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的衣食住行

 悟禅书桌 2015-07-11


  史书上关于武则天的记载不少,但描写的多是她强硬果决、心狠手辣、玩弄政治于股掌之中的一面,而对于生活中的她很少提及。那么,真实的武则天究竟长什么样子?她的性格是怎样的?衣食住行是否很奢侈?她有着怎样的保养秘方?她的书法真的当得上大家二字吗?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

  

武则天是一位美女这是毫无疑问的,要不然她也不会被唐太宗看中,封为才人。但是武则天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从文字里探知一二。据说太平公主最像武则天,《旧唐书》对太平公主的相貌是有记载的,“公主丰硕,方额广颐”。意思是她体态丰腴,脸蛋饱满,额头也比较宽,这符合唐代的审美标准。史书说“则天以为类己”,所以武则天可能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
  另外,武则天个头可能不低。由于遗传基因的缘故,武家人普遍个子都不高。史书有记载的武懿宗、静乐县主,都是小个子,但是武则天是个例外,唐代《朝野佥载》说“武氏最长,时号‘大哥’”,武则天绝不是他们家族里辈分最高的,那就是说,她的个子是家族里最高的。
  20世纪80年代,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被发现,石破天惊,里面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文物。根据地宫物帐碑的记载,在唐朝皇室馈赠给法门寺的物品中有“武后绣裙一腰”,即武则天生前穿过的绣裙——要是它被完全复原出来,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身材了。但遗憾的是,这件绣裙出土时和其他丝织品一样,朽坏得很厉害,叠成一团,难以分辨真面目。目前,这件绣裙被妥善保管在文物部门的库房里。中外专家正联手尝试修复。

  
  虽然史料里有各种线索,但都是文字记载,并没有一张可信的武则天的画像流传下来,尤其是与她同时代的人给她画的像。大家见到的流传比较广的一幅画像出自《历代古人像赞》。这是明朝弘治年间画的,服饰有很多和唐朝不符合的地方,只可以看作明朝人的想象,可信度很低。历史上还有几幅画,人们推测里面有武则天,但是都缺乏过硬的证据。比如,《唐后行从图》被认为是唐代著名大画家张萱的作品。张萱与武则天基本同时代,这如果真是他创作的,那图中“唐后”是武则天的可能性就很大了。那么,究竟是不是呢?

  

由于原画已经比较模糊了,我们来看一下今人临摹的《唐后行从图》:这幅临摹的画里“皇后”的形象比较清晰,的确符合史书中记载的武则天的体态特征,所以有现代学者据此认为这幅画像就是描绘武则天的。可是问题在于,这幅画是不是唐代的还有疑问。有人根据其中出现的太湖石以及竹子的画法,认为恐怕是宋代以后的作品,而且这幅画也没有题记文字,所以很难断定画的就是武则天。
  

还有一些雕像也被认为有可能是按照武则天的真容塑造的,最著名的就是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
  大佛净高17米以上,是龙门石窟第一大佛,十分雄伟壮观。有一种说法是,这尊大佛的脸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理由是修建这尊大佛的是高宗皇帝,武则天当时把脂粉钱捐出来赞助。按照古人的传统,捐钱的“供养人”会通过某些方式,比如壁画、雕像等,把自己的形象留在佛祖身边。但是一般来讲,将自己的脸直接“安”到佛祖身上的并不多见,尤其此时武则天还只是皇后,她敢不敢如此大胆还是个疑问,起码没有史料做直接的依据。

有关大佛建造的历史记载,主要是刻在这里石壁上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里面说大佛是咸亨三年(即672年)唐高宗下令修建的,“皇后武氏助脂粉钱二万贯”。至于佛像的面部形象依据了什么,没有提及。武则天要是真的敢把自己的脸留在这里,也就敢在文字里提这事儿,但是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此事。只是因为这尊大佛的形象很接近《旧唐书》里“方额广颐”的记载,所以人们就产生了很多美好的遐想。究竟是不是,无从考证。


  《新唐书》记载:“太后虽春秋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悟其衰。”武则天退位时已经年过八十,但身边的人也不觉得她像个八十岁的人,因为武则天很善于保养,据说她有秘方。
  唐代医学家王焘写的《外台秘要》里记载过一则“近效则天大圣皇后炼益母草留颜方”。用它洗脸洗手,据说可以使皮肤白嫩。
  武则天相貌与年龄的视觉误差曾导致她的儿子唐中宗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荡。怎么回事呢?神龙政变发生,武则天被推翻了,心情很差,再加上病痛折磨,所以也没心情保养化妆了,结果一下子老态龙钟,完全成了八十多岁人的样子。唐中宗去看望母亲,他已经习惯了母亲那副年轻的面孔,一进门却大吃一惊:母亲如此苍老,和以前简直是判若两人。唐中宗大为伤心,他觉得正是自己使得母亲变成了这个样子,所以非常内疚。这也告诉我们,最好的保养品是好心情,心情不好相貌也就跟着遭殃了。

