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偷”来的迟早要还回去

 悦来阅好吧 2015-07-11

两天前,一位家长打电话告诉我一件悲剧:她认识一位少年,从三十九中考上二中,然后又以高分考上中国中医大学。孩子的母亲曾骄傲地说,孩子就是要学习。当这位家长说到这里时,我忍不住说:“让时间来证明”。她说:“对!这个孩子九月初进校,到了九月底开始呕吐,一直吐到十月初,校方将其送进医院抢救,十二月离世、、、”

又一个少年倒在了应试教育的屠刀之下!

我谨以此诗为其哀悼:

直到叶子落去以后,

才想起花开的时候,

但是,明年春天

你却不在了。

 

又一个为教育而导致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这样的悲剧总是让我心碎。一个花季少年为了考试成绩而失去生命。我对这位少年的诊断是:从小到大他只从事学习而为此抛弃了其他正常的需要,如娱乐、运动、阅读、幻想、游戏和与父母在饭桌上聊天互动的本能需求,这如一个人连续十几年只吃一样东西,这是严重违背了人的自然成长节奏和规律的,这种单一的审美疲劳导致了神经与生理系统的严重紊乱,只是他靠了一种意志在坚持,当他考入大学后,顿时如释重负,而积累已久的病灶便用“井喷效应”将他击垮。

为单一的学习而丧命,这是极端事例,更多的孩子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痴呆症(书呆子)、心理畸形、人格分裂、性格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强迫症等,这些为了“一线胜利”而导致“二线失败”并因此而始终生活在内心黑暗中的学生们,将为他们过早丧失童年正常生活付出终生痛苦的代价,并因此而影响他们对待婚姻和下一代的心态:当年卢梭因为一出生就失去母亲,成长过程中且受父亲暴力摧残而在十三岁离家出走,后来他与一位旅馆招待同居并生了五个孩子,却被他全部送进孤儿院,也从未去看过这些孩子,这成为他一生的道德污点,这就是以牙还牙的恶性循环周期律:既然我小时候被父母抛弃,我凭什么要给你们温暖?作为一个对心理学颇有研究的人,我在这里告诉那些刚一放假就把孩子送进“小升初”、“初升高”对接班的家长们,你们正在撰写一出新的人格分裂、心理畸形、终生痛苦、甚至将来有可能自寻短见的悲剧,因为,“童年的缺失,总会在成年后寻求弥补”,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一句名言,这种弥补就是你们的孩子日后将通过道德犯罪或自我残害来报复童年时代的被掠夺——被那些愚昧的家长给掠夺了一个本该属于童年的正常成长过程:游戏、幻想、阅读、发呆、游戏,这是每个人童年阶段必须要体验和经历的成长过程,但有那么多家长却愚昧地掠夺了这些成长要素,这就是年年有那么多孩子通过自杀、自残、心理分裂、精神变态而“回报”给父母的“良好动机”——通往地狱的路往是用良好的动机铺就的!希望所有关注我微信的家长们切记这句话,别等孩子出了问题再后悔莫及。

 

造物主为人类设置的平均值体现在这样一种人生定律上:只要你“偷”了不属于你的东西,或是越界做了不该做一,你就要为你不该得到的东西付出沉重的、甚至是终生痛苦的代价。

澳大利亚女作家麦卡洛在她的畅销小说《荆棘鸟》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序言: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刺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聆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反正那个传说是这么讲的。

该小说的故事内容为:年富力强而英俊潇洒的神父拉尔夫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他却爱上了一位比他年轻了近二十岁、美艳绝伦的少女梅吉,但在权力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中,拉尔夫最终以牺牲爱情换取了红衣主教的权势。

梅吉成年后嫁给了一个名叫卢克的平庸男人,婚后不久她与拉尔夫有过一段偷情经历,并怀了孕。后来她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戴恩。成年后的戴恩无论形象和气质都酷似拉尔夫,深得梅吉的喜爱。她对儿子的未来寄予厚望。可戴恩却出乎意料地要做一个教士,之所以这样,乃是因为他早在少年时代就崇拜拉尔夫,崇拜他的仪表、气质、风度和修养,以至于他逐渐产生了想追随拉尔夫的冲动。他对母亲说,“我要做一名教士。我要作为他的教士,完全彻底地侍奉他,把我得到的一切和我自己奉献给他,安贫守穷,贞洁高雅,恭顺服从。”

梅吉呆呆地望着儿子,他要做教士的念头仿佛宣判了她的死刑。

“我一直就想这样做。”戴恩说,“妈,你难道不理解吗?除了当教士以外,我什么都做不了。”

