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州地名集萃

 双五小叟 2015-07-13
泰州地名集萃
 
    1、八字桥
    泰州古城本是一座水城,水多、桥多是它的特色。城内有中市河、玉带河和东、西市河,据不完全统计,有大小桥梁二十余座,有的桥梁甚至紧紧相连,城中的八字桥即为其一。
    宋代开挖的玉带河与南北向的中市河,呈“十”字形相交于城内中心地带。宋绍兴十年(1140),州守王瑍为方便南北交通,在城区干道(今海陵路的前身)跨越玉带河处建桥,因地近当时商业比较集中的东门大街和西门大街,取古时“日中为市”之意,定名为“日中桥”。嘉定七年(1214)对桥进行大修时,改以年号为名,称“嘉定桥”。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桥为砖拱结构,民国十七年(1928)改为平桥,并加宽。
    古代文人称嘉定桥为“八字桥”。据《道光泰州志》引旧志云:“考旧迹,城中向有玉带河,其水自太和桥(即周桥)入嘉定桥,经经武桥西出,横抱如带,故以玉带名八字桥。”明代林儒曾有诗咏此桥:“孔道当南北,桥回左右分。地形横似字,梁势拟如云。”
    在嘉定桥西侧的中市河上有一桥,亦为砖拱结构,为宋淳熙十三年(1220)知州方锺所建。相传其地乃晋代乐子长(即乐真人)合家得道升仙之处,乐子长被道家列为“海陵十仙”之首,故名“乐真桥”。嘉定十年(1217),知州李洪重建。
    民间对把嘉定桥呼为“八字桥”好像并不十分认同。他们认为,既称“八字桥”,不应只指一座桥,而应为双桥,因为南北向的嘉定桥与东西向的乐真桥正好垂直相连,形似“八”字,两座桥组合在一起,才是名副其实的八字桥。为了体现两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人们一直把嘉定桥称做“大八字桥”,而把乐真桥称做“小八字桥”。
    如今玉带河与中市河已淤没,随着旧城进行改造,大八字桥和小八字桥亦已不存,但“八字桥”之名并未消亡,“八字桥东街”和“八字桥南小街”两条古街道今尚在。“八字桥”作为一个地域的概念,仍深深地保留在广大市民的脑海里。
    2、坡子街
    坡子街是泰州的一条老商业街,也是泰州最繁华的一条街道,它在里下河地区远近闻名。它的位置在今海陵北路自北门城河边至中百一店处。坡子街全长约半华里,老街路面用麻条石铺成,街道拓宽前路宽约四米,狭窄处如遇两辆黄包车交会,交通常为之堵塞。坡子街的北端为搅军楼,旧街道在此分岔:偏东向北为弯子街,通杜家巷和紫藤花架;偏西向北到西坝口,接  行街、彩衣街、篮子行街,直至赵公桥。昔日,坡子街西侧有店铺一百多家,各行业的名牌商店以及银行、钱庄多半集中于此,如鼎盛、大兴昌南货店,胡厚丰、天福绸布店,五云斋茶食店、王同茂、东万泰烟店,洪三泰、方广大茶叶店,德新元药店,晋升裕漆店,功德林茶馆,陆家粉坊等,都是一些老字号。
    六七百年前这里还是比较荒凉的。南宋时,这里只不过是挖河填土垫成的一条道梗,南高北低,当时人称“坡子”。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徐达奉朱元璋之命,带兵攻打张士诚的根据地——泰州,因军事需要,由缪湾向南加挖了十五里河道,使济川河直通长江口。从此,运输方便了,可是由于河口没有闸坝控制,长江水位过高时,常给里下河地区带来洪水灾害。后来为了防止江水下冲,到了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便在州城北门外下官运盐河的中河(今称“稻河”)和东河(今称“草河”)上,筑起西坝和东坝。自此,上下河被阻隔,来往旅客、货物到此必须过坝,于是北门外客商云集,居民日渐增多,坡子上买卖也逐渐热闹起来。东、西两坝的修筑,改变了泰州城市发展的格局,原在城中昇仙桥一带的商业中心也开始向北转移。当这个坡子发展成店铺林立的街道时,“坡子街“之名就随之叫开了。
    坡子街之名究竟始于何时,现今已无人能说得清楚。但知在明代这里曾叫过“二元坡”。那是因为泰州出了个名叫储巏的才子,成化十九年(1483)乡试名列第一,中了“解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又名列第一,成了“会元”。后来,乡人为他在坡子上建了“解元坊”和“会元坊”,以为荣耀。两座牌坊,一南一北,跨街而立,人们通常称其为“二元坊”,所以这个坡子也被称做“二元坡”。
    坡子街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到清代中叶已相当繁荣。虽然在道光元年(1321)和咸丰十年(1860),坡子街曾发生过两次特大火灾,烧毁商店数十家,峙立在街中的“二元坊”也未能幸免,但这里不久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清代金长福有一首《海陵竹枝词》可以为证:
    市廛百货灿成行,闽广川湖各擅场。
    坡子街前人幅辏,耆老犹指会元坊。

    “二元坊”作为坡子街的标志,在历史上延续了三百多年。清末在原基础上重建的木制“会元坊”,直到1951年拓宽街道时才被拆除。
    如今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么繁华的坡子街头,搅军楼前,明、清时竟是杀人的刑场。每逢处决人犯时,坡子街上的店铺全部关门停业,地方官搭栅设公案于街头监斩。行刑后,听到监斩官回衙的锣声,商店方始重新开门营业。后来刑场移往大校场,在闹市区才不见那令人畏厌的血腥场面。
