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汕方言词汇考源(三)

 广东黄汉光 2015-07-13
汕方言词汇考源(三)     詹玉池
 
六、植物 

【秫米】糯米。秫,谷物之粘者。《说文·禾部》:“秫,稷之粘者。”段玉裁注:“秫为粘稷,而不粘者亦通呼为秫。”《广雅·释草》:“秫,稬也。”王念孙疏证:“秫为粘稷,稬为粘稻。”《广韵》食聿切,入术船,术部。《礼记·内则》:“饘、酏、酒、醴、芼、羹、菽、麦、蕡、稻、黍、梁、秫,唯所欲。”孙希旦集解:“秫,粘粟也;然凡黍稻之黏者,皆谓之秫,不独粟也。”晋·陶潜《和郭主簿》:“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本草纲目·谷部·秫》:“秫即梁米、粟米之黏者,有赤白黄三色,皆可酿酒熬糖作糍糕食之。”可见古时“秫”是有粘性的谷物通称,而潮汕方言中它专指糯米。

【粟】稻谷,古泛指谷类,现北方称去皮的小米,南方亦指稻谷。《说文·卤部》:“粟嘉谷食也。”段玉裁注:“古者民食莫重于禾黍,故谓之嘉谷。谷者,百谷之总名。”《广韵》相玉切,入烛心,屋部。《书·武成》:“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李李三学士》:“特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清·谭嗣同《仁学》:“宁使粟红贯朽,珍异腐败,终不以分于人。” 

【乌豆】黑豆。乌,黑色。乌本指一种黑色的孝鸟,后引申为黑色。《说文·乌部》:“乌,孝鸟也。”段玉裁注:“‘鸟’字点睛,‘乌’则不,以纯黑故不见其睛也。”《古今韵会举要·虞部》:“乌,黑色曰乌。”《广韵》哀都切,平模影,鱼部。《史记·匈奴列传》:“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儒林外史》:“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本草纲目·草部·鳢肠》:“汁涂眉发,生速而繁。乌髭发,益肾阴。”“青”,亦指黑色。《书·禹贡》:“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孔传:“色青黑而沃壤。”孔颖达疏引王肃曰:“青,黑色。”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明·冯梦龙《山歌·比》:“凭你春山弗比得姐个青,凭你秋波弗比得姐个明。”因为“乌”“青”皆有黑色之义,因此“黑豆”又被称为“乌豆”、“青云豆”等。 

【姜母】老姜。母,母亲,又引申指物中能产它物者。汉·焦赣《易林·履三姤》:“重伯黄宝,宜以我市,嫁娶有息,利得过母。”《聊斋志异·雨钱》:“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生利之功,一养之后,岁岁无穷,母转为货,货复转母,一国生利之民皆将赖之。”老姜,可作为姜的种子,因此称它为姜母。 

【菠薐】菠菜。《玉篇》:“菠薐,菜名。”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菜之菠稜,本西国中有僧将其子来,如苜蓿,蒲陶,因张骞而至也。绚曰‘岂非颇稜国将来,而语讹为菠稜耶?”《新唐书·西域传》:“(贞观)二丶十一年,遣使入献波薐,酢菜,浑提葱。”《本草纲目》注:“刘禹锡《嘉话录》云:菠薐种自西国,有僧将子来,云是波薐国之种,语讹为菠薐耳。”由此可见,菠菜源非中国土产,而是从国外引进的,只是它的名称已被汉化,由菠薐变为菠菜。 
【蕹菜】空心菜。空心菜产自异国,其最早并非叫“空心菜”,这是它汉化后的名称。它最早应叫“蕹菜”。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蕹叶如落葵而小,性冷味甘,南方之奇蔬也。”《逐斋闲览》:“本生东夷古伦国,番舶以瓮盛三国,故又名蕹菜。”《本草纲目·菜部·蕹菜》:“时珍曰:蕹与壅同。此菜惟以壅成,故谓之壅。” 

【番薯】甘薯。薯,是薯类作物统称。番薯,指甘薯。明·徐光启《甘薯疏》:“闽广薯有两种:……一名番薯,有人自海外得此种。”清·俞樾《茶香室三钞·番薯》:“明李日华《紫桃轩又缀》云,蜀僧无边,贻余一种,如萝卜,而色紫,煮食,味甚甘,云此普陀岩下番薥也……,按此盖即所谓番薯也。”吴震云《岭南杂记》下:“番薯有数种……皮有红白二种,香甘可代饭。”在闽南方言中,外来事物一般都在其名称前加一“番”字。“番”即少数民族或外国。宋·陆游《军中杂人歌八首》之七:“如今便死知无恨,不属番农属汉家。”元·周达观《其腊风土记·异事》:“余乡人薛氏,居番三十五年矣。”《天工开物·乃服·褐氊》:“兰绒,番语谓之孤古绒。”在潮汕方言中词前加“番”现象很多,如:“番客”、“番茄”、“番梨”。 
     
