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回顾(172)宋郭熙窠石平远图

 无尤轩主 2015-07-09
  《窠石平远图》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绢本,淡设色,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左有小字落款:“窠石平远,元丰戊午(1078)年郭熙画。”可知是其晚年的作品。图绘深秋之旷野,一条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几块圆形巨石立于水中,而坡上则树木密集,多枯树虬枝,形似“蟹爪”。郭熙将这种带有北宋山水画标志意义的圆曲坚挺的线条美发挥到了极致。相比《早春图》之“蟹爪枝”姿态单一而疏落,此图较多变化,或树身虬曲,细枝向下,藤蔓缠身;或树身挺直,细枝向上,密集而错落,爽利坚挺,显现其晚年笔墨愈益老辣放纵。而树叶或阔笔渍点,或细笔双勾,又填以赭红,映衬秋色,这在郭熙传世作品中也不多见。窠石依然以粗笔勾廓,以破笔似“卷云”扫出大致结构,淡墨渲染,形似“鬼脸”。远山也只是略加勾皴,比之《早春图》似更简洁,更注重淡墨的层层渲染,益增清幽旷远之感。

  此图自题《窠石平远》,而中国山水画的“三远”取景法,正是郭熙始创。从图中看,一派平旷的原野,着重画近景的坡、石、水流、丛树,只在右边画一座不高的远山,画面的上半部几乎不着笔墨,正适以烘托秋景的空旷萧瑟。何谓“平远”?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阐述:“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平远之色,有明有晦……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平远者冲淡。”也就是说,“平远法”重在描画近山、近景,淡化中景,而以远山相烘托。与“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巅”的适于营造山势的巍峨、险峻,但也容易让人感觉压抑、沉重相比较,“平远法”旨在营造情景的平淡、空旷、幽远、清寂,这似乎正合了士人追逐的诗意。难怪苏东坡在《题郭熙秋山平远图》诗中感慨道:“木落骚人已怨秋,不堪平远发诗愁。”

  现今能见到的郭熙作品并不多,真正可信的不过六、七幅。《窠石平远图》是其中署有年款的一幅,创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年),是郭熙晚年的杰作,也是欣赏他的画作和理解他的美术理论的绝佳作品。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宋神宗特别赏识他,20年间,恩宠有加,将宫中所藏汉唐以来的名画都拿出来让郭熙鉴赏,并一一品第。这大开了郭熙的眼界,使他有可能在取法李成的同时,自抒胸臆,而将李成画风推向巅峰,独步一时。当时宫中重要的屏幛,“非郭熙画不足以称”。后人将他与李成并称“李郭”。他早年自学,画风工致俊巧,后师法李成,笔墨渐精,晚年则愈益雄壮豪放。


  郭熙《窠石平远图》欣赏:


  =================================

  郭熙《窠石平远图》局部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