    建国后,由于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鼓励私营企业积极经营,城乡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城乡市场逐步繁荣。随着经济的发展,泰州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繁华的坡子街已拥挤不堪。为方便交通、改进市容,1951年将路拓宽至十米,并铺设混凝土路面,成为当时苏北地区的第一条“水泥马路”。考虑到当时农村的独轮车较多,为保护路面,又要方便农民进城,设计者别具匠心,特地在道路两旁距人行道尺许处,镶嵌了一条麻石带,作为独轮车的专用道。坡子街从第一次拓宽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这段路面依然完好无损。
    以后,坡子街两边的商店、建筑,陆续进行改造和扩建,国营副食品商店、中百一店、凤城商场、天福商场等都先后改变了面貌。1970年,泰州第一百货商店移址扩建后,营业大厅门顶上的“三面红旗”,一时又成为坡子街新的标志。在七、八十年代,四乡八镇有不少群众,把“三面红旗”当成了“坡子街”的代名词。
    目前,坡子街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在这里已经很难寻觅到古街的痕迹,不久它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3、大宅深巷——萧家巷
    萧家巷,地处泰州北门外稻河西侧,北起北山寺街,南接工人路,西邻五条巷。相传巷内曾住一在京为官的萧姓,邑人恭维他,遂称此巷为萧家巷。1973年改名为新华巷。
    萧家巷在泰州颇负盛名,并非因传说中的那位萧姓人家,而是因为俞梅、卢止庵、朱甲昌等历史文化名人都在这里居住过。
    俞梅,字师严,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因母丧回归故里。康熙四十四年清圣祖南巡,召见其父俞  (字锦泉),赐  书“青年贻  ”匾,又特令俞梅为扬州书局纂修官,升翰林院编修,曾分纂《康熙字典》,参与出版过《分韵唐诗》、《政治典训》等书。康熙五十二年任山西副主考官时,不避权贵,奏请朝廷减去官卷正额三名,分配给民卷,甄拔寒畯,大得人心。巷内俞氏故居今尚在。俞家原藏有康熙赐给俞梅的折扇一把,正面为康熙御书。此扇已由其后裔俞铁中赠献,现藏泰州博物馆。
    卢氏,为明进士卢干驷之后,永乐元年由苏迁泰。民国初年泰州有五大富绅,人称“支管王卢沈”,卢氏是其一。萧家巷的卢氏住宅坐东朝西,范围较大,一直延伸到清化桥河西,大部分房屋现已改建为工厂。卢氏后裔卢止庵是民国时期泰州知名乡绅,在陈毅来泰与李明扬谈判期间,曾与陆小波、吴云山等人会见陈毅,一起谈古(墨子)论今。
    朱甲昌(1880—1943),初名维松,字仲  ,后补廪贡生。废科举后,致力实学,既精研古文、诗赋,亦习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尤好书法。泰州光复后加入中国国民党,1912年当选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民国七年赴燕从政,历任总统府秘书、参事,财政部、内务部秘书、参事等职。民国十二年后,又任江苏省省长公署秘书,陇海铁路开税局局长等职。民国十八年南返,息影家园。溥仪在东北建满州国,因人推荐,曾邀约朱甲昌前往任职,他严词拒绝,并不与担任伪职的旧相识往来。民国二十九年曾带病去曲塘,参加韩国钧发起的苏北抗敌和平会议。泰州沦陷后,忧愤交集,不久病逝。有《朱仲  遗墨》传世。
    4、斗姥宫巷(斗姥宫)
    斗姥宫巷在城中八字桥西,南起迎春西路,北抵十胜街,西南与斜柳巷相连。这是一条年代久远的古巷道,因斗姥宫而得名。“文革”期间曾名学农街,今仍称斗姥宫巷。
    斗姥宫位于斗姥宫巷17—20号,初为晋代著名道士王冶的诞降之地,五代后周时建仙翁祠,奉祀王冶。据《海陵志考》:“王冶,泰州人,隐居天目山,修灵宝法,炼丹存神,历宋齐梁百余年,功成行满,白日飞升。”王冶是道家所称“海陵十仙”之一,人称王仙翁。仙翁祠不久毁于兵燹。北宋建隆(960—963)年间重建,改名吕祖祠,奉祀吕祖(即唐末道士吕洞宾,道教北五祖之一),兼祀王冶。南宋建炎三年(1129),为金兵所毁。元泰定年间(1324—1328)又建,改名斗姥宫,前殿祀吕祖,正殿祀玉皇,后殿奉祀斗姥。因此观曾为徐神翁(徐守信)修真处,又附祀徐神翁画像。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前后集资重修,除整修旧宇,增建文昌殿、斗主寝殿外,又修复玉丽泉古井,并在观东拓池叠石,广种花木,于道光二十九年竣工。至此,斗姥宫内,殿宇辉煌,面貌一新。东侧花竹纷呈,假山玲珑,碧水荷池,宛然如画,大有林泉之胜,取名“小有天园”,成为文人雅士会文游憩之所。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驻节泰州时,再次修葺斗姥宫,在园内增建净业坛周天度屋及蝴蝶厅,并饲养仙鹤一对,定园景为“斗坛来鹤”,列为“海陵后八景”之首,撰《海陵八景诗》从昔,嵌园中回廊西壁。其中《斗坛来鹤》诗曰:
