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的旧梦新梦,如何不断叠加

 老沈阅览 2015-07-10
城市的旧梦新梦,如何不断叠加

             2015年07月10日


  《城市概论》   [英]加里·布里奇 索菲·沃森 主编   陈剑锋、袁胜育等 译   漓江出版社



 
    《城市概论》是一部厚书。这个“厚”,并非单指物理意义,更多是因为它视野广阔,内容丰富,结构严谨,思想深刻。
  该书由英国著名城市理论学家加里·布里奇和索菲·沃森主编,汇集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论述名篇,分“构想城市”、“经济与城市”、“城市的分化与差异”、“公共文化与日常空间”和“城市政治与城市干预”等五个城市学的关键问题。虽然它的立足点是西方城市文明,展现的也是西方城市理论成果,但中国的城市建设者们阅读此书,相信也会大有启发。

  ■赵青新

  城市影响着人们的想象,又被人们想象着

  如何认识城市?城市不仅是物质和生活的空间,也是想象和再现的空间。
  关于城市的集体想象往往是标签性的,如工业化城市、后殖民主义城市等说法。但城市想象也可以从个体自我实现与非自我实现的角度解读。
  城市充斥着各种欲望,有时令人焦虑和畏惧。在公共空间研究者理查德·桑内特看来,现代城市反映了对自我身份暴露的巨大焦虑,城市在建构自我,而不是保护我们的内在自我免受来自社会交往和差异的威胁。
  中国城市是造梦的大工场。城市的原住民常会有一种顽固的怀旧心态,而城市的新移民,至少在初期,他们对城市缺乏方向感和归属感。但彼此的共同点是,在城市里生活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比如“蚁族”,仿佛是《变形记》的现代演绎。除了像蚂蚁一样生存在窘迫的空间里,它同时还意味着,人必须像蚂蚁一样埋头工作。一些人喊着“逃离北上广”,另一些人正蜂拥而至。汪峰的《北京北京》唱得无数人心颤落泪。
  城市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醒的地方,更是旧梦新梦不断叠加的地方。
  编者在书中关注了两个互有联系的主题:城市如何影响想象以及城市如何被想象。读者可以掩卷沉思:中国城市给予了我们什么样的想象,我们对它又怀抱着什么样的想象?

  现实中的城市:马路越来越宽,生活越来越窄

  想象照进现实。我们来看看编者给城市下的定义——“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全球性或地方性相互交往的聚集地,从中产生多样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空间与形态。”
  城市是复杂的、多样化的。书中列举了很多样本,那不勒斯、伦敦、纽约、墨尔本、曼谷、哈瓦那、新加坡、日惹……这座城市或那座城市,这样的城市或那样的城市,它们散落在世界的各处,凸显了某种类型城市的基本面貌,如果用一条红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全貌依稀可辨。
  比如,作者通过两部电影展示那不勒斯的日常生活。城市的日常空间可以构建公共领域。这一点,其实我们早就在加拿大城市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的经典著作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体会过了。美国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破坏了很多具有人文气息的老街区,建成很宽的马路。雅各布斯说,人的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产生于一个范围确定的街坊、狭窄热闹的和有多种功能的街道。她相信民众会不断地发明空间的使用,把他们的需要和街道、公园、广场和游戏场所调和起来。这种互动的调适,就创造了城市富有生气的公共空间。
  马路越来越宽,生活越来越窄。我们似乎背离了初衷,遗忘了生活的本质,街道被车辆占领,或许昭示的是人类为外物所役使。很多中国城市都热衷于建造中央商务区,争相在楼层高度上夸耀能力,却往往不去考虑这些过于庞大怪异的建筑物对城市的消化吸纳能力。曾几何时,纽约时报广场是世界性的艺术文化中心,但当它被迪士尼化、被福特化之后,人们开始哀悼“时报广场已死”。
  曼谷是另外一种情况。在这个热闹的生机勃勃的城市里,街道旁摆放着鲶鱼鳝鱼、水果蔬菜、大米兰花、鸡腿红辣椒,富人穷人混杂其间,川流不息。污黑的排水沟散发着臭味,破旧的房子岌岌可危,摩托车嘎嘎作响,蟑螂和老鼠到处横行。曼谷每天都在拆迁和重建自身,但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一面是无家可归的人们流浪街头,一面是未竣工的烂尾楼。曼谷告诉我们,徒有热情而不作长远思考,对城市会造成怎样的伤害。
  书中用“二元城市”这个名词来标示和城市相关的贫富悬殊现象。少数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而贫困地区正在变得越来越穷。这正是本书的可贵之处,它不仅关注城市及其发展本身,更体现学者良心。城市是公众的城市,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因为地位、金钱和权力等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程度。

  中国城市建设走过很多弯路,原因之一就在于割裂了文化传统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过:“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内在的统一体。所有的社会形态都需要在过去中确认自身的位置,割裂历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中国的城市建设走过很多弯路,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割裂了自身的文化传统。看看城市中如今随处可见的大广场、绿草坪、玻璃幕墙,这种盲目西化凸显的是规划者、设计师们对现代化认知的偏颇。
  其实,我们的传统城市理念至今有许多可取之处。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这四个字仍然应该作为现代城建追求的最高境界。
  城市建设要植根历史,同时要具备前瞻性的眼光。我对我所居城市的交通问题倍感头疼。马路由两车道变成了三车道、四车道、五车道,依旧经常堵得很。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公交系统规划的不科学,定是其中之一。政府强调低碳环保,鼓励公交出行,但我发现,公交车站点和公交自行车点之间不配套,而马路拓宽后截断了行人道路,行走常常需要绕远路,同样很不方便。而正是这些不方便,使得人们依然选择开车出行,马路自然就越来越堵了。这就像人的血管,如果毛细血管堵塞了,主动脉肯定畅通不了。
  在城市管理的技术层面上,近年来提倡“智慧城市”建设,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来设计城市未来蓝图,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好的方式。书中强调了构建信息化城市的必要性,并以“国王十字车站”为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作出的科学设计,最终既保全了老车站,又充分考虑了周围的自然生态,并方便附近居民出行。书中还提出了“摄影城市主义”,即从空中和地面同时入手,规划城市;还提出了“以空间布局图示对城市建设进行'有序的推动’”的理念。总之,书中这些文章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
  城市发展是动态的过程。每个国家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历史,运用现代的科技成果,参考其他国家、其他城市的经验与教训,创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