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读书?这10个误区你也困惑吗

 mrsh 2015-07-13

问1:你说自己一年读100多本书,怎样做到的?

我最近几年每年的阅读量在120~180本之间,属于读书比较勤的人,另外我偏好读纸质书,电子书一般是因为没有纸质版本才去读,我喜欢手握着书的感觉。

很多人怀疑我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忙的时间下看这么多书,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怎么样算读完一本书?非要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才叫读完一本书么?

比方说一本小说,主要情节都看到了,一些章节快速翻过,算不算看完?比方说一本专业书,大部分内容都是知道的,只有一点点不知道的,我就只看这点内容,算不算看完?又比如说一本书,我快速翻过,主要观点我都记住了,等到需要时马上就能翻到具体章节细查,算不算读过?再比方说一本诗集,看了一半,看不下去,算不算读过?反正对于我,这都算读过。我觉得大部分人不要刻意去和别人攀比读书的数量,每个人阅读层次不

同,方法不同,不适合去攀比。有些人读书读得多,但一直停留在阅读观点而不是批判性思考的层面上,读得多收获未必大,还不如那些把一本好书读通透的人,所以古人说读通“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我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成年人,一个月读两本口碑还不错的书还是有必要的,只要不刻意去攀比数量就好。

我读书多,但一个月能看到两本让我有推荐冲动的书,我就觉得很幸福。

问2:你哪里有时间读那么多书?

其实这首先是个如何管理时间的问题,推荐大家看看本书中篇里的文章《你的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生活选择越多》以及分析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方法的系列文章,你就能明白挤出时间读书并不是问题。

其次,这也是个读书态度的问题。对于不爱读书的人而言,你把这个问题换成“你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打游戏、打麻将、谈恋爱、逛淘宝、做头发”,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做喜欢的事情你就会付出足够多的时间。

如果你早早培养了阅读的习惯,读书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不需要太刻意去安排,书随时随手就可以读。

最后,这还是个读书环境的问题。我出差的旅途上一定会带书,我床头一定会放书,我家里一定会不断添置书柜,我觉得,如果你生活的环境里到处都是书,你就会慢慢爱上读书。

为了逼自己养成爱上读书的习惯,不妨咬咬牙试试花费3000元钱买上100本书,让家里、身边到处都是书,这笔投资肯定值。如果你对自己读书没有信心,请为你的孩子花上这笔投资,只是记得不要拔苗助长,先推荐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好书即可。

问3:你是如何选书的?

关于选书,我推荐大家读读台湾出版人郝明义写的《越读者》,非常好的一本书,我在阅读方面受他启发很大。

下面我还是聊聊我选书的体会。我看书很杂,不挑食,好书也看,烂书也看,我看的烂书绝对比好书多十倍以上。加上我书评写得还不错,各家出版社编辑经常寄书给我,希望我能写几句书评,这样的书现在一年总能收到五六十本,人情要还,我就是想看得不杂都不行。

但我也不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我觉得比较好的说法是: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得多。

我觉得应该合理搭配四类书:

第一类:工具书。

在我的案头,永远有词典一类的书,这是参考书,不管是语言类还是专业类的,都不可少,但是不一定随时要看。对这样的书,我从来不吝啬购买,但是我会尽量选择一个好的版本,遇到不懂的随手翻查。

第二类:专业书。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得懂一门技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这一类方向的专业书你得通读,不管是经典原著,还是最新趋势,你都得长期跟踪学习,不要指望每本买回来的书都是干货,只要能让你在现有基础上收获一些,都是值得阅读的。这样的专业书,你每年都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看几本。

比方说我专注PPT领域后,定期都会把这个领域出版的新书全部买回来研究,其实对我而言,大部分书里有几页能给我启发就不错了,但是作为专业积累,我必须要知道这几页的新内容。

第三类:视野书。

只有一种专业思维的人是很可怕的,我们应该能用不同维度去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比如一个社会现象出来了,我们不能非黑即白地去评判,假如我们能够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个维度去观察和思考,也许我们就能有更深入的领悟。

如果你只有一种思维模式,你就很难和别人换位思考。要了解其他的思维

模式,打开你看世界的视野,主要靠读点其他专业的杂书。第四类:潮流书。社会在与时俱进,你要保持对时代的感觉,总得读一些新书。所以有些名人写的随笔我也买,当休闲书看看,也学习他们写随笔的文

风,学习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收获还是有的。另外我要特别说明一点:一个人在不同成长阶段选书也是有侧重的。比方我们读小学时,识字不多,主要是买工具书;读大学时应该多看专业

书,快速成为专业人士;刚上班,很多业务不懂不明白,也只能多买多看专业书,以便快速成长;等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就需要多看打开视野的书,拓展自己的思维;当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看一点潮流书,和时代保持同步。

我看有的人读书,最大的问题是偏门,杂书看了一堆,自己专业领域的好书新书却读得太少。其实专业领域读通一本专著,再看其他类似的书,会越看越明白,越看越快,花的时间也不多。

什么都懂一点儿真不如先看懂一门比较好。

问4:读书是速读好还是精读好?