    瑶坛法席步虚声,恰有胎禽解送迎。
    仙客往来云不散,丹光园满月常明。
    灵氛向夜占珠纬,清唳凌秋和玉笙。
    采笔未须干气象,芝田我欲赋归耕。

    至民国以来,斗姥宫逐渐荒芜。1958年拆去部分殿宇,现保存房屋40多间,成为居民住宅。
    5、方洲路
    方洲路在泰州城西,北起迎春西路,南至瞿家桥西街,与园林路交叉相连,这条路因古代为方洲所在地而得名。
    方洲,又名“西园”,宋嘉定十年(1217)州守李骏所建,人称“李公园”。该园占地约百亩,因其地四面环水,取“方丈瀛洲”之义,故名方洲。据《(道光)泰州志》载李骏所作《方洲记》:全园有亭、榭、泉、洞等景观甚多,仅正式命名的景点就有“水云乡”、“醒翁堂”、“小有洞天”、“六宜”、“知鱼”、“盟鸥”、“椒屿”、“桃源”、“苇间”、“詹葡林”、“公来游”、“一春佳处”、“瓢庵”、“七一泉”、“渔村”、“青龙庄”等十六处。其规模之大,可谓泰州历代园林之首。
    方洲几经兴废,历元、明而趋湮没。至清道光初(1821),邑人尤金镖、尤金城兄弟在西园故址重新建园,筑堂修亭,莳花种竹,易名“城西草堂”,里人称为“尤园”。其规模虽不及昔日的“李公园”,但堂前花竹蓊郁,春夏秋冬四季花木错落其间,倒也别有一番风景。邑中的文人雅士常流连其地,诗酒唱酬,多觞咏于此。当年,乔松年将“草堂花竹”列为《海陵新八景》之一,并曾作诗描写此处景致:
    短篱老屋树如鳞,物外田园自隔尘。
    修竹欲迷三经曲,好花不断四时春。
    壁蜗横上偏成字,山鸟低飞惯近人。
    万里桥边相比并,诗家堂室总嶙峋。

    清代书法名人吴让之曾为草堂篆额,并为主人镌“城西草堂”白文小印。而今匾虽不存,但“城西草堂”印拓,仍可见于《师慎轩印存》,可作名胜物证。
    邑人清贡生赵瑜,文思敏捷,诗意清新,曾作《草堂六言十二咏》,收入《渔亭诗文集》,读来如见“草堂”景色。
    清末,市河淤塞,园内诸景无存。民国后仅存松梅老桂,后辟为菜园,现为居民住宅区,当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亦以“方洲”命名。
    6、泰山
    泰州的泰山与山东泰安的东岳泰山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泰州的泰山虽小,但在《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却也有其名。
    游览过高山大川的人,乍见泰州的泰山,往往不屑一顾,这哪里是山,只不过是一个大土墩而已。但在古人的笔下,它是很有气势的:“泰州无泰山,飞来奠兹土。凌云入青霄,秀色贯千古;乘风一登之,去天如尺五。忽闻弦诵声,仿佛过齐鲁”。(明·方岳登泰山诗)当你进一步了解了泰山的历史,理清了它的历史文脉,就会对它另眼相看了。
    泰州的泰山,原来是南宋绍兴十年(1140)王瑍任知州时,用开挖东、西市河的土方垒成,高五丈,周围一百二十尺。因为泰州境内没有山,既然在城内有了这一块难得的高地,人们遂以州名为名,把它称做“泰山”。
    泰山垒成之初,只不过是一个光秃秃的土墩。直到宝庆二年(1226),知州陈垓为与民同乐,在营造方洲、疏浚泰山脚下的河道(后称“小西湖”)时,才想到利用它可以造景,于是在泰山之巅建了一座楼,取杜诗“西岳云风起”之意,命名“起云楼”。居高临下,可俯览方洲;举目远眺,百里风光尽收眼底。元初,此楼毁于兵燹。
    后来,为了壮“泰山”之名,正统九年,泰州同知王思旻在起云楼旧址建“泰山祠”;正德间,千户王华又在山南建“玉女祠”。这些建筑不久也都湮没了。
    泰州的泰山真正远近闻名,是在明万历十年(1582)以后。那时,舒大猷任泰州兵备副使,为纪念曾在泰州抗金的民族英雄岳飞,他在山巅建起了岳武穆祠。大殿建筑宏伟,殿前有月台,殿外东、北、西三面有回廊可通。殿中供有岳飞塑像两尊,正中为金像,王冠蟒服,气宇轩昂;东侧为戴头巾、手执书的便装粉像。西侧是岳云手执双锤的戎装像。大殿两旁塑岳飞部将牛皋、王贵、杨再兴等群像。进入殿堂,令人肃然起敬。从此,泰山山顶上便开始香烟缭绕,到泰山游览的人也日渐增多。特别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岳飞诞辰那一天,上泰山进香者更是络绎不绝。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经不只是“泰州的山”,而是一座“重于泰山”的山了。万历三十一年(1603)泰州兵备副使张鸣鹗重建岳武穆祠时,在东西殿壁上增添了一批碑刻,并在殿外西墙脚增置秦桧、秦妻王氏的石刻跪像。殿内的英雄受人崇敬,阶下的奸贼人人唾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前后仅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深受泰州人民的崇敬和爱戴。在泰山之巅建岳武穆祠后,人们又把泰山称为“岳墩”或“岳阜”。泰州民间的一种传说,当年岳飞在泰抗金时,因无高可登,便堆起这个土墩以瞭望敌情,后来城中粮食短缺,为蒙蔽敌人,曾命兵士用锅巴复于山上,任鸟雀啄食,金军见有群鸟从山上将锅巴啄飞城外,以为城内粮食充足,遂撤围而退。于是泰山又有“锅巴山”之称。其实,泰山是在岳飞离泰十年后才垒成的,这个传说完全是出于群众的美好想像,但它充分反映了泰州人民对岳飞的崇敬之情。
