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业 | 教育培训业在我国经历的4个阶段

 jiutian011 2015-07-08

  中国培训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八九十年代初的启蒙和起步期、90年代的成长期、90年代末至今的高速发展期以及接下来的升级转型期。

  


  (图2:中国培训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中国培训业的发展形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每个阶段有着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阶段特点。


  第一个阶段出现在八九十年代初,这也是中国职业化教育的启蒙和起步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市场经济逐渐活跃起来。作为一种自由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机会。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是开放的市场经济,同时也让人们的个性得到了释放。人们追求不一样的人生,不再愿意被同质化以及按部就班地生活、工作。此时,自主择业逐渐代替分配就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随之而来的就是“一证傍身好就业”的思想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会计证、计算机证、工程师证、律师证……各类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证书的获取成了一种潮流。


  另一方面,伴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实施“本土化”战略,首批入职的国人大多精通外语但缺乏跨国公司必需的多元知识结构、国际对接技能和企业管理的经验,由此,跨国公司自然而然启动培训体系,开始打造其在华的“子弟兵”。


  职业化教育带来了中国培训业的启蒙和起步。这个阶段的培训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体制内机构办培训,受训者注重证书;第二,跨国公司以内训为主,培训国际化员工,主要包括语言、态度、技能、工具培训等;第三,出国热和外资企业热,使得英语培训大行其道,新东方和疯狂英语都是这个阶段诞生的。


  这个阶段的培训以跨国公司的培训带来的冲击最大,给国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互动式的成人培训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由于跨国公司的运作注重系统的力量而不是依赖个人的力量,员工更多时候扮演的是“螺丝钉”的角色,因此外企培养雇员学员学会标准化操作和使用管理工具的同时往往培养出的是工具型人才。


  第二个阶段是九十年代中后期,这是大学院校培训班的阶段,中国培训业进入成长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让企业愈发感觉到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性。彼时,媒体一度报道中国职业经理人缺口达到35万人,于是,各大高校纷纷开办MBA\EMBA教育,“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与此同时,部分先知先觉的企业家,以及那些赚到“第一桶金”,但由于过去“洗脚上田,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发现有钱没地位(不被社会主流认可)的老板开始走进大学商学院这一“神秘的殿堂”。


  当企业老板走进了校园后,这种神秘感消失了,老板们发现大学给了他们两样东西,就是“牌子”(名校背景)和“砂纸”(学历学位证)——这两项是职业经理人通往更好企业和职位的“敲门砖”,但对于企业老板的意义微乎甚微。学院派的培训较为注重理论和思维方法培养,难免出现从理论到理论的情况,结合实际不足。这个阶段以“学院派”主导的培训无法完全满足在商海中弱肉强食、挣扎求生的企业老板们的需求,催生了中国培训业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出现在九十年代末和2000年初至今,这是中国培训业的高速发展期,我将其称之为“社会化培训”阶段。2000年前后,新千年的中国迎来了高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处于繁荣上升期。此时,由于门槛较低,投资较少,现金流健康,风险较低,容易存活,一大批民间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根据创办人的背景,这批培训机构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跨国公司和知名大企业高管,由于职业发展瓶颈或年龄等种种原因走向创业,开办培训公司和顾问公司;第二类是外资培训机构发现了中国市场这块“处女地”的价值,开始大举进入中国,或独立运作,或与本土企业合作;第三类就是现在中国最广泛的本土民营培训公司群体,除极少数业已成名的企业家外,大多数民营培训公司掌门人是草根出身,且大多受成功学的启示,自信和潜能被充分调动,也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先富起来的老板开始走进培训课堂,他们逐步适应了这样的培训氛围,并从中获得知识、技巧、人脉和情感宣泄。


  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却成为了中国培训机构尤其是民营培训机构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危机前,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享受了改革开放后“野蛮生长”的红利,“用惊人的混乱创造了惊人的效益”、“数钱数到手抽筋”根本无暇顾及去学习,只顾埋头拉车,不屑抬头看路。危机来了,企业进入微利时代,销售额与利润纷纷下跌,被迫关、停、并、转。许多企业赚到了第一桶金,但不知道今后路在何方。老板们开始蜂拥至各种各样的培训课堂,“希望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还在”。中国培训业的井喷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在这个阶段,“江湖派”全面超越了“学院派”和“洋务派”,无论从销售额和培训规模都远远胜出。因为,“学院派”有接地气不足之嫌;“洋务派”的培训公司针对的是职业经理人而非老板;“江湖派”适合老板,标榜实战,招式快狠准,加上草根对草根,气味相投,容易吸引中小微民营企业参与。但江湖派的培训欠缺理论高度和系统性,也缺乏前瞻性。容易犯“以偏概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毛病;有个别培训机构还存在“忽悠”得到成分。这个阶段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巫婆神汉满天飞,江湖郎中一大堆”,龙蛇混杂。


  不久前各地政府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做了调研,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如融资难、高负税、原材料价格和人才价格上升等等问题,我认为都是表象,其现本质问题是企业战略方向问题和系统问题,中小企业好比一个“船老大”从小溪小河突然奔流大海,眼前茫茫一片,不见芦苇、树木等参照物。风高浪急,心里发憷,这时候企业家最需要的是应对新环境的导航仪(GPS)。“船老大”要学习现代化的航海知识和熟练掌握新轮船的技术,升级为“船长”才能应对新变化、新挑战。


  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然只关注技巧或企业家精神层面的培训有一定效果,但“治标不治本”。而好的培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定会提前对企业做充分的调研,因时因地因人“量体裁衣、度身定造”培训方案,而且注重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方能帮助企业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此外,培训的本质应该是“内容为王”,如果过分强调“销售为王”,恐怕会偏离行业本质,而且过度销售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以上诸多原因,造成了现今的培训业尤其是“江湖派”的培训有泡沫化倾向,其经营模式难以持续。可见,培训业来到了重新洗牌和升级转型的前夜。


  中国培训业经过商业化、企业化和品牌化之后,将进入真正意义的产业化时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时至今日,中国培训业既存在良莠不齐,同时又藏龙卧虎,一直在不断的自我规范和自我完善,培训行业正重新崛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