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强洞庭湖自然灾害防治的战略深意

 文山书院 2015-07-08
加强洞庭湖自然灾害防治的战略深意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洞庭湖防洪减灾体系”。这对于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健全洞庭湖防灾减灾治理体系、加强洞庭湖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立群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意味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要“健全洞庭湖防洪减灾体系”。这对于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健全洞庭湖防灾减灾治理体系、加强洞庭湖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

    自然灾害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敌人,其发生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逆转性。洞庭湖区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保持江湖水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功能,担负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之一。但由于“八水”汇聚,洞庭湖成为我国洪涝灾害频发、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去灾害之祸,多措并举防治自然灾害,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须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洞庭湖“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对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2012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加强洞庭湖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新出台的《规划》从战略高度对洞庭湖自然灾害防治进行了全面部署。这表明:推进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既要重视生态经济圈建设;又要注重自然灾害防治,以自然灾害的防治推进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灾害防治的协同,洞庭湖区步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健全洞庭湖防灾减灾治理体系达到新高度

    《规划》以洞庭湖区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总体部署,以洞庭湖自然灾害防治为突破口,对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治理体系进行有益探索,使湖区减灾防灾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达到一个新高度。一是完善环洞庭湖区的综合防洪工程体系,建立新的“江湖”平衡关系;二是健全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规范化推进堤垸工程建设。以生态涵养带为重点,建设支流防洪水库,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环洞庭湖各干流和支流以及长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三是完善排涝抗旱体系。加快城市和农村排涝工程建设,推进四口河系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缓解洞庭湖北部地区季节性、工程性缺水问题。四是建立健全减灾防灾的应急治理体系,统筹环洞庭湖各相关省市,建立完备的救灾减灾指挥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和应急避难场所,为环洞庭湖减灾防灾提供保障。

      加强洞庭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珍视洞庭湖的自然环境,更加积极地保护洞庭湖生态,使人、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这是加强洞庭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洞庭湖在经历各时代开发后,面临湖泊退缩、生态退化甚至恶化等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因过度开发造成的自然灾害问题十分严重,洞庭湖承载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减弱。因此,统筹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规划》坚持生态治湖和生态建湖理念,突出长江流域和湖泊生态特色,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自然灾害防治上,着力推进洞庭湖生态功能修复保护。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这一规划,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坚决打击乱建、乱采和乱排行为。通过加强对洞庭湖的治理,消减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可持续地建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与和谐人水新关系,保护好洞庭湖生态环境,真正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生态文明之路,使洞庭湖造福于人类。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