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伍小戈:奶奶的老屋

 灵魂出窍KKK 2015-07-11

【征文】伍小戈:奶奶的老屋

2015-07-10 10:13

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伍小戈520次点击:我要评论

一说起这老屋,还有当年为来老屋躲避战火的青年学生们洗衣烧水做饭的那些情景,奶奶脸上就会泛起幸福和骄傲的亮光,——尽管她在我们家没过一天好日子。

   最近读了史铁生的《老屋小记》,很有些感慨。突然觉得,我奶奶的老屋也是可以写写的,那座从风光无限走向风雨飘摇的老屋,不但是我们家一段艰难岁月的见证,也寄托着我无尽的思绪。

  奶奶的老屋位于湘中腹地的一个小山坳里。那是栋砖木结构上下两层的房子,中间是个大堂屋,左右两厢各四间,上下两层共十六间,两厢之外还有猪栏、厕所、杂屋和仓库等,这样的房子在我们那个穷山沟里是很少见的。老屋的地理位置也很好,三面环山,前面有个池塘,还有条小溪,通往池塘的小路旁有我们亲手种下的无花果和柚子树,两边的山坡上还坐落着村子里的其他人家。白天山民们都下地干活去了,只有趴在地上晒太阳的黄狗黑狗偶尔叫几声;傍晚时分,随着袅袅炊烟的升起,就会传来女人们叫唤孩子回家的声音;当然,还有老屋背后树林里那山风穿过的呜呜声。

  老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从上面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当时我们家在地方上算小康。八岁就来我家做“童养媳,”那时才三十多岁的奶奶以她的干练果敢和吃苦耐劳,担起了建造这栋房子从筹集资金到组织实施到亲手给工匠们做饭的全部重任,起早摸黑,呕心沥血。以至于多少年后,只要一说起这老屋,还有当年为来老屋躲避战火的青年学生们洗衣烧水做饭的那些情景,奶奶脸上就会泛起幸福和骄傲的亮光,——尽管她在我们家没过一天好日子。可以说,这老屋是奶奶心中的一座丰碑;后来,也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从小就常听奶奶说起老屋,但直到十五岁的时候我还没见到过。文革中的1968年,当时我十五岁,和奶奶、姐姐、弟弟在洞庭湖畔的一个劳改农场跟父亲一起过。那年年底是个多雪的冬天,上面说所有的专政对象都要遣送到农村去,本来就生活在恐惧中的我们又多了一份恐惧!可奶奶却安慰我们说:“不要怕,回去就好了,我们那房子好住着呢,比这洞庭湖的芦苇棚强多了!”就这样,我们跟着奶奶风雨兼程,第一次回到了老家,也第一次见到了老屋。

  记得那天正下着雪,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资江河边一大片洪水刚刚退去的坟地,当时就不断有一些地方黑五类全家被杀的消息传来,眼前的这番情景,无疑又给那个寒冷的冬天平添了几分肃杀。所以,当我第一眼见到老屋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暖意。我想到自己也许将在这里度过一生,不禁打了个寒颤!但奶奶却一直是满脸笑容地跟已经多年不见的乡邻们打招呼,也不管人家是不是搭理她?

  按照生产队和大队革委会的安排,老屋最右边的那厢也就是这栋房子的四分之一是给我们住的,另外三厢则分别住着和我们同宗同姓却身份悬殊的三户人家,他们都是土改时的受益者,响当当的贫下中农,有很高的阶级觉悟,他们才是这房子的真正主人。

  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真的很傻,第二天一早,出于好奇,我想把这老屋看个究竟,就一个人偷偷地上到楼上,在那空荡荡的大堂屋里,我见到了很多“坚决……,进行……,捍卫……,打倒……”之类的标语和横幅,显然,这里前不久才开过批斗会。下楼的时候,一个刚推开门的邻居见到我,板着脸问我去楼上干什么?我吓得赶紧回到家里,奶奶听我说后叹了口气:“孩子,再别去了,那里不是我们去的地方”。就这样,我开始了与老屋为伴的八年时光。

  我与老屋的八年有说不完的故事,只说印象最深的吧。记得在老屋住下不久就是除夕了,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时候,农村更是如此。可当时我们什么也没有,一家人围坐在冰冷的桌子旁,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就这样度过了在老屋的第一个除夕之夜。心里、屋里和屋外都一片冰凉!

  当时我们一年到头常吃的是红薯饭,就是把红薯剁成碎块,和其他野菜杂粮一起煮,如果这“饭”里面还能放几粒大米,那就是一种奢侈了。即使是这样的“饭”也还吃不饱。那时我们姐弟都只有十几岁,正是吃长饭的时候,生产队出工我们还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但僧多粥少,只能定量供应。于是由奶奶给我们分饭吃,就成了这老屋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但我知道,每次她自己吃得最少。

