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的解析

 《经络与营养》自然养生 2015-07-14

四、五行的解析

五行:古人建立的一套解释自然界的模型。

通过第三章对脏腑的论述,我们已经将十二个子系统简化为六对。因三焦指的是胸腔和腹腔,不是独立存在的内脏,所以抛开三焦,以及与三焦互为表里的心包。上述系统,可以最终简化为五对。那么这五对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套用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来分析。五行指的就是“木、火、土、金、水”,是中国古典哲学体系认定的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如图4-1


4-1

至此,中医典型的叙事方法又出现了——取类比像。将五对内脏首先归类,然后根据它们的性质,属于“五行”中哪一类的,我们就把它划分到哪一类。

如果说经络是古人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人体模型,那么,“五行”就是古人建立的另一套解释自然界的模型。

五行是指五种元素的属性而不是五种元素

古人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它们之间既相互滋生、促进、助长。也相互制约、抑制、克服。随着这五种元素的此消彼长,使得大自然也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因此“五行”可以说是古代的一种朴素的物质观。

很多人一听到五行,就联想到奇门遁甲、飞天入地,这不奇怪。中医发展数千年来,总有很多人在做着神话中医的工作。这种工作做的多了,会渐渐丧失本真,从正途走入旁门左道。建议有志弘扬中医的同道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

我们经常讲“肺属金、肾属水”,这里的“金和水”,不是简简单单地指代的两种元素,而是由两种元素剥离和抽象出来的两种属性。不但五行如此,“五方”、“阴阳”等,也统统是取其剥离出来的属性。如果硬生生往具体的事物上套,那就等于是把古人本来好不容易提炼出来的形而上的东西,形而下之了。

因为人类是从自然界中进化而来的,在人类进化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大自然看齐。那些适应大自然的,具有大自然属性的优良秉性,大自然就会让我们保留下来,而违背大自然属性的,自然而然地就会淘汰消失。最终,我们将和自然融为一体。这在中国哲学看来,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就能表达出来——“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假说,一个公式,也是一个理想。反映了古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渴望与追求。这个公式是古人用来解释,将人体模型放到自然模型之后,它们之间的运行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古人推崇备至,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宇宙规律。

在欧洲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五行这个概念,在与世界接轨上,相对于中医其它概念要容易一些。这得益于很多古老文明,都有相似的文化组成。比如在古印度,人们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成的。欧洲古代也有相似的看法。只是这种集哲学、科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的理论,在纯科学的年代,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而已。

因为今天的人类和自然界,是共同进化而来的,双方之间互相适应的,即保留下来;不适的就淘汰掉。因此,人与自然之间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同的秉性。那么,我们将五脏高度概括归类到五行后,就可以套用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阐释五脏之间的关系。如图4-2


4-2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线有10条。而10条关系线,又可以55条地确定为“相生”和“相克”两大类关系。至此,这个模型已经被高度概括和简化了。

如前所述,五行概念比较容易被世界接受。但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在欧洲就遇到了麻烦。什么是“生”,为什么会“生”;什么又是“克”,为什么会“克”?等等。比如,他们会把“克”翻译成“kill”。那么,木克土,肝克脾,他们就会翻译成肝“kill”脾。内脏之间,本来应该是和谐相处的,怎么突然之间肝脏就要谋杀脾脏呢?显然,这又是概念上的翻译错误。那么,到底什么是“生”、什么是“克”呢?应该用怎样的现代语言翻译它们呢?在第七章,我会有专门的论述。

中医的这个人体模型,是建立在研究“活”人的基础之上的,而活人不是个独立的系统,他与周围的环境是互相作用的。因此,要研究这个模型的运行规律,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周围环境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哪怕是极其细微的方面。甚至除了物质方面的影响,还有精神层面的影响。比如,声音、颜色、温度、味道等等对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互相的关系。还有人的七情六欲对健康的影响。同时,也要反过来考虑健康对人情绪和精神的影响。解剖学难以观察人情绪的变化,但针灸推拿,是可以观察到人的情绪的细微变化的。因此,这个模型,也可以称之为“动态”的模型。

所以,我们引入了五志这五种情绪上的变化与五行五脏的关系。

还有很多,五体、无色等等。如表4-1

五行系统表

自然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脉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皮毛

膀胱

4-1

之所以能建立起这个五行系统表,理论基础在于前面提到的天人合一,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是其前提。在进化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属性保留下来。而这些属性,就像散落在地的无数珍珠,我们每天都看得到,却不晓得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把其中性质相同的,用线串联起来,组成五行系统表中这一条条美丽的项链。

