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变整个海权结构的砝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潜艇破交战

 卓尔不凡36 2015-07-0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潜艇的主要认为不过是逼近敌方大舰队伺机攻击,或者埋伏在敌方港口附近进行侦察或者袭击敌舰。设想使用潜艇对商船进行袭击的,虽然也有一些下级军官提出,但这在几乎所有海军中几乎都不是主流思想。但是,正处于赋闲状态的英国近代海军之父,前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勋爵在1913年末给帝国国防委员会提一份备忘录,认为德国人完全可能在不进行警告的情况下,毫不迟疑地将一艘又一艘商船加以击沉。率先对可能出现的潜艇破交战的未来,敲响了不吉利的警钟。

但是,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等海军部成员在研究了费舍尔勋爵的备忘录后,都认为费舍尔勋爵是杞人忧天,因为根据国际法规,如果要攻击商船,必须要对商船进行检查,以发现船上是否具有违禁品,若有的话,也必须将商船船员俘获并将其安全带回本国港口,才能击毁该商船。由于这对于潜艇而言,这将要牺牲掉潜艇最为重要的隐蔽性,而且潜艇又没有过多空间考虑接纳战俘,袭击商船这种规程对于潜艇而言是非常难以实施的。他们不相信一个文明的民族胆敢实行这种违背人们以往信念的手段,并认为如果德国人胆敢如此,只能表明自己为海盗国家,不仅会引起道德上的愤怒,而且会迫使强大的中立国家对其宣战,只能会使全世界联合起来反对他们。第一海务大臣路易斯亲王还在给丘吉尔的信上这样说道:“费舍尔勋爵的出色文章‘由于提到这一点而黯然失色’”,因此他的这种主张“不可能,也不可想象”。

在战争刚刚爆发后不过两个多月,潜艇这种当时还充满了种种不确定因素的战力很快就向人展示出了那可怕的能量,当然最早还仅仅是让军舰感到畏惧。191495日,赫兴中尉指挥的U-21号潜艇首先击沉了英国侦察巡洋舰“探路者”号,920日,更为老式的U-9号潜艇则在海军上尉奥托·魏迪赓的指挥下在仅仅一个半小时内,一举击沉了三艘执行封锁任务的英国装甲巡洋舰。

当然,这些战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反潜技术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当时舰队决战的思路下,潜艇在海战中将得到的地位还未被人完全认识。逐渐的,这种小小的潜艇身上所蕴含的巨大价值,更是随着战争长期化以及总体战化的进行,露出了其更为令人恐惧的面貌,那就是潜艇所进行的破交战。

事实上,潜艇最早击沉商船的战例发生在19141020日,德国U-17号潜艇在挪威海域拦截了一艘866吨的英国货轮“格利特拉”号,并按照战争法的相关规定,让其乘员离船乘上救生艇以后,打开船底阀将其凿沉。然而,仅仅6天之后,费舍尔勋爵预想的噩梦终于成了现实,U-24的艇长施奈德上尉在未加警告的情况下,向一艘运载有2500名比利时难民的法国轮船“海军上将冈托姆”号进行雷击,虽未将其击沉,但却造成了船上30多人的死难。对于看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动辄造成千百万平民伤亡的读者比较难以理解当时人们的感受,当时欧洲的人们还没有“全民战争”的概念,更没有“总体战”的感受,他们自以为已经身处文明时代温床,所以这场在日后看来不过是极小规模的暴行,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潜艇战的峥嵘面貌,更是开始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改变整个海权结构的砝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潜艇破交战 - 章騫 - 章骞的博客

 

偷袭商船的开始

当进入了1915年以后,交战双方都认识到了,这场战争不可能会与人们最初设想的那样会早早地结束,整个战事也随着腻味人的堑壕战一样,变得漫无边际。德国由于海上被牢牢封锁,海军方面自知根据当时公海舰队的实力,是无法有效地打破这一封锁线的。海军上将冯·波尔在担任公海舰队总司令官后,便下决心前面发动潜艇的海上破交战。他在191524日,于《帝国公告》上发出警告,声称将英国周边海域设为战区,而且不保证中立国船只的安全。

这事实上便是宣称将不经警告地对商船进行攻击,也就是实施以后更多被称为“无限制潜艇战”的战法。德国潜艇在1914年仅击沉了3艘总计为3000总登记吨的商船,但仅1915年的前三个月,商船击沉量骤然上升到了45艘计13万总登记吨,潜艇终于开始变成了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兵器。

尽管英国海军以水雷区对多佛尔海峡进行严密保护,并派出大量护航舰艇实施反潜作战,然而随着德国潜艇数量的增加,对于商船的防护所形成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到了523日,随着意大利对奥匈帝国宣战,德国海军还通过铁道将分解后的UB型沿岸潜艇派往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波拉、卡塔罗等奥匈帝国军港以及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从9月起,协同奥匈帝国的潜艇部队,对协约国的地中海海上交通线进行了猛烈地攻击。

