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转载]高车之车、突厥之厥

 岑劳诗的书斋 2015-07-13

高车之车、突厥之厥

 

唐代突厥的前身是北魏时代的高车汗国,又名柔然。笔者已经指出,柔然的本义是“猱人”,即大猕猴。

高车应读作“高狙”,因为古代的“车”有“ju”这样一个读音。高车、柔然能并称的原因也在这里,都是最大、最尊贵的猴子的意思。

高车人早先在中亚建立过叫作“康居”的国家,这也印证此“车”要读作“居”。 高车、康居不过是同一国名的两种汉字注音。

有人依据《魏书》,说高车之得名是因其勒勒车轮子特别高大。笔者以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魏书·高车传》曰:“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已经明确指出高车属于古籍记载中的匈奴、戎狄之类,并没有说是因为车轮高大而得名。

高车之“高”来自蒙古语“也客”(yeke)。名号前冠以“高”是一种游牧文化,这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是一直延续着的。成吉思汗名其国曰“也客·蒙古勒”(yeke mongol),就是高蒙古、大蒙古的意思。句《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原来的国号叫“高密”(高猕)。这些都是同一种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的产物。

但“突厥”这个称谓出自汉文史书的记载,古代西方史书中并不见有此族名。《周书·突厥传》说,这是因为他们世居金山(阿尔泰山),“此山状如兜鏊(ao),俗称兜鏊为突厥,因以为号。”笔者以为,这也是讹传。

因为“兜鏊”与“突厥”在读音上毫不相干,当时他们也不说汉语,不用汉字,怎么可能“因以为号”呢?这个族名必定早就存在,不可能到南北朝时代才出现,只是没有被中国古籍准确记载下来而已。

“突厥”在今天的突厥语中读作“土尔克”(turk),是由词根tur后缀“克”(k)而成。此词根在突厥语中是“强有力”的意思,后缀“克”后就成了专用名词。

如追溯tur的源头,我们看到在唐代,西突厥核心部族叫“突骑施”,乃是tur +qi +s的读音。词根tur后缀了两个音节,前者+qi是“人”的意思,后者+s是复数读音。

如追溯突厥的历史,那就与“屠各”有关。司马迁《史记·匈奴传》记载, “屠各”是匈奴的核心部族,单于都由此部出任。乃是tur后缀“+g”音的结果。此后缀音在蒙古语词汇中是普遍存在的(如蒙古语“家”读作“嘎儿”gar。“媳妇”读作“格儿格”,乃是gar+g 的读音,本义是“家人”)。这种“屠各”在唐代史书中被写成“独孤”,隋唐时代有此姓氏者都是大贵人。

蒙古高原西北部的“图瓦”(土瓦、德瓦)人,被公认为是比较纯的突厥人种。从构词方式看,它是由词根“tur”后缀“瓦”(wa)而成。藏语“wa”(娃)是“人”的意思,且是尊称。如藏语称安多人叫“安多娃”,本义是居于藏地下部的藏人;藏语“学校”读作“洛扎”,学生就叫“洛扎瓦”。

图瓦人至今仍然顽强地保持着许多古老的苯教习俗。有资料显示,直到20世纪初,图瓦人还保持着满洲人那样的剃发、蓄辫传统,但他们并不是从满洲人那里学来的,而是自古已然。图瓦人认为人的灵魂就依托在后脑勺那根大辫子上,剪掉辫子,人的灵魂就会无所寄挂。


[转载]高车之车、突厥之厥                 [转载]高车之车、突厥之厥

蒙古国诺因乌拉25号匈奴墓中出土的人物刺绣残片,有浓密的头发,上唇留有胡须,眼珠黑色但瞳孔用蓝线绣成。笔者发现,这个刺绣人像在人种特征上与今天吉林满洲鹰屯中的满族驯鹰人十分相似

 