    泰州(岳墩)后来被列为“海陵后八景”之一,取名“岳阜晴云”,又称“泰岱烟岚”、“古阜斜阳”。
    岳武穆祠内,原来殿前檐下有“亘古精忠”、“忠孝神武”、“大宋一人”等匾额,殿内柱上有“南朝半壁遗抔土,正气千秋压海潮”、“天留宋朝  ,人说岳家军”、“故    存,此地士民怀重镇;长城倾坏,当年父老泣孤忠”、“明春秋义,报君父恩,战守攻决策如神,惟期目南中兴,亿兆腾欢  戴宋;赐精忠旗,绘遗爱像,智仁勇运筹制敌,孰料功高遭忌,一生抱恨在和戎”等楹联。遗憾的是,这些匾额、楹联在“文革”中全部被毁,至今未能复原。
    明·崇祯末年,在泰山西侧建了一座放生庵,一名“云溪精舍”。清雍正十二年(1734),高凤翰来泰州任盐务督坝长,曾将他于康熙十年从杭州岳裔家传遗像摹得的岳飞及岳云像各一帧,留  庵中供奉。像首有高凤翰的题识、赞、跋,赞曰:“国家忠臣,岳家父子”。画像后被盗窃。清末临湖禅院所藏岳飞画像,为画家叶叔猷所临摹,据说与高凤翰所画无异。上方印有摹宋高宗玉玺,四周俱名人题跋。此像画心在民国初年被奸人盗卖。现泰州博物馆珍藏之岳飞画像为后人王籽所摹绘。
    7、洧水桥
    泰州主城区最大的一个农贸市场叫“洧水菜场”,系因洧水桥而得名。
    “洧”字,按《汉语大字典》的注音读wěi,但是许多泰州人却把它读成yòu,不少外地人都以为泰州人把字读白了,其实不然,原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洧水菜场未建之前,这里原来有一条明嘉定十三年(1220)开挖的“新河”,由中市河向西通预备仓(后与西市河相连,民间通称“玉带河”)。河上有两座桥,东边的一座始建于道光四年(1824),初为木板桥,后改建为砖桥,因其正对着沈家巷,遂称“沈家桥”;西首的一座砖桥建造较早,地近预备仓,南通铁砲巷,因新河位于中市河之右,故名“右水桥”。光绪年间,当地有位姓肖的士绅出资重修右水桥时,认为这个桥名太俗,想乘此机会为其改个文雅的名字,他从东市河西端有座桥名“且乐”,联起《诗·郑风·溱洧》篇的诗句:“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十分欣赏其中的“溱”、“洧”二字,于是便把右水桥改名为“洧水桥”,并勒石于桥栏之上。同时,拟将沈家桥更名为“溱水桥”。
    溱与洧均为水名。溱,源出河南密县东北的圣水峪,东南流会洧水,即今河南双泊河。这两水与泰州均无关系。古《诗》不太好懂,现代研究者认为,《溱洧》这首诗是写当时士与女在溱水与洧水边相聚,互赠香草的情景。取自古《诗》的桥名虽然很高雅,可是群众并不认同。你把桥的名字改了,群众却不愿改,于是人们干脆把“洧”字改读成“右”。尽管后来肖家在洧水桥旁创办了一所“洧水桥小学”,读书人也未能拗过广大群众,最后还是跟着也把“洧”字读作“右”了。至于那个“溱水桥”的桥名,则一直未曾叫响过。
    现在有人想把洧水桥的“洧”字读音纠正过来,收效甚微,当电视台或广播电台播到“洧[wěi]水农贸市场”时,群众倒反而感到茫然。这就像苏州浒墅关的“浒”字读“许[xǔ]”而不读“虎[hǔ]”、姜堰溱潼的“溱”字读“秦[qín]”而不读“真[zhēn]”一样,把“洧”字读作“右[yòu]”已成为泰州洧水桥这一地名专用了。
    8、歌舞巷
    歌舞巷是泰州名巷之一,明崇祯《泰州志》将其列于名巷之首。该巷在泰州城内,是由两条略带弯曲的巷子交叉组合而成,东起州署(今海陵区政府)西侧,西至海陵路,北起西虹桥,南抵府前街。民国时,东西向的巷子改称府西街,南北向的巷子一直沿用古名,今仍称歌舞巷。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3)癸丑科进士凌儒有一首咏且乐桥的诗是这么写的:
    北郭邻关处,虹飞十丈余。
    避骢桓典里,卖药伯休居。
    境逼难容市,平途可渡车。
    千年歌舞地,爱有草玄庐。

    且乐桥,俗名姐姐桥,曾改称迎淮桥,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修,仍榜为且乐桥。该桥在古城北门内,直跨东市河。(现桥已不存,其位置在今泰山商场西侧,海陵路中央。)桥南百余米处,即为古歌舞巷。读古人的这首诗,我们得以了解“歌舞巷”之名的由来,原来很早很早以前这里就是泰州的“歌舞地”了。
    歌舞巷地近州署,巷之北侧即为州署花园,古时称“郡圃”。这是泰州最早的一座园林,如从五代开始造园算起,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历来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活动的场所。民国初,州署花园改为“中山公园”,向群众开放。当时,泰州一批京剧爱好者成立的“阳春雅吟社”,就设在公园的花厅内。
    清康熙初年,有位叫陈端的缙绅住在歌舞巷内,其宅邻近州署花园。陈端是个戏剧爱好者,拥有家班,歌舞之声,终日喧阗。
    在科举时代,因歌舞巷距学政试院不远,每当考期临近,前来应试的学子,常寄宿于歌舞巷及附近的居民家中。