1915年,协约国以及中立国的商船损失,根据德国的统计,包括潜艇布设的水雷在内,一共被击沉636艘共计1192000总登记吨,而开战是英国的商船总量也不过是18356000总登记吨。德国潜艇在1914年和1915年中分别损失了5艘与19艘,然而也分别新增了11艘与52艘,潜艇对英国形成的威胁还将继续下去。

 

种下祸根

从总体上看,德国潜艇对英国战时经济的影响与英国海军对德国的海上封锁相比,还是远远不能相及的,但是,德国潜艇却使得英国海军受到了比其公海舰队远为沉重的压力。

但是,在这股压力形成的同时,另一种副作用也被强烈地释放出来。191557日和816日,两艘英国籍的邮轮,冠达公司的“卢西塔尼亚”号和白星公司的“阿拉比克”号都在爱尔兰老金塞尔海角海域分别被德国潜艇U-20号和U-24号在没有警告的前提下击沉,各自造成了1195名与44名人员的死难,其中包括131名美国人。这两起事件激起了巨大的政治反响。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博士在给柏林的一份严厉照会中,抨击这次击沉是违反国际法和对人类的犯罪。美国为了保卫中立国的国民为非军事目的到他们乐于去的任何地方旅行的权利,“不会省略任何言论或行动”。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中立国,在不使用武力的情况下如此愤怒地向一个交战国挑战的。

德国人终于动摇了,威廉二世在920日批准了停止袭击客船的命令,只准潜艇按照捕获规则行动。这意味着在英国领海水域所进行的潜艇战结束,在此海域德国海军仅仅派遣小型潜艇继续在海峡区布雷,德国潜艇袭击的重点转移到了中立国船只,尤其是美国船只较少的地中海。至此,潜艇战的第一阶段就此结束了。

关于这一阶段的潜艇作战,从作战角度看,德国海军的结果既不成又不败,但是在政治方面却可谓是一次决定性的大败。原本就英国对德国实施的海上封锁抱批判和不满的美国开始将抨击的对象更多地对准德国的潜艇作战,从而埋下了最后美国参战的伏线。

这样,从海上打开封锁的使命,再度落在了德国公海舰队的肩上,公海舰队司令官也由以好斗而著称的舍尔海军中将担任。舍尔海军中将企图在飞艇和潜艇的支援下,出动公海舰队打破英国海军的封锁,但是,这个尝试到头来也在日德兰的大海战后遭到了挫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公海舰队之父提尔皮茨海军元帅也没有能够在其任内看到日德兰海战的展开,他虽然曾经对潜艇极为鄙薄,然而在战时发现了潜艇的巨大潜能后则转为了极端的无限制潜艇派,他甚至于以辞职来威胁威廉二世以再度展开无限制潜艇作战,过于自信的他竟然没有想到这位始终信任他的皇帝竟然接受了他的辞呈而郁郁离职。

但是,由于德国潜艇不得进行无限制潜艇作战,而只能严格按照国际法根据捕获规则浮出水面来进行商船攻击,这却遭到了英国被称为Q船的伪装猎潜舰,也就是在商船上暗设火炮而对上浮潜艇进行的大肆攻击。这也在反面,对德国重新进行无限制潜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16年,德国由于中止了大量主力舰的建造而将海军的建造重点放在了潜艇上,新建了106艘潜艇,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击沉的商船数量为1309艘计2186000总登记吨。其中尤其以地中海以及位于比利时的弗兰德斯潜艇部队的战果比较卓著。这一年损失的潜艇则为22艘。

 

颠顶与落潮

由于西线德军的凡尔登战役遭到了失败,随着索姆河战役中盟军的反击,德国陆军开始有所后退,而同时,随着英国海上封锁的功效更为显著,德国的战时经济逐渐开始展现破绽,到了1917年开始后,德国开始意识到,从陆上已经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于是在德国最高统帅部拥有实权的兴登堡与鲁登道夫开始向政府强烈地施压,希望重新展开无限制潜艇作战,而根据当时德国潜艇的战绩,德国海军参谋总长冯·霍尔岑多夫海军上将在19161222日指出,如果能够在翌年2月取消对潜艇的限制,就可以在同年6月便可迫使英国人投降。他认为,即便美国能给英国援助,不但数量太少,时间而且也已来不及。他最后表示坚信,当时德国潜艇经过不断改良之后的性能足以克服协约国在反潜战上的任何改进。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专家学者,比如身为经济学家、银行家的海军预备上尉福斯博士与海德堡大学教授莱维等也来炮制数据进行印证,他们说如果潜艇能连续五个月,每月击沉60万吨位的商船的话,就会使得中立国的船队不再前往英国,而仅仅依靠英国自身的商船队运粮是无法应付英国的饥荒的。在这个压力下,帝国政府终于屈服,在191721日宣告重新实施无限制潜艇作战。于是,美国终于和德国断交,并于46日正式参战。