1925年,前苏联考古学家在位于蒙古乌兰巴托以北130公里处的诺因乌拉,发现了年代为公元前5世纪的匈奴墓葬,212座墓中许多是贵族大墓。发掘显示一些大墓中的棺椁结构十分复杂,有三重棺椁,棺外是绘漆并装饰金箔,覆盖着精美毛毡或丝织品,随葬品置于内外椁之间,墓葬形制与中原先秦大墓基本相同。让这些苏联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大墓中都随葬有许多发辫,用丝绸袋子一条条装着,其中一墓中出土了85条。

笔者以为,用图瓦人的观念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一条辫子就代表一个随葬着的灵魂。这些辫子应是墓主人近亲大臣头上剪下来的。辫子也在告诉我们,公元5世纪的匈奴脑后勺都留着一条后世满洲人那样的大辫子。

 

历史上的高车、柔然、突厥都是狼崇拜族类,但“突厥”称谓却是猴崇拜习俗的产物。“厥”的本义就是猴子。笔者还推测,“厥”与“狙”原本只是同名异写。为什么这样推测呢?

因为“厥”是“獗”的本字,獗就是大猕猴。古代汉语中的“厥”还是造物主的代名词,如《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此“厥”就指创造天地万物的造物主。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古代汉语中的“厥”是人称代词,且是尊称。如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因为在整个华夏文明起源时期,猴子都是尊贵的代名词。猴子有很多读音,此“厥”就是其中之一。

很自然地,当猴人们互相残杀,互为仇敌的时候,猴名也可以是贬义的。在古代汉语中,与“獗”同系列的还有玃、攫、躩、彏,都指像猕猴那样快速夺取、无情抢掠,但已经是贬义的了。

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字典》,其说“厥”的本义是发射石块。笔者以为,即使如此,也与猴子脱不了干系,因为在动物界中,也只有人与猴子能抛掷、发射石块。

笔者以为“突厥”的本义是强有力的猴,而不是强有力的狼,并认为词根Tur源自藏语。

藏语“tur”就是强壮无敌的意思。不过译成汉文常用“多”字注音。如藏人习惯取名“tur-qi”,乃是藏人的传统美名,且只限用于男子名 ,汉文常常译为“多金”,但藏语本义是“强壮无敌的人”,与多少、黄金毫无关系。

突厥的前身是高车、柔然,其实已经说明“厥”与“狙”“猱”含义都是相同的。考古其实已经反复证明,在北方游牧民族中,猴祖观念的历史要比狼祖观念悠久得多了。在中国范围内,猴崇拜习俗早在史前时代就普遍地存在了。

历史上,在青海南部、西藏北部广大地区,始终存在叫“多弥”国家。《后汉书·西羌传》也有“多弥羌”的记载。笔者怀疑它是“突猕”的异写,本义是强有力的猕。

既然有“突猕”,自然就会有“突厥”,不过是换了一个猴名而已。

词根tur的藏语起源在告诉我们:这个族名的源头不在别处,同样是在青藏高原上!

 

  

附图: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巴泽雷克盆地匈奴墓群中出土的猴人图案

  [转载]高车之车、突厥之厥 

  图瓦西部巴泽雷克匈奴墓出土织锦上的猴人骑马图案

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盆地中的匈奴墓群,发现于1924年,墓葬年代距今约2500年,陆续发掘于19271949年间,但西方人习惯称之为斯基泰人墓葬。从外形看,这些墓葬都是积石冢,地下为竖穴土坑墓,墓椁用巨大的原木构筑而成,以人和马殉葬,随葬品丰富。由于该地属高寒地带,墓中积水常年冰冻着,使得墓中的织锦、漆画也保存完好。笔者以为,织锦图案是猴人骑马,且是三个指头的猴人


[转载]高车之车、突厥之厥

    巴泽雷克匈奴墓漆器上绘着的人和马的屁股也都带着猴子的形状 

    不要以为变形这是古人写实技法太差所致。变形是萨满教思维方式造成的,“易”是也!对于有猴崇拜习俗的古人来说,猴子的长相一点也不丑,比人美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