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友说|互联网思维大跌,设计思维大涨

 汕头能率 2015-07-09
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元年,智能手机这个实体承载了全新的人类行为、思想、交互和消费模式,互联网开始全面、深刻、即时的攻占人民心智。


文/李四维(微信:Sadhoo_Lee),成功设计平台新媒体架构师


“互联网思维”是新壶装旧酒




如今,分别打开百度和好搜(360旗下)检索“互联网思维”,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百度百科,李彦宏先生被解释为“互联网思维”的首创者;而在好搜百科,周鸿祎先生捷足先登,成为“互联网思维”最早定义者。二者自立为王。


当然,在国内,小米的雷军、中欧的李善友等也在争抢着诠释互联网思维。教主之位人人窥之,因为美国没有“互联网思维”大爆炸,这似乎是中国人民继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后的又一个骄傲。


谁在引领这股全新思潮?融入商业实践、量子力学、人类学等云云种种百家争鸣、大鸣大放后,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甚至根本无所新奇。


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不论是平台思维、单品极致、社群运营还是产品为王,自古有之,不过是在互联网时代强度增加、立体效果更为明显罢了。


所谓互联网思维更像是一种建立在宏观层面基于个人包装的新型营销方式。如果说“迭代”是互联网思维的关键基因,那么互联网思维理所应当和后现代主义一般,无所定义和诠释,因为每一次定义都是画地自限。


“互联网+”才是新时代的切入点


庆幸于中国政府提出“互联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化解关于互联网思维的虚无。所谓互联网+,在微观层面即是:


  • 互联网+营销

  • 互联网+传播

  • 互联网+销售

  • 互联网+业务

  • 互联网+技术

  • 互联网+企业管理


拨云见日、去伪求真,互联网原来只是介质,真的只是介质。


那么这股介质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引起强烈的化学反应呢?学习马列主义的我们都知道,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著名论调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样的逻辑推导,如今的移动互联网让我们发现:


交互时空(时间、空间)决定扩张力。


移动互联网缩短交互时间间隔、扩展至无边交互,加速了人的流通,关于语言、文字、思想、买卖、行动的流通。例如'陌陌'的出现,最直观的带动了交通出行、杜蕾斯等行为和消费呈指数上升。所以,实践“互联网+”的企业发展周期缩短、融资水平加强、市场占有递增。


但是,今年上半年,小米售出3470万台手机,同比增长33%,增速放缓。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互联网思维所倡导的单品思维、流量思维等,都只不过是局限阶段下的局部手段。如果一味的追求单品和流量,那么也将进入死胡同。


互联网思维其实就是信息时代下对社会转型的整体描述。描述过后,就需要解决问题、嫁接融合。


设计思维是实现“互联网+”的方法论



设计思维是全脑思考、重视感性亦强调实践的思考方式及行动准则,与“移动互联网是女性的”异常接洽,又在反复的发散与聚合中凝炼核心。


企业如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事物,都需要用设计思维等契合实际的创新方法论达到与时俱进。


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原研哉在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中曾说“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就像一个杯子是用来盛水的,追逐它的本源目的,才不会被现行的构造和趋势所禁锢,才不仅仅局限在互联网背景下。


我认为设计的基调是:


  • 感知

  • 灵性


设计思维是:


  • 以目标为导向

  • 有调性的洞见

  • 整合资源解决问题


设计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区别:


  • 全面性,没有诸如“互联网”等背景限制。

  • 系统性,针对目标排列组合出方法论。

  • 实操性,便利贴、模型、纸板等立体运用。


在这样一个颠覆性的信息时代,不论是产品、服务流程、供应链、商务模式还是创新走向,都需要设计思维以调研、定义、设计、呈现等循环操作,立足需求性、可行性、延续性,清晰把握人与产品、人与人的关系,最终达成完善近美的目标。


警示:别被极致推向深渊




再回到互联网思维,倘若互联网思维真有教父,那么悲剧就将发生。关于单品、极致、流量等原教旨主义,最终都有可能把“互联网思维”推向灭亡,因为物极必反。设计思维弥补了被定义的互联网思维的不足,设计思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目标得出一套系统、全面的解决方案。


针对企业发展和定位,什么时候该简约?什么时候该缤纷?什么时候该聚焦?什么时候该扩张?什么时候又该体验为王?设计思维会驱使我们理性分析、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互联网思维已让“扁平化”大行其道,如果缺少按劳分配的差异化,扁平化容易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堕入消极备战的“大锅饭”阶段。如何整合、均衡好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差异化,更加有效的促进组织活力和个人发展,设计思维就可以提带来全局思考的解决方案。


谋略始终靠设计


当下,沪深股市大博弈正在上演,多方同样是为了彼此的目标,根据时局不断调整手段、解决问题,生成一整套方案,同样是设计思维作用的过程。




当人们的空间被各种物质挤压的时候,也就失去了本质。我们要去掉一切虚假的、表面的、无用的东西,而剩下真实的、本质的、必不可少的东西,因而得到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舒适、更多的效率、更多的美…


从全局着眼,宠辱不惊、谋定而动,诉求将在设计思维中切实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