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温一故】道德经④:和光同尘

 cntagu 2015-07-09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而不见的,然而却用之不尽。它是那样渊深,好像是万物的宗主。不露锋芒,没有纷乱,神光内敛,纯朴如尘,精湛啊,却似存而非存。我不知道它如何产生,然显现在天地之先。


【评析】


①“道”的本质是什么?


此章论述了道的本质:虚空无形,而实存在,先天地生,用之无尽。老子认为,虚空无形的道,发挥出的作用却是无法限量的,是无穷无尽而且永远也不会枯竭。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


道存在于天帝显象之前,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老子提出的是一种无神论的思想,他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唯物主义思想的先驱。


②老子为人处世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老子在本章描述了“道”的具体形象,道是不可名状的,是渊深、精湛的;它不露锋芒,神光内敛,纯朴如尘。老子通过对于道的描述,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基本观点:不露锋芒,纯朴无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藏锋”。


藏锋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也是道的精髓的一种体现。谁掌握了其精髓,就获得了安身立命的法宝。藏锋的关键不是藏身,而是做到藏心。曾国藩就是这样,尽管自己站在第一线,但始终能把一颗饱经风霜的心置放在安全袋里,做到“藏心即藏身,”而藏心的秘诀在于“避免碰撞,绕道迂回”。


【故事】


同治三年天京破攻,红旗报捷,曾国藩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尤其是裁撤湘军,留存淮军,意义极为明显。不裁湘军,恐权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淮军,手中不操锋刃,则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鸿章按淮军不动,从自己处开刀。


曾国藩到达天京以后,七月初四日“定议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朝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拨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从当时的材料来看,曾国藩裁撤湘军的表面原因是湘军已成“强弩之末,锐气全消”,而时人却认为这完全是借口,实为避锋芒。因为曾国藩深知,在专制制度下,“兵制尤关天下大计”,淮军兴衰关乎个人宦海浮沉。


曾国藩的“龙蛇伸屈之道”,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实现价值的生存之道。正是因为他知道藏锋,才能在当时乱政时局中得以保全,也是因为他知道藏锋使他避免了杀身之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