    歌舞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巷内有明代的“八角琉璃井”(一说为宋井),是泰州文物保护单位。直到现在,井水量质俱佳,惠泽附近居民,惟古井栏最近被盗,殊为可惜。咸丰三年(1853),杨世耀创办“同仁堂”于歌舞巷内(今歌舞巷三十号),专办夏药、冬衣、施材等慈善事宜。“同仁堂”的匾额为吴让之所书,厅事绘屏亦为吴氏所画。清末,同仁堂内设的私塾,远近闻名。民国十一年,泰县图书馆曾设于同仁堂北侧县修志局旧址,韩国钧倡议建立的古物保存所附设在内。院内的一株腊梅是市区现存的古树名木之一,其树龄已有二百多年。巷子的南端,原有天后宫,内设闽中会馆,其地今已改建为工人文化宫。巷内原有一家“真如照相馆”,在泰州早期的照相馆中,算是最有名的。1959年又在歌舞巷内成立了“泰州艺术剧院戏剧学校”,设有京剧、淮剧、扬剧和锡剧四个班,各班都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9、滕坝街
    滕坝街在泰州南门外老高桥东侧,因地处滕家坝旁而得名。文革期间改名“五七路”,1981年复称滕坝街。
    滕坝街,是古济川河上的一座闸坝,古称“济川坝”。滕家坝之名,始于顺治年间。如今坝下的河道早已湮没,但坝址仍有遗迹可寻。现在人们关注的倒不是这座坝,而是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这里发现的一块道光十五年(1835)七月二十八日林则徐立下的《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碑为白矾石质,碑身高147厘米,宽70厘米,碑文为楷书,22行,全文1239字。这块碑帮助我们了解了一段历史:
    泰州历来是里下河地区粮盐和杂货的集散地,而滕家坝(简称“滕坝”)可内通下河各州县、盐场,外达口岸、支河和大江。当年,有许多商民为了减少运输费用和逃避纳税,不经扬关(即负责征收关税的扬州钞关)中闸和白塔河二处,而从滕坝绕越,致使国家税收减少。为堵偷漏,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将滕坝筑实,使来往船只不能通行。但此举并未能杜绝货物绕越偷漏,船不能过坝,商民却采取了新的偷运方式,即将货船停于坝口,先将货物运上岸,然后越坝驳至另一边的船上,继续逃避税收。船只在坝口的滞留和大批货物的过载,岸上行栈、旅馆、店铺应运而生,这曾给滕坝一带带来一时的繁荣。由于泰州滕鲍各坝偷漏税收由来已久,且禁而不止,于是扬关官员请求巡抚大人发布告示。当时林则徐正好任江苏巡抚,他对扬关的请示非常重视,立即予以采纳。告示说:“扬关由闸近年征收税课遍有短缺,总由奸商刁贩绕越偷漏所致,是泰州滕鲍各坝实为关闸漏卮,断难再任商贩船埠人等盘坝绕越,致亏税课,据详前情,合行给示永禁。”并严正指出:“尔等贩运各货,由江南运赴江北及由江北运赴江南销售者,务各恪遵定例,概赴扬关由闸及中白二口照例输税,不得避重就轻,私自盘坝绕越。倘将应赴关闸各口输税货物私行串通偷盘过坝者,查出定将该商埠人等一并从重治罪。”这块告示碑,一方面说明税收乃国家财政之根本,林则徐十分重视税收;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商民百姓与封建朝廷之间的斗争。
    1990年,泰州市人民政府将这块税务告示碑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又在原址专门建立了税碑亭。如今,这座“税碑亭”已成为泰州城南的一处景点。
    10、王彭年巷
    王彭年巷是一条不太显眼的小巷子,巷子里也没有引人注目的深宅大院,但它是泰州城区唯一以人名命名的街巷。它位于老城区的东北部,南起东后街,北抵南瓦厂巷,全长不足百米,因古代有一位名叫王彭年的人曾在此巷内居住过,故名。文革期间改称“火炬巷”。
    王彭年是何许人?据地方志记载:王彭年,字道粹,泰州人,北宋嘉祐已亥(1059年)进士。依此算来,王彭年巷的存在至少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这条古巷,直到2004年北城区大面积拆迁改造时,才消失了踪影。
    读梅尧臣的《宛陵集》和刘攽的《彭城集》,我们从中得知,王彭年与他们交往甚密,并有许多唱和的诗作,为北宋时泰州文化的昌盛作出过积极的贡献。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城人,赐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是宋代的著名诗人,世称“宛陵先生”,他有一首《依韵答泰州王道粹学士见寄》可佐证:
    君同黄鹤游海峤,我学白云归帝乡。
    己爱健翅自鼓舞,谁怜孤影犹飘扬。
    安得相从在霄汉,于今留滞嗟絷缰。
    欲随春风挹君袂,满野春雨生迷茫。

    11、邑庙街(城隍庙)
    邑庙街原来很短,西起鼓楼街,东至城隍庙东侧,再向东便是一片园田。随着城市的发展,邑庙街也在逐步向东延伸,如今已与东城河相连。街的南侧有夏家汪,北侧有城隍庙、泰州中医院。城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因古时候一般把城市称为“邑”,故城隍庙亦称“邑庙”。邑庙街即因城隍庙而得名。“文革”期间曾改名“健康街”,1981年恢复原名。
    城隍,原本不是一位神祗,而是指城墙和护城河。东汉班固在《两都赋序》中,用来专指护城河。在古代,建城以护人,建隍以护城,人们认为城隍有灵性,是城市百姓的保护者,遂将城隍作为守护城池的神来崇拜。还有一种传说,城隍神是由《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最早见于记载的城隍神祠在安徽芜湖,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唐宋以后,有的地方将被人们崇拜的“正人直臣”奉为城神。后来,奉祀城隍逐步成为全国各郡县的习俗。
