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季, 听他们讲第一节社会课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7-08
毕业季, 听他们讲第一节社会课

    编者的话

    又是一年毕业季,莘莘学子们完成人生一个阶段的学业,即将迈入社会这所更大的学校,开启崭新课程。在这里,我们摘编三篇名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演讲者有企业家、教授、校长,他们讲工作、讲人生、讲理想,讲我们与他人、与社会如何相处。这是他们为毕业生们精心准备的高校课堂上的最后一课,也是社会第一课。

    坛主小传

    雪莉·桑德伯格,Facebook公司首席运营官。

    核心提示

    ● 如果你在一条道路上前行,却发现自己的心另有所属,那么就请你去独辟蹊径,以到达理想的彼岸。

    ● 领导力表现在,因为你的存在能使他人变得更好,而且当你不在的时候你的影响力还能一直持续。

    你的存在能让他人变得更好

    当钱颖一院长邀请我今天来做演讲时,我想,来给远比我年轻比我酷的人演讲?这事儿我能做。我在Facebook每天都要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扎克伯格比我小15岁,并且我们的大多数员工是他的同龄人。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除非他们问我:“你在大学时没有手机用是怎样的日子?”甚至更糟糕的问题是:“谢丽尔,你能过来一下吗?我们想知道岁数大的人对这个新功能有什么看法?”

    我1991年从哈佛大学本科毕业,1995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其实这并不是那么久远的事,但是世界在这短短的25年当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哈佛商学院时,我所在的班级曾尝试在线课程,最后没有搞成,因为电脑系统不断崩溃——当时根本无法实现90人同时在线交流。

    不过在系统崩溃之间的几个短暂瞬间里,我们窥见了未来——一个技术可以实现我们和同事、家人、朋友连接在一起的未来。现在的世界已经是我坐在你们这个位置时难以想象的世界了。而从现在起的未来25年,你们将塑造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世界。

    将来你们中很多人会成为中国的领袖,还将成为全球的领袖。从今天毕业起,你们就开启了成为领导者的征程。你会成为什么样的领导者?你会对他人产生多大的影响?你将会在世界上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在Facebook公司里,墙上贴着提醒我们要有远大目标的海报——挑战自我,每一天都要做得更多。这些海报中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有关领导力的经验——今天,我想分享其中我认为会对你们有意义的几点。

    第一、命运偏爱勇者。Facebook公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扎克伯格相信,通过科技实现个人之间的互联,可以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些年来他一直为此奋斗不止,扎克伯格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勇气。

    能像扎克伯格那样这么早就发现自己的热情所在,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我花了长得多的时间才发现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在我穿着学位服参加毕业典礼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到Facebook工作,因为那时互联网还不存在。我当时想我只会在政府或者非营利组织工作,因为我相信这些机构或组织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公司是以盈利为导向的。但是,当我在美国财政部工作的时候,看到了科技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于是我改变了想法。

    回过头看,这似乎是一个明智的举动。但是在2001年,这是个可被质疑的决定,因为那时科技泡沫刚刚破灭,大公司都在大规模裁员,小公司倒闭如潮。我给自己4个月的期限要找到一份工作,但是我足足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在我最初接受的某次面试当中,有一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我说:“我之所以面试你,完全是受朋友所托,但是我根本不会考虑聘用像你这样的人——在政府工作过的人无法胜任科技公司的工作。”最终,我还是说服了某个公司雇佣了我。14年过去了,我仍然热爱在科技公司工作。

    我希望,如果你在一条道路上前行,却发现自己的心另有所属,那么就请你去独辟蹊径,以到达理想的彼岸。如果一次没有成功,请继续锲而不舍地尝试,直到找到能点燃你激情的,对自己、对他人都有意义的工作。

    第二、反馈是一种本领。在Facebook,我知道决定我工作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与扎克伯格的关系。当我刚加入Facebook公司时,我就让他做出承诺,每星期都要给我工作反馈,这样任何困扰他的事情都可以尽快讨论。他不仅爽快地答应了,并且立即说他也希望我也对他做反馈。

    从自己老板那里获得反馈很重要,但是从自己的下属那里获得反馈也同样至关重要。这绝非易事,因为员工总是太过于渴望去取悦他们的上司,而不去批评或质疑他们的上司。一个好的领导者知道大部分雇员不愿意挑战权威,所以领导者就有义务主动要求反馈。我现在经常问我的同事“有哪些地方我还能做得更好?”我总是对那些敢于对我说实话的人心怀感激。

