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误解的孔子之5:孔子不知人心吗?

 黄建伟882 2015-07-13

 

孔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吗?

 

庄子批评儒家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庄子·田子方》),再加上孔子本人对于道德人格的不懈追求,对孔子一知半解的人,往往就认为孔子是一个苛刻的人,是一个让一般人面对他,不胜道德战栗的人物。

这,是世俗对孔子的又一个重大误解。

是的,孔子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但是,他更是一个非常宽大的人。

刘向《说苑·君道》言:大道容下,大德容众。

孔子这样的大德,就是一个容众之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1]

恕,是孔子思想中核心的核心。

讲究恕道的孔子要求人们不要老是攻击别人的不足。

樊迟陪着孔子散步,问老师:“我大胆地问一问如何才能提高品德、消除邪念、辨清迷惑。”

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努力做,后考虑得,不就是提高品德么?批判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缺点,不就是消除内心的恶么?一时气愤,就忘掉自身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么?”(12.21

总爱盯着别人的缺点而忘记自己的缺点,自己心中的恶也就不能驱除。

所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能消除自己内心的恶。

这个樊迟有没有攻击别人的缺点,我们不知道。子贡却是经常攻击别人的。子贡太聪明了,老子说,聪明的人因为明察,总是把别人的缺点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忍不住,还会说出来。子贡就是这样。

孔子批评他说:“赐啊,你就那么好吗?要叫我呀,可没有闲功夫去指责别人,我努力自己做好还来不及呢。”(1429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15.15

还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这是什么意思?

君子总是磨砺自己,小人总是算计别人!

 

孔子还会帮别人掩盖缺点。

有一次,孔子要出门,可是,天在下雨,而孔子的车上没有遮雨的车盖。

弟子告诉他:“卜商有车盖,向他借吧?”

老师出门遇雨,向学生借车盖避雨,很正常。

但孔子摇摇头。不借。

为什么呢?

孔子说:“卜商的为人啊,很吝啬财产。我听说,与人交往,要把他的优点长处推出来,这样,大家就都喜欢他了。要把他的缺点短处遮盖起来,这样,大家就不会厌弃他了。人与人这样的交往,才会长久啊。”(《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想的,不是自己要被雨淋,而是卜商:

一个吝啬的人,向他借东西,不是让他为难吗?

借给你,他难受;不借给你,他难看。

推人入两难境界,我不仁。

一借而双方都有失,那又何必呢?

与人交往,不但不要计较别人的不足,而且要帮助对方遮盖他的短处。这是孔子对我们的启发。

 

陈司败(陈国司寇)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

孔子说:“知礼。”

孔子出来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让他走到跟前,说:“我听说君子不党,难道君子也结党吗?昭公从吴国娶了夫人,是同姓,为了遮丑,不敢叫她真姓名,只好称她为‘吴孟子’。昭公如果知礼,谁不知礼呢?”

春秋时,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用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鲁昭公从吴国娶来夫人,吴国姓姬,便应称“吴姬”。

但是,这个“姬”字却万万称呼不得。为什么呢?

因为,鲁昭公也姓姬啊!

吴国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的后代,鲁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的后代,所以,鲁、吴都是姬姓。你鲁昭公娶了吴国女子,就是男的鲁姬娶了女的吴姬,娶了自家人了。虽然血缘早就出了五服,但是,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是不能通婚的。

于是,为了掩人耳目,鲁昭公不称她为“吴姬”,而称“吴孟子”( “孟子” 可能是这位吴姬的字。见《左传·哀公十二年》)。

但是,不管你怎么如何改换称呼,吴姬还是吴姬,你还是干了一件非礼的事。

所以陈司败批评指责孔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还说孔子偏袒不公。

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含含混混地说:“我真幸运,假如有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7.31

这是自我批评:我有错。

可是,鲁昭公到底知礼不知礼?孔子还是不说。

 

一天,鲁国举行练祭。按照周礼的规定,这种祭祀,礼杖不可拿在手中。可是在祭祀过程中,子路却看见大夫们手上拿了礼杖。他觉得抓住了别人的错处,就回来问孔子:

“刚才我去观礼,发现鲁国的大夫在练祭时手执哀杖,这种做法符合礼吗?”

孔子回答:“我不懂。”

跟了老师这么多年,终于发现老师也有不懂的,子路既惊且喜,跑出来就跟子贡说:“我一直以为老师什么都懂,今天我才知道,老师也有不懂的啊。哈!”

子贡说:“你问了个什么问题?”

子路就把他如何问老师的告诉了子贡。

子贡一听,就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他对子路说:“你在这儿呆着,我进去帮你再问问。”

子贡进去后见到老师,问道:“举行练祭时手执礼杖是不是符合礼?”

孔子说:“不符合礼。”

孔子懂啊。

子路、子贡问的是同样的问题,而孔子的回答却不同。为什么?