梅吉突然大笑起来,那凄历的、嘲弄的大笑显得歇斯底里。她流着泪说,“真是难以置信的嘲弄!玫瑰的灰烬,那天晚上他骑马(指拉尔夫)来到矿泉边时曾这样说过,可我当时不明白他指的是什么。你是灰烬,必然复归于灰烬。你属于教会,也必将归属于教会。啊,真是绝妙!我要说,上帝嘲弄了上帝!上帝是无情草木!女人最大的仇敌就是上帝!我们所追求的一切,他都千方百计地破坏。”

后来戴恩在希腊一个岛屿的海滩上因救人不幸遇难。梅吉为料理儿子的丧事而前往罗马,她在那里见到了已经有三十年未见的情人拉尔夫。她对他说:“在我把他送到你这儿来的时候,我在信中说过,我偷来的,我要还回去。你还记得吗?拉尔夫,我们把你向上帝发誓的东西偷来了,我们俩就得付出代价。”

她又说,“我爱你拉尔夫,但你从来就不属于我。我从你那里得到的,是我不得不偷来的。我曾发誓决不让你知道戴恩的事情,我曾发誓决不让你把他从我身边带走。可是后来,他自己把自己给了你,这是他的自由意志。”

这就是《荆棘鸟的故事内容:一个女人通过偷情得到爱人的骨血,可上帝不仅要把她偷来的东西还给主人,上帝还残忍地通过剥夺戴恩的生命为惩罚他们的道德越轨——就像作者在开场白所说那样,因为最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造物主让你在这个方面得到了荣耀,就要让你在那个方面收获痛苦,最终实现了命运平均值。

 

我通过这个故事来告诉那些聪明绝顶的家长们,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生态系统。什么是系统,那就是多元化,如同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风貌一样:森林、沙漠、河流、沼泽、平原、山川、旷野和冰山,正是这些综合性因素共同繁荣了地球表层。人也是这样,造物主给所有动植物都安排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和死亡的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生命需求,童年就是玩要、游戏、幻想;少年时期就是阅读、运动、学习;青年时期要独立思考和体验人生、中年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老年则步入退休和天伦之乐的阶段。但由于社会竞争导致人类的功利化心态使然,童年时期的孩子都被过早地押上了学习的战场。这也不要紧,关键是适度,你让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始终把注意力盯在教科书上而剥夺了属于他们那个年龄段不可或缺的其他要素,即游戏、娱乐、阅读、交际和幻想的功能,这必然会扭曲孩子的人性之树,导致其心理畸形、人格分裂,只是他们被迫忍耐着,但如同天天吃同一种食物而引起的生理与心理性异常一样,长期剥夺少年时代的生命冲动和本能诉求,造物主必然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报复那些强迫者,这就是每年都有数人甚至十几个孩子自杀,还有更多的孩子人格分裂、自闭症、心理异常,更有自残和杀人者,如林森浩、药家金、徐力等等,今天校园中的暴力、孩子们的反社会人格与冷漠、两代人之间水火不容的心理距离,以及这些心理问题导致的成年后在就业、人际关系处理、婚姻和对待下一代人的心态等,这一系列的负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强化,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一些获得高学历的成功者反复告诫人们,不要再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人格与心理健康比考试成绩和名校、高学历更重要,但有多少家长会听进去呢?事实是,越是已经成功的家长,反而不再乎孩子是否“成功”,他们对孩子相对宽容并赋予他们一定的自由度;越是自己不成功的家长就越要严厉要求孩子要成功,我教学五年多就见过多位学生深爱家长的迫害而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你有没有想过,即使你让孩子在少年时代在考试成绩上获得了荣耀,但上帝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来报复你的拔苗助长,让你在整个晚年为之痛苦——还有什么比让家长在晚年陪伴一个在各方面都失败的孩子更痛苦的事情吗?尤其是看到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精神分裂或自闭证或呆滞症或失语症或自杀或因性格怪异而被排斥在社会边缘,谁要是在中晚年摊上这样一个教育结果的畸形儿,谁还不是终生煎熬痛不欲生吗?

 

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很喜欢“偷”的国度,比如三峡水库、南水北调、袁隆平的高产水稻,其实都是偷来的,是偷了子孙后代的资源——凡是为了眼下的利益而人为破坏自然规律的行为,都属于“偷”的行为,迟早是要得到大自然报复的。

(顺便说一句:同理,一个掠夺了孩子成长周期律的家长,也将会得到报应,那就是孩子的人格分裂、心理变态、反社会人格,甚至精神崩溃和死人的现象。我敢绝对地说,放假后所有把孩子送进各种对接班的家长,无疑都在加剧孩子人格分裂的进程,但愿你们将来别后悔。)

 

人的大脑是需要不同环境的刺激的,长期只关注一件事情必然引起审美疲劳,甚至是许多学生因为厌倦了教师们那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课方式而经常感受到一种想发疯的感觉。昨天有一位刚考上二中的育才初三女生,她跟我听了大半年的课,她说在临毕业的最后几个月中,她始终有一种心理煎熬的痛苦感,因为在听了我那种天马行空、风趣幽默、激情四溢而发散式思维的讲课风格后,她实在无法容忍育才那帮子照本宣科的呆瓜型老师的讲课风格,如果不是因为处于毕业前夕,再长期以往她非崩溃不可。

