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堪比上甘岭战役的那拉口争夺战

 天宇春涛 2015-07-14

堪比上甘岭战役的那拉口争夺战

2015-06-29 


作者:胡国桥 王 东

堪比上甘岭战役的那拉口争夺战

五十年代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早已被世人所熟知,而八十年代发生在老山战区那拉口的“上甘岭”之战,现在却很少有人知晓。

1984年428日我军在收复云南老山地区边境骑线点之后转入了防御作战,笔者于1985年随军区部队开赴老山战场参加“轮战”。整整30年过去了,当年发生在战区那拉口特别是211高地的惨烈争夺战——后被军事学者称为“八十年代的上甘岭之战”,至今历历在目,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

那拉口位于老山和八里河东山之间,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门户。

211高地处于那拉口最前沿,与敌占227高地紧密相连,宽约60多米,长约100多米,面积很小,只相当于当年上甘岭面积的三百分之一。阵地被敌多个高地所俯瞰,无险可守,防御态势非常恶劣,极易遭到敌火力控制和打击。

1985年531日,敌趁我换防部队刚上阵地立足未稳之际,突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M-1”进攻战斗行动,组织团规模兵力分两路向我那拉口211156166等前沿阵地发动猛攻。在我顽强阻击下,敌大部进攻均未能得逞,但211高地12号哨位却先后失守。随后,我部71排在排长刘海洋带领下奉命增援,经过激烈厮杀,稳定了3号哨位,但12号哨位还在敌手中。

此时,双方逐渐进入连级规模战斗,我部3营奉命连续发起冲击,但遇敌密集枪炮火力拦阻,大部分战士倒在通往211高地的百米生死线上。611日,我部组织营规模的突击队强攻211高地,但屡攻不克,战斗处于胶着状态。随后,部队采用“添油战术”,不断组织力量进攻,先后发起了9个波次的轮番冲锋,虽一度夺回12号哨位,但并未守住。至614日,我占领12号哨位的突击队员全部伤亡,211主阵地再度被敌军控制,剩余人员退守3号哨位。无奈之下,部队只好停止进攻。从531日到614日半个月的血腥战斗中,我军伤亡数百人,战场情景异常惨烈。双方倾泻在高地上的炮弹达10万多发,战后的211高地被炮火削去了4米,原本林木茂绿的山头变成了白花花的“采石场”。

战斗失利之后,部队沉下心来,重新研究敌人的行动特点和战场具体情况,拟定了多个作战预案,周密安排了步炮协同计划,提前秘密排除了攻击道路上的360多枚地雷和400多颗铁钉。经过充分准备,198598日,我部副连长原明带领16人组成突击队,在秘密摸上211高地3号哨位潜伏待机一周后,利用雨雾作掩护,出敌不意地于白天发起突击,仅用16分钟就以轻伤2人的代价,将2个哨位上的敌军全歼,一举夺回了211高地。敌人不甘心阵地丢失,随即发动反扑。在随后的44天中,敌我双方在那拉口展开了空前的攻防大战,枪声、爆炸声此起彼伏,平射的高射机枪弹和火箭炮弹拖着一道道红线交相辉映,炮火映红了整个天空,那拉口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笔者当时坚守在距211高地不足百米的166阵地上,面对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我们与211111142等其它相邻阵地共同组成了坚强防御体系,在强大炮兵火力支援下,战友们英勇战斗,密切协同,打退了敌军上百次进攻和几百次偷袭、袭扰,歼敌数千人。那拉口最终演变成了让敌闻风丧胆的“鬼门关”、血肉横飞的“屠宰场”。

那拉口争夺战与上甘岭战役同属阵地防御作战,情况之复杂、战斗之激烈、伤亡之惨重、影响之巨大,在新中国对外作战历史上无与伦比。上甘岭战役每1000平方米伤亡5.7人,成为“绞肉机之战”!林彪曾说:“上甘岭是肉磨子”!而那拉口211高地争夺战每1000平米伤亡近90人!被称为“八十年代的上甘岭”可谓恰如其分。我军取得那拉口争夺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取得胜利的标志之战,那么,以211高地为焦点的那拉口争夺战则完全可以说是老山防御作战期间的转折之战。经过一系列殊死较量,敌军夺取那拉口进而重新夺回老山主峰的企图被彻底粉碎,反攻行动达到“顶点”,元气大伤。此后,敌再无信心和能力发动大规模进攻作战,战场攻守形势得到根本扭转,整个战区作战的主动权从此牢牢地掌握在我军手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拉口争夺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留下的成功经验和失利的教训值得后人深思。在未来战争中,如何审时度势,处变不惊,准确把握作战节奏,有效控制和利用作战转折点,是战场指挥员必须仔细研究和严肃对待的重要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