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脑血管疾病成中国首位死亡原因——“东亚病夫”幽灵再现?

 负鹏载舟 2015-07-13

心脑血管疾病成中国首位死亡原因——“东亚病夫”幽灵再现?


博主按:

  100多年前,如果列强辱骂中国人民是东亚病夫,中国人不说跳起来对骂,起码也要怒目而视。然而,如果今天还有人骂中国人是病夫的话,中国人恐怕就没有那么硬气了——本世纪以来,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痛风等一些终生不治甚至可能随时夺人性命的慢性病,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动辄上亿人得病。很多人不知道,死神正在朝自己微微而笑。

  统计显示,大约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慢性病患者患病率急剧上升,目前已有统计的达2.6亿人,大多集几种顽疾于一身。其中2.3亿心脑血管病患者,每年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平均每10秒1人;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80万;全国已有近亿人患上糖尿病,还有上亿高危人群候补。

  我们从GDP的增长、老龄化的比例,从现在到2050年的人口增长及人口基数庞大的比例,都能预感到今后心脑血管病、肿瘤及糖尿病流行上升的趋势。慢性病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削弱了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沉重负担。

  十年间,这些难缠的慢性病以动辄上亿的患病率席卷中国,发病率急剧上升居高不下,环境恶化固然是一个主要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人们体力劳动、饮食习惯和精神压力等情况发生改变,大大提高了发病率。

专家认为,这些几乎终生难愈的疾病,预防越早越好。最关键的是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比如专家指出,如中国男性吸烟率到2020年下降至20%,到2030年再下降至10%,或人群平均收缩压下降4mmHg,将会抵消其他风险因素的不利趋势,到2030年可阻止290万到570万数量的死亡。

值得指出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民遭受“东亚病夫”的骂名时,中国劳动大众的身体并不差,而是缺衣少食营养不良,那时候的“东亚病夫”十足就是给中国人民泼污水。现如今,中国人的体质真是差了,而且再也不能说人家泼污水,原因更来自内部的相互遭遢和自我作贱,自己找找原因吧。

本人受一家杂志的委托,就此专题写了一组文章,正在整理之中,准备按三个专题三日内发出。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人不是医生,写的也不是医学论文,而是更倾向于社会学的一篇文字。有懂行的读者看了可以当笑话,不懂行的可不要参照对比自己。

 

         心脑血管疾病先成首位中国死亡原因

                 ——“东亚病夫”幽灵再现?(之一)

2005年,中国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中国人口的总死亡率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居首位。城市居民脑血管死亡率达21.2%,心脏病死亡率17.9%;而农村居民脑血管死亡率已达21.2 %,心脏病死亡率11.8%。中国每年大约2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平均每天约7000人,约每12秒钟1人。近十几年35~55岁男性心肌梗死死亡增加速度最快,成为中国人群的首要死因。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脂症、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老年瓣膜病、心律失常)等,脑血管疾病则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很多专家将高血压脑病也列入脑血管疾病范畴。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吸烟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随着生活方式的巨变,胆固醇是增加最显著的危险因素。有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北京1984~1999年男性和女性的胆固醇水平都增加了40mg/dL,这期间北京地区冠心病死亡增加了77%。而早在2002年开展的中国居民健康和营养调查就显示,中国高血脂人群已多达1.6亿人,其中高胆固醇危害最大,胆固醇防治已刻不容缓。首先,在人们积极防治高血压的今天,脑出血事件减少,但是对于胆固醇重视和防治不够,造成了缺血性中风增加,也使得中风发病率居高不下。其次,因为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上升提示我们,胆固醇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专家指出,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因素,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胆固醇水平,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群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能将迎来一个高峰。血管中的坏胆固醇相当于为心脑血管意外埋下的定时炸弹,从我国卒中(本系中医病名,又称“中风”及“卒中风”,指脑血管疾病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流行病数据可以看出,与高血压相关的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已出现下降趋势,但与高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却持续上升。未来20年内,中国40岁以上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还将增长2至3倍。以此预测,即使采取干预措施,也要到2020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才会出现“拐点”并逐步下降。要推动这一拐点的到来,关注胆固醇的管理尤为重要。

  心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2003年全世界死于心脑血管病的约167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9.2%。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心脏病和脑卒中是导致患者过早死亡和残疾的第一因素,高血压正是引发这两种疾病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指出,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每年有900多万人死于这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比例更高,且有上涨趋势。

  中国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基层提供高血压防控的能力不足,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还未做到防治有机结合,高血压患者数量多,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已成为中国一个沉重负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编制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约为2.3亿人,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病。其中高血压2亿人,脑卒中700万人,心肌梗死200万人,心力衰竭420万人,肺心病500万人,风心病250万人,先心病200万人(很多患者是几种疾病合并患上)。但中国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远没有得到控制,50%~75%的脑卒中和40%~50%的心肌梗死发生与血压高有关。在导致劳动力丧失的原因中高血压占6%,全国每年由于血压升高而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万,直接医疗费用每年至少366亿元。同时,农村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速度高于城市居民,男性心血管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报告还指出,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我国包括心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癌症在内的慢性病将在未来10年内呈快速增长态势。

