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兴未艾 — — 农民群众期盼能更接“地气” 本报记者 闫丽静 7月3日,巨鹿县207位农民领到由农业部统一印制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成为全省较早一批通过认定的职业农民。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在我市,新型农民职业培育方兴未艾,已有不少农户从中获益。同时,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民群众也期盼这项工作能够更加“接地气”。 农民经过培训,种植技能得到明显提升 7月9日,记者在巨鹿县农业局看到,新一期职业农民培育课程表已排定,主要分为三大类,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和养殖,计划本周开课。 据县农业局局长刘彦民介绍,本期将培训360人,课时15天,7天半学习理论,4天半实践参观,3天考试考核。 2013年,巨鹿县被确定为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县。2014年,该县成为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县,沙河、南和、邢台县、平乡、宁晋为省级试点。今年7月初,巨鹿在全省率先完成认定工作,通过率占培训人数的39%。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根本不提种地。”长期从事农技推广的王韦东认为,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让他们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从而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 按照规定,55岁以下、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农民可参加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优先。认定分为初、中、高级三个等级,初级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中级要求高中或农科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高级则应具备农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巨鹿首批认定的都是初级,以生产经营型居多。 拿证的农民有何收益? 郭建强,巨鹿县观寨乡南哈口村村民,高中学历,多年来一直搞大棚种植。由于缺乏专业知识,5亩大棚2013年仅收入4万元。去年,他参加了县里职业农民培训,听取了专家教授和高级农艺师的讲解,破解了过去一直困扰他的难题。当年,他把大棚面积扩大到10亩,收入达到10万元。 据刘彦民介绍,凡是来参加培训的,尤其是通过认定的农民,收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课程设置大而全,是当下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然而,通过认定的人数仅占参加培训总人数的39%。这其中存在什么问题? 谈起去年的培训,郭建强说,有时课程进行到一半,就有个别学员离场。 据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所需经费全部是中央资金,农民不用掏一分钱,甚至连他们用的本、笔都是免费发放的。尽管如此,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即便来听课,也有个别中途离场。 “感觉老师讲的内容离我有点远。”其中一位学员说,与大而全的农业种植知识相比,他们更需要与自己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知识,听了课就能解决问题。 闫疃镇孙河镇村种植大户孙迎龙则觉得,要提高农民素质,每年半个月培训时间显然有点短。 对此,市农业局科教科科长张志军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刚起步,各项工作都在摸索。去年,巨鹿共培训530人,每个班至少安排100人。班容量大,课程设置上难免随大流,照顾不到个性化需求。 “拿了证书就算完了。”郭建强问。对于拿到证书的农民更关心有没有后续扶持政策。 据市农业局局长石振泉介绍,这次培育工作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培训,它要求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相互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对高素质农民的精准支持。 农民盼课程增强针对性 , 更盼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是小事,而是涉及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制度安排。要保证培训效果,合理设置课程是关键。 对此 , 农民有话说 。 “能不能实行小班制,给特色种植、养殖村安排针对性更强的课程。”南哈口村的司敬活说,他们村70%的土地种大棚,以西瓜和常见蔬菜为主,村里还有育苗场。村民更想知道西瓜病虫害如何防治,怎么提高育苗成功率等内容。 记者采访发现,多数农民都渴望通过学习提高收益。有种植大户则建议,挑选有代表性的专业种植大户到专业院校系统学习,一年集中学习一两个月,连续学习3年,即便让农户出一部分费用,农户也愿意。 一方面是国家提高农民素质的优惠政策,一方面是农民对知识的渴望,搞好供需双方对接,组织方要在课程设置上多下功夫,精细化研究农民的需求,精准对接农民的需求。 培训进行的同时 , 相关的扶持政策也在跟进 。 作为我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示范县,巨鹿先行先试,根据产业特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新型职业农民新上农产品加工的,可获5万元无息贷款;新建大棚,每亩大棚政府补贴4000元;创建农业“三园”达到标准的,每个奖励5万元;参与农业品牌创建的,可获5万元奖励。据刘彦民介绍,政策试行1年多来,已有多户农民受惠。 市级层面的扶持政策也在加紧出台。目前,市农业局已和市教育局、共青团邢台市委联合起草《邢台市青年职业农民创业计划实施方案》,目前正在会签。在省安排我市100人青年职业农民创业带头人培训任务分配上,也将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较好的示范县倾斜。 “政策是好的,希望都能落实了。”郭建强的话,也是众多参加职业农民培育学员的心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