    泰州的城隍庙,传说始建于唐代。夏兆  《吴陵野记》说,城隍庙四值功曹殿的四值功曹塑像,相传为唐代遗物。确否?已无从查考。《道光泰州志》记载,泰州城隍庙建于宋元符二年(1099)。据宋通判蔡絪撰《城隍庙记》,他来泰任职时曾谒城隍庙祠,“见其像塑坐破屋中,风雨不庇,有意完之,适岁旱,未遑。”后由进士陈  与同乡王履中、耿端等进行修缮,“并因其旧制而稍新之”。蔡絪曾将唐李阳冰所篆缙云县城隍庙碑文刻于城隍庙壁,并在附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乾元元年秋七月不雨,缙云县令李阳冰躬祷于神,与神约曰:‘五日不雨,将焚其庙。’及期大雨,合境告足”。借此宣传城隍是很灵验的。由此可知,虽然唐宋时道教已赋予城隍主管阴司冥籍之职,但当时祭祀城隍,主要还是为了求雨祈晴、消灾降福。
    到了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为了维护其统治,便利用老百姓敬畏神鬼的心理,正式规定各府州县设城隍,并给各地城隍封爵。泰州城隍被封为“海陵忠祐候”。从此,城隍成为“阴间的地方官,城市的保护神”,并列入祀典。朱元璋曾对大学士宋濂说:“朕立城隍,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他把神权和皇权结合了起来。
    城隍庙属道教,奉神不奉佛。经过道教的宣扬,城隍不仅管当地的鬼,而且随时随地都在监视着阳间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并且一一记录在案,做善事者可以延寿,作恶者将减寿,死后到阴曹地府还要受到严惩,迷信色彩越来越浓。
    泰州城隍庙自建立以后,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大修,至清末仍保持着明代的规模。该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完全与官署衙门相似,头门外八字墙分列两侧,对面是一座高大的影壁和一对旗杆,从南到北的中轴线上,有山门殿、四植功曹殿、审事厅和大殿,东西两侧的
    厢房分别为班房、福神祠、土地祠、二十四司等,整组建筑左右对称,层次分明,殿宇巍峨,气势宏伟,使人感到庞大而深邃。山门殿有三个方形大门,殿内正中有一大型石雕,驮着一块大石碑;东西两侧立有马神像。四值功曹殿,供奉值年、值月、值日、值时四功曹彩塑神像。审事厅为明代建筑,是庙神对亡魂进行审问、赏罚的地方。厅前甬道上有砖砌牌坊,厅后为戏楼,面对大殿。每逢城隍和娘娘生日,都在这里演戏为其祝寿。大殿为清初建筑,单檐歇山,前带卷棚,殿内有四根盘龙柱,颇为壮观。大殿正中供奉城隍海陵忠祐候坐像,东西两边为文武判官像。二十四司为明代建筑,分布在大殿前东西两厢,内设十殿阎王、牛头马面、鬼卒无常等鬼神像和走奈河桥、上刀山、下油锅等十八层地狱的景象,狰狞、残酷之状,令人恐怖。
    庙后有一个独立的院落,楼屋上下两层,是城隍的寝宫,室内有城隍、娘娘及宫娥的塑像,并陈设有精致的生活用品。后宫两侧有炎帝宫、痘神祠、三元宫等宫观,均为城隍庙的下院。
    城隍庙原有大小鬼神塑像百余尊,在民国十八年(1929),国民党县党部带领学生“扫除迷信”时,大部分被捣毁。民国期间,这里成了群众的娱乐场所和小商品贸易的临时市场,玩杂耍、捏面人,扯空竹、看西洋景、说唱等民俗文化的涌入逐步取代了城隍文化,旺盛的人气逐步驱散了阴深的鬼气。这里还一度是群众集会的场所,大殿前的戏楼也成了宣传抗日救亡的文艺舞台。
    泰州城隍庙历经沧桑,虽然四值功曹殿、戏楼和后宫被拆除了,庙内的鬼神像和全部祭器已荡然无存,但大部分建筑仍被较完好的保存了下来,是省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宇建筑群,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在泰州市人民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最近对城隍庙现存的大殿、审事厅、二十四司、三班六房、山门殿等七十多间房屋及庭院,进行了精心的整修,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
    12、鼓楼街
    鼓楼街,原是泰州城中的一条老街。北起邑庙街,南至税务桥东街,因街西有鼓楼遗迹而得名。
    泰州的鼓楼始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又称谯楼。相传这里原为南唐永宁宫宫阙门(后周泰州刺史荆罕儒为炫耀世宗柴荣赐予的鼓角和门戟,曾将其改建成鼓角楼)的旧址。据韩元吉撰写的《鼓楼记》碑文记载,到了淳熙十一年(1184),鼓楼已残坏,知州万钟认为“楼之于郡府皋门之地也,笳磬之声伦在无不设者,如目之有眉,面之有颡,虽不系于用,而天下不可阙焉者”,不忍将其废掉,于是决定兴工重建,并在楼的东西两边增建了垛墙,使这座楼成为“一郡杰特之观”。