  除了分饭吃,奶奶给我们做饭是老屋里的另一道风景。那时农业学大寨,每天出工都是早去晚归。天没亮,奶奶就一个人坐在灶台前烧火做饭。我们家没有厨房,灶台就在过道上,风一吹,灶台里的火苗子到处乱窜,奶奶只好用她的身体挡住风吹来的方向;而到了阴雨天,柴火湿漉漉的,奶奶又拿着吹火筒使劲地往灶台里吹气,烟火熏得眼泪直往下流,那情景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也有高兴的时候,那就是每次收到妈妈或姑妈寄来的那五块十块钱,那是我们最盛大的节日,常常是一家人围在桌子旁,把那张汇款单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后来二姐出远门讨生计去了,临走前把我们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晾在老屋里的那间小楼上,后来还往家里寄过几次粮票;再后来的一个深秋,大姐和表妹也先后从长沙来看我们,在老屋里住了几个晚上。我们的生活状况让她们大为震惊!临走时,她们把口袋里除车票钱外的所有钞票和粮票都掏出来,连身上穿的毛衣也脱下来给了我们。

  如果要问奶奶的老屋给了我什么?那我要说,给了我知识。那八年的近三千个夜晚,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当别人在串门在玩牌在酣睡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坐在老屋楼上的小屋里,点燃一块松明静静地读书,读被抄家时父亲藏下来的书,读我偷偷从别人那借来的书。有时候,奶奶还会端着一碗热汤悄悄地来到我身后,充满期待地看着我。在我的努力和奶奶的鼓励下,我在一次文化摸底考试中取得了全公社第一的成绩,并冲破重重阻力当上了民办教师。

  当上民办教师后不久,一天突然有人来报信说我奶奶在吐血!我几乎是一路奔跑地赶回家去。走进老屋,只见奶奶双眼紧闭,斜靠在窗口旁的长凳上,地上一大滩正在凝固的鲜血,见到此番情景我心如刀绞,奶奶是为了我们病成这样的啊!后来我把当时的情景讲给奶奶听,她淡淡一笑说:“你们还在受苦,我不会死的”。

  1976年那个金色的十月,我终于招工进城当了一名工人。离开了奶奶的老屋。虽说这里给我留下了很多辛酸和痛苦,但也有那么多温馨的回忆,特别是奶奶还在这里,我心里很是不舍。奶奶也看出了我的心思,提前好些天就在老屋里张罗着,从身上穿的到路上吃的,还有家里最好的那床旧棉被,都给我准备得妥妥帖帖。离开老屋的那天,她跟着我走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我登上开往县城的机帆船……。我走后不久,弟弟和父亲也先后当上了民办教师,奶奶一个人在家很孤独,那时政策已有些松动,她就养了几只小鸡给自己作伴,鸡长大了下蛋,奶奶又把这些鸡蛋留着等我们回来。

  随着父亲的平反和弟弟的参加工作,奶奶最后一个离开了她的老屋,来到长沙跟着父亲和弟弟一起生活,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十年。那时我每个星期天都要去看她,她也每次都早早地就站在父亲的楼下等我。我知道,她在那里很寂寞,没人跟她说话,也没人给她治病。从奶奶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儿孙的老人,在她最需要关心和温暖的时候是怎样地孤独和无助!

  望着奶奶的日渐衰老,我们姐弟合计着给她打口棺材,那是老家的习俗也是她的心愿。但那时我们姐弟都很穷,于是我们想把老屋卖掉。但奶奶听说后非常着急,极力劝我们不要卖。其实她心里也很清楚,我们是不可能再去住那老屋的了。但我知道,这老屋凝聚着她毕生的心血和情感,即使永远不去住,留在那儿对她也是一种莫大的慰藉。但后来我们还是瞒着她,把属于我们的那四间老屋,以两千元的价格卖给了当地一位姓刘的教师夫妇。直到奶奶去世,她都不知道自己最在意的老屋已经归了别人。直到今天,一想起这事我心里还在隐隐作痛!当时为什么就不能想点别的办法呢?

  很多年后,一位当地的朋友来长沙时告诉我,买下我们老屋的那对夫妇不久后也都去世了,他们没有儿女,现在那房子究竟是给了谁她也不知道。但她带来了老屋的照片,是用手机照的,虽然有些模糊不清,但还是可以大致看出当年的模样。也许是人到暮年,见到这张照片后,父亲大为感慨,说他自己虽然年事已高已经无法回去了,但很希望我们替他再去看看那个老屋。于是,2009年的清明节,在妻子的陪伴下,我又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老屋。

  那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那天在当地朋友Z君的帮助和陪同下,我们乘坐的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爬行,最后停靠在老屋旁的简易公路上。我让Z君和妻子去老屋前拍照,我就独自站在车子旁边,静静地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老屋,心里在默默地呼喊:“老屋,我又回来了!”那一瞬间,多少往事涌上心头……,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不敢走向前去,更不敢和那些正在看热闹的相邻们打招呼,我知道,他们中肯定有人能认出我来。回来后,我把其中的几张照片给了父亲,他看后默默无语,不断地流泪。

  时光荏苒,世事沧桑。前不久听从家乡来的人说,因年久失修和白蚁的侵蚀,我们那历经八十年风雨的老屋已是破旧不堪,面临倒塌的危险。当地政府打算把里面的住户搬迁后拆除,正在做相关准备。虽然这老屋已经不再属于我们,但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还是有些难过。我想,假如奶奶地下有知,她也一定会很伤心的。

  转眼间,迎来了奶奶离去后的第21个除夕。那天,和往年一样我又去了她的坟上。墓碑上的奶奶面带微笑地看着我,眉宇间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我知道,奶奶其实一直在惦记着老屋,也一直在惦记着我们。于是,我写下了这篇小文,向她述说与老屋有关的那些往事和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奶奶,你听见了吗?

责任编辑:花满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