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三境界,你在哪一境界?

 qlxzwx 2015-07-14



小编导读

? 清代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关于境界,经方也有三境界,您可听说过?您可知您达到了哪一境界?看正文详细了解!


1.方证相对,即用原方


宋代林亿等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说: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这就是说,只要患者的病情与仲景书所述的某个经方所治证候正相符合,原方应用,无不神效。如此疗效,无疑也是仲景当年的切身体会,才加以撰集。方证对者,即应用原方(包括原方之用药、剂量、炮制法、煎服法等),这是历代名医用好经方的境界之一。达到如此境界的基本功就是背诵条文。只有把条文背熟,了然于胸,临床遇到相关病人,才能触发思路,才能联想到面对的病人之证候该用哪个经方为好。我初步临证的两个案例就是如此。


记得一位年近七旬的女性患者,因阵发性心下痞,甚则胸骨后憋闷而痛两年,加重半个月,以冠心病、心绞痛、左心衰竭入院。住院半月以来,用温胆汤合冠心号(丹参、川芎、红花、赤芍、降香)加减治之无效,病日甚。心痛发作时,口含硝酸甘油、异山梨酯、硝苯地平不能很快缓解。肌注哌替啶、罂粟碱亦不能控制发作。服普萘洛尔,心率仍快。现频发心下痞,甚则胸骨后及心前区憋闷而痛,向左肩、臂及背、颈部传导,2030分钟后方能缓解,伴恶心、呕吐、大汗出、面苍白,血压180/80mmHg,心率加快至124/分,心律不齐。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且口干口苦,食则呕恶,诱发心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爽,带下色黄腥臭,舌黯红,苔薄黄腻、水滑、龟裂,脉促无力。考虑为心肌梗死先兆,已下病危通知单。反复分析病情与诊治经过,从其首发为心下痞的特点,想起《伤寒论》第154条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受此启发,处方:大黄10g,黄连、黄芩各6g,用滚开水渍之须臾,分3次温服。服药1剂,大便4次,质溏,而心痛发作明显减少。连服7剂,心痛发作控制。饮食可,二便调,带下少,诸症缓解。如此重症患者转危为安,从医生到护士都松了一口气,并感叹中药用对了竟有如此之奇效!


另一位是个20多岁的男性患者,1981年五一节前后因间断性发热,关节痛5年,伴周身浮肿半年,加重7天,以狼疮性肾炎收入院。住院半月后,又复发热,体温39。时至初夏,虽发热而喜衣被,周身浮肿,阵阵肌肉动,腹胀时痛,手足欠温,神疲头晕,口干不欲饮,大便溏,小便少,舌淡红体胖质润,苔腻而罩黄,脉滑数沉取无力。血压172/105mmHg。曾服清热解毒药如银翘散,肌注柴胡注射液、复方氨林巴比妥等,发热不退。因思患者证候与《伤寒论》第82条与316条所述真武汤证颇类似,而其发热特点则为第11条所述真寒假热证,即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此外,脉滑按之无力,此《濒湖脉学》所谓滑脉为阳元气衰之象;舌体胖、质润、苔腻均为阳虚寒湿,其舌苔罩黄可断为虚热之象。病机为阳虚水泛而发热,真武汤为的对之方。处方:炮附子15g,白术、白芍、茯苓各12g,生姜皮18g,竹叶6g,水煎,分3次温服。服药1剂,即汗出热退,体温渐趋正常,诸症遂减。当时的河北名医田乃庚老中医查房时得知如此好的疗效,大加赞扬说:这才像辨证论治的样子!由此激发了我潜心经典的决心。


2.随症加减,活用经方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上古有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仲景书之方,有的即是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有的则是张仲景平脉辨证,辨证论治自创之方。学习经方有一个好的捷径,就是掌握治疗各类病证的主方及其加减变化规律。例如,治疗太阳病表虚证的主方桂枝汤,其类方有20多首,根据其加减变通规律可归纳为4类:一是桂枝汤变量方,二是桂枝汤加味方,三是桂枝汤加减方,四是桂枝汤与其他方合用方。由上可知,经方加减之法,或药量之加减,或药物之加减,或两者兼而有之。主证不变则主方主药不变,可随兼证不同,适当加减治之;若主要病机已变,则治法为之变,主方主药亦为之变也。随证加减,活用经方,此乃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大经大法,亦是历代名医用好经方的境界之一。要达到如此境界,需要在上述第一个境界背功的基础上,对仲景书融会贯通,广识善变,勤于临证,才能实现。


例如,近日我中小学时期的一个同学打来电话,诉说胃病多年,近几个月以来胃痛不止,反复吐酸,食欲不振,夜眠不安,面容憔悴。曾做胃镜:糜烂性胃炎(我分析还有溃疡)。服用西药治胃病已无疗效,反有加重之势,无奈之际,求治于中医。该同学是卫校毕业,略知中医,嘱其自行望舌切脉,说舌质不红,舌苔不黄,脉不快。我为之短信处方:黄芪30g,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5g,炮姜5g,大枣10枚,乌贼骨20g,浙贝母15g,蒲公英20g,丹参10g,乌药10g。每日1剂,水煎两遍,合汁分3次温服,可服6剂。明眼人一看便知,处方为黄芪建中汤加减,但不局限于经方之加减,还吸收了名医秦伯未先生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溃疡病的经验,以及现代临床报道中西药对比观察之经验。六七天后这个同学欣喜电话相告:胃痛明显减轻,吐酸亦减,仍时有泛酸。告之原方继服10剂,并以乌贼骨与浙贝母按21之比例,共研细末,每次10g,每日23次冲服。10天后又打来电话,说:胃痛已止,偶发吐酸,食欲好转,面色改观,体重增加。感叹处方之神效,连声道谢!我说:你感谢就感谢中医吧,多为中国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做点宣传!


几十年来的临床实践,活用经方取得了一定经验,最值得和大家交流的是我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室早、房早、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凡辨证为心气阴两虚并心脉痹阻者,我皆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多能取得好的疗效,有的为意外奇效!基本方是:炙甘草1015g,党参1520g,桂枝1020g,生地黄4050g,麦冬1530g,生姜1530g,大枣615枚,炒枣仁1530g,桑寄生2030g,丹参1020g,加入黄酒100mL与适量的水煎煮诸药两遍,合汁分日3次温服。


3.善施古法,创立新方


《医宗金鉴·凡例》中说: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也。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这是对方与法两者关系的精辟论述。历代名医使用经方,不但善用原方及加减方,而且善于师其法而自创新方。以承气汤类为例,历代善用经方者师其攻下祛邪之大法,创立了不少切合实用的新方。例如:《宣明论》的三一承气汤;《医学发明》的三化汤;《瘟疫论》的承气养营汤;《伤寒六书》的黄龙汤;温病大家吴瑭《温病条辨》在《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特点加减化裁经方承气汤,创制了八个新方,即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护胃承气汤、承气合小陷胸汤、宣白承气汤、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变伤寒方为温病所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取得了中外瞩目的成绩,不少自拟方即脱胎于经方承气汤之法。师经方大法,以创立新方,可谓是历代名医用好经方的最高境界。回首过去,我为了达到方证相对活用经方两个境界奋斗了几十年,在努力向创立新方的境界攀登。


我记得《道德经》有一句话叫大器晚成。我是这样理解的,要成为一位良医,需要几十年的不断学习与临床锤炼。以上用好经方的三个境界,就是造就经方大家的必由之路。


新媒体编辑:王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