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赵之谦《积书岩图》轴

 阴山工作室 2015-07-08


清 <wbr>赵之谦《积书岩图》轴

赵之谦 积书岩图轴 纸本 设色 纵69.5厘米 横3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赵之谦(1829-1884)清末书画家、篆刻家,初字益甫,铁三,支自,又号悲庵,又字冷君、梅庵、子兄,又号坎寮,憨寮,晚号无闷、笑道人、婆婆世界,凡夫,思悲翁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咸丰举人。幼年时十分聪慧,稍长又钻研金石篆刻,二十一岁得中秀才,此后中举,历江西奉新知县。在作官前曾在杭州、上海等地卖字画谋生。他不仅继承明代陈道复、徐渭,清初八大山人及清中期"扬州八怪"以来的写意画传统,并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善书,初法颜真卿,后专意北碑,篆、隶师邓石如,加以融化,自成一家,以北碑写行书尤为特长。花草、木石亦以书法出之,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是近百年来著名画家之一。
赵之谦在《积书岩图》轴作品中,以特写的方式,表现了山岩的雄伟与奇特。整个画面所留空间极少,无近、中、远之层次。山岩几乎铺满全幅,但山势的起伏感却被很好地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真实感。陡直的峭壁,险峻而不见路径。石崖中的青松盘曲生长,苍翠欲滴。山腰上有一洞窟,洞内有横竖交错的石纹,远望,状如书卷堆积的藏书库,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右上部一小角空白的天空,在山岩浓厚的墨色映衬下,更加显得明朗、透亮。山岩下,碧波荡漾,虽空间不大,但水纹密布。活泼流利的线条表现出水的形态和奔腾的气势。画中,山岩的密集与天空的一抹留白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赵之谦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方式得益于对印章章法的熟练运用。《积书岩图》的构图突破了宋代以后或四平八稳、或狂放不羁的构图藩篱,而是“平中取奇,险中求稳”(阮荣春语)。
赵之谦用传统笔墨、以工写结合的方式绘出《积书岩图》。此作皴法独特,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赵氏的其他画作,勾、擦、点并用,层层积累,有如松鳞,被称为“松鳞皴”。赵之谦擅画松树。此图便是用画松鳞的方法来皴写山石,枯润相生,以线条写其轮廓,突出岩石的层叠感。“松鳞皴”的表现力很强,和其他皴法一样,也能很好地表现出山石的体积感。若研究山水画的“松鳞皴”,赵之谦的这幅《积书岩图》便是很好的研究对象。赵之谦曾说:“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认为,古人既已用篆隶法画松树,那么自己就不应再用此法画松树。于是,他选择了以草书笔意入画。他的《积书岩图》就是以草书笔法表现松石的,并融入了篆刻的朴拙感和力度感。此画用笔恣肆、雄劲,墨色厚重、浓郁,体现了他狂放不羁的性格。
赵之谦的画以花鸟见长,山水作品传世甚少。而《积书岩图》法度严谨,气势恢弘,无论构图,还是用笔、设色,都极为老到,可见他对山水画亦有很深的造诣。左上角的题跋方厚、雄健,与画面的笔趣相辉映。




清 <wbr>赵之谦《积书岩图》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