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记忆(八):淳朴民风

 陋室书屋2 2015-07-12

儿时记忆(八):淳朴民风

 

        5060年代的农村是很穷很穷的,大家普遍以最低的温饱为追求目标,活得简单而又实在。由于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周遭也无特别突出的富人扎眼撩心,倒也活得安逸和充实。俗话说,“富有富的坏,穷有穷的好”,贫穷简约生活的好处之一,就是民风淳朴自然,大家基本上过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少了现代生活的虚伪、欺诈、浮躁、虚华和压力。都说“简约是一种美”,吾深以为然。

一、服饰

1、实用。穷人的原则永远是“节约第一,实用第二,美观不要”。成年男子夏天一般都要披一个大手巾,它由土布制成,披在背上可以遮太阳,可以擦汗,还可以当洗澡巾,是真正的一物多用。家庭妇女则整天系一个围裙,烧饭时用来防油,小孩哭闹时用来擦鼻涕,冬天抱个取暖的火团时用来遮风。最绝的是老头子冬天戴的“猴帽”,它活象强盗打劫时戴的面具,平常卷起来戴在头上,风雪天放下来,既是帽子又是围巾。

2、耐用。穷人的东西一用好多年,得结实牢靠,不能“象纸扎的一样”。棉线织的袜子本来就结实,还要上层底;土布做成的衣服糙是糙了一点,但特别经穿;棉袄、棉裤的外面再蒙上一件外套,几乎永远不会穿破。

3、节省。穷人从来不讲究,能不用的坚决不用。夏天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打赤脚,男子一律打赤膊;冬天除非有钱人,一般不戴围巾、不穿大衣、不生火取暖;而现在的手套、口罩、皮裤带、玻璃纽扣、羽绒服、毛线衣、化纤衣服,那时在农村统统都是没有的。

4、节约。穷人奉行自给自足的方针,节约的点子实在是多。自己纺纱织布,用树上的皂角洗衣,小孩的衣服大传小、一代传一代,破旧的衣服缝缝补补再穿。一小块做衣服的边角料,大一点的用来做口袋衬子,小一点的留作缝衣服的补子,更小的还可以用来搓“片筋绳子”。

儿时记忆(八):淳朴民风

5、大方。穷人其实也是爱美的,只是条件不允许。女人稍微讲究一点,弄段红头绳(毛线)或橡皮筋扎辫子,买个小镜子梳妆打扮,就算不错了。

二、饮食

6、取料广泛。一方面竭力挖掘野生动植物资源,如青蒿、毛粟、香椿头、野果、鱼虾、黄鳝、泥鳅、螃蟹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人工种植资源,如南瓜花、茄子的蒂、红薯藤、莴笋叶、蕹菜叶、萝卜樱子。

7、烹调多样。蒸、煮、煎、炒、炸、烩,见菜选法。肉肥了就鲊,肉臭了就煪,菜老了撕皮,米碎了做粑粑,没有什么东西是对付不了的。

8、炊具各色。小一点的水桶叫“提量子”;从灶上的“井罐”里往外舀水的叫“水端子”;淘米的竹器叫“筲箕”;洗菜的竹器叫“黄篾腰箩”;洗碗的东西叫“蟒瓜瓤子”;舀水的容器叫“葫芦瓢”,劈柴的家伙叫“竹刀”。那时,水沏子是陶器,水瓶外壳是竹子,水桶是木头,吹火筒是在一小段竹子的结上钻个孔。

儿时记忆(八):淳朴民风

9、保存有道。一种方法是腌制,如腌白菜、腌芥菜、腌豆腐乳、腌红大椒、腌腊货等;另一种是干制,如晒红薯片、米坯子(炒米)、月亮菜(扁豆)、萝卜干等;还有一种是窖藏,用得不多,主要是藏红薯。

10、杂食将就。主要是为了节省主粮,同时也可以顺便换换口味。如,山芋稀饭、小青菜糊糊、萝卜烧稀饭、南瓜饭、葫芦烧稀饭、豇豆烧饭、青菜干饭等。

三、起居

11、居住。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居条件极差。房子不管是瓦屋(小瓦)还是茅屋(稻草或茅草),都很拥挤。个别人家只有两间房,还有老人和小孩,还要生火烧饭,还要养鸡养猪,还要解决排泄问题,其情其景不可想象。因为穷,那时基本上是夜不闭户,连个围墙都没有。

12、厕所。条件差的人家在屋外就地支个人字形茅屋,将就着遮羞;条件好点的人家专门盖个大一点的草屋,将东缸、猪圈、柴草、鸡赛(鸡笼)放在一起。东缸是一口真正的大缸,人如厕时要蹲在这口大缸的边沿上,墙上按个绳子做抓手,很是危险。为了防止灒一屁股屎,缸内放块“屎板”和一根“搅屎棍”。

儿时记忆(八):淳朴民风

13、家具。床是不可少的,有带顶和边栏的花床,有简单的座子床,还有用土坯支起来的土坯铺。一般人家里简单的家具有碗橱、大桌子(吃饭)、板凳(条凳),条件好一点的有大柜(放被絮)、银橱、站桌、五屉橱、高低橱、条几。

14、圈养。普遍家养的动物有鸡、鸭、鹅、混水子(鸭与番鸭的杂交,没有繁殖能力)、猪,狗和猫不是用来吃的。这些畜牲的宿舍,禽类叫“赛”,兽类叫“圈”。

15、农具。大条把(竹制扫把)、斗、升、扬叉、锄头、镰刀、犁、耙、耖、扬锨、粪箕、粪桶、苗担(两头带金属尖的木扁担)、扁担、勾绳子、稻箩、小篓子等。

儿时记忆(八):淳朴民风

 

四、行为

16、坦然。那时的农村人没有文明人那么多臭讲究,崇尚自然放任的作风。妇女给小孩子喂奶是从来不避人的,小孩(包括小女孩)开裆裤要穿到小学毕业,小男孩到池塘里洗澡(游泳)一定是脱得光光滑的,什么女人偷人(通奸)、老公公扒灰,虽然也会被别人说闲话,都没有什么大不了。

儿时记忆(八):淳朴民风

17、出行。很多农民一生的生活半径大概只有10华里,难得出门远行。除非是走太远的路,一般都是准备好干粮起早“走汗路”,一天百十里地是不在话下的。如果带重物,就手提肩挑,偶尔会用上独轮车,两轮板车是后来才有的。

18、借物。由于穷,不太常用的东西一般是不配制的,需要的时候就互相借用。比如蒸饭用的蒸笼、木匠用的锯子、瓦匠用的泥鼻儿、大件的农具等。不仅如此,需要大家帮忙出力时也不会有任何忧虑,而且不要任何报酬。

19、粗俗。老百姓虽是粗人,也会苦中作乐,只是显得有点不雅。集体劳动时,如果不是农忙,大家总是边干活边说笑,言语间充满着下流活,有时连小孩都不回避。好在大家都不在意,甚至可以当着老公的面占人家老婆的便宜。

20、勤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省吃俭用,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些老人已经养成勤劳的习惯,不早起、不到处戚戚嗉嗉就浑身难受。

儿时记忆(八):淳朴民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