因为两人的问法有个小小区别:子贡问的是举行练祭时手执哀杖是否符合礼,而子路问的是“鲁国大夫”在练祭时手执哀杖是否符合礼——区别在前面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执行对象。

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不是老师不懂,而是你的问法不合礼:你这样问,是让老师直接说鲁国的大夫做得不对。你知道吗?按照礼的规定,居住在那个国家,就不要随便非议其大夫。所以老师只好说不知道。不是老师不懂,而是你不会问呢。哈!”(《孔子家语卷十·曲礼·子夏问》)

 

鲁国有个人,为父(母)守丧,到了丧期结束的当天,就开始在家里唱歌。子路听到后就开始嘲笑:

“这个家伙太不像话,丧期一结束,就开始唱歌了。这么猴急吗?”

孔子一听,就批评子路:

“仲由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苛责别人呢?三年之丧,他已经够苦了,做得很不容易了。今天服丧期满,他唱个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你对人也太苛刻了。”

其实呢,孔子也觉得这个人的表现猴急了些,所以,子路走后,孔子又说道:

“这个人做的确实有点过分了。丧期刚结束,就唱歌,确实不好,让人觉得他早就不能忍耐了。如果再过一个月,就好了。” (《孔子家语卷十·曲礼·子贡问》)

孔子不是不知道对方是错的,但问题是,即便如此,他也更愿意理解对方而不是批评对方。人家有错,并不是我们苛责他的理由,恰恰是我们宽容他的原因。别人的缺点,也不是我们指责的对象,不是我们幸灾乐祸的对象,恰恰是我们要加以呵护的对象,呵护别人的缺点,就像呵护别人的伤口——这才是一种境界。

还有一则故事也跟子路有关。有个叫叔孙母叔的人,他的母亲死了。在给母亲出殡时,他在一些细节上做得不符合礼,又给子路看了出来。子路就在那里叹息:哎哟,这个人失礼了。

孔子在旁边冷冷地说:他的做法合乎于礼。

直率的子路急忙争辩:老师啊,《礼记》上写得很清楚,他这样做是不合礼的!

孔子告诉他:君子读书,不是拿书本去照见别人的错误!更不能拿具体人的错误来逼着其他人表态。你让我怎么回答你?你让我直接说叔孙母叔的不是吗?(《孔子家语卷十·曲礼·子夏问》)

不针对具体的人,不打棍子,不扣帽子。这样的礼,才是可行的,而不是可怕的。

孔子对别人更多的是理解、是同情。孔子不仅明礼仪,而且知人心。礼仪就来自于人心,礼仪就是为了安抚人心而设。所以,人心高于礼仪。明白这一点,我们才可能真正懂得礼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知道,孔子倡“克己复礼”,并且把恢复周礼,严格执行周礼不仅看成道德问题,而且看成是政治问题,是他终身追求的政治理想11.26:“为国以礼”)、道德理想2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社会理想133: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和人格理想(88  :“立于礼”)

所以他甚至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在具体的人那里,他仍然是通融的。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看看孔子和子路的不同:

有一天,子路问了孔子一个问题:

 “管仲的为人怎样?”

孔子回答:“仁也。”

可是子路不服。他说:

管仲游说齐襄公,齐襄公不听从,说明管仲没口才。

他想立公子纠为国君却没能成功,说明他没有才智。

家人在齐国遭到杀害他没有忧伤,说明他没有仁慈心。

带着镣铐坐在囚车上他毫不羞愧,说明他没有羞耻心。

侍奉自己曾经用箭射过的国君,说明他不坚贞。

召忽为公子纠殉死而他不死,说明他不忠诚。

这样的人难道可以称为仁人吗?

言之凿凿,在他眼里,管仲一无是处。

 

可是,对管仲的上述问题,孔子是怎么看的呢?

孔子说:

管仲游说齐襄公,齐襄公不听从,那是襄公昏聩。

他想立公子纠为国君却没能成功,那是时运不济。

家人在齐国遭到杀害他没有忧伤,那是他知道审时度命。

带着镣铐坐在囚车上他毫不羞愧,那是他能把握自己。

侍奉自己曾经用箭射过的国君,那是他知道随机应变。

召忽为公子纠殉死而他不死,那是他知道轻重。

 

同样的事实,却有着不同的判断。

孔子倾向于理解人,子路倾向于苛责人。

艰难的人生,需要慈悲的情怀。

脆弱的人性,需要宽容的肚量。

 

子张向孔子问怎样才算仁。

孔子说:“能在天下做到五点,算是仁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点?”

孔子说:“恭宽信敏惠。”(17.6

这五个字里,都是善待别人的,没有一个字是苛刻待人的。

 

恭敬,宽容,忠信,勤敏,慈惠,善待别人,就是仁!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19·9

这就是在说他可敬可亲的老师。他的老师,就是望之俨然,却即之也温,让我们如沐春风的民族之父!



[1] 即《论语》第十五章第二十四则。下文如是者不再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