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贴示点击上方
鹅口疮是由白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损害,色灰白或乳白色斑块,类似凝结牛乳之皮,亦有侵及口角者,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鹅口疮”、“燕口疮”、“剪口疮”、“夹口疮”及“雪口”等相类似。如《诸病源候论·鹅口候》记载:“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之口里,世谓之鹅口。”又如燕口生疮候记载:“此由脾胃有客热,热气熏发于口,两吻生疮,其疮白色如燕子之吻。故名为燕口疮也。”《医宗金鉴》记载:“此证小儿多有之……满口皆生白色斑点作痛,甚则咽喉叠叠肿起,难于乳哺。” 【病因病理】 心脾胃三经有客热,热气熏发于口,致使两吻或满口发白斑雪片;亦或虚劳体弱,气阴两虚,为风邪湿热所乘,气发于脉,与津液相搏,则生疮。 【症状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婴儿或幼童,亦可发生于体弱的成人。皮损是灰白或乳白色薄膜状斑片,类似凝结之牛乳皮,剥离后,基底发红,容易出血。本病亦可发生于口角及其他部位引起发红浸渍、脱皮及糜烂等。 【辨证施治】 (一)辨证方药 1.湿热型 〔主症〕口腔黏膜及舌体处有炎症性皮损,上覆乳白色膜状物,微痛。舌质微红,苔薄黄,脉滑或微数。 〔辨证〕脾胃湿热,外感风毒。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祛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导赤散合方加减。 黄芩10g,黄连10g,栀子6g,竹叶6g,泽泻10g,木通6g,生地10g,荆芥6g,防风6g,甘草6g。 〔方解〕方中黄芩、黄连、栀子、木通、生地、竹叶、泽泻清利湿热;荆芥、防风祛风杀虫;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2.阴虚型 〔主症〕久病或菌群失调后,口腔黏膜有多处局限性膜状损害,常伴有少气懒言,心烦急躁,五心烦热,食少腹胀。舌质微红,苔白或无苔,脉沉细。 〔辨证〕气阴两虚,外感风邪 〔治法〕养阴益气,清热疏风。 〔方药〕清热养阴丸加减。 土炒白术10g,炒扁豆10g,炒芡实10g,生地15g,元参15g,麦冬10g,山豆根6g,防风10g,黄连6g,甘草10g。 〔方解〕方中白术、扁豆、芡实健脾益气;生地、元参、麦冬滋养阴液;山豆根、黄连清心利咽解毒;防风散风;甘草和中。肾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黄精;脾气不足者,加党参、生黄芪。 (二)局部治疗 鹅口散、冰硼散或锡类散,外用。 (三)单方成药 1.金莲花片或穿心莲片,口含。 2.导赤丹。 3.养阴清肺丸(膏)。 4.清热养阴丸。 新媒体编辑:王军礼
温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了解往期精彩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