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考试第280期】大意丢分都是不会审题惹的祸

 雁南飞香 2015-07-11

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正确地把握问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方式等。审题能力,也是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还是理解能力。考试都是从审题开始的,迅速、准确地读懂题意是解题的良好开端。

  有不少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好。可做作业却错了一大片;考卷发下起来以后,学生后悔地说:“我都会做,怎么就做错了?”“这么简单的题,当时怎么就做错了?”这种情况,家长、学生和部分老师常常把原因归结为草率看题(只关注具体的已知数据,而不注意分析数学过程)、粗心大意的毛病。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那么有什么好方法让同学们能进一步提高审题能力呢?

  一、题目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数学变化的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数学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们,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如:“恰好”、“可能”、“一定”、“正在”、“最大、最小”等等。如何正确理解有关关键词语的内涵呢?

  “恰好”──往往与临界情形相联系;

  “最大、最小”──往往与边界或极限情形有关;

  “一定”──是唯一不二的情形;

  “可能”──揭示了可供选择和考虑的范围较广,哪怕是唯一的也应作考虑之列,而且还包括了其它可供选择的选项都应考虑在内。

  二、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常见的有知识性隐含条件、临界条件性隐含条件、数据性隐含条件等。把隐含条件挖掘出米,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数学情境、数学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或是初始条件,或是变化过程中的多种情况,或是发生突变的拐点等,要认真地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适用规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三、排除干扰因素

  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有些是有用的,也有些是无关的,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条件,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条件,并把它们排除,题目常常能迅速正确地解答。

  培养审题能力还要强调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要训练学生理解、使用数学语言,这不但有助于对题目给出的情境的理解,也有助于对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的理解。

  四、缩句

  数学里句子往往比较长,是学生弄不清楚主谓语,修饰关系,导致题目看不懂。缩句帮助我们弄清楚句子的结构,不一定把数学题的最主要的成分保留下来,这时,还需要逐步添加修饰成分,弄清楚题目的全貌。

  五、整理顺序,看清层次

  有些题,叙述不分主次,不讲顺序,使人读了难以弄清楚来龙去脉。尤其是有些几何题,比题目意思按照图像再次比照一下,理清一下顺序很重要。

  此外,在一道题有多个小题的情况下,还要注意:第一,题干的条件也是小题的条件,但是各个小题的条件不能共用,即第一小题的条件不是第二小题的条件;第二,如果第一小题的结论在灭有添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求出来的,那么第一小题的结论就可以作为第二小题的依据;第三,如果第一小题得到结论是在另加了本小题的条件后得到的,那么第一小题的结论不可以作为第二小题的依据。

  六、审题不仅仅是方法

  1.培养良好的习惯。畏难心理,依赖心理,急躁心理,马虎的态度。不少学生面对文字较长,或者中间有一两个地方卡住,就没有信心,予以放弃;有些学生丢三落四,没有看清楚题目的意思,匆忙动手,导致错误。

  题目要多两遍,先粗读,再精读。粗读是初步了解问题的大概,讲述什么问题。精读,是只分句,分段逐字阅读,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精读时首先要边读边想,抓住与问题相关的量,对重要的字、词、量标上记号,提醒自己注意,细心体会它们的含义,理解各种两之间的关系。

  2.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要“咬文嚼字”。学生读题,并讲解题意,是审题的很重要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与深刻理解题意,又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水平和自学水平。对于数学中的问题情境阅读,在审题是,一定要理解涉及的各个名词的意思。

  总结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审题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学生以后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利于将这种良好习惯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会令你终生受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