    第三、以身作则。当刚入职场时,我观察那些身处领导岗位的人时会想,“他们太幸运了,他们有那么大的掌控力。”所以你们可以想象的到,当我在商学院选修领导力课程时被告知,职位越高将会越依赖他人时,我有多么的惊讶。

    其实教授讲的是对的。我依赖我的销售团队,而不是反过来。如果他们达不到销售目标,是我的责任。我相信有一些领导力的原则是世界通用的——其中一条就是激发总是好过指示。伟大的领导者不仅仅只是需要完全的服从,他们想要的是激发出员工心底的热情。他们不仅仅是要得到团队的智慧,而是要赢得他们的心。如果他们相信公司的使命并且对你也信之如笃,那么他们就不仅仅只是把日常任务完成好,而且是以真正的热情来投入这些工作。

    哈佛商学院弗朗西斯·福雷教授曾经说过,“领导力表现在,因为你的存在能使他人变得更好,而且当你不在的时候你的影响力还能一直持续。”你们也应该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为他人做到这一切。

    (雪莉·桑德伯格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有删节)

    坛主小传

    杨念群,历史学者,人民大学教授。

    核心提示

    ● 一般人想象战争总是炮火纷飞,弹道纵横,虽然危险却很刺激,其实真实的战争却每天与雨水、泥泞、无休止的行军和寂寞的等待相伴。

    ● 对一件东西有兴趣,不一定能保证你成功,却能让你从每天的奔波中解放出来。

    学会以“无用之用”对待人生

    记得81年我上大学时,我在图书馆里偶然发现一本叫《外国文艺》的刊物,里面有一篇萨特的演讲《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其中有一句话是:“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对我是个非常大的刺激。那时我们刚刚走出文革的阴影,正步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思想还是被捆绑得不知如何挣脱教条的束缚。这句话的刺激在于,我们过去的生活都是被规定好了的,所有被看作“本质”的那些不容质疑的东西,很多都是谎言,我们却毫无知觉地加以接受。我们人生的改变就应该把自我的存在和自我的意识当作思考的起点,不是靠本质规定好的那些东西去规范我们的生活,而是要由我们自己的思考做出选择。

    所以自我选择是第一重要的,但你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你必须面对不同的人群,学会如何与他们相处。当你们经历了今天的狂欢,一旦脱下这身礼服,就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刚走出校门的学生经常对未来充满玫瑰色幻想,结果发现自己是操着卖白粉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记得读到过一个采访,说一般人想象战争总是炮火纷飞,弹道纵横,虽然危险却很刺激,其实真实的战争却每天与雨水、泥泞、无休止的行军和寂寞的等待相伴。最难熬的是,你同期毕业的同学成了CEO,你却还在老板的呵斥下每天累得生不如死。据说,有个测验,你如果爱养猫,说明你混得不错,能当猫奴,如果你爱养狗,说明在单位老受气,回家得养个摇头摆尾的宠物释放压抑。如果你变成了养狗族怎么办?一个选择是去听各种励志故事,从奥巴马、乔布斯直到马云。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各种屌丝逆袭成为英雄的故事,他们靓丽光鲜地站在那里,是因为他们已经是英雄,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未必适用,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励志故事就有了欺骗性,让大家以为人人可以成为英雄。普通人和英雄的区别在于,英雄奋斗享受荣耀赢得欢呼,普通人奋斗纯属默默耕耘,却无人知晓。

    这个时代的英雄故事永远是由财富和名望堆积起来的,却没有人意识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一般人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聚光灯下大摆各种pose的资格。那么我们这些普通人该怎么办呢?讲个故事,我在美国访学的时候,和一个中国博士生住在一起,他的专业是生物医学,可是在他的书架上总摆着钱钟书的《管锥编》,那是一本很难读懂的文学理论书,每天看一页。我说你一个理工男,看这东西有啥用呀?他说每天看一页,就有兴趣,就是享受,没别的什么理由。由此我悟到了,兴趣和有用不一定关联,兴趣和成功也不一定成正比,对一件东西有兴趣,不一定能保证你成功,不一定能使你成为马云或乔布斯,却能让你从每天职业化的奔波中解放出来。感受这种“无用之用”,学会用“无用之用”的态度对待残酷的人生,会使你的生命中洋溢着一种充实感。它不一定有镁光灯闪耀下的那般奢华绚烂,却可能长久流淌在你的心灵之中伴随一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道理。

    我是教历史的,最怕学生上了半天课,最后问一句:学历史有什么用?那时我甚至会勃然大怒,因为如果你老是用这种功利心而不是某种释然的心态去读史,那么你还不如直接去炒股票。用物质和实用的标准给成功披上华丽的外衣正是我们教育失败的最大症结之所在,也是我们的生活缺乏诗意的原因。

