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
屈某,女,36岁。L人,初诊日期:1978年3月24日。
1年前进城访亲,突然感胸闷不适,瞬时又觉两耳失听,不一时患者睁目直视,言语难出,两上肢置于背后,不易抽开,挺胸直立,不肯走动,在原地站立15 m左右肌肉松弛,活动自如,诸症消失。
患者诉:发作时神志尚清,但自己无法控制,且惧旁人笑话,嗣后,每逢惊吓、拥挤、喧闹或情绪激动等均可发作。就诊时正遇发作。询问病史,得知十多年来时有头昏乏力,胁胀口苦,便结溲黄,喜独自静坐,默不作声,有时情绪急躁。
诊查:脉弦稍数,舌质红,苔薄黄,面红目赤,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状似痉实非痉也,治取清肝解郁之法,取丹栀逍遥散合四逆散。
方药:正柴胡10 g,全当归10 g,大白芍10 g,云茯苓10 g,炒栀仁10 g,炒白术10 g,粉丹皮10 g,炙甘草6 g,外用卧龙丹少许速吹入鼻取嚏。
投药5付后,便结、溲黄、口苦、胁胀均有好转,未冉发作,脉弦数,舌红,苔薄白,嘱继用原方4剂。仍未发作,脉象渐缓,舌无变化,肝郁化火,病已多年,势必阴血不足,肝气仍应疏理,营血亦当调养。养血营筋,筋脉拘急之状可缓,治取柔肝疏肝,养阴清热:
干百合25 g,肥知母10 g,大生地15 g,正柴胡10 g,川楝子10 g,当归身lO g,炒白芍12 g,云茯苓12 g,粉甘草3 g。上方共服16付,已2个月未复发。嘱继续停药观察。(《言庚孚医疗经验集》1980,45)
【按语】本案郁证,病机为肝气郁而化火。
本例多年来情志不畅致使肝郁不舒,久郁化火,营血被灼,筋脉失养,表现为拘急、一身僵硬之证。但无抽搐,与癔病不同。此病本为肝血不足,标为郁火上炎,郁火未清,养血柔肝难以取效,先用丹栀逍遥散舒肝而清火,郁火渐清,当治其本,选用百合知母、百合地黄汤加柔肝舒肝之品,标本缓急不可不研。用卧龙丹取嚏以开窍,为一种急救之法。本例现代医学检查后诊断为“癔病”,“癔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中医辨证论治也变化多端,言老医师说:对于这种“癔病”,应详问病史,细审病情,寻找病源,医者必须态度诚恳,不可用“怪病皆属于痰”,“久病必虚”等概而论之,方能提高疗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