    明洪武三年(1370),知州张遇林重修州治时,又对鼓楼进行了重修。二十世纪中期,鼓楼的遗迹尚在,虽已残破不堪,但从那好似一座城堡的外形,人们仍能想像出它当年的雄姿。
    1973年整顿市区街巷名称时,将牌楼口、周桥南北街、鼓楼街和积谷仓的一部分合并,改称鼓楼路。经过近几年的拓宽改造,如今鼓楼路向南已延伸到328国道,成为泰州主城区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目前,旧城改造正在快速进展,跨越城河的鼓楼廊桥已建成通车,这条鼓楼路还将继续向北延伸。
    13、迎春桥与迎春路
    迎春桥在泰州古城东门外凤凰墩前,原为南北向的砖拱桥,1987年拓宽道路时移位重建,改为东西向的水泥桥。
    据地方志记载,封建时代有一种称做“打春”的习俗:每逢立春日(一说立春前一天),州府的官吏都要到东门外举行鞭土牛、迎芒神的迎春仪式,劝农耕稼,祈祷丰收。“打春”者的队伍,高举青幡,导以鼓乐,簇拥着知州来到郊外,在群众的围观下,由知州对天祈祷一番,然后执鞭击碎土牛,仪式便告结束。因为“打春”者和前来看热闹的群众都须从此过桥,故称此桥为“迎春桥”。清《海陵竹枝词》有诗咏之曰:“迎春桥畔看迎春,五色春鞭簇簇新。预卜来年丰且乐,土黄牛傍白芒神。”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后不再进行“打春”的活动。
    迎春路,系因连接迎春桥而得名,不过这已是1987年道路拓宽以后的事了。从东门到升仙桥的这一条街道,自宋代以来一直叫“东门大街”,已近千年的历史。在这条古街上,曾经有过宋代泰州最大的道观——有“骑马关山门“之谚称的仙源万寿宫、明代建于驼岭的卫所、清代诗人吴嘉纪和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先后寓居过的陈庵。历史的沉淀给这条街道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虽然城墙不在了,东门也没有了,但一谈到“东门大街”时,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起它的一段古老的历史。从传承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迎春路”这个新地名,似不如“东门大街”那个老地名好。
    14、钟楼巷
    钟楼巷在泰州城中,西起海陵南路,穿越关帝庙巷,东至府南街。因巷内有一座古钟楼而得名。
    明代,在古海陵县治旧址(即今泰陵区政府所在地)重建州治。鼓楼原在州治正南,州治移址后则偏于东南,按舆家形胜之说“势有偏胜”。洪武四年(1371),知州史遇为增加州治的雄伟气势,特在州治西南兴建钟楼,与鼓楼相配。二楼东西相望,巍峨壮观。以后,正统、崇祯年间重修时,在楼前增建了牌坊,上嵌“声闻四达”的匾额。
    泰州的钟楼为明代所建,但钟楼上之铜钟并非明物。民间传说此钟系来自天外的“神钟”,原有两只,一雌一雄,一天在空中戏耍时两钟相撞,一只跌落此处,一只坠于东城河水中,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说游泳时曾触摸到过。当然,这都是神话,不可信以为真。
    钟楼巷的铜钟,青铜铸成,高206厘米,腰围358厘米,重约2500公斤。钟顶部为环形龙纽,肩部圆弧形,自肩向下微撇呈筒形,由上而下凸铸莲瓣、方格、八卦、莲子等纹饰,底部八曲呈荷叶边形。由于钟身上不见铭文,关于此钟铸造的年代,自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进行考证。有人说此种为南唐永宁宫的遗物,有人说钟身上“隐约间犹有同光二字”,因此断定此钟铸造于后唐同光年间;也有人说此钟即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所记“唐光化二年钟在资福禅院”的那口铜钟,它的铸造年代应是唐光化二年。虽然现在还不能肯定此钟铸造的确切年代,但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口古代的大铜钟,铸造的时间不会晚于五代,它与丹阳县唐中和铜钟、淮安金天德三年铜钟、南京鼓楼大钟亭的明洪武二十一年铜钟并称为“江苏省四大古铜钟”,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巷的钟楼早年即已倒毁,铜钟长期半身没于土中。清乾隆六十年大修学宫时,邑绅曾议将钟迁于明纶堂;嘉庆四年,里中又有人欲将其移入神庙,均因钟过于沉重,搬迁困难而作罢。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十四日,三架日军飞机侵入泰州上空,连续投弹多枚,钟楼巷亦中弹,炸弹和机枪子弹曾伤及这口古铜钟。此钟现存放在光孝寺天王殿前的院中。铜钟提梁一侧蒲牢上唇及钟肩部的毁伤痕迹,就是当年日机轰炸泰州留下的罪证。
    15、人民路
    人民路位于越城广场南侧,1987年以后,自海陵路向西称“人民西路”,向东为“人民东路”。
    这里原来是城墙。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通令沿海各县拆城,当时的泰县县政府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开始组建拆城事务所,组织全县民工拆城,至次年8月,始建于宋代的泰州州城被全部拆除,并沿北半城城基筑路,人称“环城路”(因东、西门以南的城基始终未能修筑成路,所谓的“环城路”实际上只是半环而已),后正式定名为“明江路”,并在此路的中段、北门大街(即今海陵路)的两侧,建起了两座园弧形的跨路牌坊,上书隶体“明江路”三个蓝色大字。