    在人大的英雄谱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何干之、胡华的名字,他们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奠基人,是成功的典范;同样也可以看到王小波的名字,他一生潦倒,小说书稿因过于先锋,不被文学界主流所接受,一次次被退回,死后才爆得大名,但并不妨碍他一直是年青人心目中的超级英雄,也验证着我刚才所说的“无用之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无可撼动的地位。

    (杨念群在人民大学博士生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有删节。)

    坛主小传

    德鲁·福斯特,哈佛大学校长。

    核心提示

    ● 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这也许是“利己主义”最真实的写照了。

    ● 过度的自我关注削弱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

    ● 大学的工作针对更大的世界,它提醒我们肩负的责任,真正的我们要比自拍照广博得多。

    “自拍”时代, 不能忘记责任

    当我们的开国先辈于1630年来到马塞诸塞州的这片海岸时,他们是作为持异见者而来的——他们摒弃了家乡英国的体制。但是一直令我惊奇的是,在当时的这片荒地里,在如何生存下去还是个未解的问题之时,这些开国先辈很快就意识到了建立哈佛大学这所高等学府的必要性。

    自此以后,一代代人来了又去,哈佛的校园也不断扩大,但没有变的是,每一代人都充满信心,想要建立更好的社会,每一代人也都相信,这所大学将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正如一位早期创始人托马斯·谢普德所说,我们希望毕业生走向世界之后,能够成长为对国家有益之人。

    而如今,将近四个世纪后,我们发现我们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如何鼓励我们的毕业生去做对他人有益之事?我们是否培养出了以造福他人为目的的毕业生?还是,我们所有人都已变得对个人成就、机遇和形象如此痴狂,以至于忘记了我们的互相依赖,忘记了我们对于彼此和对于这所旨在促进公共利益的大学的责任?

    这是一个自拍——还有自拍杆的时代。不要误解我:自拍真是件令人欲罢不能的事儿,而且在两年前的毕业典礼演讲上,我还特意鼓励毕业生们多给我们发送一些自拍照,让我们知道他们毕业后过得怎么样。但是仔细想想,如果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开始过上整天自拍的生活,这会是怎样一个社会呢?对于我来说,那也许是“利己主义”最真实的写照了。

    我们无休止地关注我们自己、我们的形象、我们得到的“赞”,就像我们不停地用一串串的成就来美化我们的简历,去申请大学、申请研究生院、申请工作——借用谢普德的话来说,就是进行不停的“自我放大”。正如一位社会评论家所观察到的那样,我们都在不停地为打造自己的品牌而努力。我们花很多时间盯着屏幕看,却忽视了身边的人。

    当然,适度的利己是我们的本性。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自我迷恋会有两个令人不安的后果。

    首先,它削弱了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感——一种服务他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正是哈佛大学的使命:让毕业生们不断成长,超越自我。这种成长并非仅仅是为了每个人自身的利益,更是为了他人和整个世界。

    过度的自我关注掩盖的不仅是我们对于他人的责任,还有我们对于他人的依赖。对于哈佛大学、对于高等教育、对于各种社会基础机构,这很是令人困扰。我们遗忘了高校和机构存在的目的和必要性,使我们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

    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大学?批评家们问道:我们就不能全靠自学吗?我们被告知,大学将土崩瓦解,颠覆性的创新将使得每个人可以自学成才。人们可以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中选课,并设立DIY学位。但是,在线学习与大学学习并不相悖,前者可以拓展——但不会取代——后者。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我们已经开始与全球数百万的学习者分享哈佛的精神财富。

    主张大学已经没有存在意义的断言来源于人们对于机构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的根本在于我们对于个人权利和感召力的陶醉以及对于名人的崇拜。

    机构体现了我们与其他个体之间持久的联系,它们将我们不同的天赋和能力拧成一股绳,去追求共同的目标。同时,它们也将我们与过去和未来维系起来。机构促使我们放弃眼前即刻的快感,思考更远大的图景,更长远的全局。它们提醒我们世界只是暂时属于我们,我们肩负着过去和未来的责任,真正的我们要比我们的自拍照广博得多。

    而大学的责任正在于此。我们的工作是一个持续的承诺,它并不针对单一的个体,甚至不针对一代人或一个时代,它是对一个更大的世界的承诺,是一个对于正在等待它服务的时代的承诺。

    (德鲁·福斯特在哈佛大学2015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