德国在1917年中一共新建了87艘各类潜艇,其战果是2月击沉52万吨,3月则达到56.5万吨,到了4月分,则一举达到了86万吨这个空前绝后的高峰。这个数据已经开始超过了德国官方以及学者宣称的每月60万吨的目标值,然而,这以后,却开始骤然下降,到了9月回落到了35.4万吨,11月更是回落到了无限制潜艇战启动以前的30.3万吨。

造成德国潜艇战果戏剧性下降的,并非什么秘密武器,而是针对海上运输船队的护航体系。由于当时一方面英国海军方面担心将轻型舰艇投入护航船队会影响大舰队的战斗力,而船主方面也对结成船队的作法带有偏见,尤其是本身航速较快的船主,更是担心结队而行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害。但是由于一方面美国的参战使得轻型舰艇的数量有了充裕,同时,事实证明独航船的损失率高达5.5%,而结队船只的损失率仅为0.3%,因此,到了11月超过九成的商船,都编成护航船队而行,这样,德国潜艇的战果才有了如此戏剧性的下降。

协约国的攻势布雷活动使得德国潜艇的损失也开始增加,在1917年德国损失的63艘潜艇中,有11都就是触雷而沉的,这个数量是高于其他作战原因的损失量的。

虽然1917年潜艇的战果比其前一年来,达到了2.8倍,也就是614.9万吨,但是由于美国的参战,英国的海上运输力量以及经济实力得到了及时地补充,英国的战时经济,从崩溃的边缘得到了拯救,而德国试图采用军事冒险来弥补政治损失的赌博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终结

到了1918年,德国新建了88艘潜艇,但是已经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在战争结束以前,潜艇取得的战果为1305艘共计275.4万吨,这也仅比1916年的数字略有提高,然而潜艇的损失量却达到69艘,这已经无法撼动英国的战时经济了。

这一年的三月,随着俄国的乞降,德国陆军在西线发起了巨大的攻势,但是这场攻势最终也在巴黎城外被阻遏,到了7月,随着大量美军的到来,德国在反击面前被迫大举退却。

到了这个阶段,继任德国海军参谋总长的舍尔海军上将企图纠集公海舰队以及德国潜艇部队的残余力量发起最后的强攻。但是此时德国经济早已在英国的海上封锁之下彻底崩溃,军民早已食不果腹,士气几乎已经落到了谷底。厌战已久的德国水兵认为这种毫无意义的行动充其量是一种为了挽回颜面的自杀行为,于是在基尔港爆发了革命。那位曾经发出“我国的未来在海上”之豪言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最终被水兵赶下了皇位,德意志帝国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落下了帷幕。休战条约签订前两天的119日,企图突破直布罗陀海峡而被击沉的U-34号潜艇成了德国潜艇部队最后的损失。

在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据不完全统计,德国潜艇部队一共击沉了5,282艘商船,取得了约12,284,000吨的战果,同时也造成了超过15,000名平民的死难。德国方面付出的代价则是178艘潜艇,511名军官和4576名水兵葬身海底。每损失一艘潜艇,便会造成大约3069000吨的战果,其艘数和吨位数分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8倍与4倍。仅仅这些潜艇便几乎将英国逼到了崩溃的边缘而赢得这场战争。

 

改变海权结构的砝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潜艇部队还是一支充满了未知数的力量,而在大战之中,潜艇所蕴含的巨大潜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迸发,使得这支初出茅庐的力量让所有世人刮目相看。更为重要的,则是潜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海权的结构。在以往,衡量一个国家海上力量的强弱,那么只要计算其主力舰的数量便可以比较简单地得出结论。但是,潜艇却彻底打破了这个格局。

在十九世纪后期,法国有一个被称为“少壮派”的海军流派盛行一时,那就是鼓吹使用鱼雷这种新兴技术打破英国主力舰队封锁,并且以巡洋舰来打击英国海上交通线的设想。这其实是一整套指导弱者对强者实施非对称作战的海权理论。然而,由于当时法国少壮派的这套理论过于超前,其主力雷击舰艇事实上无法对主力舰形成多大的优势,因此这种理论早早地遭到了挫败,然而潜艇事实上成功地扮演了抵消主力舰海上优势以及海上破交的双重角色,因此,潜艇实际上延续了少壮学派宣称的那种非对称对抗的海权思想,将海上作战从二维空间扩展到了三维空间,使得海上对抗的形式变得更为复杂多样,同时原来海上战略家精打细算的主力舰的力量对比计算逐渐开始被商船损失吨位的计算所代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种悲剧,海战从一种海上骑士的浪漫化作了总体战的凄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