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锷&潘惠英:乱世红颜乱世情

 汉青的马甲 2015-07-12

看到标题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潘惠英是谁?不应是小凤仙吗?然而,您并没有看错,今天的女主是潘惠英,蔡锷将军一生中真正的红颜知己。

作为近代中国最耀眼的儒将,蔡锷文武双全,一表人才。而此等人物,总是会有风流佳话留传后世的。最著名的莫过于他与小凤仙之间的患难相助,以致于成为可以和周瑜、小乔的琴瑟相知,李靖、红拂的暗夜私奔相并提的三大儒将爱情传奇之一。

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蔡锷

寻得一心人

1911年,蔡锷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从广西来到云南。也是在这一年,二人相遇。在这之前,蔡锷已经成亲,夫人刘侠贞一直在家中侍侯公婆,与蔡锷一生聚少离多。

潘惠英出身于一个士绅之家,父亲在昆明城里有些名望,曾担任过普济堂堂长。潘惠英年幼时在女子私塾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稍长后又接受西式教育。潘慧英非但聪慧好学,而且娇小玲珑,貌美如花,追求者如过江之鲫。据说她眼界很高,等闲之辈皆不入眼。

当时,蔡锷就任云南都督后,公务繁忙,案牍劳顿,家属仍在湖南,无人照顾,于是僚友们劝他娶亲,并选定了潘惠英。二人见过,皆有好感。虽然蔡锷比她大十三岁,而且已经有了家室,但这并不能阻挡潘惠英的一番心意。面对潘惠英的温柔、美貌和深情,蔡锷也无法不动心,最难以让他抗拒的,乃是这位宛如明珠的女子受过高等教育,能够站在平等的精神高度上,和他进行深入的交流,理解他,安慰他。大约在1912年夏天(也有人说是1911年10月),蔡锷与潘惠英办了一场简单的婚宴。除了都督府的几位重要人物和有关职员外,蔡锷并没有惊动其他人。

婚后的潘惠英绝无一般高官眷属的张扬,她低调、安静,很少和蔡锷一起出现在公共场合。蔡锷生活简朴,身为都督,主动把月俸减到60元,以至于潘惠英身边没有服侍的丫头。当家中来客人时,潘惠英会亲自下厨。在公务之外,二人几乎过着与人隔绝的生活,感情之好,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


潘惠英

插曲小凤仙

1913年10月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潘夫人偕行。1914年6月,蔡锷母亲及刘夫人到北京。27日,潘夫人在北京生长男蔡琨,因生于阴历五月初五日,故字端生。为避免引起袁世凯的猜疑,蔡锷在公开场合批驳反对帝制的梁启超,并积极表态“赞成帝制”。同时,他佯装胸无大志,经常在八大胡同“鬼混”,也在此结识了小凤仙。不过他结识小凤仙,一开始就有政治目的,那就是利用小凤仙来做掩护。

他选择小凤仙做掩护的理由,一是可能觉得小凤仙年纪小,只有十四、五岁,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二是小凤仙的气质比较正,不属于妖冶之流,让蔡锷能够接受。至于蔡锷向小凤仙倾吐心曲,以其为人的深沉和谨慎来推测,不太可能。蔡锷既然决心反袁,脱身之前他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把家属安顿好。他先是跟刘侠贞上演了一出双簧,为小凤仙的事大吵大闹,然后以老母思乡为名,派张亦斋护送王太夫人和刘侠贞,还有长女、次女和大儿子返回湖南。

蔡锷的部属雷飙在《蔡松坡先生事略》中根据蔡锷口述记录了此事。他写道:“但袁(指袁世凯)之密探仍追随如故。蔡公表面若不为意,一面密送老母眷属分批离京,一面日夜逍遥于市场、戏院,并常涉足于八大胡同妓院,此小凤仙一段佳话之所由来也。日久,各密探亦觉蔡某如此冶游,当不至有其它动作,监视亦渐松懈。一日晚间在小凤仙处请客,正当游客满座、狂歌畅饮之际,公即单身赴崇文门车站乘火车赴天津。当时无一人知者。次晨抵津,暂住日本共和医院。”

而据蔡锷在北京的同事、陆军中将哈汉章在《春耦笔录》回忆,蔡锷临走时在他的府邸里打了通宵牌九,第二天清早七点就去统率办事处上班,并当着侍者的面打电话给小凤仙,说中午十二点半一起到某处吃饭。打完电话后,他就在办事处四处溜达,做出很悠闲的样子。等到无人注意时,蔡锷就从政事堂往西苑门走,出西苑门后乘三等车赴天津。事后那些密探大为慌张,除了找陪蔡锷打牌的哈汉章等人调查外,就是盘问小凤仙。小凤仙当然一问三不知。这些密探只好捏造事实,说成是小凤仙用骡车把蔡锷送到丰台上车,以应付上司。哈汉章等人为了掩人耳目,也大肆宣扬小凤仙的侠义之举。于是,小凤仙的侠义之名传遍北京,再后来传得举国皆知,终于传进了许多关于民国的演义和野史中。

据小凤仙本人回忆,蔡锷离开北京后,就没有来过信。她所等到的是蔡锷功成之后早逝的消息。在参加了公祭之后,小凤仙就从北京城消失了。


小凤仙

浮尘乱世,红颜知己

蔡锷决定踏上一条充满风险的逃亡之路,潘惠英便把女儿淑莲和还没满一岁的长子端生(即族谱上所载的泽琨)托付给婆婆和刘侠贞,并且不顾自己已有身孕,执意要陪伴蔡锷。蔡锷一方面是拗她不过,一方面也是舍不得跟她分离,只有先派人送她到天津。蔡锷赴津后入住共和医院,这可不是装病,而是真的有病要治。虽然医院有护士,但潘惠英还是以有孕之身服侍蔡锷。直到蔡锷决定从天津奔赴日本,再转道香港、越南进入云南,万里辗转,于胎儿不利,潘惠英才被说服,由蔡锷派人护送她先回云南。

蔡锷到云南之后,没能停留多久,便带兵入川做战。军务繁忙之中,他还不断给留守昆明的潘惠英写信,有时一天会写两封,思念之殷切,于此可见一斑。


在1916年1月26日的信中蔡锷写道:“十六日启行,按站北进,沿途俱安适。”这是在向爱人报告自己的行踪。1月31号到了四川毕节后,他写下了给潘惠英众多书信中最有名的一封:“……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但自度生平无刚愎暴厉之行,而袁氏有恶贯满盈之象,天果相中国,其必以福国者而佑余也。……”这样的肺腑之言,只有对能够高度理解自己的人,才会倾吐。由此可见,在蔡锷心中,是把潘惠英当作红颜知己的。

有读者看到这里,也许会大嚷起来,人家是夫妻,怎么会不是知己呢?但是,我们要知道很多夫妻到白头仍如陌路的并不罕见,相互之间不能理解的更是常见,真正是夫妻又为知己的,少之又少,是要修五百年才能修来的福分。蔡锷鏖战川南,退守纳溪永宁河的时候,潘惠英在昆明城中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消息传来,蔡锷即给小儿子取名永宁(即族谱上所载的泽珂),除了表示儿子是川南之战时所生外,还含有祝愿战事早平,家国永远安宁之意。倒袁成功后,潘惠英即带着永宁赶往四川,与夫君相聚。不久后,又陪着蔡锷远渡重洋,赴日本就医。蔡锷逝世后,潘惠英将他的一缕头发加入自己的发髻中,以示永不相忘。由于蔡锷一生清廉,没有留下任何遗产,21岁的潘惠英从此以教书为生,守寡到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