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循天园 2015-07-10
     1988年的夏天,南京城热死了411人,中暑人数达到了4500人;2003年春末夏初,一种名为“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在我国乃至全球蔓延,29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平均死亡率高达9.3%;2012年10月,秋冬季在广东高发的登革热病毒依然流行,佛山病例数已经破百……这些看似单纯的医疗卫生事件背后都和气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个世纪,人类已经意识到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199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纪念“世界气象日”时,选择“天气、气候与健康”作为活动的主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边的天气气候与健康问题,关于气象与医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多重视。

气象与健康到底有什么关系?哪些天气因子与人体疾病有关?了解这种关系有什么现实意义?本期天气视点特邀北京气象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陆晨,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朱定真,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一一解答。

本期嘉宾:

“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陆晨,北京气象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朱定真,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

王式功,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精彩语录:

“了解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老百姓就能趋利避害、未病先防,以达养生健身之目的。”

“医学气象成果是可以救人一命的,未来的医学气象指数预报需要做准做精做深,并且重视后续的评估和完善机制。”

“气候变化并非世界末日,研究气象与疾病的关系也不是为了让大家杞人忧天,是为了掌握规律顺应自然,将气象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

“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歪风邪气”让疾病肆虐?

气象与人体健康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早在一二千年前,我国医学典籍《伤寒论》、《黄帝内经》、《难经》中就有这方面的论述。古代医学把自然界中正常的气候变化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如果六气变化急剧,则可能成为致病的邪气。那么风云变化是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吗?

“气象条件是各种疾病的诱发要素,并非直接致病因子。”多年研究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北京气象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陆晨表示,除了由温度过高引发的中暑、温度过低引发的冻伤之外,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都是间接的,天气变化、气候反常会使人体不能与之适应而产生以气象为诱因的各种疾病。

由于季节交替转换,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等都将发生改变,有时这些改变来得很快,这对人们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甚至死亡都有一定的影响。

人体与环境必须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环境中的因素超出了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那么环境因素就会成为一个致病因子。陆晨认为,人类疾病中虽然大部分并不是气象要素所引起,但一些气象因素的变化,可使某些疾病加重或复发。如心脑血管疾病极易在冷锋过境、寒潮、高温热浪等强天气状况下发生,大风天气时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的发病率变高等等。习惯上,我们往往称这些与天气气候变化有关的疾病为“气象病”。

“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医学气象学初步揭示气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关于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研究便已经开始。当时,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 Rudder教授首先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系统地进行了气候对疾病及疗养方面的研究;美、前苏联、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气象学发展较快,1956年8月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成为了生物气象的一个重要分支。

我国最早对医疗气象领域的探索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为分散的个人研究,当时还在上海做厂医的医疗气象专家夏廉博编写了《人类生物气象学》,引起较大轰动。90年代末,随着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医疗气象不再局限于分散的个体研究,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研究。

“虽然人们对于气象与健康的认识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却十分缓慢,到现在依然处在摸索与逐渐完善的阶段。”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学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说道。

对于沿用至今的“医疗气象学”名称,王式功与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级工程师朱定真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医疗更侧重于治疗技术层面和临床角度,在内涵和广度上并不能全面揭示天气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同时气象条件并非都能“治疗”疾病,更多的是反映在气候养生或诱发疾病方面,确切来讲这门分支学科称为“医学气象学”更为恰当。

那么,医学气象学所研究的气象是如何影响健康的?朱定真指出,气候变化对于生活在大气圈层的生物影响是必然的。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可以影响到人体的舒适程度和情绪状态,甚至影响到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比如生活在北极圈里的人和生活在赤道上的人在容貌、性格和行为上就有明显的差异。

除了对人的生理形态的影响,王式功补充道,气象对病理的影响更加明显,比如不同季节下的多发病、疾病在不同气候区的分布特点、气候突变与诱发人类疾病的关系、利用气候特点和人工气候室进行治病和疗养等等。

研究医学气象对老百姓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了解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老百姓就能趋利避害、未病先防,以达养生健身之目的。”陆晨表示,一方面,了解到许多诱发疾病的气象环境因素,据此制定出一些防范措施,以减少气象环境条件及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不同气候条件进行疾病治疗,即“候鸟式的养生”,例如关节炎患者可以在雨季来临时前往沙漠“沙疗”,哮喘患者可在冬末春初到海滨地带颐养。

“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未病先防 医疗气象预报快速发展

近年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对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我国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我国的卫生事业模式应从晚期治疗向预防为主转变”。如何适应由“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的重心前移?“预防的前提就是要有预报。”王式功说道。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为了科学预知天气气候对健康的影响,让“未病先防”有据可依,医疗气象预报应运而生。

