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曾国藩为何不称帝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9-02-11

本文参加了【走进历史,妙谈名人】有奖征文活动

 

 曾国藩,晚清最著名的中兴之臣,他创立的湘军集团一举剿灭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暂时挽救了风雨飘摇中国的清王朝。当湘军攻克天京时,曾国藩为什么没有顺势一击,覆灭腐朽的满清王朝呢?

 

 从思想根源看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的典型知识分子,满脑子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具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封侯相、光宗耀祖就是他的最高追求,因而其造反的思想动力不足。同时,曾国藩文士出身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曾饱读史书的他深知,如果起兵造反将会给黎民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也会给虎视眈眈的英法列强提供更大机会

 

 从兵力对比看,湘军虽名义上有30万,但他的嫡系部队仅仅12,而且湘军连年在长江下游的富庶地区征战,昔日淳朴憨厚的三湘农夫,早已成了当兵混饭吃的老油条,早已不复当年之悍勇。大清朝虽已穷途末路,却百足之虫,死不僵,在广阔疆域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依然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京城附近有十余万八旗兵,在各地驻扎着近60万绿营,连番惨败后已经开始重新整训精练,镇村有大量防备捻军的团练,这都不是局限于东南数省的曾国藩可比。

 

 从准备情况看,清王朝已经起了戒心,安排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正率领大军在湘军背后的河南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南下。僧格林沁的军队以蒙古骑兵为主,曾经剿灭了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并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与英法联军较量,战斗力非常强悍。而此时的湘军连年在长江下游的富庶地区征战,昔日淳朴憨厚的三湘农夫,早已成了以当兵为职业的老油条,战斗力明显减弱,早已不复当年之神勇。

 

 从集团内部看,湘军、楚军、淮军虽然同出一系,互为声援,但基本是各自为战,各级将领和基层官兵之间并没有十分亲密关系。在湘、楚、淮三巨头中,曾国藩和左宗棠已经渐生嫌隙,李鸿章虽然表面对曾国藩十分恭敬,但从后来追剿捻军的战况看,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淮军各部对曾国藩敷衍应付以致追剿失败,不能不说受李鸿章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