气功的解析

我们知道,身体很多器官是具有电现象的,比如心脏和大脑,都具有脉冲电流。因此也具有不同的波段。比如大脑,平时处于清醒状态时,β波是优势脑波。随着β波的增加,身体逐渐进入紧张状态,随时准备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而适量的β波,对注意力的提升,以及认知行为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潜意识的逐渐增强,大脑的优势脑波,会逐渐过渡到α、θ、δ波段。人的意识会从显意识过渡到浅层潜意识,到深层潜意识,再到无意识状态。这就是西方所谓催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可以极大激发自身潜能,甚至做出许多在平时看来是极其诡异或不可能的事情。

我相信,无论是中国的气功,还是印度的瑜伽,或者是现在国外盛行的灵修,也是基于这个原理。训练有素的练功者,在经过自我催眠之后,进入一种潜能激发状态。换句话说,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动作,外加有意识地调整呼吸,从而让自己的优势脑波进入α、θ、δ波段。注意,接下来谈到的,也许是更加重要的:练功者在练功状态下,不但使自己的脑波进入催眠状态,甚至,也改变了内脏的电波波段,从而激发出内脏的许多功能。比如五脏的生化功能。五脏的生化功能在练功状态下增强后,可以高效率地利用营养(血),生化合成各种荷尔蒙等功能物质(气)。这也就是气功的原理。这里谈到的有关气血的问题,我会在下一章做进一步的阐述。

如果遇到一个唱歌跑调的人,我们中国人经常用到的一个形容词就是“五音不全”。我们知道,音符有7个,音调呢,相应的也是7个——C、D、E、F、G、A、B。既然是7个,何来“五音”之说呢?原因就是7个音符里边,有两个是半度。去掉这两个半度,剩下的就是五个,也就是“1、2、3、5、6”,相应的五个调式就是“C、D、E、G、A”,中国古人称之为“宫、商、角、徵、羽”。

在古人的实践当中,逐渐发现,“宫、商、角、徵、羽”五音是和五行有对应关系的。那么,在这个大系统当中,它们也就和我们的五脏发生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古人发现,“宫”调音乐,对脾胃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将“宫”调对应脾胃。而“角”调音乐,对肝胆的影响更大,因此,将“角”调对应肝胆。如此等等,建立了五音与五行五脏的关系。

不同调式的音乐,对我们五脏的功能,是有不同的影响的。联系到前面提到的气功的原理,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练功者,喜欢在练功时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是完全有道理的。这样可以让他们自己快速地进入α波段。如果在音乐的修为上更有造诣的话,那么他们还可以进一步听一些有关“五音五行”的音乐,这样还会对他们激发不同脏器的功能,有很大的帮助。

修习气功或者佛法的人有个说法,如果在练功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咒语的话,会加快修习进程。比如,藏密气功的中脉可以通过口诵大明咒加快打通进度。

大明咒为观世音菩萨之本心咒,“嗡(ōng)嘛()呢()叭(bei)咪()吽(hōng)”。

练功时,在安静的状态下仔细体味,会感到六字发音能与人体不同部位发生共振。“嗡”对应头部松果体部位;“嘛”对应心脏部位;“呢”对应肺脏部位;“叭”梵文发音“德美”根据发音不同,有对应尾闾穴,有对应肝脏部位的;“咪”对应肾脏部位;“吽”对应大、小脑中间部位。

修习六字大明咒时产生的独特的身体感受,同样证明了不同内脏存在不同的共振频率这个现象。

五味及其作用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也就是通常所谓“酸、甜、苦、辣、咸”。本义指食物的真实滋味。当然天下食物滋味不止五种,但这五种属于最基本的滋味,很多其它滋味是由此混合派生出来的。

《黄帝内经》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酸收、苦坚、甘缓、辛散、咸软”。具体地说,酸收: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摄的作用;苦坚:能泄能燥,具有通泄燥湿的作用;甘缓:能缓能和,具有补益调和的作用;辛散:能行能散,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咸软:能软能下,具有散结泻下的作用。

五味的摄入,不能因口味喜好而有所偏废。否则,或直接伤害对应脏腑,或根据相生相克原理而伤害其它脏器。比如,过食酸味,肝气得以滋润,但脾气却受到伤损;过食甜味,肾气会受到损伤。因此,即使从口味之于健康角度来讲,也不能有所偏废,而要顾及全面均衡的原则。全面均衡也是营养摄入的总原则。