上个世纪中叶,国外便开展了相应的医疗预报服务工作。德国自1952年开始,每周一至周五按时发布全国医疗气象预报,内容为天气形势及对疾病可能的影响,至今已有50多年,从未间断;匈牙利于1958年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前苏联也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日本有的医院开设了气候内科,在美国预报西北大风(blue northern)时,为冠心病人预留床位,并进行抢救的准备工作。

1988年,“火炉”南京热死411人的数字引起医卫部门和气象部门的重视。10年后,南京市卫生局和气象局联合推出了中暑天气条件指数。当时在南京气象局工作的朱定真便参与了此项业务,他回忆起一则后续报道至今感触良多:“自1998年7月8日首次对外发布中暑天气条件指数预报,对比1998年、1988年两年气象资料,高温程度和时间差不多,但死亡人数相差甚远,1998年因中暑死亡24人,除了生活改善降温设备增多,中暑天气条件指数预报和人们防范意识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沈阳、兰州等也结合季节和天气变化,针对一些与气象条件变化有关的疾病,不定期地在报刊、电台、电视台上发布疾病发病的指数或非指数预测,并介绍有关季节性疾病防治的小常识。

“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专家刘燕接受采访(刘文静 摄)

据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专家刘燕介绍,北京已经开发了儿童感冒指数、成人感冒指数、中暑指数、一氧化碳中毒指数、呼吸道疾病指数、心脑血管疾病指数、发热指数、哮喘指数、腹泻指数、花粉浓度监测等医疗气象预报服务。“现在正值冬季,主要发布感冒指数、一氧化碳中毒指数、心脑血管疾病指数。”

其中,2008年开始在取暖季每天向社会发布的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指数预报已经发挥了作用。据统计,2009年北京地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70起,死亡87人;2010年发生60起,死亡74人;2011年发生26起,死亡38人。近3年“一氧化碳中毒气象指数”发布之后,北京地区煤气中毒的事件发生逐年下降,死亡人数也在逐渐减少。

“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路漫漫 医学气象发展任重道远

“当前医学气象领域虽然有各种研究成果和预报产品,但是其内涵却远远没有达到公众所需要的程度。”对于医学气象学的发展现状,朱定真的说法与王式功和陆晨不谋而合。

他们都认为,医学气象是介于医学和气象之间的跨学科研究,研究人员需同时具备医学与气象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医务人员对气象知识了解甚少,气象工作者又不懂医学知识。再者,我国缺乏培养医学气象专业人才的院校或学科,目前仅兰州大学成立了“气象环境与人体健康研究中心”,相关的大气科学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等从2003年开始联合培养医学气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医学气象的本科人才培养仅在酝酿中。

此外,实现医疗气象研究资料共享还存在困难。疾病发病情况资料由卫生系统掌握,而气象资料为气象部门所有,实现两方面的资料共享尚有困难,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朱定真还指出,前期我国很多城市推出了疾病类指数预报服务,但往往忽视了这一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某些城市直接引进其他地区的预报方法,没有与当地的实际结合,不具备真正的指导意义,后续的效果评估和修正更是凤毛麟角。“医学气象成果是可以救人一命的,未来的医学气象指数预报需要做准做精做深,并且重视后续的评估和完善机制。”

不过,对于医学气象学的发展前景几位专家依然十分看好。“我国已经到了促进医学气象学科发展非常好的时期。”王式功认为,随着十八大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上日程,解决温饱之后将有更多人关注健康,而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国家政策,更要注重科技支撑,通过医疗气象的研究与业务预报的广泛深入开展,可更好地为预防疾病、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间接减轻医疗负担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命”关“天”?!探寻气象与疾病的微妙关系

结语

最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频发,一些新老传染病不断出现规模不等的暴发或流行,人类对于未来生存环境的担忧越来越多,而医学气象关于气象与疾病的研究似乎也在预告着“险恶的未来”。

据朱定真介绍,气候无论是变冷还是变暖,只要变化就会带动原有气候带的摆动,长期居住在某一气候带的人群便会有所不适应,进而容易诱发各种疾病,此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导致传统的传染病、虫的发生源地改变,传播范围变化,挑战现有的卫生防疫体系。

不过,“气候变化并非世界末日,研究气象与疾病的关系也不是为了让大家杞人忧天,是为了掌握规律顺应自然,将气象对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降到最小。”朱定真表示,人类发展是适者生存的演绎,人体机能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变化,只要气候变化的过程足够慢,人类及其后代便可以适应这种变化。(文/刘文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