  对于我国心血管病未来的发展趋势,报告根据中国冠心病政策模型作出预测,2010~2030年,如果仅考虑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加的因素,中国35岁至84岁人群中心血管病事件数将增加50%以上;如果考虑血压、总胆固醇、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心血管病事件数将额外增加23%。报告引述了世界银行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将高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卒中死亡率将是日本、美国和法国的4~6倍,糖尿病死亡率也将高于日本和英国。如果不改善应对措施,2005~2015年,心血管疾病、卒中和糖尿病将会给中国造成5500亿美元损失。

  中国人群中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为脑卒中和冠心病,二者均有上升趋势;中国人群中具有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绝对人数较高(1.3亿高血压病人和3亿多烟民),主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呈上升趋势。其病流行现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增长,二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三是目标人群转向中青年,四是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接近或超过了城市。

  与之相关的是中国特有的几个问题包括高吸烟率、高钠盐摄入量、低血压控制率和随之产生的后果——高卒中发病率。其中,在血压控制率方面,2002年统计数据表明,仅6%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以内。美国心脏协会研究刊物中一份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和与其相关的死亡率将有可能暴涨73%,而这与中国人的老龄化、吸烟、高血压和其他一些客观因素息息相关。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助理教授Andrew Moran博士称:“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处于转型期的中等收入国家。虽然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和平均寿命都得到了改善,但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们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正在使大家步步逼近心脏病和中风等慢性病。”他和他带领研究小组对19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后35~84岁的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预测了其血压、胆固醇、吸烟、糖尿病和体重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虽然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男性吸烟人数下降了10%,但中国仍然有62%的男性有吸烟的习惯。中国仅有49%的人口不吸烟,主要集中为女性,但他们通常也都是二手烟民。他还指出,人口结构的变化将成为中国心血管疾病在未来20年流行的主要原因。他预计中国在2010~2020年期间,心血管疾病将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增加,这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增长率紧密相关。研究人员综合推测认为,此增长率意味着中国2010~2030年间会有2130万人患心血管疾病,其中770万人会因此丧生。

  目前,我国已有高血压病患者2亿多人,血脂异常者约6000万人,体重超重者约2.4亿人,肥胖症患者约7000万人,脑卒中的发病率是西方国家的4倍。现存活的脑卒中患者约700万人,其中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70%重度致残。每年因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为260万人,其中脑中风死亡150万人,冠心病死亡110万人。中国不但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的发病率在增高,而且发病年龄提前,呈现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的人群发病率占20%,冠心病最小的年龄记录是16岁,死于脑出血的最小年龄记录是18岁。专家呼吁,应立即采取行动并实施预防措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已迫在眉睫。

  冠心病死亡率正呈上升趋势,其中35~54岁年龄组上升幅度尤为明显。2002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当时有1.6亿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紊乱患者、2亿超重者、6000万肥胖者和2000万糖尿病患者,现在这些数字都大幅升高,形势非常严峻。其中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为5.11%,1980年增至7.71%,1991年增至11.2%,2002年已达18.8%,上升势头显著加快;血脂有所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总人口的肥胖超重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应引起重视的是儿童,2002年7~17岁少儿的肥胖率已达2.1%,超重达4.5%。

  其实,早在1959年,中国专家就注意到高血压将可能成为中国的主要疾病,并启动了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和防治。半个世纪以来积累的经验包括患者教育、心理治疗和慢性病的联合治疗等等。教训方面,主要体现在忽视了对慢性病的治疗,包括卫生资源投入、预防工作不够和治疗重心在极少数危重患者身上,却忽视绝大多数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尤应注意的是,高职位、高压力、高薪水的“三高”上班族,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原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一项针对北京市73家单位近3万名18~65岁职业人群的调查显示,平均年龄40岁左右的上班族中,高血压患病率达28.7%。曾经被认为是老年病的心脑血管疾病,已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蓉认为,其中有三个危险因素:“首先是压力过大,人一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就容易导致冠脉痉挛;其次,久坐会导致静脉回流不好,血液容易凝固产生血栓,血栓脱落就可能发生心血管意外;第三,缺乏运动,不经常运动会加速动脉硬化。对于办公族的保健,胡蓉首先强调戒烟,吸烟对心血管影响最大;其次,减少盐的摄入,以免轻易引发高血压;再次,长时间坚持有氧运动对心血管有利。办公族预防心血管意外,要注意两个重点:不要忽略偶尔出现的胸闷胸痛症状、高危高血压患者和冠心病患者要长期吃阿司匹林。30~50岁的男性,特别是认为自己身体很好的人,往往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哪怕只有一次出现胸闷胸痛症状,也要上医院。35岁以后要每年查一次血压、血脂、血糖。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可冀指出,积极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他说,美国也曾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国,但近年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幅降低,约每40秒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相较之下中国却约每10秒就有1人,美国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功不可没。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表明,控制危险因素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高血压、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是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共同危险因素,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膳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尤其吸烟是急性冠心病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我国吸烟者数量达3.4亿,15岁及以上男性总吸烟率为62.8%。而且,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有谷类食物摄入量下降、脂肪摄入增加、水果蔬菜摄入量较低等膳食的改变,明显不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罗十八)

 


 转自中医于春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