【瓠】一种葫芦瓜。《说文·瓜部》:“瓠,匏也。”《广韵》胡误切,去暮匣。又户无切。鱼部。《诗·小雅·南有嘉鱼》:“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瓜》:“冬瓜、越瓜、瓠子,十月区种。”元·虞集《题渔村图》:“已烹其瓠当晨餐,更撷寒蔬共萑席。” 

【檨】芒果。《雅言》:“黄檨盛出时,食之过多,则胃起痉挛之症,所谓‘檨仔痧’。”《清一统志·台湾府·土产》:“红毛从日本移来之种,实如猪腰,五六月成熟,有香檨,木檨,肉檨三种。”清·黄叔璥《台海使槎录》:“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见黄金果,香檨何劳向客夸。”
 
七、动物 

【山猪】野猪。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兽》:“山猪即豪猪,身有棘刺,能振发以射人。二三百以为群,以害禾稼,州洞中甚苦之。”清·周亮工《书影》卷三:“懒妇如山猪而小,喜食田禾。”
 
【鸡母】母鸡。鸡,是一种家禽,鸡母即母鸡。北魏·张丘建《算经·百鸡趣》:“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二,值钱三。”北宋·李觏《惜鸡》:“吾家有鸡母,乘春数子生。” 

【鸡翁】公鸡。北魏·张丘建《算经·百鸡趣》:“鸡翁一,值钱五。”明·汤显祖《鸡》:“玉粒几年高栈里,今朝求问视鸡翁。” 

【水鸡】青蛙。“水鸡”就是青蛙。宋·赵令时《侯鲭录》卷三:“水鸡,蛙也,水族中厥味可存者鸡。”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二折:“今日造化低,惹场大是非。不如关了店,只去吊水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蛙》〔集解〕引苏颂曰:“所谓蛤子,即今水鸡是也。时珍曰:田鸡、水鸡、土鸭,形虽稍异,功用则也,四月食之最美,五月渐老,可采入药。” 

【柔鱼、鰇鱼】鱿鱼。柔,最初指木质软和。《说文·木部》:“柔,木曲直也。”段玉裁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后引申为软、弱。《广雅·释诂一》:“柔,弱也。”《广韵》耳由切,平尤日,幽部。《易·说卦》:“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唐·韦应物《拟古诗》之七:“折柔将有赠,延意千里客。”清·魏源《吴农备荒议上》:“又谓晚稻肉柔以肥,良于早收粒刚之秈稻。”因鱿鱼身体绵软,因此又叫柔鱼。“鰇”也是鱿鱼的鱼称。《广韵》:“鰇,鱼名。”耳由切,平尤日。在实际运用中,“柔鱼”与“鰇鱼”经常不分。宋·吴自牧《梦粱录·分茶酒店》:“酒肆中歌叫买卖者,如……鰇鱼、虾茸。”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鳞下》:“柔鱼,似乌鲗而长,色紫,一名镇管。” 

【蚝】牡蛎。张玺《牡蛎·引言》:“牡蛎在广东称蚝,福建名蚵,浙江叫蛎黄,山东以北沿海诸省通称海蛎子。”《篇海类编·鳞介类·虫部》:“蚝,蚌属。”唐·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宋·徐照《寿昌道中》:“圆万蚝黏满,平途鹭立寒。”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蚝,即牡蛎也,其初生海岛边,如拳石,四面渐长,有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 

【墨鱼】乌贼。墨,指黑色。《广雅·释器》:“墨,黑也。”《广韵》莫北切,入德明,职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墨以葬文公,晋子是始墨。”《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纽金章绾墨绶,跨属城之雄,冠百里之首。”《西游补》第四回:“一只粉琉璃桌子,桌上一把墨琉璃茶壶。”称乌贼为墨鱼并非它是黑色的,而是因它在遇到危险时会吐墨汁,趁机逃掉。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乌贼得名》:“世号墨鱼为乌贼,何为独得贼名?盖其腹中之墨,可写为契券,宛然如新,过半年则宛然如无字,故狡者专以此为骗诈之谋,故谥曰贼云。” 

【蠓】一种小飞虫,雌虫吸人畜的血。《尔雅·释虫》:“蠓,蠛蠓。”郭璞注:“小虫似蚋喜乱飞。”《说文》:“蠓,蠛蠓也。”《列子·汤问》:“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杨柏峻集释:“谓蠛蠓,蚊蚋也。二者小飞虫也。”宋玉《小言赋》:“凭蚋眥以顾盼,附蠛蠓而遨游。”罗惇曧《文学源流》:“冥灵大椿之寿,朝菌蠓蚋之夭,鲲鹏之大等喻,《列子·汤问篇》语,《庄子·逍遥游》引之。”可见蠓最初并不指小蚊子,因其经常和蚋在一起用,后来潮州人也用它来指蚊子。 

【虼蚤】跳虱。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这羊皮袄上不知是虱子也是虼蚤。”《西游记》第四二回:“他会变苍蝇、蚊子、虼蚤。”《二丶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到了我佛慧眼里头,无论是人,是鸡,是狗,是龟,是鱼,是蛇虫鼠蚁,是虱子虼蚤,总是一律平等。” 

八、称谓  

【丈夫】男子。《榖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唐·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少选,有美髯丈夫长六尺余,白衣曳杖,拥诸妇人而出。”清·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 

