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果与人生”作文讲评与指导
【原题再现】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山中采野果。
到了目的地,面对一树红彤彤的野果,父亲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野果,还有清泉、飞鸟和翠绿的山林。”
老二回答:“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和野果。”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野果。”
【材料解读】
老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了既定的目标,更留心路上的风景,享受游历的过程,说明他有一颗欣赏的心,向往诗意的人生。
老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除了看到“野果”,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更在乎亲情的价值和家庭的温情,说明他有一颗朴素之心,向往感性的生活。
老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眼睛永远盯着既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因为他有一颗专注的心,向往简单的生活。
画外音:人生原本就不完美,只要保持一种好的心境,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别样美丽。
我们可以心怀诗意,欣赏人生路上的美景,不必汲汲于名利;我们或许不能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却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美好;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我们只要心无旁骛,专注而执着,人生路上,“野果”定芬芳。
【立意分析】
作文立意确实有高下之分,但对考生而言,没有最佳,只有更适合。只要在作文范围内,紧扣文题即可。只有那些触及到自己心灵深处,又能激活头脑中的有效信息的“火花”才是最适合的立意。否则,就只能是望洋兴叹,或是老虎吃天。
因此,此作文立意既可以从三个孩子的角度单独立意,深层挖掘;也可从“野果与人生”的角度整体立意,广处拓展。
【温馨提示】
材料作文题中“材料”的作用是什么?毋庸置疑,材料的作用就是引出文章的观点,而不能作为论据使用,更不能以材料为背景进行扩写。当前,很多考场作文都有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远离材料,文章中很难寻觅到材料的半点影子,导致了很多套作文章的出现。
其实,材料命题作文最好是先概括材料,提取出精准的有效信息,然后巧妙地引出观点,结尾画龙点睛,精当地收束材料,首尾呼应。下面的两篇学生作品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范文导引】
留心行路 眼界自开
2011级9班
于玉
父亲带孩子到山中来采摘野果,到达目的地后个人眼中之物迥异,老三眼中只有野果,而老大不仅收获了野果们还有美景。我更欣赏老大,因为它能够带着心前行,因此终收获了比野果更甘甜的美丽世界。
留心行路,眼界自开,需要有一份大心境,心宽了,眼界当然随之长远,广阔。面对纷杂的世间万物,我们更需将这眼界融入生活,做一位生活的欣赏者。
梭罗就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懂得欣赏自然之美。毕业于剑桥大学,精通数理,头脑灵活,本可成为一位富翁,坐拥千万家产,但他却顺从本心,带一只斧子来到瓦尔登湖畔,依自然而居,与天地相偎。也正是因为这份大心境和欣赏之心,让他与《瓦尔登湖》一起,澄澈了时间污秽。他说那是最靠近天堂的地方,因而他随他的大心境,如湖水一般,澄澈宁静。
你若问尘世间该怎样留心人生之美,不妨去那非洲感受“非洲之子”史怀哲的“美丽”。
作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这位音乐奇才却选择放下名利,弃文艺而用七年修得医学学位,携妻来到那遥远、寂寥的非洲大陆,成为非洲人心中的“欧加刚”,医治那里人民的病痛。这一切,只因他曾看过的一个雕像,那个非洲人无助的眼神让他难忘。也正是因为这一留心,让那痛苦的大陆与倍受煎熬的人们遇到光明。史怀哲的留心,带给世界一份善良,也因这份大心境,让他无愧于诺贝尔和平奖。史怀哲眼中的是“大写”的风景!
若无处寻得大心境,不妨到太湖之畔走一遭,在那里你会看到一袭长褂的老人,银白的头发一丝不乱,安然地于太湖之畔,如话家常般传道受学。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的南怀瑾老人,会久久点染你的心境。
诚然,人生路茫茫,我们无目的前行只会迷路,因此留心人生之路边的美景,并非叫你分心,心怀杂念,而是自始至终心之所向,执着向梦前行,同时别忘了带着一颗发现美的心上路。
留心行路,用心发现,眼界自开,就像解救黑人于水火之中的曼德拉一般,完成“彩虹之国”的梦想,可以安然与家人共享莫桑比克的大虾一般率真,就像雪域高原最大的王——仓央嘉措一般,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像用脚思考人生,文字澄澈明亮的史铁生一般安然生活。
带着心上路,“风物长宜放眼量”,定能觅得“野果”遍地香!
抛却杂念 凝视所寻
2011级9班
张燕
三个孩子回答显现了三种人生态度,而我唯心于老三。“我只看到野果”这是对目标的执着。人生亦如此,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就应一心一意,凝视所寻,刨除一切影响我们前行的杂念,人生路上定芬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纯真的向往,抛除杂念,一心朝向大海,得意安放青春。“我们所追寻的,不是所在的,而是内心的,已被掩埋的事物。”林清玄如是说。我们唯有坚持本心,抛除杂念,才能寻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片清凉和美丽。
三毛,一个与生俱来生命居住着浪漫和自由精灵的女子,一旦发现了世间还有这么一处所,可以安放自己的灵魂,任山高水远,旅途孤绝,依旧固执前往。她固执地相信,即便是在烈日苍茫下这片寂寥的不毛之地,也会蓬勃生长出一颗油橄榄,为她带来一世美丽。
三毛抵达了属于她的远方,正是因为抛除了杂念,一心想着自己最初的梦想,终于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碧波地。
还记得为缅甸民主与自由而奋斗的昂山素姬吗?“我的家庭的分离是为取得一个自由民主的缅甸我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之一”。昂山素姬发出惊人的一语。她本可以放弃理想,选择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她选择了坚持理想,她本可以无忧无虑,选择平淡的日子,但她选择为缅甸奉献一生。即便是受到政府的威胁,即便被囚15年成为“完全囚徒”,她依然固执地坚守本心,无怨无悔。
正是因为昂山素姬抛除了一些私心杂念,哪怕家离子散,她才能执着地坚守,凝视所寻,昂山素姬是永远的亚洲女神。
无论是心怀怜悯奔赴非洲的史怀哲,还是扎根西藏高原洗涤心灵的毕淑敏;无论是弃文从政的瞿秋白,还是将内心寄放于瓦尔登湖的梭罗。他们都抛除了一切阻碍自己前行的杂念,凝视所寻,从而在人们的精神苍穹中矗立成一座座高峰。
即使远在天涯,只要我们抛却了杂念,一心所想,我们都会抵达那遥不可及的远方,因为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内心的沸腾和执着。
抛却杂念,凝视所寻,你会发现苦苦寻觅的“野果”,就在不远的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