    为什取名“明江路”呢?这是因为国民政府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当时驻泰州,为了标榜总指挥李明扬和副指挥李长江,于是便从他们的名字中各取一字作为这条路的路名。
    李明扬是国民党的一位爱国将领,早年参加同盟会,北伐战争中历任副师长、师长、副军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参加台儿庄会战。民国二十七年秋,李明扬到泰州收编地方武装,兵力发展到万余人,据有泰县全境及周围地区,形成有别韩德勤顽固势力的地方实力派。新四军挺进苏北时,陈毅曾三进泰州谈判,李明扬同意借道给新四军东进,并暗中协助新四军取得黄桥战役的胜利。由于日军的压迫与韩德勤的排挤,为形势所迫,李明扬于民国三十年二月率领一个纵队及教导队离开泰州至里下河农村坚持抗日;而李长江却于同年2月18日率部7000余人在泰州城公开降日,汪精卫委以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之职。28日晨,日本侵略军即进入泰州城,在驻进万字会军营前,曾陈兵于明江路,向泰州人民耀武扬威。李长江投敌,虽说曾得到蒋介石的默许,实行所谓“曲线抗日”,但一个丧失民族气节的人自然要被人民所唾弃。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明江路改名为“胜利路”。1949年泰州城解放,为庆祝人民从此当家作主,这条路又改称“人民路”。路名的变更,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自民国三十年起,明江路牌楼西侧即成为汽车运输业的营业处,路边上客,西行的车辆从西门出,住龙窝口及海安方向的车辆均由东门出。解放后,国营苏北汽车运输公司成立,始在人民路西侧正式设车站。1953年,汽车站迁至西仓桥西,人民路曾一度变得清闲起来。如今的人民路,两旁高楼林立,来往车辆如梭,路边行人熙熙攘攘,已是一派繁华景象。
    16、水关桥与槐树脚
    泰州的州城原有四座水门,沟通城内外水道。东水门和西水门先后堵塞,清乾隆以后只存南、北水门各一座。水门又是从水上进出城的关卡,所以又称“水关”。
    1938年城墙拆除后,利用城基修建了环城路,北水关被改成一座砖拱桥,因时值抗日期间,遂将此桥命名为“抗战桥”。1945年日本投降后,“明江路”改名“胜利路”,此桥同时改称“胜利桥”。后来,中市河逐渐淤塞,桥便失去了作用。桥既不存,桥名也随之湮没。不了解情况的人都误以为此桥即“水关桥”,其实水关桥在北水关之南,是中市河上最北端的一座桥,始建年代不详,《道光·泰州志》称此桥为“北水关板桥”。原来桥东有一通道,正对着斌园巷。这座板桥直到二十世纪后期才被拆除,其具体位置在今“洧水农贸市场”东侧。
    北门水关桥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名字叫“槐树脚”,虽然从未有过这样的路标,但它的历史及其知名度却远远超过“水关桥”。如今,许多“老泰州”一谈到“槐树脚”,便会勾起历史的回忆。
    “槐树脚”之名,源于水关桥旁的一棵古槐树,传说其树龄已有千年,老根空干,每当春夏之交,枝叶秀发,槐花盛开,落叶后则形如伏虎,雄踞桥头。于是,人们便将这棵古槐树作为该地的标志物。
    “槐树脚”之所以远近闻名,这与北水关旁槐树脚下曾住过妇科名医有关。相传明末,江都顺家桥胡家河有一位名叫“张周士”的塾师,常识渊博,曾遇异人授以妇科秘籍一册,并谓之曰:“子熟读之,以仁术济世,可以世代温饱。”张周士便悉心研习,学成后开始为村民治病,很快在乡间就小有名气。为谋求业务能有更大的发展,张周士于清顺治初迁居泰州北水关南侧,正式挂牌行医,因其医术高明,不久声名大振,四乡八镇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当时,张家的大门正好对着中市河西岸的一棵古槐树,来自里下河地里的病人乘船进城,过了水关,看到那棵大槐树,也就找到了张氏的寓所。所以,早在三百多年前,“槐树脚张氏妇科”(别称‘周妇人家’)”就名驰扬泰和里下河地区。张氏专治妇科疾病,自张周士创业起,迄今已历十一代,薪传不断。“槐树脚”作为一个地名,也随之沿用了数百年,并且远近闻名。
    上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打破了“太平之州”的平静。1939年6月14日下午2时左右,日军飞机3架侵入泰州上空,首次对泰州城区进行狂轰滥炸,在城北大东桥小菜场、北水关槐树脚、城内玉花浮巷、钟楼巷、府前街、旧试院前、鼓楼街、王家桥小街及大林桥周围等处投弹多枚,共炸毁震坏房屋123间,死伤数十人。其中,在槐树脚张氏诊所北侧炸毁民房6间,连同过路行人共炸死9人。如今水关桥与古槐均不存,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曾在槐树脚欠下泰州人民一笔血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