  
  武则天爱吃什么,平时吃什么,大家也很想搞清楚。但是很可惜,这方面的史料实在是太稀缺了,民间倒是有一些传说。
  洛阳是武则天最爱的城市,她当皇帝后大部分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洛阳有个著名的“水席”,头道菜叫做“燕菜”,据说就和武则天有关系。说是有一年洛阳郊外菜农种出一个重三十多斤的大萝卜,菜农视其为祥瑞,便将其进献给武则天。武则天让御厨把它做成菜,御厨们把萝卜切成花形,配上山珍海味烹制成一道汤菜。武则天吃了赞不绝口,因为那萝卜切得酷似燕窝丝,当即赐名为“假燕菜”。从此,这道菜风靡开了。现在您去洛阳吃水席还有这道菜。但这只是个传说而已,唐代没有文献记载。
  烧尾宴是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曾经吃过的。武则天要想奢靡的话自然更有条件,但是武则天的饮食恐怕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奢侈,为什么呢?这跟她的宗教信仰有关。武则天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中国的佛教徒从梁武帝时期开始就断绝酒肉了,武则天出过家,当了皇帝后也终日礼佛,所以她很可能也吃素,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吃素。而且她还想把吃素推广到全国。她曾经下令禁止天下屠杀牲畜。不过,这个决策纯属想当然,不仅造成畜牧产业的损失,也遭到民众甚至官员暗地里的抵制。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很早就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高峰期,隋唐时也涌现过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其中就包括武则天。
  唐代窦臮(jì)写过一篇回顾书法历史的文章叫《述书赋》,他认为从唐朝建国到唐肃宗时期能称得上书法精妙的一共四十五人,其中包括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还包括唐高祖,唐太宗和武则天。
  这还真不是窦臮拍马屁,这几个皇帝包括武则天的确是书法家。武则天善于写飞白书和行草,其他字体也不差。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武则天亲自书丹的《升仙太子碑》,也就是
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原碑在河南偃师县。碑文是用行草书写的,据说这是中国第一块以行草书写的碑,反映了武则天突破常规、大胆试探的做事风格。她的行草被历代书法家奉为精品。

  
  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更有条件精练书法了,因为唐代宫廷内书法精品实在是太多了,这全要归功于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收藏家,尤其热爱魏晋时期的书法,比如“二王”的作品,常以重金四处求购,还组织褚遂良等人做鉴定,所以唐朝宫廷内有大量的书法精品,包括著名的《兰亭集序》。这样,武则天就有很多的书法经典可做字帖。武则天自己也曾经搜集“二王”书法。

《法书要录》记载,武则天手下有个大臣叫王方庆,是东晋著名宰相王导的第十世孙,家中有历代先祖的作品,这里面包括王羲之的,当时只剩一卷了,加上其他王氏先祖的作品一起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要,王方庆敢不给吗?这是无奈献出。但是没想到,武则天下令调集书法高手,将这些书法作品临摹了一遍,然后把临摹品留在宫内,不仅把原件还给了王方庆,而且还用各种宝物织锦将这些书卷重新加以包裹。人们都称赞武则天这事做得有分寸,仁义。

  

唐代有个学者叫武平一,他是武家子弟,小时候在宫廷里生活过,所以他说的宫内的事情应该有较高的可信度。武平一写过一篇文章叫《徐氏法书记》,描述了宫内各种书法藏品,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洎大圣天后御极也,尤为宝啬。”就是说武则天登基后,对宫里这些书法藏品特别爱护,甚至已经到了抠门的地步。

唐代《法书要录》记载,有一次,武则天当着群臣的面品评朝中大臣们的书法,其中品评到狄仁杰,她夸赞狄仁杰“能书”,也就是说字写得好,这对狄仁杰来说是莫大的荣誉。狄仁杰很谦虚,说:“我那是凭着天性瞎写的,算不上写得好。关键是我自幼没见过古人书法精品,所以写字全靠感觉。”于是,武则天下令从大内库房里拿出“二王”真迹二十卷,然后派一个宦官展开卷轴给诸位大臣看。大家欣赏完,心里想着:能不能留给我们临摹一下啊?没想到那宦官看了大家一眼:都看完了是吗?就把那些书法一卷,拿回去了。敢情就是给大臣们扫一眼。武则天为什么这么小气?恐怕是因为爱惜这些文物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