 

因此我们需要让孩子在业余时间阅读文学,尤其是在放假期间,可我知道有那么多家长在孩子刚放假的第二三天就把孩子送进了对接班,让他们继续煎熬在那种照本宣科式的无聊讲课中,这样的成长方式都在潜移默化地扭曲和分裂他们的心理与人格,等到最后一根稻草压倒骆驼的时候,再想补救却为时已晚——那些杀人、自杀、心理变态和反社会人格的孩子在病灶爆发之前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如同一位深受家长压迫的中学生对我说,等有一天你可能会听到我的恶耗:我要么在学校杀人,要么跳楼自杀,因为我已经快疯了!每天晚上母亲监督我写作业到十一点,要求每次考试进入前几名,手机被没收,业余时间没有一丁点的自由,一举一动都被母亲严密监控,而母亲却有一个天使般的动机:我是为你好啊孩子!我希望你能考上名校,将来做个精英。

我刚拿到一份由教育周刊发布的一个新闻:题目是:大学生盛典才究竟决定于什么?经过对国内外多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只要具备了“酷爱阅读、善于自学、超强记忆力、文理兼通和悟性” 这五个要素,任何人都是能够成为杰出人物的。反之,一个人即使进了名校,获得了高学历和高学位,如果没有悟性,他们是绝对不能够成为杰出人才的。

 

我本人除了“理”较弱外,其他四个半要素全部具备,尤其是悟性,每个听我讲课的家长学生都能深刻体验到我的即兴式发挥,包括我那种蛙跳式发散型思维的哲学思辨,我也一再告诉学生们,唯有阅读才能让你获得悟性。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而这几大要素恰恰是学校无法培养出来的,它只能靠业余时间自我发展。

昨天来了一位刚考完中考的初三学生,极具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地提出问题,与我互动并形成热烈讨论,我已经等了五年多,我本能地问他家庭情况,是一位中高级官员家庭,主要是家里有书架,有大量的藏书,父亲喜欢社会科学,这正是应了我一贯的看法,那些极少数的优秀学生,无一不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力,来自父母的榜样力量。

暑假已经过了一个星期,我知道能够在家里阅读的学生可能只局限在我所带的三十个学生身上,在整个社会不崇尚读书的恶劣环境中,其实我们拿起书本就能赢得未来人生,就这么一个辩证法则你却很难让那些小市民家长明白。

 

一个月前我碰到与我孩子同在舰司幼儿园的同班女生的母亲,她诉说孩子学习不理想,正在外边补地理课,从没有读过书,因为父母没有读书怕习惯,家里也没有藏书。我说等孩子(初二)考完试可以到我这儿来试听一下,借几本书回去看。这位家长答应了,至今也没接到她的电话,后来有人告诉我她把孩子送到一家培训班接受半个月封闭式训练去了。我只能感叹,人和人的确太不一样,我只能告诉家长们,即使你的孩子从不读一本书而以优异成绩考进北大清华,这也只是人生故事的序幕,十年后我们再煮酒论英雄吧?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都不能仅从一个时段的优劣来评价他们的未来,必须从长时段来观察这个国家或个人的发展状况。

 

在波兰导演基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戒》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巴伯家门前有一个小湖,每到冬天,巴伯就喜欢到湖上滑冰。但冰层的厚度是不确定的,它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巴伯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精通计算机,相信一切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比如说,小湖上的冰的厚度就可以用计算机计算出来。圣诞节前一天,小巴伯想到湖上去滑冰,他按照父亲的教导打开计算机询问计算结果,计算机上说:'I am ready.'于是他就穿上父亲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一双漂亮的冰鞋上了冰湖,正当他欢快地滑冰时,湖上的冰破了,巴伯命丧湖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是不确定的,我们还是按照孩子将来可能遇到的最坏方面打算,让他们在少年时代多积累一些阅读带给他们的思想储存吧,那才是真正能够支撑他们去赢得未来人生最有价值的财富。

歌德说,为了满足一方面的消费,自然就不得不在其他方面节约。

这句话可以移植到中国青少年的成长模式上:为了把我们的孩子给培养成统一模式的“中国式傻瓜”和“社会废物”,我们极力培养孩子们的考试能力而把其它的成长要素都给“节约”掉了。比如文学艺术,从眼下看,它似乎与将来考名校无关,也似乎与将来成为一个社会精英无关。但从长远看,一个缺少文学艺术修养的人,是绝不可能成为社会精英的。甚至,一个缺少文学艺术修养的人,将来连一份体面工作都找不到。

 

你偷来的东西迟早是要还回去的,而且是加倍!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或理念,但时间会告诉我们,你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