【珠娘】女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宋·周亮《闽小记·珠娘》:“福州呼妇人曰珠娘。” 

【大官】公公。《说文》:“官,吏事君也。”《广韵·桓韵》:“官,官宦。”古丸切,平桓见,元部。《易·系辞下》:“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唐·李贺《感讽五首》之一:“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清·顾炎武《日知录》:“官愈多而民愈扰。”可见古代“官”指官吏,官员。对百姓来说,当官的地位当然很高。“大官”则指地位更高的官。《汉书·张欧传》:“子孙咸至大官。”李淮《黄河东流去》第二十七章:“要杀要宰都由你,反正你是大官。”在百姓人家媳妇心目中,公公便是一家的“大官”,所以逐渐比拟引用,成为媳妇对公公的尊称。 

【大家】媳妇对婆婆的敬称。《晋书·列女传·孟昶妻周氏》:“君父母在堂,欲建非常之谋,岂妇人所建!事之不成,当于奚官中奉养大家,义无归志也。”唐·赵璘《因话录》卷三:“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侯。”《太平广记》卷一百二十二:“大家见之,即不忘媳妇。”
 
【丈人】岳父。丈,是对长辈的尊称。《广韵》直两切,上养澄,阳部。《大戴礼记·本命》:“丈者,长也。”唐·杜甫《奉赠李八丈判官》:“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一:“家大人与严丈铁桥,共造《说文长编》。”丈人,指岳父。《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南朝宋·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水浒传》第四回:“只见杨雄的丈人潘公,带领了五七个人,直寻到酒店里来。”清·李渔《风筝误·释疑》:“你们两个女婿都不曾拜丈人,两个媳女都不曾拜公公。”
  
【丈母】岳母。《颜氏家训·风操篇》:“谓中外丈人之妇猥俗呼为丈母,是六朝时已有此称。”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尔雅》:妻之父为外舅,母为外姑。今无此称,皆曰丈人、丈母。”鲁迅《花边文学·推己及人》:“幸喜今年正月,我的丈母要见她的女儿了,她们三个就都回到乡下去。”因为古时对岳父有“外舅”之称,因此,称其妻则曰“妗”、“妗姐”,有尊称之意。 
 
【阿公】祖父。《南史·颜延之传》:“尝与何偃同从上南郊,偃于路中遥呼延之曰:‘颜公!’延之以其轻脱,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正旦云〕:‘你不是歹人,正是贼的阿公哩。’”清·赵翼《陔馀丛考·公》:“祖之称公,其来最古……今江南人犹称祖为公公。”“阿”,《广韵》乌何切,平歌,影。“安”,《广韵》乌寒切,平寒,影。古时“阿”与“安”读音相近,因此后来又称“阿公”为“安公”。其实在古代,只用一个“公”字来称祖父。《吕氏春秋·异用》:“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次及父母,次及兄弟妻子。”《史记·外戚世家》:“(窦后)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司马贞索隐:“公亦祖也,谓皇后同祖之昆弟。”清·翟灏《通俗篇·称谓》:“此所谓公者,祖也。今浙东犹称祖曰‘公公’。” 

【阿妈】奶奶。“妈”,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阿妈”原是对老年妇女的敬称。《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那和尚见了员外回家,不敢就坐,已无心吃饼了。见丫环送出来,知是阿妈美意,也不好虚得。”邹韬奋《职业妇女的苦痛》:“如保姆请不起,是否可以物色到比较聪明清洁的阿妈,代为照顾。”在潮汕方言中,“阿妈”是对祖母的称呼。 

【弥】指母亲。《广雅·释亲》:“弥,母也。”《广韵·荠韵》:“弥,楚人称母。”清·方以智《通雅·称谓》:“齐人呼母为?,李贺称母为阿弥,江南曰阿妈,或作姥。” 

【姐】是母亲的别称。《说文·女部》:“姐,蜀谓母曰姐。”《广雅·释亲》:“姐,母也。”《广韵·马韵》:“姐,羌人呼母。” 
 
【翁】是对男性的敬称。《广韵》乌红切,平东影,东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老残游记》第六回:“补翁是几时来的?”鲁迅《彷徨·高老夫子》:“础翁也可以光降光降罢。” 

【新妇】媳妇,最早可追溯至前秦时代。《战国策·卫策》:“卫人迎新妇。”《后汉书·何进传》:“张让子妇,太后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为私门。’”《为焦仲卿妻作》:“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宋·洪迈《夷坚甲志·张屠父》:“新妇来,我乃阿翁也。” 

【囝】儿子。《集韵·狝韵》:“囝,闽人呼儿曰囝。”唐·顾况《囝》:“果获是苦,囝别郎罢。”自注:“囝,音蹇,闽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宋·陆游《戏遣老怀》:“阿囝略如郎罢老,穉孙能伴老翁嬉。” 【亲情】亲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浙江水》:“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唐·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三国演义》第五六回:“肃曰:‘今奉吴侯钧命,专为荆州一事来,皇叔已借住多时,未蒙见还。今既两家结亲,当看亲情面上,早早交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