有关五色、五气等等与五行、五脏的关系,或者在本书的后面章节有介绍,或者市面很多书中都有阐释,大家可以找来了解。而五志与五脏是如何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会在下一章中论述。这里只想再谈一下五液中的“涎和唾”,五脏与五体中的“肝与筋”,以及五方与五化的关系。

五液之涎与唾

五液中泪、汗、涕,很好理解,很多书籍中也做过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之所以专门提一下五液中的“涎和唾”,源于我在欧洲的一次讲课。课上当我提到五液时,考虑到很多听众是第一次接触中医,因此本打算将这个话题一带而过。想不到大家竟然对这个话题饶有兴趣,一再追问。在欧洲各国的语言中,“涎和唾”是没有区分的,因此他们特别感兴趣。什么是涎?什么是唾?为什么会是两种东西?大家不停地问。单单为了解释这两个词,就花了十来分钟的时间。后来我开玩笑说:大家今后记住了,往外流的就是涎,咽下去的就是唾。

这当然是笑谈。不过,怎样解释才比较合理呢?通常情况下,“涎”,我们指的是因馋而流的口水;而“唾”,如果是练气功的人,就非常清楚,是用意念引领下去的一种物质。是练功者追求得到的一种东西。因此,根据它们的功用推断,我猜想,“涎”当中的化学物质应该是以消化酶居多,而唾当中更多的应该是某些功能物质,或者是可以合成某些功能物质的原材料。当然这些还没得到证实,希望有兴趣的巴普洛夫们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肝与筋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筋,其实是肌肉、骨与肌肉相连接的筋,以及骨与骨相连接的韧带的统称。我们知道,肌肉的运动是将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的过程。肝和肌肉中储存有动物淀粉,又叫作糖原。人体肌肉运动需要能量时,糖原通过糖分解作用产生ATP(三磷酸腺苷的三磷酸盐),ATP进一步分解产生ADP(二磷酸腺苷),在这一系列的分解作用下,释放出能量供肌肉利用。当肌肉疲劳时,说明肌肉中的ATP消耗差不多了,这时,身体就会动用肝脏中储备的肝糖原,将其分解成ATP和ADP,释放出能量提供给肌肉利用。因此,一个人的筋爪力量的强弱,可以反映出肝脏储备糖原的能力和利用糖原的效率。所以说,五脏之肝,对应的是筋。

五方与五化

“东南西北中”是中医里所谓五方,同五行和阴阳一样,五方也是取其特性,而不是指具体的方位。

东,是太阳出来的方向。“万物生长靠太阳”,因此,东是取其万物开始具有勃勃生机的属性。也就是说,东取其意“生发”。

南,因中国位居北半球,正午时分太阳居中天偏南,这时,万物生长旺盛,因此南取其意“生长”。

西,日落西山,万物归巢,开始休息了。因此西取其意“收敛”。

北,剩下个北,太阳下山了,看不见了,此时万物收起生机,开始休眠。因此北取与南相反的属性,对应“收藏”。

中,传说中黄帝四面(四张脸),坐镇中央,东西南北全部关照得到。也就是说,从生发到收藏的过程,全在中央的掌控之中,这个职能,就是所谓“化”。因此中取“运化”之意。

这里的东西南北,是一个相对的、形而上的概念,而不能盲目地对号入座。不是说你生长在上海就具有东的属性,而生长在拉萨就具有西的属性。说不定你之东就是我之西,而我之东又是他之西,怎么好说谁就比谁生发收敛呢?近来有很多学者在做着弘扬中医的工作,但有些苗头让人感觉怪怪的。比如有学者在讲到东方的生发特性时,提到鱼虾是东海之滨出产的,因此具有生发特性。那么,别人就会问了,对于中国人来说鱼虾是东海之滨出产的,那么,这些鱼虾游到日本去了,是从日本的西海岸被打捞的,那应该是生发呢还是收敛呢?

中国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当年科技不发达,犯了本位主义的错误,以为自己是中央之国。欧美国家之所以有中东和远东的说法,是因为自大,拿自己当坐标原点。今天,我们再讲鱼虾具有生发的属性是因为其居东海之滨的话,不是也在犯着原地不动的老毛病吗?

中医很神奇,但中医不是神话。你如果硬生生地套用的话,等于是给那些反对中医的人,提供枪支弹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