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陋室书屋2 2015-07-12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间的很多工艺已经失传或处于失传的边缘。有的被发达的机器化生产所取代,有的则被无情地淘汰。剩下来的一些,或者是无法机器化,或者是机器化的质量比不上手工,或者是农村落后机器化跟不上,仍然顽强地硬挺着。 儿时那些走家穿户的民间手工匠人,虽历历在目,却已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1、木匠。上房梁、打家俱、修门户,只要与木头有关,无所不能,乱七八糟的行当也多。精不精则看三样硬活:犁耙、棺材、龙骨水车。过去有一种学得半吊子的“改匠”,只能修修小么东西;还有一种“圆匠”,专门打盆桶之类的圆家俱。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2、瓦匠。过去还有一种“翻匠”,只会修修屋漏、砌砌墙,是不会盖房子、砌锅灶的。

3、漆匠。手艺比较简单,木匠、瓦匠等要学三年、跟三年,而漆匠只要学一年就可以出师,但过去活儿不多。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4、待匠(理发匠)。过去挑个担子到处求活,俗话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手艺也比较简单,一年可出师,要置办的行当也少。

5、篾匠。工艺繁琐,但比木匠、瓦匠活儿稍轻一些。竹制品很多,箩、筐、筲、篮、箕,不一而足。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6、窑匠。过去老百姓难得盖房子,好多还是土坯茅草房,所以烧窑的不多。老家有一个迷信,说烧窑的不生男孩,意思是要绝后。

7、裁缝。上先没有缝纫机,完全是手工缝制,而且裁缝统统是男人。我家还保留了一件爷爷手工缝制的夹袄,对我至为珍贵。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8、补锅匠。现在补锅基本上是指钢精锅换底,过去是指补铁锅,在缺损处打上铁钉。还可以补瓷碗、瓦罐,今人恐怕不信。

9、弹匠(弹棉絮)。一般是自家先准备好棉絮,纺好棉纱。弹匠的那张弓很是显眼,嘣嘣嘣的声音定会招来小孩子的好奇。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10、补鞋匠。现在是补运动鞋和皮鞋,老早一般是补布鞋、橡胶雨鞋、雪天钉鞋。

11、配锁匠。没有现在的机器,完全凭本事,一般是将原锁拆开比照。过去,配得比较多的是铜锁和弹子锁。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12、铁匠。“人生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是很辛苦的,特别是小徒弟。

13、收荒匠。由于当时农民普遍很穷,没有什么可丢弃的真正的破烂,这种人见到的比较少,一般多是用小糖换旧棉絮。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14、制面匠。老家称作“下挂面的”,可以自己拿小麦来委托加工,也可以用大米来换,拿钱来买的比较少。

15、补伞匠。最早是红色的油纸伞,后来是黄色的油布伞,都不太结实,破了需要补的。现在这些伞都淘汰了,怀念!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16、屠夫。也就是“杀猪的”。小时候总以为杀猪的就应该是长大胡子的、心狠毒的,所以很恨这些人。

17、炸爆米花。老家叫“炸冬米”,小孩子最怕听的是最后那声响,最想看的是大米\玉米变成爆米花的神奇,最想闻的是那种清香。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18、织布匠。好象是民间为数不多的女性工艺,老家叫“织老布的”。一般事先自己要纺好棉纱,她们只负责加工。

19、卖货郎。老家叫“卖零货的”,卖的都是针头线脑不值钱的小件,一般多是小孩学习玩具用品或妇女针线用品。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儿时记忆(五):民间工匠

20、磨刀匠。“磨剪子,勥菜刀”,儿时熟悉的吆喝声今天已经不再。偶尔还能见到磨刀匠,一般都不会吆喝了。

 

另加:

制土烟(黄烟)、造粗纸、扎灯笼、剪纸、养蜜蜂、唱戏、

扎扫把、搓棕绳或麻绳、捕鱼或网鱼、打兔子(打小动物)

煽公猪的、卖牛的、制茶、造土酒、造鞭炮、郎中、算命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