,能够有机会涉猎到一些实操性的经验。鼓励搞应用学科的老师自己在学校周围创办咨询或者实业公司,为学生积累经验提供机会。国家或者学校应该制定一定的政策鼓励教师开办公司。通过申报创办一个公司,获取一定的资金补助,让学生参与公司中的咨询项目,感觉到创业是怎么回事儿,从中得到锻炼。这样当学生们离开学校,接触社会时能有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让学生有想法,并且有能力实现他的想法,因此在教学这个环节要把这个课补上。目前在我们高校中做得还远远不够。也希望国家能有相关的鼓励政策出台。

  郑东亮:23号文件前后颁布了一些列的就业政策,都是政府在系统促进创业创新,接下来就是要让这些政策落地。“互联网+”是一个充满创新的领域,特别适合年轻人创业。引导大学生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列,首先要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想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能创业,创成业。其次还要搭建更好的平台,更加便捷廉价的平台,提供比较好的综合服务。比如支持鼓励使用一些废旧厂房;注册上鼓励“一址多造”集群注册;在创业融资方面,像股权众筹等,一些最前沿最新的一些政策都要推广要有试点。各地都要依据自己的情况,讲政策落实,尤其是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能够落实到位,让更多青年人能创成业。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什么具体建议?

  郑东亮:这是一个充满着机遇的年代,大学生群体要想创业首先得有足够的勇气,打破陈旧的就业观念,从国家到家庭对大学生创业者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创业对人的特质还是有一定的要求。如今我们国家在提倡创新创业,这非是要求人人都要当老板,而是鼓励大家要有创新创业的精神。就像一些企业提倡内部创业,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独立的创业实体。创业要从更广的意义理解: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开创一个新的事业。大学生面临这样一个时代,特别是在“互联网+”改变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趋势下,寻找一个机会,更多人要有勇气,真正要创业,但也要客观的评价自己,不要盲目跟风。

  肖鸣政:国家应该鼓励市场多举办一些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对于类似经验交流会,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要立足于国家政策,瞄准市场的需要,立足于自己的专长与资源进行创业。(光明网记者刘冰雅采访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