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才识字识半边"背后的故事(2)

 昵称503199 2015-07-12

战乱、迁移造成读音变异

造成“秀才识字识半边”错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表音的部分没有读准。这属于音韵学方面的问题。

中国的历史悠久漫长,疆域辽阔广大,这便使语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变动——即战争,动乱,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口的大规模迁徙。

举例而言,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统一政权时的京都往往都在北方,它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语音也被视为“正声”,即标准音(正如我们今天的普通话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一样)。但当我们北部边境的游牧民族纷纷南下,而朝廷又无力抵抗时,中原地区的人民便只有随着中央政府大规模南迁了;与此同时,他们亦将中原一带的语音带到了新的地区,并且从此保留了下来,而且离开中原越早、越远,保留的古音也就越多、越纯(例如吴语、粤语、湘语、鄂语等等)。而此时的中原大地,则由于更换了主人,在语音上也同样呈现出了新的变化。

南京方言的“前世今生”

有人考证,江西和广东的客家人,即西晋末年“五胡内迁”时从中原地区南徙的移民;而粤语区的汉族人进入广东的时间更早,是在秦始皇略定扬越,发卒五十万戍守五岭之时;至于南京的方言,为什么在当年同属吴语地区(南京在历史上属于春秋时代的吴国),而今天却变成了“江北话”?这与东晋时期山东琅琊郡的王氏大族大规模迁移有莫大关联。

南京大学的鲍明炜教授专门研究南京方言的历史演变,他认为影响最大的事件有这样几次——

第一次,东晋政权于南方的建立。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政权(317年)之后,北方的世家大族便大举南迁,构成了东晋统治集团的基础。为了安置这些南来的人,东晋政权设置了许多的侨州、侨郡、侨县。建康是京城,也是南渡客户最集中的地方,先后设立的侨郡和侨县就达到20多个。据不完全统计,渡江南来的汉族人口约在百万以上,某些郡县甚至超过了当地原来的人口。这一情况,不仅大大改变了建康的传统风俗习惯,而且令其语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吴语开始向北方话转变。

第二次,隋朝建立后的巨大破坏。自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间,以洛阳话为代表的北方话在建康逐步取得了“官话”的地位。然而,等到南朝的最后一个偏安小朝廷——陈,被隋兵破灭之后,隋文帝下令:“建康城邑,平荡耕垦。”其目的是为了将南朝的基业彻底铲除。建康经过这一次的巨大破坏,人口的变动是非常大的。后来到了唐代,政府又将建康的居民大批迁往扬州,于是人口比例上再次发生了变动。

第三次,南唐小朝廷的灭亡。南唐建都金陵(937—975年),经济文化重新繁荣。然而这又是一个短命的小朝廷,等到宋兵南下,“金陵受围经岁,城中斗米者相救籍,……百姓疫死,士卒乏食。”金陵人口又经历了一次大聚散,此时由于大批的北方人参与其间,因此便推动着金陵话继续向北方话转变。

第四次,南宋年间的迁徙与破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破了江宁,建康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遗留下来的居民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由于大批的北方人入住,致使北方话再一次地侵蚀了当地的语音。

第五次,明朝初年的变动。明初之时朱元璋建都南京,南京人口增加到了47万余人(元初仅9.5万人),但由于明太祖朱元璋“虑反侧”,从而对当地居民进行大规模的调遣,变动非常大。一方面是向云南、青海等边疆地带迁移(昆明的一些方言至今还与南京话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大批的由其他地区迁入,他们主要来自浙江、安徽、江西、湖广、福建、四川等省,他们的语言非常复杂,从而使得南京的方言也更加复杂起来。

第六次,太平天国的失败和天京的破灭。洪秀全建都天京,最初城内的居民将近90万,后来经过了两次攻守大战,以及最终清兵入城,大火延烧七天之久,人口又经历了一次大聚散。据史料记载,此番变动之后,安徽、江西二省之人占到了十分之七(其中尤以皖人为多),至今许多南京市民尚知其祖先是从安徽迁来的。另外还有不少苏北人,以及从北方迁来的满人贵族。

第七次,抗日战争时期南京的沦陷。日寇在南京屠杀了30万人,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抗战胜利之后,虽然很快又恢复到了原来的100多万人口,但补充进来的则多为苏北和皖北之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充分说明语音变化所留下的痕迹: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了苏州附近的一个小站浒墅关。“浒”字于江南一直读hǔ(如《水浒》),而乾隆却读成了xǔ,他是皇帝,没人敢说他读错了,于是这一读音便留了下来。其实,他并没有读错,因为此时北方已经出现了腭化音j,q,x,而南方却仍然保留着古音g,k,h。今天,在《新华字典》上,这个字便同时注有了两个读音,不过读xǔ时,只出现在地名浒墅关一词上。

还有一个故事: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手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葛优扮演的那个角色操着一口河南方言,他怕别人嫌他土,竟夸耀道:“如果倒退到当年大宋时期,我说的可是地地道道的代表着京城的普通话。”其实他说错了,北宋时的“普通话”早已随着南宋人民的迁移跑到南方来了,如今的河南话也早已不是当年的“正声”了。

(葛灵丹 根据陈虹教授在南京图书馆的讲座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