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为什么不恐慌

 财商能力 2015-07-14

我为什么不恐慌

萧秋水 萧秋水 2015-07-04 21:05:21
股灾的严重,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有人隔岸观火幸灾乐祸,有人身在其中欲哭无泪。

我也折戟沉沙,不过,淡然视之。

因为股市就算崩盘,也不等于人生崩盘——当然前提是我没借钱、没抵押房子、没用杠杆。即使有人这样做了,我也不会幸灾乐祸,当灾难袭来,不和他人攀比不幸,更不嘲笑他人的不幸。

不管在股市浮亏多少钱,只要没被强行平仓,只要赚钱的能力还在,就不用害怕。如果缺少这个能力,赶紧培养,也不要花费时间在懊悔抱怨上。人应该要具备这样的胆识:即使失去所有,还能从头再来。但请你记住:不是永远都不晚,到一个节点,就不再有机会。

 这就是不恐慌的根本。其实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他人的恐慌不等于自己的恐慌,只不过,人在乱了方寸时,会忘掉这条,盲目从众,跟着大流前进,不见得安全,反而可能形成大规模的踩踏事件。

如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
如这次股灾。对于疯狂的人们,每一次反弹都是出货机会。前赴后继。

在人们恐慌的时候,一点风吹草动,也会惊心动魄,从而更失去应有的判断,陷入恶性循环。这种情绪,还会蔓延到其他方面,比如工作本身、家庭关系等。

恐慌也不只是股市,房市其实也是这样。人们疯抢房子,如同白菜,是真的有钱吗?也未必,有人出于害怕,有人出于投资目的。

有天,朋友告诉我,有朋友去了惠阳淡水看房子,说淡水会划归深圳。
如果这是真的,当然淡水会房价大涨。

朋友告诉我这个消息,是因为我有在惠州买房的打算——深圳的房价近几个月来疯狂上涨,买不起,所以计划避居惠州,海景房或山水之间的别墅,远比深圳划算。

我对朋友说:那我还可以再走远点。

淡水划归深圳的消息,传了很多年,而我为什么不因此恐慌?
很简单,看消息来源。
开发商最喜欢传播这类消息,这应该是惠州每位房产经纪人的标准话术。
2010年很多深圳人受这个说法的蛊惑,以及深惠一小时生活圈的概念影响,在大亚湾、淡水一带置业,以为是上佳投资,然后被套牢。想像中每天乘高铁或者开车一小时上下班,真到实施的时候,而且天天如此的时候,就会明白那是怎样的苦役。
网上消息言之凿凿地说六月份会公布淡水划归深圳的消息,现在七月份了也还没有。

有没有可能?有。
什么时候?不知道。

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会相信?并且在信息片面的情况下做出了决策?
这里面有种种原因,然而归纳起来,都还是有据可依。比如有些人是不得不买房,基于户口、学位的考虑、自住的必要,这都是刚需,谁也把握不准入市的良机,买涨不买跌是普遍的心理,如果现在不买,怕未来涨到更买不起,所以咬咬牙,早下手为强。升斗小民的悲哀,就在于此。

这个世界,有它的运行规则,有人可以脱出规则之外,有人受限于规则。对于我自己来说,一贯的弱势在这样的时候反而成为优势,我就可以不被强迫进入这个游戏规则,所以我说:我可以更远,或者放弃——这的确也源于我对自我和环境的双重觉知,我宁愿拿那些钱去周游世界,而这是我个人的选择,所以并不抱怨。

当一个人缺少对自我的觉知,就会活得迷惘,难以把握自己。当一个人缺少对环境的觉知,就会活得拧巴,弄不清是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有时体现为缺少自信,有时体现为一味抱怨环境。记得曾经有不少人问我面对此类困境的解决方案,我说:可以移民。

但这是不是终极的解决方案呢?也不是。因为移民会面对新的问题。我的意思只是说:人可以设想多条道路,不要只是受限于一条。

我自己习惯于为一件事情揣想多种可能性:
最好的、最坏的、中间路线的;
促成各种可能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围绕这些可能性分别有哪些信息?
信息的来源是什么?
信息源的各自立场是什么?

所以,当房产经纪人说:这套房源有10个人在抢,但我更希望你签约,咱们今天就签?
你签不签?

所以,当微博上有人把2014年为情自杀的人的跳楼照片发出来,说是因为股市暴跌而跳楼的情况。
你信不信?

所以,当有人告诉你,这面膜敷上一个周期,你就可以脱胎换骨,颜值赶得上范冰冰。
你买不买?

签了就别后悔。
信了就斩仓,也别后悔。
买了敷了,变不成范冰冰也别气得要死,这是自己的决策。

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后悔药这回事。

我会为了确认一个信息的真伪游览上百个网页,我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对照,我会分别对比不同的网站,我会通过社交媒体征集来自现场的一手信息,我也会直接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当我站在超市里看着汹涌人流,我所观察的,是他们的行为,我所思考的,是他们行为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消费模式。当房产中介告诉我某个楼盘的60套房子全卖光了,我也只是淡淡地说:卖光就卖光了呗。

我不接受这种想要让我恐慌的试图,因为我的要求和他所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我还有另外的信息源,并不会依赖他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愿意接受某种威胁,不过是因为因为懒散等原因,而放弃了对信息的收集和筛选。

很多时候,我们也不过是要在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和自我的活法之间找得平衡。这就是生活的艺术。

关于深惠生活圈一小时上下班的美好愿景,开发商这样说,是有他们的动机,然而人们为什么会信?

很多年前我招聘员工,总会问到应聘者在哪里住,如果离公司很远,我会问可不可以搬家,如果对方不能搬家,不开车,上下班要地铁公交往返两个小时以上,我会善意地劝对方选择离家较近的地方上班,即使对方合乎要求,有人以为我是推诿,说这点时间不算什么,可以忍受,我都告诉他们说,在开始的时候,因为换了新单位,有新鲜感,可以忍受,然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很快就会倦怠,也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这是把时间维度从几天扩展到几年。世界运行规则的一部分,会有例外,但大部分人会如此。这是规律。

有些人可能会表示反对,说你总是拿自己当例子,你自己的情况有多特殊,你就不能想想普罗大众——个体有个性,群体有共性,是人,就脱不出普遍规律。不管是谁,当我们对世界运行规则了解的多一些,信息充分一点,知识广泛一些,技能精深一些,境界豁达一些,恐慌也就会减少一些。

有人在受骗买房以后,大骂开发商,我倒觉得,不怨开发商,因为人们是在实际看房的情况下才购买的,除了在建的房子外,眼前一片空地,配套完全没有,那个看不见的辉煌图景,是开发商的描述,但是,谁利用信息,谁应该取证,不能把责任都归结给开发商,而应该自己进行各种信息的综合验证,然后理性判断。我和开发商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严格来说还算是对立方,因为我要买房,所接触的开发商,对我也是蒙骗的态度,只是可惜,我不上当,所以有位朋友看了我在朋友圈的话以后对我说,卖房子的最害怕我这种人,因为不好骗。

恐慌,还是镇定,它出于自己的选择,出于选择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