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北人与羊肚子毛巾

 红瓦屋图书馆 2015-07-10

乡土情韵

陕北人与羊肚子毛巾

作者:王祖文 《光明日报》( 2015年07月10日 16版)
拦羊汉(油画)孙为民

    陕北人围羊肚子毛巾的围法——两个角向前,其实在陕北地区出现得并不早,不过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因为毛巾作为一种机织品,出现的时间与技术发展有关。之前,围布巾并不一定是两个角向前,也有两个角向后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新秧歌开始兴起,一些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在现在子洲县马蹄沟一带组织秧歌队员闹秧歌,这才开始将羊肚子毛巾作为饰物围在头上,感觉将两个角围在前面,能让人显得更精神、更威武、更气派。就是在这样的表演示范下,对民众形成了示范导向效应。后来无论在绥德、米脂一带,还是在延安一带,这样的围法就慢慢成为约定俗成的样式了。

    这种围法的特殊意义恐怕更多地体现在实用层面上。陕北腹地山大沟深,一旦刮起风来,黄土弥漫,遮天蔽日;而且紫外线也明显比陕西关中地带要强烈得多。采取两个角向前的围法在抵御沙尘和紫外线、保护面部方面更具实效性。

    从审美角度看,羊肚子毛巾这样的围法还暗含着陕北人一种尊羊、爱羊、惜羊的文化心理。陕北自古以来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地带,羊在人们的生活中几乎如同好朋友般相依相伴,所以羊的人格化和人的羊格化,代表着人和羊之间,至少在精神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理状态。这样,陕北人将羊肚子毛巾采取前置围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以羊的形态为美的自然模仿与随从。

    一种服饰及装扮的广泛流行和自然接纳往往代表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与地域性格。陕北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苦焦之地,战乱、旱灾、饥荒等频繁交错,特定的艰苦环境造就了当地人不屈苦难、敢于出击、勇于抗争的地域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击、出去、出发、出色、出人头地,几乎成了他们的集体文化心理。由此造就了陕北人敢作敢为、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彰显个性的性格特征,这也在他们的歌声、舞蹈、言谈、举止等方面有着标志性的表现。

    如今,羊肚子毛巾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我在乡下采风时发现,偌大一个村庄,只有我的88岁的三爷还围着羊肚子毛巾。三爷这打扮到了北京城,准能吸引满大街的外国人争着和他照相。再过若干年,羊肚子毛巾在陕北老农的头上或许会全然不见,到那时,我们恐怕只能在记忆中、在影视画面里、在文艺表演中来欣赏它的风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