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北京话(下)

 新用户8926AVU2 2022-10-27 发布于北京

(接上文)

首先说,北京话和北京官话根本不是一个概念,而且北京话我们前面也说了,其实是根据区域有划分的,从地理上来说,北京城实际上就是现在二环的区域大小,最多加上城厢,现在的海淀区,以前是分成上海淀和下海淀的,而且分属不同的治所。按照划分来说,北京话应该是属于北京官话中的一种。更不要说“官话”这个更大的概念了。

其次,我们前面也说过了,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仍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直至清朝雍正年间清设正音馆,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主流语言。南京最早属于江北省,后来从属于江苏省,与安徽根本不一样,至于说,宋代官话是河南语言,这也是望文生义,“华”、“夏”两部落逐渐融合并逐步东征过程中吸收被征服各地方言,形成黄河流域特有的北方话基础,直至周代时语言达到成熟阶段,《诗经》就是由东周人按洛阳读书音写成。

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洛阳雅音)一直为标准音。宋代自然也在其中。这与皇帝的籍贯根本没有一点关系。可以说,这个体系直到明朝时候才被有所改变,朱元璋认为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音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即连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再就是,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等)以北京官话为基础。尽管如此,北京官话和普通话还有一定的区别,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北京官话也是一种方言。北京方言则更是与普通话存在不少差异,不过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了普通话约等于掌握北京话,这是错误的。一个较极端的例子是,北京话中“吃、餐、啃、开、捋、垫补”六个词,实际表示的都是“吃”的意思。当然还不止这六个词,侯宝林先生的相声中就有这个描写。

说到北京官话(国语)和北京话(京音)还曾有过一段大争论,当时1912年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从此引来了南北的一场大论战。最后以一省一票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国音”,就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这次会议审定的汉字读音被后人称之为“老国音”。

并从1918年开始推行。但推行了不到两年,就爆发了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两派争吵非常厉害。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是非常必要的,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三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作品为规范,并且还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至此,这段争论才算是真正结束,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普通话才真正推广开来。

关于北京话中喜欢加儿话音的标准,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 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语义色彩:如发小儿、老伴儿、家雀儿等等。

2、 表示灵巧、俏皮、诙谐等语义特征:比如北京儿歌中,“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小孩的顽皮在儿话音中有了充分体现,去掉儿话音灵巧俏皮感全无。

3、 带有轻蔑、鄙视、厌恶等感情色彩:如光棍儿,老泡儿、窑姐儿、傻冒儿等等。

4、 表示幽默,随意,亲切等风格特点:对于很多人名儿化后表示亲切,如家里排行老三的一般被称为“三儿”。儿化一般仅对熟人,对生人为表尊敬不儿化。

5、 暗示虚化、抽象化的辅助方式和材料:如:“头儿”指的是领导而不是脑袋。

6、 对于地名的称呼上也可见一斑:对于城门 (东直门、朝阳门)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故宫)等重要地点不能儿化,对于东便门、菜市口等民间地界,全儿化为“东便门儿”“菜市口儿”等等。例如:地名中不加儿话音的:东四、西四、东单、西单、东四十条、颐和园、北海等 ,以及除 东便门、西便门以外的所有“门”(如东直门、西直门、东安门、永定门等不能加儿化音),除黄寺以外所有的“寺”(如白塔寺、万寿寺、三塔寺等都不能加儿化音)。加儿化音的,比如:珠市口儿、菜市口儿、大栅栏儿、三里河儿、白石桥儿、黄寺儿等。

当然上述的不一定全,毕竟北京话中的儿化音比较复杂,有些必须加,有些又必须不能加,有些加,但是必须要加对地方,比如:猫腻要念成猫儿腻,儿化音一定要加在猫后边,不然的话就错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多,完全说老北京话的人也在减少,很多土语已经很难听到了,偶尔听到一句,会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

北京话和天津话的幽默体现在了不一样的地方,天津话本身就让人听着极具幽默感,很多人都说,就是喜欢听天津人说话,都和相声一样。北京话的幽默却是体现在话语的里面,比如两口子吵架,这进来劝架的先来一句,“呦,这怎么话说的,您这可真是饭馆的菜,老炒(吵)着呀!”就这么一句话,许是能将吵架的两位就都给逗乐了。

有人说,听着北京土话就好像密码一样,要是没人给翻译着,那绝对听着是一头雾水。其实,中国每一个地方的方言土话都有其自己独到的地方,不是当地人根本不能完全听懂。北方人到了南方,无论是东南的吴侬软语,还是广东深圳的粤语广府话,听得也都会是一头雾水。

有人说,去到哪里首先学会的就是骂人的话,但是对于北京话来说,这个还真难。前面咱们说过“京油子”讲的是北京人的圆滑,颇有些事故,这也是老年间给逼出来的。据说曾有个笑话,说是一个讨吃的,上了岁数,要了一天的饭也没有要到,于是就赖在一家饭铺子门前耍赖,结果来了一个阔绰的主儿,就命人赏了他一些散碎的银两,这花子自然是千恩万谢,那奉承的话像不要钱似的,恭喜人家“百子千孙,公侯万代等等”吧,结果却将这位主儿给惹恼了,吩咐身边的小厮随从给了这位老花子一顿好打,将赏赐的银两也给收回去了,老花子不明白,最后是饭铺的掌柜的偷偷告诉他,这位阔主是一位太监,您老那些奉承话让他听着岂不全变成了讥讽的话语了嘛。老花子这才堪堪明白,也只得自认晦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会不会说话的重要了。

也正因此,所以老北京的那些骂人的话也都是含而不露。有一些因为电视剧的传播,大家可能听得多了,自然也就耳熟能详了。例如“丫”,“你个小妹妹的”,“姥姥的”;那么还有一些可能就听不明白了,比如“街上的舅舅”、“拔塞子”、“硌您脚了,耽误你脚落地了”等等;还有一些算是中性的,根据说话的语气、动作等有的时候是调侃,有的时候就成了骂人的话了,诸如“不着调儿”、“白霍(也有写作活的,北京话中很多词实际上大多属于口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字或词)儿”、“二把刷子”、“二百五”、“该干嘛干嘛去”、“膈应(也有写作硌应)”、“假招子”、“假科里”、“鸡贼”等等吧,这种词就比较多了。这些词、话单拎出来,都没啥大毛病,自然也就不会让人,尤其是外地人挑出理来,也就构成了一道比较独特的语言了。

北京城因为是属于消费式建设,所以老北京人也就越来越罕见了,那些昔日在北京城中冠冕堂皇的话语也就成了火烧岭上捡田螺——难得寻了,下大雪找蹄子印——罕见喽。现而今能听得懂老北京话两三成的老北京人都很难找到了,更不要说能写,能讲的了。

语言和社会一样,越是封闭,发展也就越慢;越是开放,发展就越快。咱们前面说过,北京城一直是北方重镇,北京话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上千年来,北京话就是始终处在这种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的。这种语言背景对北京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得北京话在辽金时期就可能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结构最简单的汉语方言。

且不断影响着那些少数民族语言,甚至远在契丹和女真族中,他们的语言很大程度上被当时的北京话所影响,进而汉化,以至于在当地的不少少数民族在这样的背景影响下,放弃了自己民族的语言。金朝就是在女真族汉化已经相当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到金朝迁都燕京时,女真贵族已经不大能说本族语言,当时的北京话在女真族中使用已相当普遍。及至到现在,现代的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比较,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说,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根,我们爱这里,不管它是否是首都也好,还是一般城市也好,我们只希望能留下我们熟悉的声音。我们的老北京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