对于问这种问题的人,我觉得很无奈。

像《高等数学》这种专业书,我能速读么?只能一页页慢慢看啊。而没有营养的书,有时候我半个小时就可以翻完,因为里面都是一些废话。内容是我非常熟悉的专业书,我也可以半小时翻完,因为我只看重点。

真有营养的书我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时间就争取慢读,一次读到位,做好笔记,以后需要时再翻。如果没有时间我就选择速读,或者跳着读我最需要的一部分,以后有时间我还需要补功课。

我必须说:好书一定要精读,你对自己加以研究的某个方向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

关于如何略读、跳读、精读以及进行主题阅读,我推荐大家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这个人好奇心特别旺盛,好多书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读,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大部分书是买回来草草浏览一遍,让自己对某个领域有个概念,当然也许有些概念将来就变成了我的一个兴趣关注点。像对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类、人文类书籍的阅读兴趣,我就是这样慢慢培养出来的。

问5:读书是不是开卷有益?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大部分人能分配给读书的时间就更有限,与其讲开卷有益的大道理,不如承认人都有想一步到位读到好书的心理。

由于现在出书不难,没有足够干货的书的确太多,所以开卷不像古时候那么容易做到本本有益,“开卷有益”更适合信息稀缺的时代,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开卷往往让你湮没在信息的海洋。

所以我不认为开卷有益,但读一本没有营养的书也未必是无益的,这得看你读书的目的和方法。比方说我准备研究一个题材时,我会把能搜集到的这个题材的书都买回来研究,好书我就摘录观点,梳理作者的思考框架,慢慢变成自己内化的思维,这当然是开卷有益。但看到不好的书,我会思考和好的书相比,作者差在哪里?为什么他只能写出这样的书,他的思维缺陷在哪里?我应该如何避免也写出这样的书?有了这样的思考,一本不好的书,也许对我写书

的启发更大,因为一个好作者的优点往往很难学习到,但一个差作者的缺点反而是很容易发现并能有意识去避免的。

还有些不好的书,虽然整体不行,但是其中一个章节、一个单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这个章节我思考了,顿悟了,甚至学到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这还是有收获的。考虑到一本书的价格,能用这样低的成本学到东西真是超值。

问6:能推荐一套经典阅读书单吗?

很多人希望我推荐一份经典书单,这是让我很为难的一件事情。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喜欢的经典你不喜欢很正常。

另外我觉得花一点时间选书是很值得的付出。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但要学会各种搜索技能,对比各种推荐书单的优劣,识别各种书托,甚至因为书评认识一些书友。更重要的是你要开始为自己的阅读做出独立判断,做出选择。你的选择也许让你满意,也许让你失望,但是你也学到了更重要的经验——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好的选择可以让你开心,坏的选择也会让你总结教训,争取下一次做出更好选择。这种选择成本很低,却可以锻炼你的判断力,很值得。

经典书籍也要分类对待,就好像教育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部分的经典书籍可以适应面很广,甚至每个人都可以看,专业面的经典书籍就受众小。而文学类因为有细分品种,不同的人口味不同都很正常。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在网上搜索关键词“书籍类型+书单”,比如“管理学经典书单、历史经典书单”,可以看到很多人推荐的经典书单,你们可以试着去搜搜看。

问7:别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我看不懂、看不进去怎么办?

其实这很正常,有些书经典是经典,但也需要你具备理解经典的阅历和知识积累。

比如在经济类图书的作者里,哈耶克的名字经常被人提起,但他的书,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我个人水平的原因,反正读起来很吃力,我了解他反而要更多通过他人的评论性文章。

又比如王阳明的心学,很多人评价很高,但到目前为止,我还读不太明白。读不太明白的意思就是每次读一点点就没有耐性读下去。

再比方说,有的朋友说对哲学类的书籍不怎么有天赋呢,怎么也看不懂,看不下去;名著也是,感觉有点生涩呢……

我得说,有些书你不喜欢,是缘分没到。我高中不爱看《论语》,过了30岁再读,不得不觉得《论语》风靡两千年,是有理由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多少道理!

我的建议就是,别人的经典阅读体验未必就适合现在的你,如果你发现所谓经典好书你读不进去,又不是你的专业必修书,不必强求去读,放一放,等以后缘分到了再读。一辈子都没有缘分也没有关系,人类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们每个人能汲取一小部分就已经受用无穷了。

再说了,成长的法门并不唯一,读书并不是让一个人获得智慧的唯一通道。我曾经写过一系列关于“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文章,影响很大。我觉得让孩子过早阅读经典未必就是好方法,也许先看看童书漫画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果你们对这个系列文章感兴趣,不妨去我博客翻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cee110101cwd5.html。

问8:有些书只读没有感觉,怎么办?

越是实用技能类的书,越需要和实践结合起来阅读。如果你只是看,没有和其他行动结合,读过也往往是过眼而已,收获不了什么。

即便是一些理论性的书,也要主动结合现实来思考,这也是最最重要的。把读完的书中的一些理念,马上和现实印证,或者直接引入现实思考和行动。否则,读书的心得会遗忘得很快,不会成为你的内容。

我曾经问过学经济学的同学,有没有读过经济学领域的经典?如果看到国内报道的财经新闻,比如股价涨跌,某些行业遭遇整体性危机,一些政府行政指令效果不佳,能否用学过的经济学知识做个分析?——答案往往是没有想过。

这样读书就把自己变成一个容器,而不是搅拌器。容器的特点是只能装一点点东西,要进来新东西,就得扔掉一些旧东西,否则装不下。而搅拌器可以把不同的内容重新组织,变成更容易吸收的饮料,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营养。

读实用的书,第一层境界是你看得懂别人的道理,第二层境界是自己能照着讲出来,第三层境界是自己能有意识去运用,第四层境界是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达到第四层境界了,恭喜你,这道理总算属于你了!

读书这件事,看来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写下来的文字也未必全是自己的,只有反反复复讲,把看的写的讲到潜意识了,成为一套方法论了,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了,也许才是自己的。

至于那些让你感到醍醐灌顶的书,也不是真的带给你成长。有些书之所以让你感觉收益大,也许只是因为它是你处于改变临界点时恰好出现的那一本。看书只能打开视野,解开思维盲区,但是一个人要改变自己必须通过行动。

所以即便没有感觉,还是建议大家坚持读书,厚积薄发,不期速成,功不唐捐。

问9:我没有时间读完整本书,只订阅经典博客,经常看看,比如秋叶老师的,够吗?

阅读博客、微博、微信文章这样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整本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不系统、不严谨的碎片知识,后者是系统的整体性知识。

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系统性思维,长期做碎片阅读,只会让自己的大脑充斥各种碎片思想、各种有趣的段子,但是就是没有自己的思考体系,而这样的思考体系必须通过阅读有质量的好书慢慢培养。

等你培养出框架思维能力了,再看碎片文章,就可以把看到的信息点整合到自己的框架里面,让自己的框架更加丰富饱满。

所以,我不提倡大学生或者年轻人过于依赖网络阅读模式,还是要读整本书,做书摘,做笔记,做练习,锤炼自己的整体思维能力。不要以为看了很多网络文章,貌似也做了很多思考就是读到书了。

年轻人读书应该考虑是否能为自己建立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这个是无法通过网络阅读系统建立的——当然一些特别优质的网络课程例外。

虽然我也提倡大家关注一些优质专业博客,但我不提倡用这种快餐阅读代替读书。

问10:你读书时有什么乐趣?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真话也是假话。说它是真话,是因为我读书学到知识本领,成就我现在的人生;说它是假话,是因为读

书的过程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越是要读好书,越要坐冷板凳,下苦功夫。不过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确创造了很多属于自己的小乐趣,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1推荐好书给熟悉的朋友,朋友也喜欢,能够加深友情。

2好多作者开微博,我写了书评后@作者互动转发,挺有成就感。

3读书时找亮点,然后晒到微博上,和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在微博上互动。

6写书评冲排行榜,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为经典畅销书写好书评,然后看着自己的书评后来居上,排名第一,充满了成就感。

5.书评写得好,很多出版社编辑主动联系送书给我,希望我也给他们的书写书评,也很令我欢喜。

6.看过的书不想要了,送给需要的小伙伴,也是雅事。

7我的朋友@萧秋水曾经采访了19位互联网上活跃的读书人选书和读书的经验,其中就有我的心得(百度“他们是如何选书和读书的”就可以找到),这又是一种玩法。

8我自2014年坚持每周读不同的书,写不同的拆书书评,变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本书。但这样做,更需要坚持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